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的忧乐观

孟子的忧乐观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的忧乐观是其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与齐王关于“乐”的互答句子理解。6.齐王赞成同意孟子的“与人乐乐”和“与众乐乐”观点后,孟子是怎样进一步由对音乐的欣赏巧妙地转入到自己政治观点的阐述?3.孟子说“今之乐由古之乐”的意思就是大王喜好的世俗之乐如同先王之乐。1.孟子运用层进的方式首先肯定有此乐。孟子认为百姓非难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讲明述职是诸侯向天子陈述自己履行职守的情况。

第四节 孟子的忧乐观

孟子的忧乐观是其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选的三篇小文章中,每一篇都从一个方面出发来反映这方面的思想。作为老师,关键是一篇一篇地精讲,让学生更加明白。现在就自己的教学设想做以下的思考。

第一篇 《庄暴见孟子》

一、明确本文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1.对话来由:孟子借齐国大臣庄暴告诉自己大王喜欢音乐打开了话题。

2.首次对话后齐王的反应:齐王听了变乎色,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对话的话题从我们所熟悉的音乐转入到政治领域。

二、学生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齐王听孟子的问话后态度如何?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分别是什么含义?

3.面对齐王不太好的态度,孟子是如何引起大王的兴趣?

4.孟子说:“今之乐由古之乐”如何理解?(“由”通“犹”)

5.王曰:可得闻与?孟子与齐王关于“乐”的互答句子理解。第一句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第二句是“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6.齐王赞成同意孟子的“与人乐乐”和“与众乐乐”观点后,孟子是怎样进一步由对音乐的欣赏巧妙地转入到自己政治观点的阐述?

三、师生对所提问题的互动解答

1.王变乎色就是齐王变了脸色,可见齐王是生气了。

2.先王之乐是古代圣君的音乐,包括《韶》、《武》、《雅》、《颂》,这些有助于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或调节社群关系,通常被称为雅乐。世俗之乐是使听者放荡无节、流于淫滥,有悖于儒家追求的政教伦理目的。譬如“郑声”,通常也叫俗乐。

3.孟子说“今之乐由古之乐”的意思就是大王喜好的世俗之乐如同先王之乐。可以说是对齐王的一种赞美,容易缓解先前齐王对于谈音乐不太高兴的心理情绪。

4.第一句的意思为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与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第二句的意思为与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与众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5.孟子运用譬喻,说臣请为王言乐。

四、具体讲解“臣请为王言乐”

我们一起来看孟子的论述。他运用打比方的办法,假设的第一个场景:1.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听到以后,百姓的神情:“疾首蹙额”。百姓相告的语言(结果):“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2.今王田猎于此。百姓听到以后,百姓的神情是疾首蹙额。百姓相告的语言:“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假设的第二个场景: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听到以后,百姓的神情:“欣欣然有喜色。”百姓相告的语言(结果):“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对照两个场景的情况,相同点为大王鼓乐和田猎。百姓的神情态度第一和第二个场景不同,导致对大王鼓乐和田猎的不同认识以及国家治理上的好坏差异。原因是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作者运用正反对比和对照的方法得出总的观点:今王与百姓同乐,则可以称王天下了。

五、理解“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及得出文章的主旨

主张人君应该“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道理。

第二篇 《王立于沼上》

一、明确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物质环境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也就是说梁惠王在曲池接见孟子,一边观看具体的景物,一边谈话。

二、明确此次对话的话题

“贤者亦乐于此乎?”意思是贤能的人士在这样的物质环境下也感到快乐吗?不过我们的梁惠王应该是很高兴的,从这次对话的地方选择和大王在曲池环视鸿雁麋鹿可以看出来。

三、具体解读孟子的部分回答

第一,理解: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意思是只有贤者才能够以此为乐,无才无德的人即便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那么这里我们要大家注意两个小要点。1.明确贤者与不贤者这两类人的具体含义。2.理解此句中的“此”是什么含义。如此,当然是指前文中的孟子和梁惠王对话所处的池沼苑囿了。第二,借用《诗经》里面的语句来反映周文王作为英明君主营建灵台,子民积极为他效力。看文中的叙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庶民子来。”对子民的积极拥护周文王用比喻的方法来表达就好像儿子跑来为父亲做事情一样。文王台沼里面的动植物有麋鹿长得很胖,鸟长有洁白的羽毛,百姓对其情景感到很高兴。文王在池沼旁边,连水中的鱼儿都为有文王这样的英明君主感到高兴。作者在最后强调自己的观点:古之人与民谐乐,故能乐也。第三,通过《汤誓》中“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来论证前面提到的不贤者人民对他们的态度。此句主要利用我们大家熟悉的历史上的暴君夏桀的故事。同学们应该知道夏桀在面临商汤的进攻时把自己比喻成太阳,觉得太阳是永远不会落下去并且消亡的。人民对夏桀的统治非常不满并且愿意同这个太阳一起消亡,虽然有台池鸟兽,难道可以一个人独自享乐吗?总之,孟子通过回答梁惠王的问话,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描写百姓对两位国君迥然不同的态度来说明君王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人民在国家中应该享有重要的地位。此次对话可以说是池沼苑囿之乐。

第三篇 《贤者亦有此乐乎》

一、孟子对于齐宣王的问话“贤者亦有此乐乎”所作出的回答

1.孟子运用层进的方式首先肯定有此乐。百姓如果得不到,就会责怪、非难他们的君主。孟子认为百姓非难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统治者如果不能够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既然是不对的,就自然转入到君主应该如何去对待百姓的问题上了。

2.明确孟子所要阐述的政治观点:“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的意思为国君应该把人民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要把人民的忧愁当成自己的忧愁。以天下苍生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天下苍生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如果这样,国君就没有不能够称王称霸的了。

二、通过具体的历史实例来说明以上自己的观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孟子是如何叙述这个事情的。

1.讲到昔者齐景公向晏子询问一个问题:“齐景公想要游览转附等山和循着海而向南,至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2.晏子的回答非常精彩。首先肯定齐王问的这个问题好,有代表性。晏子接着就讲到天子的巡狩和诸侯的述职。巡狩是天子适诸侯,具体做什么呢?天子巡狩的职责文中是这样来说的:“巡狩者,巡所守也。”天子游览出行就意味着对自己所管辖的地方官员和民俗民情进行考察。诸侯朝拜天子叫做述职。文中说:“述职者,述所职也。”讲明述职是诸侯向天子陈述自己履行职守的情况。孟子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讲解,归结到一点就是:“无非事者也”。

3.“无非事者也”指明的是君主的活动没有一件不是大事,没有一件不是涉及国家的政事。文中讲到“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补不给”,其实这句话也是告诉齐景公国君的职责是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国君春天出行视察耕种的情况,看见百姓缺粮就补助他们;秋天视察收获的情况,见百姓歉收就救济他们。接着引用这句夏谚:“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就是说诸侯应该出巡,但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关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上来,不能够满足于个人的随意观赏游玩而忽视对人民的关心和关爱。

4.“今也不然”,这简短的四个字,晏子直接转入叙述现在齐景公统治齐国的现状怎么样的问题。现状就是兴师动众而行,征集粮食,饥饿的人民没有粮食吃,辛勤的劳动者没有时间休息,百姓都侧目而视,都批评埋怨国君,于是发生百姓为非作歹的事情来。接着讲到:“流连荒亡,是诸侯的忧虑。”孟子对“流连荒亡”分别做了解释: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就是说流连荒亡是非常不好的四件事情。接着孟子讲到先王无流连荒亡,就看国君你现在怎么样去做了,就是国君何去何从的问题。

5.齐景公听了晏子的上述一番话后的反应如何?齐景公很高兴,按照孟子前面所提到的国君应该对人民好,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派人开仓取粮来救济百姓。同时招来乐师为我做君臣相悦之乐,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徵招》、《角招》了(“招”通“韶”)。

6.本部分的主旨是通过晏子劝谏齐景公,说明君王应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总之,孟子的忧乐观是从国君与人民的关系着眼考虑问题的。国君作为统治者需要治理好国家,而国家的一个要素就是人民,所以说治国就是一个治民的过程。因此人民的喜怒哀乐和人心的向背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