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年来通货紧缩的事实

中国近年来通货紧缩的事实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曾从理论上谈到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动的关系问题。生产上升、货币增加,而零售价格下跌,这种状况是与关于通货紧缩的定义不符合的。由于这样,在这里我使用通货紧缩一词,仅仅是从物价下跌这一点着眼的,不涉及生产下降;正如以前我用通货膨胀一词,也仅仅是从物价上涨这一点着眼的,不涉及生产上升一样。

1.中国近年来通货紧缩的事实

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曾从理论上谈到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动的关系问题。他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现实的经济增长总是围绕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来波动的。当现实增长大大高于潜在的经济增长时,就容易出现高增长高通胀;当接近或处于潜在的增长区间时,就可以出现高增长低通胀,也就是正常的物价波动;当低于潜在的增长时,就容易出现滞胀。他认为:“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可能达到的增长速度,它是由资源的承受能力和市场的容纳能力来决定的。社会资源由原材料、交通、通信、资金、电力、劳动力等方面构成,市场容纳能力包括消费能力、投资能力、出口的可能性等需求因素。”[1]这里所说的潜在增长率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与凯恩斯所说的充分就业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就其中的生产要素来说是很相像的,就其中的会引发通货膨胀的条件来说也是很相像的。按照这一理论,中国自1996年开始的经济增长和物价不涨,甚至微落的现象,就无法解释。因此,我也只好抛掉这个理论,从事实出发,进行研究。

这个事实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人员谢平和沈炳熙在1999年的文章中所描绘的:“1993年进行以治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在1996年底基本达到预定目标。1997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引者)增长8.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2.8%,被认为是历史上少有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好局面。1998年,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南北特大洪水冲击的情况下,GDP增长速度仍然达到7.8%。199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8.3%,估计上半年GDP增长率可以达到8%。……但是,到今年(1999年——引者)5月底,连续20个月RPI(零售商品价格指数——引者)的负增长,15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负增长和32个月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的负增长,已向我们亮出了通货紧缩的警示牌。”[2]该文继续说:“可以认为,1997年通货紧缩已见端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国外净需求大幅下降,国内需求也相对不足,经济增长率继续下降,物价水平也持续下降。到年底,商品零售价格、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分别为-2.6%和-0.8%,创改革开放以来物价水平之最低。通货紧缩已明显显现。”[3]

上述说明缺少货币流通量的数据。如果我们将国内总产值、零售物价和货币流通量的指数加以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问题在哪里(参见表18-1)。

表18-1

img24

注:指数上年为100,货币流通量单位为亿元;M1即狭义货币,由流通中现金和私人活期存款构成;M2即广义货币,由狭义货币和准货币构成,后者包括私人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M0即市场中流通的货币。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51、281、638页。货币流通量指数是作者编制的。

表18-1表明,从1996年到2000年,经济增长年率为7%—8%,货币增加年率,不论何种货币都在两位数上,只有2000年的M0为8.8%;我们缺少货币流通速度的数据,但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变化应该是不大的;这样,商品零售价格从1997年到1999年的逐年下降,就是不可解释的。生产上升、货币增加,而零售价格下跌,这种状况是与关于通货紧缩的定义不符合的。由于这样,在这里我使用通货紧缩一词,仅仅是从物价下跌这一点着眼的,不涉及生产下降;正如以前我用通货膨胀一词,也仅仅是从物价上涨这一点着眼的,不涉及生产上升一样。

解释这一现象的说法很多,这里我将其区别为货币原因说和非货币原因说两大类,分别论述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