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相反,摩尔认为,“善”本身应该是不可分析的。但是,摩尔的解决方法自身存在问题,因为他关于的“善”的概念似乎有点模糊和神秘。也许,摩尔不是在提出某种柏拉图式的纯概念的范围,而只是想指出:为了使道德概念有意义,一定存在一个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点。

“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被这个声明吓到,认为自然的就是好的;根据定义,好的并不是说一切自然的东西;所以,是否一切自然的就是好的,一直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摩尔(G. E. Moore,1873—1958)

《伦理学原理》(Principia Ethica)

摩尔—一位与伯兰特·罗素同时代的英国哲学家—影响了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在最著名的著作《伦理学原理》中,他论证了非自然伦理的一种形式,认为“善”是某种行为的“非自然的属性”。摩尔反对伦理自然主义,即以自然的术语定义善;所以,如果—如传统功利主义提出的—善等同于快乐,那么,我们永远不能问快乐是否是“善的”(可能有时候会)。这就叫做开放性问题论证,因为有关某物是善还是恶必须一直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不是开放性问题,当我们定义“善”为快乐时,就是闭合性问题了。)

因此,功利主义借用了摩尔所谓的自然主义谬误:把快乐与善等同起来,它把道德行为可能有时候也会拥有(快乐或幸福)的特性与定义性的特性混为一谈。相反,摩尔认为,“善”本身应该是不可分析的。当我们称某事为“善”时,是不能把它分解成几个部分的;善就是善,本就如此。这种概念必须要根据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来看。所以,理解伦理就更像理解游戏规则,与分析物质的化学成分完全相反。

但是,摩尔的解决方法自身存在问题,因为他关于的“善”的概念似乎有点模糊和神秘。我们如何知道我们何时到达善的清晰理解点?也许,摩尔不是在提出某种柏拉图式的纯概念的范围,而只是想指出:为了使道德概念有意义,一定存在一个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