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钞钱不两立

论钞钱不两立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既铸新钱散布民间,一是“钞法不减而自减,不涩而自涩。”在军事行动中,恐失措施,贻误战机。因为钱钞相杂,钱重而钞轻,自然不能坚守钞币的信用。如果因为铸钱工本深重,别立钱价,则钞法随即虚坏。钞法为保持币值的平稳和物价的适用,以便交易流通的正常,事业的兴旺发达。可见,钞法的内涵亦非人所能确定。

二、论钞钱不两立

前述建言者,多以为钱钞兼行、并行必要,甚至提出大额用钞,小额零星付钱;远方用钞,京师近里城邑则用钱,等建议,响应者亦不乏其人。唯有胡祗遹在子母相权理论基础上,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不唯实钞,一举而数得,实天下无穷之福。”他认为:

“铜钱、交钞,寒不可以衣,饥不可以食,均之二物,皆非切身实用之货。圣人以其丝绢棉布之不可以零分,粟麦百谷之不可以远赍,假二物守之以信,以便交易而已。以优劣较之,则交钞优于铜钱。请以今日之事言之:元宝贯钞行之十有余年,钞法愈实,通利如流水者,以其母行在,贯钞独行,无他货以相杂也。一有他货以相杂,便有优劣轻重。铜钱与钞并行,是以他货相杂也。即今前代旧钱销费无几,纵有,当立法一新,亦不可用。”

他指出,铜钱冶铸“工本亦不为轻”,“怀挟赍擎,远近交易,不若贯钞之便利”,加上钱“少铸则不能遍及天下,多铸则虚费工本,堆积而无用,徒杂乱钞法”。他又引证唐代天宝年间,铸钱“废本劳力,并无利息”。根本不划算。而今印钞八万余锭,流传通行,略无凝滞。今既铸新钱散布民间,一是“钞法不减而自减,不涩而自涩。”;二是“积钱既多,每遇大支发”,“岂止虚费脚力,实亦失误,急速支持。”在军事行动中,恐失措施,贻误战机。

更为重要的是,“货立二价,渐不为便”。借鉴金朝的教训,是金的风俗“积钱而不积钞,是以钞法屡变而屡坏”。因为钱钞相杂,钱重而钞轻,自然不能坚守钞币的信用。如果只在京城周边行用钱币,“钱钞中停,尚有偏枯,有无不均,必生偏弊。”钱法初行,民未取信,数处分别铸钱,很少不做奸偷工减料,铸造劣币的。如果因为铸钱工本深重,别立钱价,则钞法随即虚坏。钞虚而钱又不适用,两者都失去了媒介功能,尤为不可。如果粗制滥造,“徒以废工难用之钱,沮乱其易造流通之钞,上阻国用,下惑民心,铸钱之议,似为未便。”胡氏在这里不管讲的是什么价格,只要他提出不允许市场上出现双重价格,以避免市场秩序紊乱,就意味着他对价值尺度的排它性有所认识。他能够挺身而出捍卫这一原则,说明他认识的深刻、独到,非同一般。说明我国先人对于货币职能作用特质的认识,的确深刻,不简单。

为了提升认识的力度,他还从食者民之天,民者邦之本,国无民则君谁与守的儒家民本思想出发,引《尚书·洪范》之经典,说明“货泉货本之轻重流通,所以平百物而信万民。一失其本,一亏其信,则百物之贵贱无准,或壅滞而弃如粪土,或翔踊而重于金,或物轻钱重,或钱轻物重。伤农伤工,皆受其祸。信既少亏,众莫凭据。”以古喻今,强调“古人之于货泉,岂敢斯须而不为之权衡哉?”由远及近,再来强调钞法的目的与作用,在于“钞法平百物贵贱之失中,便万民交易之难准,故立帛布交钞之法,上下相信,信以济事,非欲以不可食不可衣无用之纸,而易下民汗血所致有用之谷帛也。”钞法为保持币值的平稳和物价的适用,以便交易流通的正常,事业的兴旺发达。其作用即在于上下相互信任,才可能促使生产繁盛,上用足,下民赡,作为交易媒介也才可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可见,钞法的内涵亦非人所能确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