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科学革命的焦点问题

世纪科学革命的焦点问题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原来只是康德、黑格尔等历史哲人的思想火花和思辨假说,今天已经成为科学事实可以严格证实的科学原理和哲学原理。近代认识论的巨擘康德,第一次尝试从哲学上把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统一起来,把认识的客观性源泉归之于自在之物,把认识的主体性源泉归之于先验范畴。

(一)20世纪科学革命的焦点问题

20世纪的科学技术革命,日益逼近对复杂开放系统的深层探索:一方面是探索最基本的客观性存在,力求透过中观世界、表象世界,探察微观世界、宇观世界,走向客观存在的深处;另一方面是探索最切近的主体性存在,试图透过主体活动、主体中介这两面镜子,窥见人的内心世界的活动机理,走向主体存在的深层本质。比较而言,后一方面对人从哲学高度作出自我意识,对主体性理论的发展,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因而成为我们这里首先关注的对象。

纵观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对自身认识活动内在机制的科学认识进程,似乎可以区分出三个潮流:从50年代起,创立了信息加工理论,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引入了认识论、主体论; 70年代后,研究重心进一步集中到信息加工的中枢系统,开创了脑知识库理论;与此同时,以人为对象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勃然而兴,正在形成一个以人学为中心的新兴科学群,脑科学、解释学、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等成了诸多生长点。现代科学发展的这三大潮流,都指向了一个思想主旨:揭示人的主体活动的深层奥秘,揭示主体性与客观性统一的内在机制。

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原来只是康德、黑格尔等历史哲人的思想火花和思辨假说,今天已经成为科学事实可以严格证实的科学原理和哲学原理。正是这种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敦促我们站在现时代的高度上,对整个人类科学史、哲学史做出一番重新反思。

人类认识为什么会像一部双重旋律的乐曲,处处体现出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矛盾?对于古往今来的传统哲学来说,这真是一个令人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人类认识的固有矛盾升华到哲学王国里,就形成了哲学史上各执一端的二重奏:直观唯物主义以“人脑白板说”为根基,强调认识的客观性,思辨唯心主义则以“先验理念论”为旗帜,标榜人的头脑先验地存在思维形式、思维范畴,借以强调认识的主体性。近代认识论的巨擘康德,第一次尝试从哲学上把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统一起来,把认识的客观性源泉归之于自在之物,把认识的主体性源泉归之于先验范畴。可惜的是他未能解决自在之物与先验范畴之间的关系问题,把认识的二重性归结于两个互不相干的源头,在方法论上陷于二元论。在现代世界的哲学思潮当中,这仍然是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理论难题。

只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与主体论,对于信息加工和知识库理论的最新成果作出哲学概括,才能从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高度,解决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