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低利润出口企业能够承受人民币升值

低利润出口企业能够承受人民币升值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觉看来,这个部门最有可能受到人民币升值的打击。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过多次专题调研,走访了大量出口加工企业,以了解出口部门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低技术、低利润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能够承受人民币升值。为什么看似毫无核心竞争力可言的企业能够承受人民币升值?其二,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难免会有一些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

低利润出口企业能够承受人民币升值[1]

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经济沿着出口导向型的道路快速前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的出口部门。这个部门既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又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觉看来,这个部门最有可能受到人民币升值的打击。

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过多次专题调研,走访了大量出口加工企业,以了解出口部门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很多企业主表达了对人民币升值的担心:企业的出口利润率只有3%~5%,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5%,他们将无利可图,可能不得不歇业。

这些企业主的担心引起了政府更大的担心:如果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批量歇业,那么不仅经济增长将下一个台阶,而且还会减少大量就业机会;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政府几乎没有什么办法“保增长”或者“保就业”。这曾经是、也许依然是决策者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的最大顾虑。

然而企业主和政府的担心是多余的。“3%~5%的利润率抵挡不住5%以上的升值”的判断,是竞争领域的小企业主“只见树木(自己的企业)不见森林(自己所处的行业)”、在本企业静态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果对人民币升值的冲击进行经济分析,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

实际上,“3%~5%的利润率”是所有充分竞争行业的共同特点,与汇率、工资水平无关。中国沿海地区的出口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首先,由于产业聚集效应,每一个出口企业几乎都是在与自己的“邻居”竞争;其次,由于相互学习和模仿,每一个出口企业的产品及其生产成本几乎与自己“邻居”完全一样;再次,由于供给大于需求(产能过剩),出口数量取决于海外需求而不是国内生产能力;最后,由于国内厂商之间价格的充分竞争,出口价格取决于国内生产成本而不是海外消费者的支付能力。而对于海外消费者来说,“中国制造”的价格不是问题,他们的需求是刚性的。

既然出口价格取决于国内的生产成本而不是海外消费者的支付能力,那么,如同“水涨船高”一样,全行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可以100%地转嫁给海外的消费者来承担。目前导致全行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人民币升值,另一个是劳动力成本(工资)上升。按照上述经济分析,担心这两个因素的不应该是中国企业主和决策者,而应该是海外的消费者。

过去几年里,有两个证据支持上述经济分析。

其一,在2005年到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接近20%,国际清算银行按照中国对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份额计算的人民币有效汇率同期也上升了大约10%。二者升幅都远远超过了2005年出口企业3%~5%的利润率,但是无论对美国还是对世界,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在这一阶段几乎没有改变。

如果说上一个案例是“水涨船高”,那么第二个案例就是“水降船低”。为了鼓励出口,中国政府2008年底再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以降低出口成本。然而,在随后进行的广交会上,出口企业刚刚降低的出口成本立即全部转化为出口价格的降低。报道这一事件的外国媒体不免感叹:在这世界经济低迷的时期,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发送了一份礼品。

低技术、低利润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能够承受人民币升值。这个经济分析的结论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直觉之外。为什么看似毫无核心竞争力可言的企业能够承受人民币升值(和工资上涨)?原因有二:

其一,与自己的“邻居”相比,任何中国出口企业都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但是,相对于海外的同行,国内竞争性的出口行业拥有明显的价格竞争力。市场化和学习曲线降低了生产和流通成本。

其二,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难免会有一些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作为具有市场势力的制造业大国,适当提高出口价格于中国有利,即使不得不以降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为代价。

img6

图5 国际清算银行(BIS)计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注释】

[1]2011年1月6日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