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凯恩斯试图区别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凯恩斯试图区别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凯恩斯试图区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凯恩斯反对这种认为任何货币数量的增加都是通货膨胀的看法。所以,凯恩斯认为,成本增加、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不是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而是工资增加。其次,前面谈到,凯恩斯认为增加货币供应量,在不自愿失业存在的条件下,价格上涨是由于成本,尤其是工资的上涨;在不自愿失业消灭的条件下,价格上涨则是由于货币数量的过多。

1.凯恩斯试图区别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凯恩斯试图区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他论辩地说:“有一种看法,认为任何货币数量之增长都有通货膨胀性。除非我们把通货膨胀性一词仅仅解释为物价上涨,否则这种看法还是跳不出经典学派的基本假设,这个假设是说,生产元素之真实报酬减低时,其供给量必减少。”[1]

在这里与凯恩斯论辩的经典学派,就是他的师兄庇古等,他们都是马歇尔的学生。庇古和凯恩斯一样,信奉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认为劳动的产物和报酬是工资,资本的产物和报酬是利润,土地的产物和报酬是地租(这一点,他们不大谈)。他们又信奉19世纪下半期开始流行的边际生产力说,认为随着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增加,其生产力在递减。将这两者合起来,他们就认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生产并决定工资。随着生产和就业的增加,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就应该随之而降低。

庇古与凯恩斯的不同在于:庇古只承认自愿失业的存在;凯恩斯既承认自愿失业的存在,又承认不自愿失业的存在。从只有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出发,庇古认为,当劳动边际生产力降低时,工人的实际工资就应降低,工人由于坚持原来的工资因达不到目的而自愿失业,因此劳动的供给便减少,即“生产元素之真实报酬降低时,其供给必减少”,于是产量再也不能增加,此时增加货币供应量,便全部用来提高物价,这就是通货膨胀。

凯恩斯反对这种认为任何货币数量的增加都是通货膨胀的看法。他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过使成本增加,再使物价上涨的,就不是通货膨胀;不通过使成本增加,直接使物价上涨的,才是通货膨胀。其分界线是:不自愿失业是否消灭,即充分就业是否达到。

我们将无关的问题撇开,将凯恩斯的论点扼要地谈一谈。凯恩斯的不自愿失业的概念是指:当消费品的价格稍微上涨而货币工资不变,即实际工资稍微下降时,劳动的供给和需要都增大,这个情况说明以前工人的失业是不自愿的。按照他的说法,要消灭不自愿失业以达到充分就业,就要提高消费品的价格。为此,就要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便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降低利息率,以增加投资;二是提高包括消费品在内的商品价格。在这里,我们只谈增加货币供应量后,商品价格提高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在凯恩斯看来,是由于对投资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逐渐使生产资料的价格和工资增加,亦即生产商品的成本增加。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投资增加虽然使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但投资增加即生产增加又使生产资料的供给增加,从而使其价格降低。所以,凯恩斯认为,成本增加、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不是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而是工资增加。待不自愿失业都消灭了,达到充分就业之境了,这时再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有效需求,就因劳动的供给不能再增加,从而产量不能再增加,这增加的货币量就直接用来增加物价了。这就是凯恩斯心目中的通货膨胀。他说:“设充分就业已经达到以后,再想增加投资……物价将无限制上涨;换句话说。我们达到了真正的通货膨胀。”[2]因此,充分就业是否达到,亦即不自愿失业是否消灭,就成为凯恩斯的是否通货膨胀的分界线。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首先,凯恩斯用来区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分界线,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我们对不自愿失业和自愿失业这对概念是否正确不加评论,只着重谈论凯恩斯论述的增加货币供应量,在不自愿失业的存在和消灭这两种情况下对物价上涨所起的作用。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在不自愿失业存在的情况下,就不存在过多的问题,它引起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工资的增加(此外,还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所引起的成本增加。其实,工资的增加只会使利润减少,这只是分配领域中的变化,我们已经说明这不会使等于总价值的总价格上涨。在不自愿失业消灭的情况下,则存在货币数量过多的问题,它直接引起物价上涨。但是这只是现象,其实质则是,这是由于纸币的价值降低,价格标准降低,反过来使物价上涨,而价值本身不变,这就像一把尺,它变得短了,用它来衡量布的长度便变得长了,而布本身的长度不变一样。将这个问题放在金银本位下考察,就看得非常清楚:这等于金银币的重量减轻或贬值,物价就上涨,但这上涨的物价如折合为金银的重量则不变。我要指出的是,在这两种情况下,纸币数量都是过多的。按照凯恩斯的说明,增加货币供应量,不是由于生产量已经增加了,作为结果而需要相应增加货币的流通量,而只是为了降低利息率和提高物价,就是说它是物价上涨的原因。这样,即使在不自愿失业存在的条件下,增加货币供应时,由于产量尚未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是过多的;在不自愿失业消灭的条件下,情况就更是如此。纸币流通量过多,单位纸币价值降低,由此引起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

鉴于相当多经济学家将凯恩斯的增加货币供应的目的——降低利息率以刺激生产,以及提高包括消费品在内的商品的价格,借以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误认为是增加生产一般的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这个问题再说一说。我们知道,在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的地方,也有扩大的生产。所以,马克思说: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就已经存在,因为货币本身不是实际再生产的要素。如果已经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那么,扩大了的生产需要增加货币的数量(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才能实现商品的增加了的价值。一旦这一点已经做到,进行扩大生产就不必以增加货币数量为前提,而只要改变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即从Ⅰ(V+M)=ⅡC,变为Ⅰ(V+M)>ⅡC就可以了。罗莎·卢森堡认为,要进行资本积累,即扩大再生产,就要有追加的货币,这货币只能来自非资本主义环境。保罗·斯威齐批评说:“我们把资本积累的纯粹货币问题完全撇开不谈,她却对此予以极大的注意,甚至经常把‘哪儿来的需求问题?’同‘哪儿来的货币问题?’混为一谈。”[3]斯威齐的批评完全正确。所以,凯恩斯的主张,并不是由于扩大生产本身的需要。

其次,前面谈到,凯恩斯认为增加货币供应量,在不自愿失业存在的条件下,价格上涨是由于成本,尤其是工资的上涨;在不自愿失业消灭的条件下,价格上涨则是由于货币数量的过多。凯恩斯认为能够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说明,是他的重大贡献。其实,前者是价值理论中的生产成本论或生产费用论,后者是货币理论中的货币数量论;两者都是错误的,把两者结合起来,同样是错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