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孟子》节选

《孟子》节选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的舍生取义论是儒家生死观的集中表现。孟子的舍生取义论正是对孔子杀身成仁论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公孙丑上》含义:公孙丑问:“伯夷、伊尹与孔子,都一样伟大么?”孟子认为,理想的选择当然是“王道”和“仁政”。

孟子》节选

《孟子》节选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告子上》

含义: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想保护的,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拥有,便舍弃生而保全义。生命本是我想保护的,但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会做为了保存生命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要躲避的东西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有的祸害我必须面对。如果没有比生命更值得拥有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不用尽一切手段谋求生存呢?如果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为什么不想尽一切办法躲避危险呢?而有的人,明明可以保护生命,却舍弃生命不要;有的人可以躲开危险,却不去躲避。可见,还有比生命更值得拥有的东西,也有比死亡更令人讨厌的东西。”

分析:“舍生取义”是孟子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看法。孟子的舍生取义论是儒家生死观的集中表现。其核心思想是:“义”作为生命存在的价值高于生命本身。因而,对这种价值的追求与珍惜应是至上的。在“生”与“义”不可兼得,必须做出抉择时,就不能苟活于世,只能“舍生取义”。“死”当然为人所恶,但却有比死更令人可怕的,就是失“义”。与其失义而生,不如取义而死。如孟子云:“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认为,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丢弃这种根本,“此之谓失其本心”。孔子曾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论正是对孔子杀身成仁论的继承和发展。成仁、取义是儒家以至中华民族传统人生价值观中的重要理念。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汗,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唯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孟子·公孙丑上》

含义:公孙丑问:“伯夷、伊尹与孔子,都一样伟大么?”孟子答道:“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公孙丑又问:“那么,在这三位圣人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孟子答道:“有。如果得到方圆一百里的土地,而以他们为君王,他们都能够使诸侯来朝觐,都能够统一天下。如果叫他们做一件不合道义的事,杀一个没有错误的人,从而得到天下,他们也都不会干的。这就是他们三人相同的地方。”

公孙丑说:“请问,他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三人,他们的聪明才智足以了解圣人的思想,即使他们再不好,也不至于偏袒他们所爱好的人。宰我说:‘以我来看老师,比尧、舜都强多了。’子贡说:‘看见一国的礼制,就了解它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它的德教。即使从百代以后去评价百代以来的君王,任何一个君王都不能背离孔子之道。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老人家的。’有若说:‘难道仅仅人类有高下的不同吗?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土堆,河海对于小溪,何尝不是同类?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同类,但他们的品德、学识远远高出他们那一类人。因此自有人类以来,还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孟子说:“凭借实力然后假借仁义的名义来征战讨伐的,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才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样做不必以强大国家为基础——汤就仅仅用他方圆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就仅仅用他方圆百里的土地实行了仁政,而使人心所向。”

分析:“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人者王。”这短短的十二个字概括出了中国古代君王统治两种不同的格局,同时也映射出社会生活中的两种做人方式。“王道”和“霸道”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在孟子的眼里,三皇五帝的政治才是纯正的王道,三代以下则多为霸道。“用武力征服”,还是“用道德感化”,在庶民那里,还会产生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孟子认为,理想的选择当然是“王道”和“仁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