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学家对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看法

中国经济学家对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看法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是在区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看法上,有些问题需要研究。在上面关于物价上涨问题的论述中,我摘录了两段,总的说明货币数量增加是原因,物价上涨是结果。[19]很明显,宋承先是要区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而有纸币流通量超过流通所必需的黄金量之说。

4.中国经济学家对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看法

中国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世界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问题的研究,其中有些看法,就是将这两者加以区分,这是正确的。如熊性美、薛敬孝说:“典型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过多发行纸币和过度扩张信用所造成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并不包含由于商品供求关系和垄断价格等因素所引起的物价上涨。但是,考虑到近年来的国际性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通货膨胀造成的,其他因素也与之密切相关;同时,要准确地计算通货膨胀率是非常困难的,而要把通货膨胀在物价上涨的原因中所占的百分比分离出来又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物价上涨率可以作为‘胀’的近似指标。”[12]这里所说的,除垄断价格问题我有不同看法将在下面说明外,我都同意。只是在区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看法上,有些问题需要研究。

有一种看法,虽然力图区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但是在区分时却含混不清。例如,李德宣说:“当前在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实质上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的商品总供给而引起的”;又说:“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论,不管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还是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均有所过量,以致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其原因当然是由于货币需求膨胀而引起的。”[13]他没有对通货膨胀下定义,但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他指的不是货币供应量过多本身,而是由这过多量引起的物价上涨,其中的机制是膨胀了的货币需求超过了社会商品的总供给。这就是说,过多的货币量造成对商品的需求大于商品的供给,致使物价上涨。

但是关于物价上涨,李德宣又说:“根据货币数量理论,一旦货币供应过多,(就)引起物价上涨”;而“由于物价上涨,单位货币购买力正趋向降低”。[14]

以上两段文字是自相矛盾的。这有两点:首先,按照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和物价成正比,货币数量增加而商品数量不变,物价就上涨,而与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变动无关;其次,按照李德宣的说法,货币供应过多使物价上涨时,单位货币购买力就降低,即货币供应即使过多,其总购买力或所代表的总价值仍和原来的一样。既然这样,所谓对商品的需求增加,这需求就不可能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增加,又怎能说需求大于供给,致使物价上涨?

李德宣还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在上面关于物价上涨问题的论述中,我摘录了两段,总的说明货币数量增加是原因,物价上涨是结果。但是下面的说法,却恰恰相反。李德宣说:“物价上涨率是货币需求的函数。因此当物价上涨时,就要多供应货币。”[15]这里,又变成物价上涨是原因,货币数量增加是结果。下述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同样的:“基期流通中的货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可承受的物价上涨率……)=计划期间内可增发的货币量。”[16]

对于这种货币数量增多,有时被认为是物价上涨的原因,有时又被认为是物价上涨的结果,这种矛盾李德宣可以用变化了的货币数量论来解释。本来,货币数量论在其倡导者休谟那里,始终认为货币数量变化是原因,物价变化是结果;在将其和劳动价值理论相调和的李嘉图那里,也是这样;及至费雪将其公式化为MV=PQ,[17],因而P=MV/Q时,也还是这样。但是由于这个公式可视为数学公式,就被一些经济学家看成MV和PQ是恒等的,设V和Q不变,M和P就可以互为因果,即不仅货币数量的变化可以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化,而且物价水平的变化也会引起货币数量的变化。但这样一来,作为原因而引起货币数量增加的物价上涨,就应另有其他原因。它是什么,李德宣没有说出来。

有一种看法认为,MV=PQ,即货币数量论的公式是正确的,并且认为这是一个恒等式,即MV和PQ可以互为因果。据此,持这种观点的宋承先便认为:“既然M的增长率远远超过同期P的增长率,既然V的变动不大,那么,正如统计资料已经证明的那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抬高物价的同时,也伴随着生产的增加……”[18]就是说M的增加,起了二重作用:一是生产增加所必需的;二是它超过了生产增加所必需的货币量,因而使物价上涨。在这里,我只谈与我们研讨有关的第二个问题。

关于这一个问题,宋承先说:“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纸币流通量有可能经常超过流通所必需的黄金量,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持续高涨,即纸币不断贬值的现象。”[19]很明显,宋承先是要区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而有纸币流通量超过流通所必需的黄金量之说。

但是,我认为,坚持“超过说”就不能引用货币数量论及其公式,尤其不能认为MV和PQ是恒等的。货币数量论这个公式,自认为既适合于金本位制度,又适合于纸币流通的条件,并认为它是一个恒等式,就意味着MV和PQ不仅相等,而且互为因果。既然这样,怎能说纸币流通量“超过”流通所必需的黄金量呢?我的意思是说,不管将多少纸币塞进流通中,流通总能吸收,总有一个新的价格水平形成而和它相适应。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说得很好:“可以把多少令纸切成纸票当作货币来流通呢?这样提出问题是毫无意义的。”[20]

另一种看法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物价之所以普遍持续上涨,主要是由于垄断价格的存在。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谈到过。由于垄断价格的存在,物价就提高,工资也就随着提高,成本增加了,垄断企业按固定的利润率计算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又要随着提高,这又使工资提高……如此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对此,我有两点意见:首先,垄断企业是否能够无条件地不受工资提高、利润便下降这一经济规律的限制,随着工资的提高而提高利润和价格,还需要加以研究。美国第一花旗银行承认:“不管流行的观点如何,没有理由认为某些工业部门……劳动成本的上升会坚定不移地引导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如果工资增长提高得比物价能够提高的程度快,利润就要受到挤压。”[21]其次,即使垄断价格能够因此而提高价格,整个物价水平也不可能因此而提高。垄断价格只是垄断企业攫取垄断利润的工具,不是垄断利润的来源。通过垄断价格攫取的垄断利润有两个来源:一是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将其价值部分转移到垄断价格上来,这样一高一低,恰好抵消;二是将垄断价格真正提高到价值以上,支付这种垄断价格的不外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两种人,生产者支付的垄断价格说到底也是由消费者支付的,如果不是全部支付,就是部分支付,其余部分则由生产者以其利润支付。这样,消费者和生产者对垄断价格的支付增加了,对非垄断商品的需要便减少,其价格便下落,这也是一高一低,互相抵消,整个物价水平不会提高。

第三种看法认为,由于垄断价格存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其实其他条件是要变的,最明显的就是非垄断价格要降低),货币流通量就要相应增加,而这些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一旦销售完毕,增加的货币由于是纸币,便仍然要留在流通中,它对非垄断商品来说,数量是过多了,这就是通货膨胀,导致单位纸币的价值下降,非垄断商品的价格也上涨。到另一批垄断商品进入流通中时,由于用已经降低了价值的纸币来表现价格,这样上涨了的价格就不是垄断价格,要在这基础上再提高才是垄断价格,货币流通量又要增加,这批垄断商品销售完毕,纸币流通量又成为过多的……如此循环不已。

这种看法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即它的结论要以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的流通具有季节性为前提。如果商品的流通没有季节性,而是不断地流通的,那么,纸币的流通就没有过多的问题,非垄断商品价格就不会提高。事实上,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多半是工业产品,其流通是没有季节性的。只有垄断程度不高的农产品,其流通才有季节性。但是,如果流通的季节性可以解释通货膨胀,那么,就不需要有垄断价格的存在,只要存在着纸币流通,存在着农产品流通,通货膨胀就必然存在。事实当然不是这样。那么,大宗农产品进入流通时,需要增加的货币从何而来呢?回答是从增加信用货币而来。信用货币和纸币不同,它可以自行清算,一般不存在过多的问题。

【注释】

[1][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楠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8—259页。

[2][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楠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1页。

[3][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陈观烈、秦亚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7页脚注①。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页。

[5]M:货币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P:物价水平;T:商品和劳务总量。

[6][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的选择——个人声明》,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0—261页。

[7]同上书,第263页。

[8]同上书,第267页。

[9]同上书,第275页。

[10]参见[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第100页;[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的选择——个人声明》,第267—268页。

[1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4—225页。

[12]熊性美、薛敬孝:《“停滞膨胀”及其原因》,《美国经济讨论会论文集》,第95页。

[13]李德宣:《货币需求、货币供应与货币供应量》,《经济研究》1989年第4期。

[14]李德宣:《货币需求、货币供应与货币供应量》,《经济研究》1989年第4期。

[15]李德宣:《货币需求、货币供应与货币供应量》,《经济研究》1989年第4期。

[16]李德宣:《货币需求、货币供应与货币供应量》,《经济研究》1989年第4期。

[17]Q:产量;其他见前面的说明。

[18]宋承先:《凯恩斯主义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速度问题》,《复旦学报》1979年第4期。

[19]同上书,第6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08页。

[21]转引自[美]维克多·佩洛:《不稳定的经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