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技术创新

&与技术创新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R&D与技术创新一、R& D在技术创新研究中,大多数研究与开发都是以OECD《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的R&D定义为基础。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也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

第一节 R&D与技术创新

一、R& D(研究与开发)

在技术创新研究中,大多数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都是以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的R&D定义为基础。在该手册中,R&D是指“为了增加知识的总量,包括有关人类、文化社会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的应用所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R&D活动可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中国在对科技活动进行统计过程中,R&D定义与OECD的基本相同,也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

综合不同研究,R&D活动大体包括五种类型:①基础研究,它与新理论的发现与检验相关联,其目的是发现新知识而不是立即应用新知识。②战略研究,是指应用前景虽不明显但还是可预知其预期效果的研究。③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战略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其目的在于获取某种特殊的应用知识。④开发,是将“创新原型”应用于市场并在其周围建立生产线的活动,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新产品、新工艺方面的现有生产知识。⑤扩散,指创新通过市场或非市场的渠道在产业内、产业间及国家间的传播。前4种R&D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与开发相差不多。但是,一般意义上的R&D并不包括扩散。

生产和发明活动都包含着投入和产出,与传统产品不同的是,发明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发明是信息的生产,发明活动具有博弈性质(Gomulka,1990)。发明与创新有区别,这一点早就为熊彼特所重视。熊彼特认为发明就是一些新概念,新的或改进的图样、装置、产品、工艺或系统。发明在本质上代表“形成一种产品的技术上可靠的新思想,或是一种潜在的有用的方法”。[1]与发明相对而言,创新是指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当然,创新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是一个新想法在商业上的实现,并且是切实可行的。然而,大多数发明永远进入不了市场,Scherer估计至少60%的发明无法找到商业上的应用。因为从发明到创新需要一段时间,Mansfield(1968)发现,发明和创新的平均间隔为10~15年。在这段时间里,市场和技术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发明不能实现商业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技术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具体而言,创新包括如下5种类型:引入新产品或在质上变革原有产品;引入一种新工艺(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市场;开发原材料或其他投入的新供应源;实现产业组织变化或企业的新组织(熊彼特,中译本,1990)。何谓技术创新,国内外创新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Freeman(1982,1997)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Myers和Marquis(1969)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Utterback(1979)把技术创新定义归为3类:①与发明相似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创新强调创新的起源和新颖性。②某种硬件及其设计和生产,这一概念重视市场或生产过程中的有形形式和使用。③选择某种事物,包括它的使用和扩散,这种观点强调接近用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Utterback(1971)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某种新产品或工艺的创造、开发、使用和扩散的过程”。Edquist(1997)的技术创新概念基本上沿袭熊彼特思想,认为创新通常是“现有元素的新组合”,创新的出现与科学的可能性、知识的产生与扩散密不可分,也与各种知识“转化”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过程息息相关。但是,“这种转化绝对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式: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实施,而是具有多种特征的、复杂的反馈机制和科学、技术、学习、生产、政策和需求相互作用”的一种过程(Edquist,1997)。

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许庆瑞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思想的形成,并利用它生产出满足市场用户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汪英洛指出,技术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使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贾蔚文认为,技术创新包括某种新设想的提出,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引进、中间试验、产品试制和商业化生产,直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王明友(1997)综合上述观点,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傅家骥(1998)则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给出了技术创新的含义:使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上:强调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这种定义深受创新的线性模式影响;重视技术创新的成功商业化,尤其是首次商业化;强调技术创新的效应,并特别看重技术创新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上述技术创新的含义与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基本一致:企业在对现有技术有效组合运用,以及创造和吸纳各种新技术知识的基础上,以相对低的成本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过程。它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而创新投入、市场组织、制度等因素影响着工业技术创新过程和绩效。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也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和其他机构(教育、信息服务等部门)大多是间接地参与创新过程,相关的制度安排将会对创新起促进或阻碍作用。技术创新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占据市场有利位置,获得满意收益。

三、技术创新的特点

(一)不确定性

主要包括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上的不确定性。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是指技术本身的不成熟、辅助性技术的缺少、技术寿命周期的缩短及企业竞争的加剧等,都会降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在创新竞争中,并不是所有厂商都能够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成本节约型”技术。如果不能找到新技术,一方面会形成R&D的沉没成本,加大厂商的成本负担;另一方面则有可能挫伤厂商决策者(企业家)和R&D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而且也可能向其他厂商传递某些信息,从而减少其他厂商R&D活动的不确定性。市场上的不确定性是指市场变化较快、市场预测不准确、模仿的存在,以及技术引进等多方面因素,可能使创新者处于不利地位。而竞争对手则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先找到“成本节约型”的技术,进而生产出新产品。同时,消费者又常常把创新者与高质量产品的供给者相等同。这样就有可能使后创新者的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并且可能吸引一部分原属于先创新者的消费者。另外,如果创新产品并未创造需求或并未满足需求,那么这种创新也是失败的。所以,创新的时间、创新与需求的关系将决定着R&D的效率。

(二)高投入

高投入是技术创新中所必须的,一项技术研究的实施,需要大量的科技专业人才、大量的资金以及整套的设备,同时对这些投入还要进行合理的安排、精细的组织以使其成为有机的整体。产品化阶段和市场化阶段还需要专门的生产人员、专门的营销推广人员以及广阔的营销网络系统,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对于企业来说,发达国家企业的研发支出一般占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在微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领域的高技术企业,其研发支出占其销售收入高达10%以上。同样,在国家层面上,研发投入也相当惊人,根据世界银行分析,仅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1997年)有4999人,日本(2000年)有5095人,英国(1998年)有2666人,法国(1999年)有2718人,德国(2000年)有3161人。除此之外,各国的研发经费数额也相当庞大,特别是发达国家,其国家研发经费大部分都占本国GDP的2%以上。这些都充分表明,对于技术创新来说,无论是人员、资金方面还是设备方面,都需要企业和政府等组织进行大量的创新资源投入。

(三)高收益

高投入、高风险必然伴随着高收益,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获益者。技术创新使得创新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产生了技术上的优势,这种优势或以长期获得高利润形式存在,或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来体现。企业之所以甘愿冒高风险,不惜以巨大的投入从事创新活动,就在于这种高收益的存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除了获得创新利润外,还在于培育企业科研创新能力,以实现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既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又要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能否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四)技术创新时间的差异性

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所需的时间因其性质不同而异,除此之外,技术创新的时间长短还与科研人员能力、科研设备、资金等有关。据统计,大部分技术创新需要2~10年的时间。工厂企业开发部门从事发展性开发属于短期创新,一般需要2~3年。应用性技术开发属于中期创新,大概需要5年,如应用电子技术开发出电子手表以替换齿轮机械表就属此类。另外,基础性开发由于是技术原理的发现和新技术的发明,所以需要的时间可能较长,为8~10年。[2]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时间逐渐缩短,而且技术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除此之外,一些偶然的因素也可能造成技术创新的时间差距,一个来自灵感的想法有时可能引起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实施,并使企业迅速获得创新收益。但一些技术研究可能会经过长期的试验、开发,却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实现不了商业化或获利甚微。

(五)外部性

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性,即非创新者从创新中获得收益而不需支付相应的报酬,这也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技术创新的外部性是由于技术创新的扩散造成的,主要反映在技术的外部性、市场的外部性、创新的利益外部性。技术的外部性主要是由于非创新者根据创新成果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新产品实行反求工程,而且有关创新的信息也会从企业的行为活动中反映出来,获得创新技术,进而进行模仿创新。市场外部性是指由于创新者的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后所形成的市场信息的外部性,即由于创新者开发了市场,剩余市场需求容量的存在,使非创新者节省了市场开发成本,减少了风险,缩短了市场实现的调节。创新的利益外部性主要是由于技术的外部性和市场外部性而形成的。技术创新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为技术创新付出较大成本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全部受益,即企业的创新使得其他企业存在“免费搭便车”的可能。一般来说,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相关的创新外部性较大,试验与开发阶段的技术创新外部性较小,这也就导致了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的创新一般为政府主导的科研院所、高校及产学研结合体来承担,而试验与开发阶段的技术创新,因为更面向市场而由企业承担。

(六)复杂性

技术创新绝对不是聪明的发明家、具有前瞻意识的企业家和有动力的企业独立行动的结果。相反,它必须与其他组织进行广泛的合作,以获得、开发、交换各种知识、信息和其他资源。毋庸置疑,个人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居于重要位置,但是,孕育和传播技术创新(变革)的过程却涉及复杂的网络合作,包括不同目的、不同机构或组织之间的各种合作。与企业进行合作的组织较多:其他企业(供应商、用户、竞争者)、大学、研究机构、投资银行、学校、政府部门等,而且企业的创新行为也会受到各种制度的制约:法律、卫生安全健康管制、文化模式、社会准则、技术标准、激励制度(鼓励或限制)等。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要想全面认识创新过程,必须通盘考虑影响创新过程的各种因素。

四、技术创新的分类

在研究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为了分析问题的简便和需要,经济学家将技术创新分为不同类型。结合本书研究需要,这里仅从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组织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分类加以介绍。

(一)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技术创新分类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意义基本相同(本文认为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所以,技术创新分类与技术进步分类是一致的。一般的,技术创新可以分为节约劳动的、中性的和节约成本的三种类型,这种分类的“兴趣来自历史上对技术进步给收入分配带来效应的考虑”(琼斯,1999)。最先对技术创新进行如此分类的是希克斯,他在《工资理论》(1963)提出了后人称为“希克斯技术分类”的方法(Hicks,1963):“我们能够依据发明的初始效应是使资本边际产量与劳动边际产量之比增大、保持不变或减少来对它们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把这些发明分别称之为‘节约劳动的’、‘中性的’和‘节约资本的’。”

目前,经济学家基本上沿着这种方法对技术创新进行分类,以研究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的作用。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主要研究的是“希克斯中性”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的显著特点是对于任意给定的资本—劳动比率,劳动的边际产量对资本的边际产量之比始终保持不变。所以,这种技术创新就具有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特性(劳动和资本的替代弹性为1),从而利于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余值的方法)。

(二)产业组织经济学的技术创新分类

在产业组织经济学中,技术创新主要包括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前者指在实验中为寻找生产某种新产品的成本节约型技术所进行的投资,后者则指寻找生产新产品的技术。从逻辑角度来看,二者并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产品创新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成本节约型的创新。但是前者侧重产品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如新工艺、新设备、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后者则更强调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如全新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产业组织学在研究技术创新时,主要是对过程创新进行研究,因为这种创新可以通过成本降低而获得竞争优势,并成为一种阻止进入的手段。根据R&D过程产生的成本节约的数量,可将过程创新分为大创新(剧烈创新)和小创新(非剧烈创新)两种类型(O.Shy,1996)。

图8-1 成本节约创新的两种类型

在某一产业中,厂商生产同质产品并进行价格竞争。假设最初所有厂商拥有的技术相同,即单位生产成本C0> 0。在均衡状态下,P0=C0,厂商利润为零,产量为Q0。现假设当且仅当有一个厂商拥有如下R&D技术:该厂商有能力建立一个实验室以从事成本节约型的创新,进而使单位生产成本变成C(C<C0),则垄断利润最大化的产出和价格水平将由MR(Q)=C决定。令Pm(C)是单位生产成本为C的垄断厂商索要的价格。若Pm(C)<C0,则创新为剧烈型或大型的,即创新使成本降到纯粹垄断价格低于竞争厂商的单位生产成本的水平。若Pm(C)> C0,则创新为非剧烈的或小型的(参见图8-1)。在图8-1中,成本由C0降到C1,称之为小的创新,即成本节约额并不大,创新厂商不能为此索要纯粹的垄断价格。在这种条件下,创新厂商可以使P1=C0-ε≈C0,并销售Q0,从而击败竞争对手。换言之,小的创新既不能改变市场价格,也不能改变消费者的购买量。小创新的唯一结果就是,创新者向整个市场销售产品,并获得严格的正利润:(C0-C1)Q0。相反,若成本由C0降到C2,则为大的创新,厂商可以索要与新成本结构一致的纯粹垄断价格而击败所有竞争对手。也就是说,Pm(C2)<C0。因此,大创新会降低市场价格并使产量增至Q2。当然,上述两种类型的过程创新,还要受需求条件、市场结构及成本节约本身等因素的制约。

(三)创新经济学的技术创新分类

根据萨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中心的创新分类方法,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增量创新(渐进创新)、基本创新(根本创新)、技术体系变革和技术经济模式变革四种类型(见表8-1)。基本创新和渐进创新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基本创新之后是一系列重要的改进型创新,这些创新的经济效应既受制于(需求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受到(供给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限制(Gomulka,1990),所以,a型的改进路径要比b型更为普通,前者被称为S型或logistic曲线(见图8-2)。弗里曼和佩雷斯(中译本,1992)则对技术模式的思想提出质疑,认为应该使用“技术经济”,而不是“技术模式”来表明技术进步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3]在他们看来,技术经济模式是指“相互关联的产品和工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结合,包括全部或大部分经济潜在生产率的数量跃进和创造非同寻常程度的投资和赢利机会”。其变更意味着“明确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唯一的一种新的组合”(弗里曼和佩雷斯,中译本,1992:60-61),技术经济模式扩散的一个特点是,它从最初的产业或应用领域向范围更广的产业、服务和整个经济扩展(G.多西等,1992)。

表8-1 萨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中心的创新分类

资料来源:G.多西等(中译本,1992:58-60)。

(四)OECD的技术创新分类

OECD把技术创新分为技术的产品创新和技术的工艺创新,这种分类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分类方法很接近,但是这种分类方法主要应用于OECD国家的创新调查之中,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而产业组织理论的分类更加侧重于经济分析。在OECD的创新分类中,技术的产品创新包括技术上新的产品(主要产品创新)和技术上改进的产品(渐进产品创新)。技术上新的产品,是指与以前所创造的产品相比技术特性或用途具有显著差异的产品。这种创新包括全新的技术、对现有技术进行重新组合以及对新知识的应用。技术上改进的产品是指其特性具有重大改进或提高的现有产品,包括改进性能或降低成本,集成若干子系统组成复杂产品,或对某一子系统加以改进。技术的工艺创新是指采用技术上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包括产品的交付方式等。这种创新包括设备、生产组织的变化,以及两者的结合,也包括对新知识的应用(OECD等,2000)。

图8-2 基本创新与创新改进模式

此外,从企业创新战略角度,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等三种类型(傅家骥,1998)。这种分类有利于直观地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确定企业创新战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