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进有退,国有资本重新洗牌

有进有退,国有资本重新洗牌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9 年4月,云天化回购的董事会公告一石激起千层浪,开始了国有股退出的探索,此后申能股份、冰箱压缩、沪昌特钢正式回购国有股,尤其是国有股配售试点的启动,拉开了国有股减持的大幕。目前财政部已将国有股逐步退出的初步目标定在持股51%,国有股回购和配售将使目前非流通股本比重过大的股权结构得到充分改善。因此,国有股减持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将随购并的兴起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国有企业也可能因被购并而获得新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证券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股权结构不合理,非流通国有股比例过大。

深沪股市设立之初,本没有什么国有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社会流通股之分,其设置的结构和正常股市非常类似,所有股份都可上市流通。但到1992年,深圳和上海的股市都加快了公司上市步伐,大量国有企业开始发行股票上市,这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论,包括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是否会导致私有化;国企股份卖给私人,是否没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等。争论的结果是,达成了一个妥协的结果,即国有企业上市,国家必须保持五成以上的持股比例,以维持国有经济主导国民经济的原则。这就是现在中国股市的状况,国有股在上市公司里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据统计,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总股本约2600亿股,其中非流通股约占71.15%,约1850亿股,而其中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占比例又高达90%左右;在我国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最高持股比例分别高达84.98%(沪)和88.58%(深);在40%左右的上市公司里,国有股东持股超过50%。显然,这样的股权结构已不能适应我国国企改革和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

以国企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经济改革的关键,国企改革能否成功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证券市场的一个主要目的便是通过公平有效的市场手段,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增值,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为国企改革服务。为此,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随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将不同行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确定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国家将对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很需要行业的关键领域继续保持控股地位,对于一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一般加工产业则不实行完全控股,可以参股。并明确提出,要“选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家股,所得资金由国家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在上市公司里,国家将从过去控股地位逐步分化为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和一般性持股等多种持股方式,国有资本将有步骤地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其中降低国家控股比例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降低国家控股比例是国有经济的一种战略重组形式,其途径有多种,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股权的有偿转让和二级市场配售是最重要的途径。对于国家无控股要求的竞争性行业,通过有效的国有股股权转让,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从总的发展趋势和效果而言,国有股控股企业会减少,控股数量和控股比例会下降,而且通过证券二级市场交易,社会公众股持股比例将有大幅度提高,这对于改善股权结构、增强上市公司活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股市终于着手解决过去长期以来不敢碰的难题了。1999 年4月,云天化回购的董事会公告一石激起千层浪,开始了国有股退出的探索,此后申能股份、冰箱压缩、沪昌特钢正式回购国有股,尤其是国有股配售试点的启动,拉开了国有股减持的大幕。国有股回购与配售殊途同归,均能达到国有股退出的目的,通过配售和回购适当降低国有股比重,同时又不影响国有股的控股地位,国有股通过配售或回购变现,从而适当退出竞争性的领域,将所收回的资金投入具有战略意义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无疑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更新,是实施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措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财政部已将国有股逐步退出的初步目标定在持股51%,国有股回购和配售将使目前非流通股本比重过大的股权结构得到充分改善。

国有股减持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增强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上市公司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可以不断地配股融资,吸收社会资源发展自身。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地由于国有股占较大比例,而国有股在配股时一般都放弃配股,因此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发挥得极其有限。而减持国有股改变了股份结构,流通股比例有很大提高,因此极大地增强了上市公司融资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证券市场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二是增强了大股东实力,有利于公司发展。国有股转让套现后,实力增强,有可能开发一些新的项目,待这些项目成熟后转让给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能不断得到大股东强有力的支持;三是有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往国有股占大股,在股东大会上一言堂,小股东人微言轻,即使有不满也只徒唤无奈。流通股比例增大后,流通股东的力量增强,对大股东及经营班子的监督也将加强,有利于公司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减少因“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四是将上市公司真正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在完全流通的证券市场中,绩差的上市公司因其股价较低,随时有被收购的危险,而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不流通的国有股占很大比例,通过流通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案例寥寥无几,而国有股的转让涉及很多行政性的原因,且转让后股份又不能流通,因此成功者较少。没有市场的压力和被收购的危险,很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连年滑波,ST公司逐年增加。但上市公司管理层依然固我,继续逍遥地消耗着投资者的财富。国有股减持后,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增大,使得通过流通市场收购上市公司变得可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不仅要面对产品市场,同时还要面对资本市场,一不留神,斜路里杀出个新股东,被迫“下岗”可非同儿戏。因此,国有股减持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将随购并的兴起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国有企业也可能因被购并而获得新生。由此,中国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也将会有较大的改观,这一点,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当然,国有股减持对于二级市场来说,毕竟相当于一种扩容行为,无疑对市场会有所冲击。但全面而客观地分析,这种冲击也并非一些人想像的那样是洪水泛滥,是地裂山崩。其实只要我们引导得好,控制得当,纵然是洪水,也可以用来发电、灌溉,利国利民。对此,许多投资者既有深刻的认识,也有充足的心理准备。用一位姓严的投资者的话说,就是“长痛不如短痛”:“减持国有股是迟早的事,配售乃至流通无疑是增加股市的扩容,短期肯定是利空,但如果能改善股权结构,使上市公司基础搞好,长期还是光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