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向世界的开放性

面向世界的开放性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政府与各界人民,对灾难中的中国人民表现出极大友好,捐款捐物总共3400多元美元,约合2.3亿人民币。5月19、20、21日三天,是中国汶川大地震遇难者的哀悼日,不仅举国致哀,而且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响应。

(七)面向世界的开放性

这次抗震救灾,还有一个新特点,就是中国面对世界,面对国际社会,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整个世界,中华民族自身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国际性、全球性,陡然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这种开放性、国际性、全球性,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层面上:

①灾情信息的开放性、国际性、全球性。

汶川地震的灾情信息公布是开放性的,不仅对国内开放,而且对国际开放,对全球世界各国开放。

地震发生后32分钟,中央电视台就公布了这一消息,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公开传递了信息。

在报刊媒体上,每天发布的死亡人数,失踪人数,都在根据救灾实况更新,并且随时向国际发布。

每天下午4点半举行的四川省政府的抗震救灾情况发布会,也是向国内外记者同时开放,与会的每个国外记者可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②救援工作的开发性、国际性、全球性。

过去中国从来没有准许外国救援队,来参与抗震救灾。这次的一大革新,就是主动向国际社会求援,请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的救援队参加救援工作。

俄罗斯救援队是一支有丰富经验、先进设备的救援队,他们带着生命探测仪等现代工具,积极参加救援工作,并曾在废墟掩埋下救出一名幸存者。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他们的地震救援队,也有丰富经验,他们也带着生命探测仪等先进设备,积极参与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韩国则派来了他们最高水平的国际救援队——“中央119救助队”。

③医疗工作的开放性、国际性、全球性。

在地震灾区广泛流传着一个消息:俄罗斯用飞机“装过来一个医院”。5月21日,空运来的医疗设备,由2辆卡马斯大型运输车运载,抵达成都市下属的彭州市,组成俄罗斯医疗队战地移动医院。

截至5月27日,已有来自俄罗斯、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等8国及港澳各地区的11支医疗队,共285名医疗队员,来到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被誉为“白衣天使”。

④捐助工作的开放性、国际性、全球性。

真实的报导,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在地震中遭受的苦难,表示出极大同情。

美国政府与各界人民,对灾难中的中国人民表现出极大友好,捐款捐物总共3400多元美元,约合2.3亿人民币

沙特阿拉伯王国更是慷慨解囊,为受灾的中国人民捐款5000万美元,还有1000万美元的救灾物资,总共约合人民币4.5亿元。

越南、朝鲜、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中国周边国家,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捷克、卢森堡等欧洲国家,毛里求斯、博茨瓦纳等非洲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等中亚西亚国家,都向中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

⑤各地华侨救灾活动的开放性、国际性、全球性。

中国华侨几乎遍布世界各国,成为沟通中华文明与各国人民的特殊使者,独特桥梁。

近自韩国、日本,远至法国、美国等国,各个国家中的华侨团体都组织起了募捐筹款、支援灾区的活动。不仅有不少华侨捐出财物,而且有不少各国友人慷慨解囊。

⑥吊唁工作的开放性、国际性、全球性。

5月19、20、21日三天,是中国汶川大地震遇难者的哀悼日,不仅举国致哀,而且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响应。联合国安理会26日,为此默哀一分钟,21日还向中国捐款800万美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亲临灾区。美国总统布什和第一夫人劳拉,冒雨赶到中国驻美大使馆,表示哀悼,并在留言簿上留言……总共有近200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到中国驻各国使馆吊唁,其中包括几十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

怎样才能从“多难”走向“兴邦”?

怎样才能走出这场巨大灾难,得到社会进步历史补偿呢?

这就促使我们开启哲学智慧,努力做出迫在眉捷的比日常工作更为深远的哲学反思。

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给北大师生来信作出批示时,当他这次在抗震前线的一个小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这个中国成语时,都有意无意地发挥了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一个闪光思想。

恩格斯在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的尾声之处,画龙点睛式点出了,对于一个伟大而智慧的民族来说,历史灾难与历史进步的辩证法;

“像你们的民族那样伟大的民族,是经得起任何危机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只有活动方式在改变。让命运实现吧!”(1)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理出从历史灾难转换到历史进步的四个历史环节:

历史灾难、民族危机——激发民族精神创新——激发体制或制度创新——战胜灾难危机,走向历史进步。

或许,我们也可以把这一历史链条,表述为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三部曲:

历史灾难、民族危机

——激发民族精神创新,激发体制或制度创新

——战胜危机,历史进步。

实际上,民族精神有两种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存在形态:一种是量变状态下,渐进增长、常规发展状态;另一种则是危难时刻,危机激发、重大质变状态。

二者的关系是:民族精神的长期积淀,是其危机中升华创新的前提基础;而民族精神的危机激发、重大创新,反过来则是民族精神常规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为了实现后一方面的辩证转化,从地震灾难中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洗礼,走向现代革新特别重要的是从理论思维的哲学高度,做好四件事:

第一,应当努力上升到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洗礼的高度,重新审视抗震救灾中的头一个月中的日日夜夜、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以便用中华民族精神筑起一道新的长城;

第二,应当努力使这次抗震救灾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念,得到哲学总结,理论升华,使之熔铸到中华民族精神底蕴中去,如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更加重视现实个人,更加重视人的生命,更加重视人的心理世界,更加重视中国人精神家园的科学发展观、价值观等等;

第三,把这次抗震救灾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渗透到每个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重新理解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人与人的新型和谐社会关系,使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得到现代升华,使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得到现代升华;

第四,把这次抗震救灾中出现的中国特色新型民主、人民监督、公民社会、舆论监督等新型政治文明萌芽,新型政治体制萌芽,加以总结,加以发展,力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政治改革走向新阶段,努力构建与经济运行市场机制相配套的权力运行人民监督机制。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载于《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9卷第1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