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规元的发生与发展

上海规元的发生与发展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虚银两中,最重要的而最广泛被采用的市用虚银两要推上海规元。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五口通商后上海成为中国经济商业的中心的缘故,但规元的起源并不是五口通商以后的事。据此,则上海规元的应用,原系为了国内贸易的便利,但这种习惯并不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中国市场采用西班牙银元为记账单位,由来已久,但五口通商以后,情形逐渐发生变化。1857年上海外商采用规元为记账单位,是中国人民意志胜利的表现。

5.上海规元的发生与发展

虚银两中,最重要的而最广泛被采用的市用虚银两要推上海规元。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五口通商后上海成为中国经济商业的中心的缘故,但规元的起源并不是五口通商以后的事。它的起源远在上海开辟通商码头以前。究竟起自何时,现已无人知道。据一般人传说,“昔日牛庄与上海豆行交易甚繁,现银缺乏,凡收现银者须九八折扣,不知确否。但其计算法之起源始于南市之豆麦行则似可信。当上海未开租界以前,一切交易均在南市,而南市商务以豆为大宗。当时豆行之计算法均以九八规元为标准,故各地与上海交易者均称九八规元。嗣后租界设立,商务日繁,此九八规元之计算法遂流传于租界,辗转相传,遂成习惯,成为商界之计算本位矣”[93]

据此,则上海规元的应用,原系为了国内贸易的便利,但这种习惯并不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规元银是在咸丰七年(1857)以后。据马士的记载,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海开港起到咸丰六年(1856)止,上海进出口贸易还是以银元计算的。从咸丰七年(1857)起,才由本洋改为规元[94]

耿爱德也说:“各种银两中最主要者当推上海规元。其起源当在咸丰七年(1857年)。先是上海银行界,其记账单位,多用本洋,是年本洋之来源告绝,市价高出其所含净银价以上,遂改以上海规元替代云。”[95]这一说法当然不能否认在上海开港以前规元即已流行,而只能证明在上海开港以后14年间,对外贸易还不曾采用规元,而是采用西班牙银元为计账单位的。

中国市场采用西班牙银元为记账单位,由来已久,但五口通商以后,情形逐渐发生变化。在1856年,本洋在广州兑换英金4先令11便士,而在上海则兑换7先令9便士。1857年,本洋已绝迹于上海,于是上海外商采用规元为记账单位[96]

上海外商采用规元为记账单位,并不是很顺利地进行,而是在中国人民坚强斗争之中被迫出此的。1857年上海外商采用规元为记账单位,是中国人民意志胜利的表现。马士在这一段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坦率地描写当时发生的情况。他说:当时“中国商人开始陷入困难,钱庄破产。他们虽然保有大量的本洋,但宣布一切交易应用规元计算。外国商人怵于中国币制的复杂,不愿抛弃以铸币表示的一种货币,企图拒绝此种变更。然而他们发觉了一些事实,即当他们以银元发售货物时,还要照银元与银两的兑换率来清算一番,而当他们购买汇票时,不仅要清算英镑与银元的兑换率,并且要清算银元与银两的兑换率。他们被迫放弃商人和兑换商的两重职务。他们放弃了作为记账单位的银元而采用了看不见的上海规元。在某一天,上海金融界,按照一对一的比例,将含纯银374.5英厘的货币改变为含纯银525英厘的货币。”[97]

尽管如此,野心勃勃肆行经济侵略的英国当局并未因此完全放手。同治六年(1867),香港当局试图铸造上海银两币一种,拟以此替代上海规元,并拟在香港流通,卒未能达到目的[98]

“上海规元的价值由三个因素组成:(1)重量,(2)银的成色,(3)习惯。重量是以重565.65英厘的漕平一两为标准。成色是以成色1,000的库平银的944为标谁。习惯是以98除之。”[99]规元银又曰九八规银,“为上海惟一通用之记账虚银两,无论华洋交易及汇兑行市,均以此为计算标准,故在商场中颇具有伟大之势力”。根据印度造币厂化验之结果,纹银之标准成色为935.374,上海通用二七宝银之成色为986.8,比标准银高百分之五点五。因此,现宝每只重漕平五十两应升水二两七钱五分,即合标准银五十二两七钱五分。此数再以98除之,即得五十三两八钱二分六厘有奇,即为规元银之标准重量[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