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险分担机制的缺乏

风险分担机制的缺乏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对中央政府来讲,政策风险与中央政府的决策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中央政府决定这些政策时,可能和应该考虑与此相关的因素及引起的结果问题,并分情况决定承担或不承担相应的经济影响,在宏观上,把风险降至最低。然而目前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分解及按项目划分转贷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即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风险承担机制,而无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及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方政府的主权外债风险。

5.5 风险分担机制的缺乏

根据前文的表述,按地方性主权外债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规模风险、政策风险、效率风险、结构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对接受外债转贷的下级政府和用款人来讲,其中政策风险、结构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或全部是客观的,非人力可为;而规模风险和效率风险是主观的,是可以改进和提高的。但对中央政府来讲,政策风险与中央政府的决策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中央政府决定这些政策时,可能和应该考虑与此相关的因素及引起的结果问题,并分情况决定承担或不承担相应的经济影响,在宏观上,把风险降至最低。对于结构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虽然中央政府亦无法影响或准确预测,但由于外汇的经营权是在中央,而不在地方政府,因此,这些风险的承担主体理应是中央政府。然而目前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分解及按项目划分转贷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即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风险承担机制,而无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及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方政府的主权外债风险。

此外,我国国内债券市场不发达,对外债量的真实需求因国内债券市场的“瓶颈”而扩大,国内债券与外债有效替代率低。假如中国有发育完善的国内债券市场的话,国家的上述许多外债融资项目本可以通过国内的资本市场来解决,用不着借用外债。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国内投资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的能力不高,对一个项目来说,是利用国外债务的借入还是通过国内债券融资,几乎没有商业上的替代关系。外债的安排甚至带有较大的计划经济的特征。这既是一个特点也是一个弱点,不仅使资源的利用不充分,而且融资的成本信号也遭到了扭曲并夸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