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会计真实会计报表

管理会计真实会计报表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我国古代会计的一个杰出成就,即使现代会计中,仍在运用这一平衡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引进了苏联的会计制度,以复式记账为基础的现代会计才得到迅速而全面的推广。2006年2月15日修订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节 会计的含义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人类社会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活动一方面要创造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要发生劳动耗费。如果生产的东西,扣除消耗以后,没有多余,社会就无法发展。反之,如果有多余,再生产就能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社会就能不断地发展。为此,人们在生产中必然非常关心自己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不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同时,加强对生产活动的管理,即需要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和对比,这样就产生了会计。所以,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会计很早就产生了。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具体掌握生产成果和安排生活需要,逐步产生了计数和计算的要求。在文字产生以前,这种计算只是用“结绳记事”、“刻木记数”或是凭头脑的记忆来进行的。在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对物质资料的生产与耗费开始有了专门的记载,这种文字与数字相结合的专门记载,就是最初形态的会计。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的规模非常狭小,因此用来计算生产和耗费的会计,极为简单和粗略,它只是生产者在从事生产活动中的一项附带工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产品逐渐增多,生产管理日趋复杂,会计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明显。作为管理生产活动的会计工作,已经不是生产者所能胜任的一项附带工作了,于是会计便开始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独立的职能。

二、会计的发展

会计产生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根据《周礼》记载,早在西周奴隶社会,就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会计工作组织系统,有“司书”、“司会”等官吏专门从事会计工作。这个时期的会计主要是核算和监督朝廷官厅的钱粮赋税的收支活动,对财物收支进行实物数量的记录和计算。因此,通常将这个时期的会计称为“官厅会计”。

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日益社会化,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从早期实物数量的简单的记录和计算,逐渐发展成为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综合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会计的技术和方法,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以及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也逐渐完善起来。

从实物计量到货币综合反映,经历了从秦到汉缓慢的过渡时期。与此同时,在秦汉两代,用于提供经济信息的会计方法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官方的赋税记录中,开始使用“入、出”作为记账符号并创立了用于登记会计事项的账簿。西汉时采用的“上计簿”,则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到了唐宋时期,发明了“四柱清册”的结账与报账方法。所谓“四柱”是指“旧管”(相当于“上期结存”)、“新收”(相当于“本期收入”)、“开除”(相当于“本期支出”)、“实在”(相当于“本期结存”)四个部分。“四柱清册”方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支的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即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结存)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在一定程度上使之起到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作用。由于“四柱清册”的发明,它把我国传统的单式收付簿记提到一个较为科学的高度。这是我国古代会计的一个杰出成就,即使现代会计中,仍在运用这一平衡关系。

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趋向繁荣,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萌芽,相继出现了“龙门账”和“天地合账”。“龙门账”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资本及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计算盈亏,分别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天地合账”要求对一切账项,都要在账簿上记录两笔,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所记数额必须相符,即所谓天地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会计实际上是中西式并存。许多中、小型工商企业仍沿用传统的“中式簿记”(主要是单式记账法),只有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企业和少数大型民族工商业以及民国政府机关,才采用“西式会计”(主要是借贷复式记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引进了苏联会计制度,以复式记账为基础的现代会计才得到迅速而全面的推广。建国50多年来,基于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先后制订出多种统一会计制度,强化了对会计工作的组织和指导。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工作从此进入了法治阶段,使我国的会计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有了可靠的法律保证。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财政部于1992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它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2006年2月15日修订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引导我国会计工作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我国会计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会计在国外,历史也很悠久。在原始的印度公社时期,专职的记账员已经出现了,负责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当时的会计也主要是政府部门用来记录和计算钱物税赋等财政收支活动。在西方,10世纪前后,一般也采用单式簿记记账。由于当时欧洲的生产技术远比东方落后,那里流行的单式簿记,在技术上尚未达到我国当时的水平。

但是,从12世纪到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城市如佛罗伦萨、热那亚和威尼斯等,商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兴盛,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孕育并推动了簿记方法的革命。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簿记方法终于出现了重大的突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认真研究威尼斯簿记的基础上,于1494年发表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在书中第三篇“记算与记录评论”又称“簿记论”中,对威尼斯簿记作了完善的说明;他的“簿记论”公认是世界第一部系统地阐述复式簿记原理与方法的经典著作,为复式记账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为以复式簿记为支柱的现代会计奠定了基础。复式记账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而复式记账对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曾这样赞美复式簿记:它是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以致每一个精明的商人都必须在自己的经营事业中利用它。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在若干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形成了空前的生产力,由此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应运而生。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审查经营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的需要。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以“自由职业”为身份的、以查账为职业的特许或注册会计师。1854年,英国苏格兰的会计师中成立了第一个特许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协会”。从此,会计的服务对象扩大了,会计的内容也发展了。会计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和查账,在核算职能的基础上更能发挥监督的职能,尤其通过特许或注册会计师的活动,会计的作用获得社会的广泛承认。

19世纪50年代起,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复式簿记不断完善,会计的一些新的内容如成本计算、会计报表分析、货币计价原则与方法等相继出现,发展很快。20世纪30年代以后,为了使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比性,西方各国先后研究和制订了会计原则(即会计准则),进一步把会计理论和方法推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50年代以后,会计的面目又为之一新。会计由于引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现代数学、行为科学等学科,丰富了自己的内容,传统的会计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前者主要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提供财务信息,而后者则主要帮助企业内部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另外,电子计算技术被引进会计领域,已经引起和继续促进会计工艺的彻底革命。

综上所述,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存在而产生,随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人们要进行生产活动,要管理生产,就需要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越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会计的性质和内容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而发展变化的。会计的方法和技术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演进过程。

三、会计的含义

会计的含义即会计的本质,是人们对会计这一事物根本性质的认识。认识会计本质的角度不同,往往看法也不一样。在我国,“会计”一词起源于西周。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对会计的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反映了人们当时对会计的认识。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大致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计量技术。其基本理由是:会计离不开计量。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都必须通过计量,以货币数量加以描述,进而评价经济上的得失。会计记录是数字和文字的结合,而文字说明又依托在数量的基础之上。

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其基本理由是:会计用货币量度计量和记录财产物资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增减变化,并根据增减变化情况来考核、评价生产经营活动,为进一步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有用的会计核算资料。

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基本理由是:会计对经济过程中占有财产物资和发生劳动耗费的原始数据,进行计量、记录、计算,产生会计信息资料,通过报告,提供给需要了解和管理经济活动的有关部门和人员使用。

无论是“计量技术论”、“管理工具论”,还是“信息系统论”,都把会计看成是一种文字和数字相结合的、为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应用技术。因此,可统称为“技术会计观”。这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只提供信息而不利用信息;会计机构是信息处理部门,而不是利用信息管理经济活动的部门。它们处于为管理服务的地位,作用只是为其他职能部门创造更好的管理条件。

第四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其基本理由是:会计是要用货币量度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提供反映经济活动的有关信息资料,但提供会计信息资料,并不是会计的目的,而是会计的手段;会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所提供的信息资料,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

从会计的发展历史看,生产的发展不仅要求会计进行数量的核算,而且还要求根据数量的变化加强对生产活动的管理。管理的最初形式就是对生产活动的计量、记录和计算。随着生产的发展,会计管理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扩展变化,由简单的计量、计算,发展到监督、控制、预测和参与决策等方面。

综上所述,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预测和参与决策,以取得最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