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革命前的“力”

科学革命前的“力”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科学革命前的“力”我国古代力学的发展中,应用方面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有的堪称“绝技”,都江堰、水运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赵州桥等是典型代表。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下,并不存在运动的起源命题,也没有“力”的概念。这样,就无形中意味着承认了“力是因,运动是果”的原始的因果论观点。这种认识排除了把重量作为量度力的单位的可能性。

一、科学革命前的“力”

我国古代力学的发展中,应用方面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有的堪称“绝技”,都江堰(公元前256年)、水运浑天仪(117年)、候风地动仪(132年)、赵州桥(605年)等是典型代表。在力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有相当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墨经》上的“力”的概念),可惜在表述方面却很不精密,不能把分散的精湛技术经验用文字或数学符号记录保存下来并推广提高,以致许多宝贵技术在家族或师徒的口头传授或定性描述中流失。

在西方,力的概念首先产生在古希腊的哲学争论之中。在早期希腊的宇宙论学派(如泰勒斯等人)中,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像人体一样,是自己运动的活的组织。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下,并不存在运动的起源命题,也没有“力”的概念。后来帕门尼德从逻辑推理提出了运动并不存在的观点,他的反对者提出了运动的源泉是“力”,用来证明运动是存在的。这样,就无形中意味着承认了“力是因,运动是果”的原始的因果论观点。

柏拉图的力的概念基本上是非物质的,自然之所以赋予运动的本性,完全是因为有一个不朽的活着的精灵。他认为自然界的所有力的最后源泉是隐藏着的世界灵魂,它才是一切物理活动的根源。

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力被看做从一个物体发射到另一个物体中去的。这种发射的力本身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形式”,它是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根据这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只能限于相互接触的物体;只有通过推或拉,才能有相互影响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力的概念,完全摒弃了不接触而通过远距作用的力的存在,于是,行星运动只能假说行星自身有发动机驱动;恒星只能假说它自己是有生命的。但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所谓“运动定律”,认为运动物体的速度和通过介质时受到的阻力成正比,他并没有提出所用的量的量度单位,也没有提出测量这些量的方法。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重量是表示“自然运动”的,即表示物体有返回到它自然位置的倾向,而不代表物体受迫运动的原因。这种认识排除了把重量作为量度力的单位的可能性。在整个中世纪,由于思想上深受亚里士多德的束缚,在力的概念上并没有什么进展[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