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资纱厂的发展及终结

日资纱厂的发展及终结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日资纱厂的织布效率大大高于中资纱厂,相应地其布产量的比例也就大大超过其织机所占比重。上海日资纱厂受到战争破坏的工厂主要有日华与丰田两公司。1937年8月14日延请租界英军担任工厂的警戒任务,但10月27日英军不辞而别,该厂防卫形同虚设,受到近乎毁灭性的损害。青岛日资纱厂也遭到大约260万日元的损失,汉口的日资泰安纺织报告说受到438.6万日元的损失。

上海日资纱厂的发展与整个日本在华纺织业一样,反映并见证了近代日本经济实现腾飞后向海外发展的畸形心态,反映并见证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反映并见证了一个历经沧桑坎坷的大国自强不息、从弱到强的艰难复兴之路。

日资纱厂自一战后兴起投资中国的热潮,1917—1918年的五年间到上海投资设厂仅7家(其中内外棉五厂分为东西两厂);而1921—1925年却达到21家之多,在上海的日资纱厂总数达到32家,分属九家日本公司。此后日资纱厂不再增设新厂,只在原来纱厂的基础上进行扩充。九家公司只有丰田、大康和裕丰三家公司是拥有一家纱厂,但它们个体规模却很大,比如1924年的时候丰田、大康和裕丰分别有纺锭6万多、5.8万和4.5万锭,超过了拥有3家纱厂、4.5万锭的东华;到1930年时三家公司的纺锭都达到7万锭以上,而上海纺4厂也不过15.8万锭。后来三家公司在上海或外地也增设了分厂形成集团公司。

1928年上海日资纱厂纱锭数量(101万枚)占上海全部纱厂的54.8%,消棉量(205万担)占51.1%,出纱(47万包)占44%;全部日资纱厂纱锭(139.7万枚)占全国纱厂比例为41.3%,消棉量(292.7万担)占35.8%,出纱(69.5万包)占31.58%;上海日资纱厂织机(8356台)占上海全部织机的47.3%,布产量(615.8万疋)占63.7%;全部日资纱厂织机(10896台)占全国纱厂比例为36.8%,布产量(775.9万疋)占41.5%。这一年上海日资纱厂占全中国日资纱厂的相应比例是:纱锭数量占72.3%,消棉量占70.3%,出纱占67.7%;织机占76.7%,布产量占79.4%。[1]日资纱厂的消棉量与出纱量所占比重少于其纱锭数量的比重,是因为日资纱厂所出纱多为20支以上的细纱;而中资纱厂出纱多以16支的粗纱为主,消耗的棉花当然较多。而日资纱厂的织布效率大大高于中资纱厂,相应地其布产量的比例也就大大超过其织机所占比重。

1936年全部日资纱厂纺锭数量增长到213.5万枚,占全中国纺锭总数的41.8%;中资纱厂的纺锭数量为274.6万枚,占53.8%。以1913年的纺锭数量为1,则日资纱厂的纺锭数量增长了19.23倍,而同时期中资纱厂的纺锭数量只增长了5.67倍,全国总数增长了6.96倍。1936年全部日资纱厂织机的数量增长到2.89万台,占全国织机总数的49.4%;中资纱厂的织机为2.55万台,占43.6%。以1913年的织机数量为1,则日资纱厂的织机数量增长了36.12倍,同时期中资纱厂的织机数量增长了12.75倍,全国织机总数增加了16.22倍。[2]以上数字一目了然,说明日资纱厂的发展速度不仅大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更大大高出中资纱厂的发展速度。

到1937年6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际,日资纱厂在中国的发展达到最高峰,纺锭数量达到229万枚,织机数量达到3.3万台(参见表1上海日资纱厂的纺织设备增长统计)。此后日资纱厂虽然借日本侵略军之手以各种名义侵占中国民族资本纱厂,但这些侵占的成果并不能说是它们自己发展的成绩。不仅如此,随着日本对华略战争的彻底失败,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日资纱厂全部为中国政府接收,成为中国的国营纺织事业。但这时的日资纱厂的风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由于战争破坏和参与侵华日军的“献铁运动”,大量纺锭和织机融化为支持侵略战争的枪炮弹药,很多日资纱厂只剩下了一个空壳。这当然是令人极为痛惜的事情。

表1 上海日资纱厂的纺织设备增长统计

回顾近代日本对华棉纺织业投资发展的历程,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授予外国投资中国设厂之权利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作为日资纱厂在中国的初步发展期。这时期只有三井财阀的三井物产会社和内外棉会社先后来做探路性质的投资,前者属于商业资本,后者属于从商业资本转化的纺织工业资本,但都取得了高于日本国内纺织公司的利润。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资纱厂在中国利用种种有利条件和自身的经营管理与资金设备优势得到了极其迅猛的发展,基本垄断了中国的棉纺织业,而中资纱厂虽然也有很大发展,但远远落后于日资纱厂。第三阶段从1937年到1945年,日资纱厂在战争期间依靠日军侵占了大量中资纱厂,但随着战败投降一切都化为乌有。

1937年8月13日驻屯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中国军队进攻,全面抗战在上海开始。上海日资纱厂九大公司29家纱厂全体关门停止工作,日资纱厂的日本职员有的回到日本的家乡,待在纱厂的职工则被置于日本军队的保护之下。再次开工已经是1938年1月中旬。

上海日资纱厂受到战争破坏的工厂主要有日华与丰田两公司。位于公共租界东部、黄浦江下游北岸的吴淞与杨树浦的纱厂遭到炮击,受到很大损害。特别在公共租界东部、黄浦江东岸的日华纺浦东工厂厂房被全部烧光。丰田纱厂位于公共租界外西侧、苏州河南岸,因位于租界之外,容易卷入政治、军事混乱环境,在极司菲尔路工厂驻扎了日本海军陆战队。1937年8月14日延请租界英军担任工厂的警戒任务,但10月27日英军不辞而别,该厂防卫形同虚设,受到近乎毁灭性的损害。此后,苏州河对岸的日军占领这一地带,丰田的工厂才恢复正常运转。

据统计,日资纱厂受到的破坏损失包括:[3]纱锭18万锭、线锭2.3万锭、织机2800台,直接损失达3000万日元(其中丰田纱厂1700万日元、日华纱厂900万日元),另外还有间接损失6000万日元,恢复费用达3000万日元(详见表2)。丰田纱厂在青岛的工厂也受到破坏,使得日本国内该公司的营业所陷入瘫痪状态。上海日资纱厂主要集中于公共租界西部界外的苏州河沿岸和公共租界东部黄浦江北岸的杨树浦一带。只是日华位于浦东陆家嘴的工厂在交战之时成为炮击目标,还有位于租界之外东北部吴淞的日华工厂也同样受害。青岛日资纱厂也遭到大约260万日元的损失,汉口的日资泰安纺织报告说受到438.6万日元的损失。

表2 开战后上海日资纱厂的损失情况

续表

对于沦陷区的中国各类工厂,凡没有被完全毁坏者,大多被日商任意占据。有的通知华商业主,估价收购;或者要求“合作”,一概收入日本人的掌握之中。至于那些与军事关系密切的工厂,或者重要产业工厂,则都被置于日军管理之下,委任由日本同业公司经营。[4]

申新一厂邻近丰田纱厂,地段好、机器新、产品佳,丰田颇为嫉妒,对它早就暗中觊觎。1937年上海抗战开始后丰田纱厂乘乱雇用日本浪人和汉奸流氓将申新一厂的纱机逐台捣毁,将重要的机件如马达、钢丝轴等拆光抢走,库存的纱布、原棉与物料均被抢劫。而上海沦陷后申新一厂由丰田接受“委任经营”,改名丰田第三纺织厂。前来整理的日本人慨叹说,“日本人心太狠了,自己用人工来破坏申新,现在自己要来修理……岂非自作自受呀!”[5]

到1939年末,被“军管理”(委任经营)的工厂资产达到4435.9万日元(内华北1898.7万日元、华中2537.2万日元),其中流动资产达1309.1万日元(内华北军管理者882.6万日元、华中委任经营者426.5万日元)。[6]多数日本受委托经营者都想趁战争状态实现所有权的转移,为此采取了种种手段如中日合办、日方收买或者租赁经营。可是无论涂抹上何等亮丽的外衣都掩盖不了以武力为后盾的掠夺本质。

华中的中国纱厂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的上海租界及其周边,其他的都分散在内地。抗战开始后,有部分中国经营者从重庆返回日军占领下的纱厂重新开工。把纱厂交还旧主经营的例子是有的,但是更多的事例是由日军接收后再“委托”个别日资纱厂经营。华中既有的日资纱厂都为能够取得“委任经营”优先权而反复陈情,此时那些受到兵灾的纱厂特别期望得到优先经营权。1939年末华中29家被日军“委任经营”的中国纱厂资产合计为2500万日元,除去负债2100万日元,流动资产超过420万日元。资产包括92.2万枚纱锭、织机1.1万台,被“委任经营”后的利润达578万日元,占工厂固定资产的11%,但其资产只被估价5000万日元,柴田善雅认为这在战争时期物价飞涨的情形下是大大低估了。参与华中“委任经营”的日资纱厂有10家,除了泰安纺织位于汉口,其他全部是上海的日资纱厂。1939年具体“委任经营”情况如下:

大康纱厂:恒丰纱厂、振华纱厂、庆丰纱厂(无锡)、丽新纱厂(无锡)、利用纱厂(江阴)、华澄织布厂(江阴)、予康纺织(无锡)、振业公司纱厂(无锡),合计委任8厂,已开工纺锭55928枚、织机120台、工人1530人。

同兴纺织:五丰染色厂、大公染织厂、大丰纱厂、大华染织厂、崇信纱厂,合计委任5厂,已开工纺锭3万枚、工人1630人。

公大纱厂:申新7厂、元通染色织厂、纬成绢糹纺(嘉兴)、协新毛织厂(无锡)、大生纱厂第1及副厂(包括第2、第3厂,皆在通州)、富安纱厂(崇明)、大通纱厂(崇明),合计委任10厂,已开工纺锭16.4万枚、织机1050台、工人12400人。

内外棉:苏伦纱厂(苏州)、恒大纱厂(太仓),合计委任2厂,已开工纺锭1万枚、织机320台、工人714人。

日华纺织:永安1厂、恒大纱厂(浦东)。

上海纺织:申新6厂、振新纱厂(无锡)、章华毛绒厂、申新3厂(无锡)、广勤纱厂(无锡)、广东纺织厂(广东),合计委任6厂,已开工纺锭29376万枚、织机384台、工人2036人。

东华纺织:鼎金纱厂、仁德纱厂,合计委任2厂,已开工纺锭1.7万枚、工人793人。

丰田纺织:纬通纱厂、申新1厂、申新8厂、振泰纱厂、达丰染色厂、嘉丰纱厂(嘉定)、成通纱厂(济南)、大成纱厂(第1、2、3,皆在常州)、民丰纱厂(常州),合计委任11厂,已开工纺锭2.3万枚、工人870人。

裕丰纺织:申新5厂、上海纺织印染、三友实业(杭州)、永安4厂、永安2厂、中一纱厂(芜湖),合计委任6厂,已开工纺锭108820枚、织机470台、工人2787人。[7]

日资纱厂依靠武力侵略实现对中国棉纺织业的全面垄断有如建筑在沙滩上的大厦,看上去雄伟壮观,一旦其侵略势力不足以维持对中国的占领,这个大厦就会轰然倒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