首页 理论教育 第四纪滑动构造的深部表现

第四纪滑动构造的深部表现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示近期产生的或近期仍有差动变形的新生裂面。右侧滑面产状为北西15°∠60°,最大断距为20cm,向下消失于底部的砾石层中。在平面上,地表第四纪地层中滑动面的断距在西南端最大,沿北东走向逐渐减小至消失,与基岩断层不相连接。研究区北东向“断层”和近南北向滑动面在构造特征上表现一致,都是重力滑动构造,不是活动断层。地表第四纪地层中的裂缝、裂隙和滑动面不是地震引起的地裂缝。
第四纪滑动构造的深部表现_珠江三角洲北西向

在西淋岗,地表错断第四纪地层的现象有极大的迷惑性,因为它同一般断层在几何学上无甚区别;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找到的属于断层的证据越来越少,而代表重力失衡的非构造成因的迹象却越来越多,这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1.TC1和TC2

TC1和TC2位于图5-5所示剖面的南西侧(槽位见图5-2),探槽剖面见图5-6。

TC1:陡立滑动面产状为北西36°∠87°,上盘下滑,滑面较平整,顶部显示张裂,底部裂缝中见宽约3~5cm的松散充填物。沿滑动面走向向南西至TC9,观察到产状变缓的不连续面,推测为探槽TC1揭示的滑动面的延深,在深度5m处,滑动面变缓,倾角变为47°,错断碳质黏土层,断距减小到0.5m。

TC2:滑面贯穿性好,上部通到地表形成高0.5m的陡坎。此外,还有一些贯穿性不好的裂缝,在剖面上从上至下尖灭,缝内有新土层充填,滑动面显示走滑兼张裂特征。

图5-6 TC1南壁和TC2北壁剖面图

TC1北壁:①.砖红色坡积黏土质含砾粗砂,含植物根系,无明显层理,底面微起伏,被错开约1.5m;②.灰白色粗砂,近源花岗岩风化后的长石、石英颗粒,经近距离搬运堆积而成,略显平行层理;③.层②中的褐黄色铁质渲染层,被陡立滑面切失TC2南壁:①.充填楔,杂色砂土,含植物根系;②.坡积物,黄色,无层理,无分选,粗、细砂混杂,含红色砂砾透镜体;③.砖红色粉砂质泥岩,含砾石,层厚40cm,垂直断开约40cm(下同);④.灰白色含砾粗砂层;⑤.浅黄色砂砾石层,厚10cm;⑥.淤泥层:灰黑色,局部含小砾石

2.TC4、TC5、TC6和TC7

TC4、TC5、TC6和TC7位于图5-2所示TC3的北侧,剖面见图5-7~图5-10。

图5-7 TC4南壁剖面图

○人.现代人工堆积物;Qp3A.晚更新世冲、洪积层;W4.花岗岩风化壳顶部的红土层;W3.风化壳中水解作用形成的灰白色砂土层;W2.花斑状风化壳;W1.球状风化层;SS1.滑动面1;SS2.滑动面2

TC4:该探槽所揭示的滑动断面呈后陡前缓的曲面(称犁式断面)。由切层正断层面和缓倾的滑面连接而成。在连接点之上,地表仅出露正断层,在连接点之下,滑面缓倾。浅部为两条倾向相同的半堑式断面,向下合并成一条。但右侧滑面(SS2)后期显示新的张裂,向下切断主滑动面SS1向原倾向的反方向扩展。

图5-8 TC5北壁剖面图

.冲刷改造过的裂隙,后被砂土充填,含植物根系;②.红色与灰色的粗砂交互层,局部含红色黏土层,被裂面错开5cm,红色层厚2~10cm,灰色层厚10~30cm;③.灰色淤泥层,局部含粉细砂,被裂面错开5cm;④.灰白色细砂,含粗砂

图5-9 TC6南壁剖面图

①.地表土,红褐色,含植物根系,无层理;②.灰色粗砂,层理较发育;③.灰白色粉细砂,含粗砂,无层理,无分选,上部颜色较深,下部颜色较浅;④.红色与灰黄色粉细砂交互层,含粗砂,水平层理发育;⑤.红色粉细砂,粗砂充填,颜色比层④更深;⑥.砾石层,与层⑤界线不明显,砾径3~15cm

图5-10 TC7西南壁剖面图(铁锰质结壳为A段和B段分界面)

①.河流侵蚀堆积,无层理,红色黏土团块夹杂植物根系,含少量碎石,粒径4~10cm;②.粗砂堆积,层理发育,灰色,局部含少量碎石;③.红棕色粉砂土与砂互层;④.灰色—黄色砾石层,粒径小,无层理,无分选;层③与层④间是铁锰质结壳,厚2cm,分布连续

TC5:所揭示的张裂缝特征显著,裂面弯曲,上部比下部宽,充填物为外来搬运物。显示近期产生的或近期仍有差动变形的新生裂面。

TC6:探槽6中可见3个滑面,左侧2个滑面断开了上部地层,断距只有几十毫米,向下滑面迅速消失。右侧滑面产状为北西15°∠60°,最大断距为20cm,向下消失于底部的砾石层中。

TC7:按照第四系错断面20°~30°方向延伸,长度大于15m的TC7完全包含了错断面可能的展布宽度,所揭示的2期沉积分别划分为Qp A3,Qp B3,二者之间被厚约2cm的铁锰质结壳分开,结壳构成极为明显的标志层,没有观察到任何裂缝或滑面。

3.TC8

TC8所揭示的是典型的滑坡构造。探槽西端为西倾的临空面,多期滑坡体叠置。探槽内重力滑动断面发育,一系列滑动面呈阶梯或地堑状向西倾斜。地表形成错落台阶、一系列平行裂缝和小冲沟。

探槽8剖面与前述探槽剖面的滑动面相似,不同的是探槽8剖面揭示出更为复杂的重力滑动构造的组合特征(图5-11)。

①.灰黄色含砾砂土填楔;②.含砾粗砂,层理不发育;③.花斑状(灰+红)黏质粉砂,约厚10cm,有一定标志意义;④.黄色含砾粗砂与中细砂互层,局部见花岗岩角砾,砾径5cm;⑤.灰白色粗砂,有层理,向东掀斜,层内见平行层面的铁质渲染条带,成分主要为石英,磨圆、分选差,含云母片;⑥.黑灰色粗砂(与⑤相似),含有机质

图5-11 探槽TC8北壁剖面图

综合上述全部剖面,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地表第四纪地层中的滑动面、裂隙、裂缝或陡倾不连续面与附近基岩中的断层未发现构造联系。在平面上,地表第四纪地层中滑动面的断距在西南端最大,沿北东走向逐渐减小至消失,与基岩断层不相连接。

(2)在剖面上,地表断距最大,向下迅速减小或消失于第四纪地层中。个别“断裂”向下约4m深度延伸至基岩风化壳,迅速变为铲型(倾角由80°变为38°),显示滑坡体后缘滑动面的一种典型特征。研究区北东向“断层”和近南北向滑动面在构造特征上表现一致,都是重力滑动构造,不是活动断层。

(3)基岩断层走向近南北,与产在地表第四纪地层中的北北东走向滑动面或裂缝不能相连,二者不能配套。

(4)地表第四纪地层中的裂缝、裂隙和滑动面不是地震引起的地裂缝。不同时间序次的古滑坡和现代滑坡相互叠置,构成研究区复杂而有序的滑塌体和滑动构造;另外,所谓“地震楔”,是陡窄的微小冲沟被砂泥充填后的剖面效应(图5-8①,图5-11右下),与地震无关。

(5)第四系以松散砂土层为主,重力失稳后易开裂。在探槽新鲜采壁上,可观察到正在开裂的新缝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