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银行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金融系统的第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银行在金融系统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不仅居民的储蓄主要依靠银行,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融资渠道也是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中国非金融机构国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1981年为1.68∶98.32,2000年为26∶74。我们通过对第三、四、五章中对金融系统与技术创新融资之间关系分析,发现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这两种金融系统模式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关键在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技术创新的阶段。

三、中国金融系统的典型特征:银行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我国金融系统的第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银行在金融系统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居民持有的金融工具构成,或者说居民的资产组合可以反映不同金融部门在竞争中的相对优势及其重要性。长期以来,现金和银行存款就是居民资产组合中最主要的投资选择,如表8-2所示。

表8-2 中国居民部门金融工具结构 (单位:%)

img38

续表

img39

资料来源:1989—2002年数据:谷秀娟,沈其云.中国融资结构的演变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79.

2003—2006年数据根据2006年、2008年《中国金融年鉴》资金流量表计算。

注:(1)2005年居民部门持有证券投资基金份额为546亿元,占比为1.9%;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270亿元,占比为0.9%。

(2)2006年居民部门持有证券投资基金份额为1 519亿元,占比为4.4%;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3 416亿元,占比为10%。

从整体上看,银行存款在居民资产组合中的比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这一比例不仅高于市场主导的美国,也远远高于银行主导的日本和德国(见表8-3)。

表8-3 各国居民资产组合比较(2000年) (单位:%)

img40

资料来源:殷剑峰.金融机构与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不仅居民的储蓄主要依靠银行,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融资渠道也是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不断变化,中国的融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直接融资比重逐渐扩大,但间接融资仍居于主导地位。中国非金融机构国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1981年为1.68∶98.32,2000年为26∶74。尽管直接融资的比重大大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属偏低。其他国家或地区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比重平均值为56%,最高为80.8%(马来西亚),最低为34%(印度尼西亚),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为78%、41%、42.5%和48.1%。表8-4是中国企业2000—2007年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规模和结构的存量数据,其中,直接融资余额包括股票余额、企业债余额和商业票据未到期余额;间接融资主要是各项贷款余额,包括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信托贷款、票据贴现等各项余额。

我们通过对第三、四、五章中对金融系统与技术创新融资之间关系分析,发现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这两种金融系统模式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关键在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技术创新的阶段。在经济发展初期,储蓄资源比较短缺,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动员储蓄的功能,特别是在适当的政府干预下,这样的金融系统更是能将少量资源集中于一些技术上比较成熟的投资项目中,从而优于强调竞争和风险分散的市场主导型系统。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系统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在确保风险分散和金融系统安全的前提下,使储蓄资源能够被充分有效地运用到那些前景不是非常明确的投资项目中。此时,风险比较集中,识别新投资项目能力有限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就应该让位于市场主导。

表8-4 2000—2007年中国企业外源融资规模与结构 (单位:亿元)

img41

资料来源:2000—2003年数据:李键.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8.

2004—2007年数据根据2004年、2006年、2008年《中国金融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