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有效性分析

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有效性分析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介入市场,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也许能够改善资源配置的状况,改变收入分配的结构,扭转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局面,但也可能适得其反。帕累托最优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按照经济学理论,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有效性是指在竞争市场中,在特别假定的情况下,当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即各项资源的配置,能够使每一个国民的福利最大化,达到帕累托效率。

第一节 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有效性分析

政府介入市场,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也许能够改善资源配置的状况,改变收入分配的结构,扭转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局面,但也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政府的财政活动也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准来评价。

一、资源配置效率标准

资源一般包括土地、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也包括社会通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生产手段,如厂房、设备等,还包括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生产者。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如何使用现有的资源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要,这正是经济学乃至全社会都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对资源配置进行关注的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的社会产品结构,如果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况,此时不可能通过资源的再配置,使某些人过得更好的同时又不使别人过得更坏,这就是实现了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新福利经济学派领袖、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在上世纪初的著作《政治经济学讲义》中最先提出的,他认为:对于某种经济的资源配置,如果不存在其他生产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该经济中的所有个人至少和他们在初始时的情况一样好,而且至少有一个人的情况比初始时严格地更好,那么这样的资源配置就是最好的[1]。帕累托最优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

要实现帕累托最优,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社会所有成员的边际替代率相等,也称交换效率。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社会可提供消费的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为既定的情况下,商品在不同消费者之间如何进行配置才是有效率的,即能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按照经济学理论,边际替代率(MRS)是指减少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需要增加多少其他商品才能维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假定有两种商品A和B可供消费者消费,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A、B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可表示为

MRSa,b=Xa/Xb

其中,Xa为消费者在减少Xb单位商品的消费时,为保持效用水平不变,所需增加的A商品的消费量。因此MRSa,b也就是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所愿接受的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它等于一个消费者消费的两种商品所提供的边际效用(MU)的比率,即

MRSa,b=MUa/MUb

当帕累托最优时,任意两个消费者所拥有的商品A和B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即意味着两人的边际效用比率也相等;如果两人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边际效用比率也就不相等,他们之间就会继续进行交换,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双方的效用水平。所以,在纯交换经济下,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就是社会所有成员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2)交换效率的分析是在假定所有商品的供给是固定的这一条件下进行的,这意味着生产每件商品的投入品是固定的。如果改变投入品在不同产品之间的配置,则商品的供给量就可能发生变化。

在帕累托最优时,对于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来说,使用它们的时候,其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也称之为生产效率。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社会资源总量和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社会产出最大化,即如何使每一件产品的生产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产出。

按照经济学理论,任意两种生产要素(假定为L和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少使用一单位某一种要素,所需增加使用另一种要素的数量。其基本含义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生产两种产品A和B的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

MRTSal,k=MRTSbl,k

如果不同,生产者就可在生产中增加技术替代率较高的那种要素的投入量,节省下另一种要素投入另一种生产,使后者产量增加。

另一方面,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a和b所使用的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

MRTSal,k=MRTSbl,k

如果两者不等,减少一个企业内的某种要素的投入量,投入另一个企业,就可以使社会总产出增加,实现“帕累托改进”。

(3)如果两种商品的产量是可变的,帕累托效率条件要求同时满足消费者效率条件和生产者效率条件,即边际转换率(MRT)等于边际替代率(MRS)。即

MRTa,b=MRSa,b

这里边际转换率的含义是:对于两种商品A和B,一个经济社会多生产一单位A(或B),所必须减少生产B(或A)的数量。而边际替代率(MRS)如前所述,指的是消费者增加一单位A的消费,减少一定量B的消费,其效用水平不变。因此,MRTa,b=MRSa,b就意味着:此时改变社会生产结构,已不再能使社会福利有所提高;这时的社会生产结构,就是与消费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最优结构,所以也称之为产品组合效率。

二、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按照经济学理论,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有效性是指在竞争市场中,在特别假定的情况下,当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即各项资源的配置,能够使每一个国民的福利最大化,达到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通常来说,这需要具备以下五个必要条件。

1.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的理论前提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市场存在众多的购买者和销售者。由于市场上有众多的商品需求者和供应者,使得每一个人的购买份额或销售份额,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总购买量或总销售量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买者或卖者的消费或生产行为的变化,都不会对整个市场的价格水平产生任何影响。也就是说,市场中的任何一个消费者或生产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

2.个人行为的一致性

这是指作为消费者或生产要素使用者的个人,都一致地运用边际法则,使其购买物品或销售物品与劳务所得的效用最大化;同样的,生产者也一致追求利润最大化,使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最大化。

用公式表示为

MU1/P1=MU2/P2=……=MUm/Pm=λ1(消费者均衡)

MP1/P1=MP2/P2=……=MPn/Pn=λ2(生产者均衡)

3.生产要素可以充分移动

生产要素可以充分移动是指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竞争的要素市场中,都能在价格发生变化的时候迅速做出反应;在任何市场中,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这就意味着市场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地流动,不存在任何法律的、社会的或资金的障碍。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效率的企业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效率的企业。

4.买卖双方具有完全的信息

竞争市场的帕累托效率假定信息是完备的,即市场交易过程中存在完全的确定性,交易双方可以确切地了解从事互利的交易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这意味着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着与自己的经济决策相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并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确定自己的最优购买量或最优生产量,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5.经济利益可分、所有权确定

A的价格Pa会等于生产A的边际成本MCa,即Pa=MCa,而B的价格Pb会等于生产B的边际成本MCb,即Pb=MCb,由此得到

MCa/MCb=Pa/Pb

由于MCa/MCb正好是边际转换率MRTa,b,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实现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条件是:MRSia,b=MRSja,b=MRTa,b,也就是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在均衡时等于其消费的边际替代率。

三、资源的帕累托有效配置与公平

虽然实现帕累托效率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但帕累托效率标准并没有考虑收入分配问题,因此,帕累托效率作为唯一评价资源配置是否优化的标准是有缺陷的。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对分配的最佳状态问题进行阐述,即进一步考虑公平标准问题。

(一)公平的含义

公平(Equity,equality)是一个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那么,什么是公平?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对公平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过程公平;二是结果公平。

1.过程公平

它强调收入分配的过程要公平。这大致又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任何市场过程都是公平的,应该维护私人在市场上按要素禀赋和要素价格能够挣得的一切收入。

第二种观点认为,只有竞争市场才是公平的,应该维护的不是任何市场上的收入分配格局,而只应维护私人在竞争市场上的收入,对垄断收入应予以反对。

第三种观点认为,只有劳动过程才是公平的,所以主张只维护劳动所得,对非劳动所得(如资本利得)不应维护。

第四种观点认为,只有参与竞争市场的有关各方具有同等地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通过竞争的市场实现公平,反对财产世袭、教育机会不平等。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要求市场竞争条件的平等是大家普遍追求的,有些书上也称之为追求经济公平。但遗憾的是,对于初始条件不同的情形下如何保证过程的公平,却没有做出解释。

2.结果公平

它强调收入分配的结果要公平。关于结果公平被普遍认可的是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和平均主义等观点。

(1)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功利主义起源于边沁的学说。边沁(Ben tham,J.)早在1789年就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2]。这种观点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

功利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总福利水平等于社会成员的效用水平之和,不管社会的贫富差距如何,每个社会成员的每一单位效用是同等重要的,即使穷人减少一个单位的效用,富人增加一个单位的效用,穷人和富人的效用水平差距因此而扩大,但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仍保持原状。在功利主义者看来,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那么,收入分配就比以前公平。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政府向富人征税,将税收收入用于增加让穷人受益的转移支出,这样,能够促进公共利益的增进。现行税制中的个人所得税的累进设计就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功利主义的观点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穷人和富人的每一收入所体现的效用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把穷人和富人的效用等同起来。二是在社会分配中很难实现以一部分人的得益来补偿另一部分人的损失。

(2)罗尔斯主义(Rawlsianism)。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Rawls,J.)在他的著名的《正义论》的第一章“作为公正的正义”中指出:“正义否认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不承认许多人享受的较大利益能绰绰有余地补偿强加于少数人的牺牲。”[3]按照罗尔斯主义者的观点,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状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由于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效用不存在替代关系,所以,无论境况优者的效用水平是增加还是减少,都不会导致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

罗尔斯主义的观点虽然被看作是旨在帮助最差者的理论,但它忽略了一种现象,这就是境况最差者的处境有所改善的同时,原来境况优者的效用水平也会改善,而且会改善得更多。

(3)平均主义(Egalitarianism)。平均主义主张在分配问题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做到结果的平等。但这并不是说将所有的商品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人就实现了平均主义准则的要求,因为有人可能并不想消费所分到的商品,或者想消费较少的数量,只要分配完后每个人的效用水平相等,平均主义的伦理准则就得到了实现。

(二)公平的衡量

为了对不同国家之间或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收入分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经济学家通常使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分配公平与否或分配不公的程度。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利用洛伦兹曲线计算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如图2-1所示,计算基尼系数时,用纵轴表示社会收入的百分比,将纵轴五等分,每一等分为20%的社会总收入,从下往上由低到高排列;用横轴表示社会人口的百分比,将横轴五等分,每一等分为20%的社会总人口,由最贫者到最富者自左至右排列。把每一等分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的百分比累计起来,将相应的点连结起来,便得到了一条下凹的曲线,即洛伦兹曲线。

img2

图2-1 洛伦兹曲线

如果全社会总收入平均地分配于所有的家庭,那么,洛伦兹曲线就与对角线OE重合,此时,收入分配绝对平等;如果全社会总收入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则洛伦兹曲线就与折线OFE重合,此时,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而现实社会中,大多数情况是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表现为下凹的曲线OE,且贫富差距越大,洛伦兹曲线就越往下凹。

图中洛伦兹曲线和对角线之间的面积(阴影部分)与对角线和绝对不平等线围成的三角形OEF的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使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更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当基尼系数为1时,表明收入分配极端不公平;当基尼系数为0时,表明收入分配绝对公平;通常,基尼系数在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明分配越不公平。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中国部分年份的基尼系数见表21。从表21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表2-1 中国部分年份的基尼系数

img3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基尼系数表示的是一种结果公平,它仅仅反映个人收入之间的相对关系,而不能反映社会总收入或个人收入绝对额的大小。只要个人收入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发生变化,基尼系数就不会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