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创新与厂商迁移

技术创新与厂商迁移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技术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关系如下:尽管一开始,新技术赶不上老技术,但是,新技术对新建的企业集群有很大优势,区位收益大。特别是从老群落迁到新群落时,能利用技术溢出和高品质人员,有利于企业使用新技术。只要遵循正常的技术发展轨迹,群落内的知识流通就将发挥重大作用。因此群落i将发生企业外流现象。群落规模的增减情况由Gi和Oi相对位置来决定。通常,企业集群规模增减情况分三种类型。

7.3.2 技术创新与厂商迁移

1.新技术的出现

既有企业集群(独立种群i)的成长情况,可以假设群落i专业化生产名牌产品,使用现有的技术。假设经过一段时间τ发现一项新技术,可能是生产同一产品的工艺方法或某种创新产品。新技术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关系如下(Maggioni M.A.2002a):

(1)每种技术都遵循学习曲线,因此,生产率随经验的积累递增;

(2)老技术的使用经验和新技术的学习曲线无关;

(3)新技术具有潜在优势,例如,生产等量的产品,新技术生产率更高,换句话说,新技术的学习效应较大;

(4)尽管新技术具有潜在优势,但是,起初,新技术不如老技术,各企业都没有使用新技术的经验;

(5)尽管一开始,新技术赶不上老技术,但是,新技术对新建的企业集群有很大优势(规模小、竞争和拥挤程度低),区位收益大。

企业是否加入群落,主要判断可获得的区位收益。区位收益函数(相当于群落成长函数),主要依赖于群落使用的技术。公式7-5a给出了既有企业集群函数:即正统的逻辑斯蒂函数。初期成长较快,然后随群落规模递减。公式7-7给出了新群落成长函数,三次逻辑斯蒂函数(倒U型成长率、小规模和大规模时成长率低)。

企业从一个群落迁移到另一个群落,迁移可以使企业共享当地使用的技术,如技术和知识溢出等。特别是从老群落迁到新群落时,能利用技术溢出和高品质人员,有利于企业使用新技术。老的群落,由于使用老的技术已经积累了经验,生产率也高,即使新技术出现,也不愿意使用。可是,新技术有竞争优势,可能很快就形成一块区域(群落),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成熟。新技术或新的产业区依此为基础,逐渐淘汰老的群落(Brezis and Krugman,1997)。

其实,上述分析的前提在于本研究假设群落发展的外部经济因素是学习效应,它与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有关。只要遵循正常的技术发展轨迹,群落内的知识流通就将发挥重大作用。当某项新技术与原有技术差异很大时(例如,改变技术范式),则原有的产业集中程度对学习效应的影响可能不大,新形成的企业集群利用新技术不会发生原有群落那种不经济性。

新技术的引进与新群落的形成,两者之间的关联主要取决于第(3)点假设,例如,新技术的学习效应更强,这一点,通过分析两阶段模式会更容易理解。

两阶段模式的分析如图7-5所示,水平轴代表两个企业集群的规模,垂直轴代表两个企业集群的区位收益,因此,总有ni+nj=cons tant。在第一阶段,群落i使用老技术,有很长的生产历史,环境承载能力Ki较大;而群落j,使用新技术(比如一项新产品),由于初期市场不大,因此环境承载能力Kj较小。假设企业根据区位收益来判断自己是否加入群落,第一阶段只有一个稳态E′,其中Bi′=Bj′且ni′>>nj′。第二阶段的分析与此类似,只有一个稳态E″,其中Bi″=Bj″且nj″>>ni″。

img21

图7-5 厂商在群落间的迁移

资料来源:参考Maggioni M.A.2004的思路,结合Maynard SmithJ. 1974绘制的生态学曲线提出

上述结论是建立在相对静态框架上的,在静态框架下群落的规模大小和区位收益之间的关联情况可由所建模型直接表示出来。下面依据本研究前述部分提出的生态模型研究动态结构中的情形,以便建立一种相关联的动态框架。

企业集群技术生命周期的生态模型(14)

先回忆一下与公式7-5a相类似的方程,它揭示了一个既有企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img22

假设在群落i形成后的某一时间里(用τ表示群落i和群落j形成的延迟时间),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了。由于群落i在老技术上累积的经验丰富,使得群落i能从老技术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所以新技术将不被群落i采用。因此另一个群落将会以新技术为基础建立在以前“荒芜”的空间上(一个没有任何技术经历的空间)。

img23

img24

图7-6a 既有企业集群的企业外流

图7-6b 既有企业集群的企业外流

资料来源:翻译自MaggioniM.A.2004. H igh—tech Firm s’Lo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Asurvey of the Literature,Economia Politica,n.1,a. XXI,n.1,.:127—165.

由于新技术生产效率高,产出量和学习效应迅速提高,新群落的吸引力很大,群落i内部的λ个企业被吸引过来。因此群落i将发生企业外流现象。如图7-6和方程7-10a所示。

img25

假设企业从群落i流向群落j的数量与群落j的规模成正比。考虑到这种假设本研究可以修正公式7-10a,用Λ=λni nj代替外流函数斜率的初始值λ,因而nim.i是两个群落产业规模(群聚企业数量的乘积函数)。

img26

由于创新技术的应用,群落j的成长被看作是一个立方逻辑斯蒂函数:

img27

因此,斜率Oi将随时间增长,并且依赖于群落i和群落j的产业规模的乘积,从零度一直到最高限度。

群落i的净增长率取决于Gi和Oi之间的差额,即:

img28

公式7-12虽然不能用于计算,但是它能辅助图表分析它们的特征,并且能生成一系列仿真模拟。

公式7-6的解可以将图7-6和图7-7重叠来表达,见图7-8。

群落规模的增减情况由Gi和Oi相对位置来决定。当Gi>Oi时ni增加,当Oi>Gi时,ni降低。如果.n等于0,则ni为常数,Gi=Oi,截于水平轴。通常,企业集群规模增减情况分三种类型。

(1)如果0≤ni≤n′,群落将分解直到消失;

(2)如果n′≤ni<n″,群落将保持成长而且规模达到n″(n″<K);

img29

图7-7 企业集群的成长与收缩(有三个平衡点)

资料来源:翻译自M aggioni M. A. 2004. H igh—tech Firm s’Lo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Econom ia Politica,n. 1,a. XX I,n. 1,.:127-165.

(3)如果n″≤ni,群落规模将收缩直到规模达到n″。

o和n″是稳定均衡,而n′是不稳定均衡。当Oi增加时,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交替出现的情形。

当Oi=Oi',方程将出现两个均衡点(一个是稳定均衡点,另一个是鞍点),如图7-8所示:

(1)如果0≤ni<n*,群落将分解直到完全消失;

(2)如果n*>ni,群落规模收缩直到规模达到n*

img30

图7-8 企业集群的成长与收缩(有二个平衡点)

资料来源:翻译自Maggioni M. A. 2004. High—tech Firms’Lo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Econom ia Politica,n. 1,a. XX I,n. 1,.:127—165.

当Oi>Oi′,方程仅达到一个均衡(起始点),而在群落j存在的情况下,群落i的发展路径依赖于三个参数:

rj:群落j的内在增长率;K j:群落j的环境承载能力;λ:群落i中迁移企业所占份额。

2.管理启示

由于企业通过新设投资或整体搬迁进入相关企业集群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如何有效地结合企业集群和内部资源能力来建立竞争优势,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企业进入相关企业集群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5)

(1)客观审视企业资源和集群资源禀赋。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作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只有关键资源才能有效建立企业竞争优势;关键资源需同时具备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和替代性三个属性。企业在做入群决策时,首先应对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上的资源条件及其属性做出全面分析和评价,找出企业的优势环节和劣势环节。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分析当企业嵌入集群产业价值链后,上下游关联企业和群内其它社会因子能否弥补甚至替代本企业价值链的劣势环节,形成企业之间价值链的比较优势组合,增强企业自身乃至整个企业集群的竞争能力。

(2)系统分析拟进入企业集群的耦合结构。企业集群耦合结构模型蕴含三层耦合机制,即企业耦合(内层)、集群产业耦合(中间层)和区域社会网络耦合(外层)。其中企业耦合包含着大型核心企业与卫星型中小企业的经济联系;集群产业耦合指跨产业企业之间的产品配套和技术共享等互动关系;区域社会耦合包括集群内部社会因子及其与企业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选择进入企业集群时关注的重点是集群内部耦合层。

(3)准确判断企业集群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集群存在生命周期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诞生阶段,集群产业链尚不健全,教育、培训、金融等社会机构数量较少,小型企业若此阶段进入,难以获得必要的信息和配套资源;而大型企业则有可能依托自身资源能力优势发展成为集群内的核心制造企业,成为产业聚集的最大受益者。成长阶段,集群发展迅速,增长率高,但也有可能使集群失去创新动力,而只集中资源于最畅销的产品,并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扩大生产,致使集群内的资源(如资金、知识、信息、技能等)更多的集中到主导产品,此时企业应结合自身产品和集群内产品结构特征,决定进入与否。在成熟阶段,企业集群网络结构趋于完善,域内处于同一产业链环节的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资源争夺也更加激烈,对于该阶段进入的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而言,可能难以获得必要的互补性资源,甚至陷入过度竞争的窘境。

【注释】

(1)任寿根.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J].管理世界,2004(2):56—62.

(2)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20—26.

(3)进入和退出的界定参考和引用了符正平(2002)的部分研究成果.

(4)可视作原厂商的进入和多样化厂商的退出

(5)按照逻辑意义划分,还应有多样化转移进入,即多样化企业的某一部分通过转产进入另一全新领域,这可归于转移进入

(6)总退出量的描述为当年实际退出该种群的厂商数。

(7)参阅:M aggioni M. A. 2004.. H igh—tech Firms’Lo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Economia Politica,n. 1,a. XX I,n. 1,.:127—165.

(8)假设由于某些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每个企业的成本收益相同。

(9)公式7. 4a—7. 8引自Maynard Smith J. 1974. Models in Ec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原文解释的是生物群聚现象,本研究借用此公式解释企业群聚现象。

(10)群落之间的差异是指同一地区不同的产业,或同一产业位于不同的地区。

(11)由于本单元基于生态学理论解释群落规模扩张现象,因此,作者将该图形的坐标含义做了相应的变动,但图形保持不变。

(12)例如,竞争、共生、捕食、共栖。

(13)本单元内容翻译自M ario A. Maggioni(2004),原文共34页,本人对相关内容进行大的修改。

(14)王德鲁宋学锋.产业集群中企业入群行为决策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175—179.

(15)img31的计算请参阅7. 3. 1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