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的大丈夫形象

孟子的大丈夫形象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些精神熔铸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其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其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点题: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圣人人格思想,提出了大丈夫人格理论。其精神特征为:鄙视权贵、卓然挺立的人格风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取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穷达不困的人格操守;不淫、不移、不屈的英雄气概。这些精神熔铸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链接:

《孟子·离娄上》——

事,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孟子·告子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尽心上》——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延伸悦读: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确而系统地提出理想人格的哲学家,建构了中国古代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孟子作为儒家一代宗师,既提出了人格理论,又提出了人格培养的目标。大丈夫,就是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实际上说的就是作为道德高尚的人应有的气节与精神追求。在他看来,大丈夫应居住在天下最宽大的住宅(仁)里面,站在天下最高大的位置(礼)上面,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得志时跟老百姓一起循着正当的大道前进;不得志时,仍能持守其居仁、由义、守礼之道,自得其乐。大丈夫的为人是: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志,威武不能屈其节。孟子的大丈夫,既是人格修炼的最高境界,也是人格修炼的最高目标。孟子的大丈夫形象,在精神世界和人格目标上为人们树立了一面旗帜。

其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里“广居”即是“仁”,“正位”即是“礼”,“大道”即是“义”,孟子一再强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生来就有的天赋的道德萌芽,“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而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揭示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所以,人要真正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首要的是要自觉地以道义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是成就大丈夫的前提和可能。

其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认为独立的道德意志是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确立和实现必须从立志开始,以立志为本,“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气”。这里表明,完美的理想人格应有道德主体意志选择的自由,这种选择离不开与主体意志相联系的精神力量,即“浩然之气”,孟子把其描述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可见,“浩然之气”是由道德主体内心的道义力量支撑起来的精神力量,是充塞于天地之间的一种至大至刚的凛然正气,是一种广大、刚强、傲然挺拔的道德精神。

其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外部践履。大丈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抵制住世俗的功名利禄和物欲的诱惑,不管富贵、穷达、权势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即孟子所说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自然就能成为至大至刚、无所畏惧、独立特行、矢志不移的大丈夫,这是由其内心所存养和扩展起来的仁、义、志、勇等内在道德精神所决定的。

孟子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闪烁着不可磨灭的思想光辉。不仅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中华民族性格的发展,对于当代建构和谐社会理想人格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