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监管的特殊原因

金融监管的特殊原因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对金融部门的管制相对于其他部门通常更为严格。金融监管除了上述一般理由外,还具有其特殊根源:金融存款机构是货币的主要供应者,并为社会提供支付系统。由于金融部门经营的是货币资金,能够在社会投资中发挥“导向”作用,对经济结构的形成和调整有很大影响。人们信心动摇,资本大量外逃,导致本币汇率急剧下跌的货币危机。一家金融机构面临清偿困难,可能会引致其他金融机构也相继出现类似问题。

二、金融监管的特殊原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对金融部门的管制相对于其他部门通常更为严格。金融监管除了上述一般理由外,还具有其特殊根源:

(一)金融体系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关键地位

金融存款机构是货币的主要供应者,并为社会提供支付系统。因此,金融体系的稳定对货币供给的稳定和支付结算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金融体系也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由于金融部门经营的是货币资金,能够在社会投资中发挥“导向”作用,对经济结构的形成和调整有很大影响。因而,金融体系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的特性。

(二)金融体系具有内在脆弱性

内在脆弱性(Fragility)是金融体系的固有特征,意指金融体系中蕴含着促使金融危机爆发的潜在因素,在经济冲击下可能极为脆弱。由于信贷资金使用与偿还在时间上的分离、金融机构的高负债经营、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等原因,使得金融活动中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而金融市场参与者对高额利润的盲目追逐,会使金融风险不断积蓄,并最终可能导致市场崩溃。

1.传统信贷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

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中,金融危机作为经济危机的先导,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关注,费雪(Fisher,1933)对此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他对这一机理的分析是:外部环境的变迁可能带来一些新的投资机会,一旦某领域出现新的盈利机会,市场主体就会纷纷涌向这一领域,经济呈现出表面繁荣。过分乐观的投资者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大量借款,这一过程的延续将导致“过度负债”,即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清偿到期债务。为偿还债务,企业不得不廉价出售商品,导致物价下降,实际利率上升,使企业债务负担增加,企业净值以更大幅度下降,引起破产和失业,进而形成悲观情绪,对未来缺乏信心的公众将窖藏货币,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减缓,最终导致经济陷入萧条,也即出现通货紧缩。

明斯基(Minsky,1986)在费雪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金融脆弱性假说”,即金融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易于动荡和爆发危机。他从借款企业的角度剖析了债务危机的形成,将分析重点集中于债务的形成、累积和清偿,认为债务融资可分为三种类型:抵补融资(Hedge Finance)、投机融资(Speculative Finance)和庞氏融资(Ponzi Finance)。所谓抵补融资,是指企业的预期收入能够支付债务合约规定的本息。投机融资则是指企业预期收入在借款后的短期之内虽然不足以还本,但至少可以付息,此后企业收入将足以偿还到期本息以及前期所欠本金。显然,投机融资存在“债务敞口”。如果企业预期收入不足以还本付息,需要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或者出售资产偿债,就属于“庞氏融资”。在债务支撑的信用经济中,如果抵补融资占主导,金融体系是稳健和安全的。如若投机融资和庞氏融资比重过大,则经济金融体系就是不稳定且脆弱的。在经济周期的初始阶段,融资结构通常以抵补融资为主导,随着投资者对经济繁荣的乐观预期不断增强,投机融资和庞氏融资的比重迅速上升,金融体系从稳定状态转向不稳定状态,企业的财务风险逐渐积累,极易在外部冲击下发生危机。

克瑞格(Kregel,1997)进而从银行角度研究“安全边界”(Margins of Safety)何以被突破。银行家都会对借款人的贷款申请设置安全边界,在评估借款人资信状况的基础上,审慎地作出信贷决策。不过,银行家的信贷评估实际上遵循所谓“摩根规则”(JPMorgan Rule),即主要依据借款申请人的历史信用记录,其隐含的假定是“未来将重复过去”。经济的扩张态势会支持借款人的良好记录,强化银行家对其偿债能力的信心,相应降低安全边界,导致银行信用风险敞口不断扩大。

2.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过度波动性

股票市场也极易出现价格过度波动。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8)对过度投机引发金融危机的过程作了细致的描述。他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市场主体偶尔的非理性行为,并将危机从酝酿到爆发总结为投机疯狂—恐慌—崩溃的过程。他认为产生非理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人们存在从众心理;第二,人们的理性程度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开始尚能保持谨慎和理智,希望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而后将试图通过投机迅速赚取更多的利润;第三,不同类型的人理性程度也有差异,由于信息不对称,圈外人与圈内人相比表现出非理性的投机行为;第四,市场主体具有合成错觉,当投机狂热时,即使每个市场主体自身都是理性的,也不能保证市场整体是理性的。

克鲁格曼(Krugma,1999)针对外汇市场提出了关于货币危机的国际收支模型。若一国政府政策不协调,如过度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实行钉住汇率制等,容易出现经常项目赤字,为弥补赤字又大量借入短期外债,由于本币高估,容易引发投机商冲击本国货币。人们信心动摇,资本大量外逃,导致本币汇率急剧下跌的货币危机。

3.金融体系发生支付危机的连锁效应

一家金融机构面临清偿困难,可能会引致其他金融机构也相继出现类似问题。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形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关系,少数金融机构丧失支付能力可能酿成全面的流动性危机;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债权人无法判断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他们会将一家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看作是其他类似机构也存在支付困难的信号,从而对所有这类金融机构都会出现挤提行为;三是由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存在冲突,每个债权人可能都认为提前提款对自己更为有利,即使没有错误信号的引导,也会出现挤提。

这一原理可以用博弈论的囚徒困境模型加以解释。如果银行遭遇突发事件威胁,站在某存户的角度考虑:如果其他存户的策略是挤兑,自己不挤兑就可能丧失全部存款,而参与挤兑可能减少自身损失;如果其他存户的策略是不挤兑,则自己挤兑与否均不对其存款安全构成影响,故无论其他存户采取何种行动,对某一存户而言,其最优选择都是挤兑。即使全体存户事先达成共谋——在银行遇到风险事件时不采取挤兑行为以提高共同利益,个体也不会有主动执行这种共谋的内在动机,其理性选择还是在银行尚有支付能力时抢先提款,这样一来只能加速银行的崩溃。戴蒙德和戴维格(Diamond&Dybvig,1983)构建了一个经典的关于银行挤兑的动态模型,指出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融资合约安排具有多重均衡,如果存款人根据各自对流动性的实际需要依次提取存款,银行就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存款人提供流动性风险分担。如果存款人普遍产生恐慌,将导致挤提,引发银行危机。

综上所述,金融市场的一般缺陷和金融体系所处的关键地位、易于震荡的内在脆弱性都意味着: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控制,金融领域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巨大的社会代价,或是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或是使广大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受到损害,因而客观上要求依靠政府的权威对金融业实施较为严格的监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