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年苏州风险投资结构的分析

基于—年苏州风险投资结构的分析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支持科技金融的“风险池”和风险补偿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同时化解相关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本章通过对2011—2012年苏州风险投资结构的分析,考察区域科技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创新的影响效果,从制度创新视角分析目前区域风险投资产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

苏州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支持科技金融的“风险池”和风险补偿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同时化解相关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 在这个机制中,政府利用资金杠杆作用,以较少的资金撬动了巨大的金融资本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促进了苏州经济从外向型经济向高科技产业化转型。

但是,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对象主要是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种子期或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此,在有可能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投资风险。 政府对于这些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通常采取政府引导基金给予支持。 而风险投资机构在资金运作中十分注意规避风险,以提高收益,这样就会出现随着风险投资市场的变化,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会有所转变。 那么,怎样才能尽量减少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度,提高其收益率,使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这是本章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苏州作为首批科技保险试点地区已经开始推动科技保险活动,但无论是科技担保还是科技保险的收费都会增加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应该如何将政府“风险池”再保险业务与风险投资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章拟通过对苏州风险投资信用补偿机制构建、该机制对风险投资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驱动力以及今后在风险投资业发展方向和政策上应如何深化改革等问题深入研究,并通过对风险投资信用补偿机制的效果分析,探索和发现苏州风险投资业创新模式和路径中的规律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使风险投资信用补偿机构能够更好地为发展新兴产业服务。 因此,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科技金融是与科技创新高度相关的一个领域。 西方的创新理论、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都很注重金融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麦金农,1988)。佩蕾丝(2007)发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 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T. W.舒尔茨(1994)认为,制度本身带有服务性,它是应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产生的。 他将制度所提供的服务进行了经济学意义的归纳:一是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二是用于分配经济参与者之间各种风险的制度;三是用于提供组织与个人之间联系的制度;四是用于确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框架的制度。

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对科技与金融结合问题日益关注,专门为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持的科技金融正在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赵昌文(2009)对科技金融体系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科技金融的5I特征,其中对制度化做出了两方面的解释。 他认为科技金融制度一是科技创新的投入需要制度创新的支持,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在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中起到积极的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不同的制度安排,如基于资本市场的金融制度和基于银行体系的金融制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二是以专利保护制度、市场竞争制度等为代表的基于政府公共权力的制度安排对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有决定性作用,它实际上体现了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 此外国内还有钱海章(1999)、王燕梅(2000)、刘健钧(2003)、陈和(2006)、杨军(2006)、张晓晴(2008)、江薇薇(2012)、李玲娟、张晓东、刘丽红(2012)、靳晓东(2012)、尹国俊(2004)、周豪(2008)等学者也在科技金融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但从现有研究来看,科技金融作为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建成,科技和金融两张皮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从科技金融管理体系视角研究科技金融制度和机制创新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科技金融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拓和挖掘。本章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研究具有苏州特色现有体制和经济环境背景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解决苏州地区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对科技金融理论体系进行拓展和完善。 在实践层面,国家及一些地方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指导意见和政策。 本章通过对2011—2012年苏州风险投资结构的分析,考察区域科技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创新的影响效果,从制度创新视角分析目前区域风险投资产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苏州科技金融激励措施和风险补偿机制创新

(一)苏州科技金融制度创新和风险补偿措施

近年来,苏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苏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苏州市科技保险费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苏州市科技贷款贴息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和《苏州市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资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机构搭建服务平台,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手段,加快推进区域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科技金融工作的快速发展。 逐步形成了鼓励、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和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链,为各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1.创新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

调整和优化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结构设置,积极探索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的新路子,对科技型企业的产业化项目,采用科技贷款贴息、科技保险补助、创业投资支持、担保经费专项补助等方式进行扶持,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市场对财政科技资金的配置作用。

2.完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科技型企业项目库,为种子期、初创期、成熟期的各类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 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重大科技载体、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等科技政策,以及科技型企业融资产品等科技金融信息,形成科技与金融资源共享机制。

3.建立科技金融风险共担机制

由市财政局牵头成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池(以下简称风险池)[1]

4.搭建多种融资服务平台

一是通过担保公司,取得银行的授信额度,将银行资金融通给难以从银行取得贷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是建立统贷平台,向中小企业融资。 如苏州工业园区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融资平台,通过向银行申请长期贷款,并在委托贷款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可转债、优先股等多种方式,更大程度上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是成立信用再担保公司。

(二)工业园区和高新区的激励和风险补偿措施比较

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前苏州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并获得了较长期快速增长,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苏州出口贸易急速下滑,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于是苏州走上了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导向的产业转型之路;当时,在政府投资推动下,苏州风险投资业迅速崛起,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投三大集聚区。 一是以园区创投为龙头的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入驻股权投资管理团队26支、管理基金36支,管理资金规模超过366亿元,其旗下备案创投企业16家;二是以苏高新创投为龙头的财富广场,入驻各类基金23支,管理基金规模46.5亿元,其旗下备案创投企业7家;三是以国发创投为龙头的国发创投机构,管理的资金规模35亿元,旗下备案创投企业7家。初步实现了金融资本与高新科技的高效对接,形成了“科技项目追逐金融资本、金融资本追逐优质科技项目”的良性循环。 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及科技担保机构的政策激励、风险补偿措施,为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附表1所示,从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所出台的风险投资机构激励措施比较看,工业园区采取“税收减免”或“税收优惠”政策,而高新区不仅采取“投资补贴”政策,还出台到2015年止,区内注册的风险机构对地方政府贡献的50%将用作对风险机构的奖励。 从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对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看,工业园区实施补贴实施投资损失金额10%,单个项目最高补贴额为100万元的措施;而高新区则按其投资或新增投资部分到位数额的5%给予风险补贴,但同时也规定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三)科技金融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构建

苏州将产业转型的产业定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业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兴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八大产业。 其中,苏州的银行业也纷纷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并形成各自的发展模式。 如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以“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模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创新服务方案。[2]

苏州科技金融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是苏州市政府为满足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金需求,促进风险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股权投资政策机制。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从知识产权的产品化到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多重风险,使得金融机构投融资的高收益性和高风险性并存,因此,苏州市政府通过创建“风险池”方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融资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激励和风险补偿,并为完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又尝试构建了科技保险制度和科技担保制度,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风险投资风险补偿机制。

该科技金融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可划分为科技金融激励政策、科技担保制度和科技保险制度三部分。 具体由对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和科技担保机构的激励措施,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和科技保险机构风险补偿措施构成。 但是,一般科技保险公司和科技担保公司的业务主要是针对银行系统展开,而对于风险投资机构则一般不开展此项业务,因此,风险投资机构虽然通过股权投资可能获取高额回报,但主要的风险仍由风险投资机构本身承担。 而政府部门的“风险池”发挥了风险补偿机制作用,而“再担保基金[3]”则减少了科技担保公司的风险压力,科技保险公司也发挥了降低科技银行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融资风险作用。 通过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政策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积极性(如图1所示,参考附表1)。

图1 苏州科技金融政策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创新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查研究绘制。

四、苏州科技金融机制创新的效果分析

根据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统计数据[4]显示,2011年苏州会员单位项目132个,从时间分布看,2011年第四季度苏州风险投资最为活跃,而第一季度则明显较低。2012年由于受国际宏观经济形势、资本市场缺乏利好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2012年苏州风险投资业共计投资项目68个,总投资金额为9.34亿元人民币;项目退出21个,IPO退出7个。

(一)风险投资项目分布状况

根据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苏州全市共投资项目132个。 从时间分布来看,2011年第四季度投资最为活跃,而一季度投资进度明显减缓。2011年10月项目投资最为活跃,项目个数最多,但投入资金规模较小。 而相反,在5月虽然投资项目数量最小,但是投入资金规模为全年最大。 其中主要是国发创投对一新能源项目的投入,其投资资金规模占当月的52%。2012年度苏州股权投资案例数及金额均表现出了急剧回落趋势。 据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共发生投资案例68起,投资总额为9.34亿元人民币,与2011年度投资比较,2012年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分别下滑了48.5%和60%。 从图2可以看出,2012年的投资走势低迷,这是由于风险投资环境欠佳,使投资机构纷纷采用紧缩和求稳的谨慎型投资策略所致。

图2 2011—2012年苏州市股权投资会员单位投资项目分布

资料来源: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投资分析报告和投资数据:www.szape.org。

(二)风险投资行业分布状况

根据2011年度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统计,苏州市风险投资项目中的71%投资在高新技术领域,而非高新技术投资项目数为29%。 从具体行业看,苏州对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投资占到63%,其中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各占13%。 而在高科技领域之外的机械制造也在投资项目数量中占据了13%的比例。 从2011年的行业分布总体来看,在苏州在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网络游戏和医疗设备、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等方面的投资比率仍然偏低,而在建筑装饰和服务业的投入则偏高(参考图3-1)。

而从2012年度苏州股权投资案例数的行业分布来看,其风险投资主要分布于10个行业。 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和医疗健康业是投资较多的行业,占据了第一、第二的位置。 另外,互联网和农林牧渔业比重相当,并列第三,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比率则大幅度下降(下图3-2)。

图3-1 2011年度行业分布情况(项目个数)

资料来源: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www.szape.org。

图3-2 2012年度行业分布情况(项目个数)

资料来源: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www.szape.org。

从图3-3-1和图3-3-2中可以看出,2011年苏州对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为71%,非高新技术的投资为29%;而在2012年苏州对高新技术的投资比率下降至59%,非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比率则为49%。

图3-3-1 2011年度高新技术投资分布(项目个数)

图3-3-2 2012年度高新技术投资分布(项目个数)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数据库整理编制

根据2011年苏州市风险投资项目金额统计,其风险投资项目同样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占68%。 然而从具体行业来看,风险投资项目则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工业制造方面。 其中,新能源和工业制造各占16%,新一代信息技术占9%。2011年投资规模过亿的3个项目分别为:能健电气、四川三洲特种钢管和上海某餐饮。 从风险投资行业分布来看, 2011年苏州风险投资项目有集中也有分散,相对集中于新能源、新技术等新兴产业,但同时对于其他行业也都有适当比重的投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投资趋势。 这样的趋势避免了“一窝蜂”、“一面倒”的现象出现,减少了风险投资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行业风险,但也反映出高科技产业存在的风险度变化对于风险投资机构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参见图4-1)。

图4-1 2011年度投资行业分布情况(金额)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数据,www.szape.org。

从2012年苏州风险投资金额来看,也同样集中在传统行业,其中制造业获投总额3.3亿元人民币,领先于其他行业;农林牧渔,较受投资者青睐,获投资金2亿元人民币。 医疗健康居第三,获投资金1.4亿元人民币。

图4-2 2012年度投资行业分布情况(金额)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数据,www.szape.org。

2012年度苏州风险投资行业分布和投资关注点相对集中,各风险投资机构普遍侧重于投资发展态势较好以及发展相对较稳定的行业,体现了投资者谨慎求稳的投资策略。 从数据看,作为传统行业的制造业,无论是投资案例数还是投资金额均占据了首位。 其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和精密机械等这一类发展前景看好的高新技术领域产品的生产制造;在目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环境下,农业领域以其产品刚需、抗经济周期能力较强等特点比较具备投资价值;另外,医疗健康行业近两年投资比重不断上升[5](参见图4-2),这说明苏州风险投资业的投资对象已经偏离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方向。

(三)风险投资规模分布状况

从2011年度苏州投资规模来看,132个投资项目中,68%的项目属于2000万元以下的小项目。其中,22%的项目规模在500万元以下,23%的项目规模在500万至1000万元之间,23%的项目规模在1000万至2000万元之间。 从以上风险投资规模分布可以看出,苏州风险投资项目中小规模的项目较多,小规模的投资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但同时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也有可能会影响整体收益(参见图5-1)。

图5-1 2011年度投资行业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数据编制,www.szape.org。

图5-2 2012年度投资行业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数据编制,www.szape.org。

而从2012年度苏州风险投资规模分布看,在风险投资项目中有77%属于2000万元以下的小项目,占投资项目比例的绝大多数。 其中,28%的项目资金规模在1000万至2000万元之间。 规模在500万元以下和500万至1000万元之间的投资项目分别占28%和21%。 突破5000万元投资规模的项目投资仅占1%。 与上年度风险投资规模相比,2012年苏州风险投资规模分布变化并不大,只是都更趋于小规模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资数量下降了4个百分点;突破1亿元的项目投资为零。 从统计数据上看, 2012年苏州风险投资规模持续紧缩,所发生的大部分投资仍以小规模为主。这说明风险投资机构并非按照传统理论所描述的所谓“无差异曲线”的运行轨迹运行(参见图5-2)。

(四)风险投资区域分布状况

根据统计,苏州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项目数量中,有45%的项目投资在苏州市内,37%的项目投资在江苏省外,18%的项目投资在省内的其他地区(参见图6-1)。 这说明,随着苏州在推行发展高科技产业化的一系列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来苏发展,千人计划引进力度加大,促进了苏州本地风险投资机构的集聚和对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成为推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驱动力。

图6-1 2011年度投资区域分布情况(按个数)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数据编制,www.szape.org。

根据统计,苏州风险投资项目的金额中,有41%的项目投资在苏州市内,46%的项目投资在江苏省外,13%的项目投资在省内的其他地区。投于省外的也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参见图6-2)。

从风险投资区域的分布可以看出,苏州风险投资机构为苏州地区产业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将风险投资范围扩大到了省外的其他地区,推动其他地区产业的发展,并相应分散了投资风险。

图6-2 2011年度投资区域分布情况(按金额)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数据编制,www.szape.org。

2012年度苏州风险投资分布于10个省及1个境外地区。 与上年度类似,协会会员单位的投资区域主要还是投于苏州本市,高居榜首,对其他地区的投资相对均等。 从投资金额看,苏州获投金额3亿元人民币,占32%。从投资案例数来看,苏州获投资案例35笔,占到了52%,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参见图6-3和图6-4)。

图6-3 2012年度投资区域分布情况(项目金额)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数据编制,www.szape.org。

图6-4 2012年度投资区域分布情况(项目个数)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数据编制,www.szape.org。

由投资区域分布可以看出,由于苏州地方对股权投资行业的鼓励和政策吸引,协会会员单位对于本地项目投资极为青睐,在苏州地区风险投资机构依然将苏州地区作为主要投资目标。 但是目前苏州风险投资项目中除开曼群岛外,还没有太多项目涉及境外区域的投资,这说明目前苏州地区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的发展空间依然较大。

(五)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分布状况

据统计,2011年苏州风险投资机构退出项目共18个,其中完全退出有8个。 退出项目中,最高IRR为110%,是国发投资的“海陆重工”,于11年1月在深交所上市退出。 最低IRR是8.23%,“萃隆铜业”,由回购方式退出。 从退出方式分析,目前退出的项目以回购为主,占49%;其次是上市,占28%。 上市退出中以A股上市为主,占比17%(参见7-1)。 由上可以看出,受到市场宏观经济萎靡、二级市场萧条等因素影响,IPO数量大幅下滑,国内IPO退出渠道缩紧,使得苏州风险投资机构退出方式主要以回购方式为主。 而市场上,并购退出在风险投资机构退出方式中的份额显著提高,风险投资机构越来越多地采用并购手段来实现退出,苏州风险投资机构需要寻求更多元化的退出方式。

图7-1 2011年度项目推出方式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数据编制,www.szape.org。

从2012年开始在全球资本市场缺乏利好,IPO闸门收紧,导致了中国VC和PE市场退出渠道日益收窄,IPO退出数量不断创下新低。 因此,这给苏州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造成了巨大压力。2012年度苏州风险投资机构退出项目共21笔,其中IPO退出9笔(参见图7-2)。

图7-2 2012年度项目推出方式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数据编制,www.szape.org。

从2012年的退出情况来看,受相关政策等影响,VC和PE机构退出渠道逐步收窄。 作为VC和PE退出主要方式的IPO,在苏州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方式分布中也渐渐减少。 从苏州市场来看,境内外IPO市场都不容乐观,IPO排队上市企业达800余家。 在当前IPO退出呈现颓势的情形下, VC和PE机构正逐步寻求多样化的退出方式,以并购、股权转让为代表的退出方式也成为机构退出的重要选择,多元化退出方式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6]

五、结论与对策

综上所述,通过对苏州科技金融政策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的分析来看,苏州目前已经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大力度、较完善的科技金融政策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这一机制通过对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保险公司和科技担保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奖励措施、风险补贴等方式,提高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力度,以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从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出台的政策措施来看各具特色,其中,政府部门通过科技金融制度和机制创新支持高科技产业化举措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从2011年与2012年苏州风险投资结构比较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此阶段无论是从投资项目和规模上来说,已形成了风险投资产业向苏州集聚的格局,并成为苏州金融集聚的一个重要因素,表明苏州各级政府所出台的科技金融激励和风险补偿激励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随着市场因素改变苏州风险投资结构出现较为明显的结构变化。 从行业分布的投资项目看,从高科技产业转向传统产业;从投资金额看,资金从高科技产业转向制造业、医疗健康、农林牧渔等创投保守产业。 第三,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看,由主要依靠回购转变为依靠上市和转让。 表现出风险投资市场退出方式较为单一,风险转移机制不够完善。

从苏州风险投资结构分析结果看,苏州风险投资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有待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完善科技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深化改革增强苏州风险投资市场对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使得苏州风险投资产业对高科技产业形成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本章对苏州风险投资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大激励和风险补偿力度引导风险投资投向

由于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高科技产业,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突破科学技术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难关,且需要应对市场风险,因此,政府部门应分析区域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薄弱环节,从制度措施上应加大力度支持那些具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 从而引导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向,使区域高科技产业投资结构合理布局,可构建风险投资结构比例税收激励机制,对投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创业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给予更好的税收优惠支持和奖励政策,使风险投资市场的投资结构趋于合理。

(二)发挥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作用,加快新三板市场建设

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需资金数量会不断增加,而目前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难以为众多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因此,加速对现有区域性股权交易的制度创新,使股权交易中心能够成为区域股权交易业务平台,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 同时,加紧筹建新三板扩容市场,在苏州形成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使得风险投资机构有多重投资退出渠道,减少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风险,增加其投资收益,以最大限度地筹集民间资本支持高科技产业化发展。

(三)发挥引导基金作用,诱导风险投资机构向高科技产业投资

政府引导基金应严格执行非营利性和不参与企业管理的原则,通过投资引导、跟进投资等一系列特有投资手段,形成对风险投资机构投向的引导和诱导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使风险投资支持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也应该通过制度创新,从投融资方式上增加灵活性,适应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要,增加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对高科技产业化发挥更为有效的支持作用,以解决风险投资市场失衡的问题。

(四)构建科技金融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

应在一定范围内,探索创新科技金融机构监管制度,鼓励主管部门通过制度创新对科技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进行深化改革。 构建科技型企业投资风险和贷款风险以及科技担保和科技保险分级补偿机制,完善科技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机制。 通过制度创新使得科技保险和科技担保机构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为风险投资机构承担一部分可承担风险,以减少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风险,增加风险投资机构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附表1:苏州科技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风险投资、科技保险和科技担保的政策激励、风险补偿机制比较

续表

注:由于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是苏州产业转型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两大引擎,它们对苏州科技金融创新模式具有代表意义,因此,本章选择其机制进行比较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关于推进苏州工业园区科技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园管〔2012〕23号、《苏州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苏园管〔2012〕25号、《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苏园管〔2010〕49号、《关于加快苏州工业园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试行办法》苏园管〔2006〕11号;苏州高新区《关于加快苏州高新区投融资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苏高新委〔2008〕79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苏政办发〔2005〕114号等整理编制。

[1] “风险池”首期出资1亿元,今后视风险补偿情况及时补充。纳入风险补偿基金的贷款企业须全部通过政府指定部门推荐,通过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协商,确定在按基准利率放款的基础上,如果发生损失,按政府80%、银行20%或政府40%、银行20%、保险40%的风险共担机制。

[2] 陈作章,贝政新,周晨.商业银行科技支行业务创新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61-71.

[3] “再担保业务”简介:苏州工业园区信用再担保基金旨在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分散担保公司的经营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料来源:苏州工业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网址:http://sme.sipac.gov.cn。

[4] 由于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统计数据代表了苏州市股权投资的绝大比率数据,因此,本文以苏州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会员投资数据代表苏州股权投资数据,即视同为苏州风险投资业的数据。

[5] 根据统计,到2015年国内60岁以上的人群将超过2亿人,人口老龄化为生物技术及医疗健康行业发展带来机遇。因此,这几个行业相对较受协会会员单位投资者的青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会员单位中对互联网行业的投资相对较少。与之相反,在整个国内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分布中,互联网行业多年以来一直位居首位,颇受投资者青睐。2012年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分别占投资总量15.1%和21.6%。资料来源:苏州股权投资行业协会《股权投资分析报告2012》。

[6] 并购方面,近年来中国并购市场有了长足发展,在活跃度和市场规模两方面都增长迅速,随着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回暖,并购市场在此刺激下有望再次出现突破并创造新的纪录。并购退出作为欧美VC/PE主要退出方式,未来其在国内VC、PE机构退出中也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二级市场股权转让方面,2012年6月,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四家机构宣布发起设立中国PE二级市场发展联盟,并发布了修订后的PE二级市场交易规则。2012年11月,首笔LP份额转让交易成交。在IPO闸门收紧,VC/PE市场退出渠道日益狭窄的情况下,二级市场的推出恰好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解决方法。作为VC/PE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PE二级市场的推出可谓生逢其时。在2012年度协会会员单位的退出中就已有通过二级市场转让的方式来实现。有预计,2013年PE二级市场将迎来发展的良好时机。资料来源:苏州股权投资协会《股权投资研究报告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