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基斯坦经济体制特征

巴基斯坦经济体制特征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巴基斯坦经济体制的沿革过程可以看出,除布托外,巴历届政府领导者无一不大力推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方针政策,使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具有明显的私有制特征。农业在巴基斯坦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封建土地私有制至今仍是巴基斯坦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特征。巴基斯坦工业基础薄弱,刚独立时全国只有34家工厂,工人总数仅2.64万人,制造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工商业多由英国资本控制。

第二节 巴基斯坦经济体制特征

从巴基斯坦经济体制的沿革过程可以看出,除布托外,巴历届政府领导者无一不大力推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方针政策,使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具有明显的私有制特征。

一、封建大土地制是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农业在巴基斯坦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初期,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9.6%,东巴高达95.6%,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6%。发展至今,农业人口仍占人口总数的66.5%,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建国后,巴共进行了3次土地改革。

第一次是1950年在东巴(今孟加拉国)实行《东孟加拉土地征收和租佃法》。通过赎买方式使土地实际耕种者直接向政府交纳地租,成为国家佃户,享有永久继承权、转让权、自由使用权。在租佃上,规定新地租30年不变。自耕农土地可持有30英亩,外加宅基地3英亩。

第二次是1954年在西巴颁布土地法令。规定有灌溉保证的土地可持有500英亩,无灌溉保证的土地可持有1000英亩。教育、宗教、慈善机构、奶场、果园可再增加150英亩。超过持有量的土地由政府以为期25年的无息债券向地主征收,征收的土地再以25年内分期付款的方法出售给佃农。同时规定佃农、分成农与地主的分成比例为50%。

第三次是1972年东、西巴分治后实行新土地法令。规定有灌溉保证的土地可持有150英亩,无灌溉保证的土地可持有300英亩。取消对果园和馈赠土地的豁免和特许。超出可持有量的部分国家无偿收回,免费分配给无地和少地农。同时规定,不准地主向佃农夺佃。

几经土地改革和农村绿色革命,使大土地者拥有的土地数量有所减少,贫苦农民获得了一些利益,但巴土地长期高度集中,封建势力非常强大,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根据1972年第三次土改后的农业调查,一方面,持有土地在100英亩以上的大地主占农村人口的2%,却占有农村土地的28%,这也仅是一个为逃避土改少报面积的低估的数字。另一方面,持有土地在12.5英亩以下的农户占农村人口的76%,却只占农村土地的24%。其中持有土地面积最小的9%的农户,占农村土地面积还不到1%。

大地主凭借经济上的优势而在政治上也居于支配地位。以西巴为例,1955年的制宪议会中,西巴拥有40个席位,地主就占去28席,占70%。农村政权更是由大地主及其代理人长期把持,虽经几次改革,“大地主的经济和政治权利仍未受到影响”,“农村的政治权力仍建立在大地主,特别是拥有数百英亩土地的大地主支配的派系基础上的。”(注:哈桑·加德兹和贾米尔·拉希德:《巴基斯坦:专政的根子》,伦敦Zed出版社,1983年版,45页)并且,由大地主转化而来的大资产阶级还控制了城市的工商业,如阿尤布·汗时期,包括阿尤布·汗家族在内的22家大财团就控制了全巴工业资产的66%、保险基金的97%、银行资产的80%。因此,封建土地私有制至今仍是巴基斯坦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巴不能持续保持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

二、非国有化是工商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巴基斯坦工业基础薄弱,刚独立时全国只有34家工厂,工人总数仅2.64万人,制造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工商业多由英国资本控制。虽然巴基斯坦至今已有很大发展,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基础,但总体上仍较落后,发展严重依赖外援。

根据本国国情,巴工商各业的发展,始终坚持两个基本方针:

第一,依靠私人资本,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

这个方针在立国初期就由真纳确立,阿尤布·汗继承下来。虽在布托执政期间出现一次波折,但其后更加坚决、彻底。如齐亚·哈克政府,为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宽松的投资条件:①允许私营企业扩大投资额。“五五”计划私营部门投资总额390亿卢比,“六五”计划提高到1300亿卢比。“五五”实际私人投资195亿卢比,占公、私营总投资的40%。“六五”实际私人投资620亿卢比,占公、私营总投资的79.6%。虽未完成计划,已充分表明政府对私人投资给予极大自由的态度。②向私营部门开放公营部门从事的领域。1984年工业政策决定,钢铁、化肥、水泥、石油冶炼、石油化工、汽车设备等重工业仍留在公营部门,但欢迎私营部门获政府批准后进入这些领域。1987年取消了私营部门经营设备能力过剩工业,因实行价格控制其零部件实行国产化的工业,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目标的重工业须经中央政府批准的规定。③放宽对从事投资大、外汇需要多的工业的管制。1978年将原投资1000万卢比以上需要外汇占投资总额50%的项目,私营部门须获政府批准方可经营的规定标准放宽到2000万卢比;1985年放宽到1亿卢比;1987年放宽到5亿卢比。

谢里夫政府为发挥私人资本的作用,一方面想方设法为私人资本广开门路、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极力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政府私有化委员会主席赛义德·卡迪尔主张,“国有企业最终都将被出售,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无论谁都可以收购国有企业。通过两方面的有力措施,使1991~1992年度的私营部门投资达1136亿卢比,比上年增长了24.8%。同期公营部门的投资是927亿卢比,比上年只增长了10.1%。

现任穆沙拉夫政府则完全承袭了前几届政府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于前几届政府已连续几年实行大规模的经济体制私有化改革,使市场更加自由化,且这些努力所获得的成功已从私有部门的重现活力,投资的持续增长,产出的多样化中日益显露出来,更加坚定了新政府的私有化信念。加之人民党和穆斯林联盟两个当今主要政党在经济政策方向上的基本一致,使政府的更替几乎没有对自由化的市场经济趋势产生任何影响。在国家已经出售了80%的工业企业后,穆沙拉夫政府仍在谋求继续减少对企业的所有权和发展更多新型的私有化企业。

第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资、外援、外汇。

对“三外”的充分利用,是巴基斯坦发展工商业经济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一是利用外资。巴对外资一直比较开放,50年代除矿产(不包括石油)、发电、重化工、造船、棉纺织、水泥、制糖、部分食品、皮革等13种工业仅允许外资持49%以下的股份外,其他工业对外资完全开放。1959年对外资进一步放宽,工业领域外资进入率达到100%。1976年再次扩大外资投资范围,规定除农业土地、林业、不动产、放射性矿物等7类外资不得进入外,工业、商业、金融银行业等所有经济领域均可投资经营,股权不受限制。1980年又规定资产在10亿卢比以下的外国企业不必经政府批准便可自由营业。1991年进一步明确,凡对本国私人资本可行的政策对外资同样适用。即除军火、烈性爆炸品、造币、造酒等涉及国家安全和宗教信仰的个别产品、行业外,外国人、海外巴基斯坦人均不必获得巴政府批准便可自由在巴投资经营。汇出红利、撤走资本都不需巴国家银行批准,来去自由。

在宽松的外资政策条件下,外国私人投资在巴急剧上升,1980年已达6800万美元左右,此后基本保持了这个水平。在巴投资的企业也日益增多,1984年达到34家。还有将近20家外国银行相继在巴开业。1985年在巴的外国投资者就有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及中东等的150家公司,投资总额达2.8亿美元,年产值达7.5亿美元。

二是利用外援。巴基斯坦1951年开始接受外援,现在对外援已经达到依赖的程度。

巴外援主要来自美国。1954年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协定后,大量的官方军援、经援,以及非官方如福特基金等美援便相继入巴。前期美援中,赠款比例很大,贷款也以优惠贷款为主,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1965年印巴交战,美停止了对双方的援助。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对巴重新产生兴趣,先后提供给巴32亿美元军事、经济援助。从1952年到1985年,美援总额达70亿美元,占巴外援总额的28%。1986年巴与美又达成42亿美元的军事、经济援助协议,成为仅次于以色列和埃及的第三大美援国,可惜最后美国以不能证明“巴不生产或不获得核武器”为由,未能实现。

除美援外,巴还有来自国际社会多方面的援助。60年代初国际社会成立了援巴财团,包括了美、英、法、德等10个西方国家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前苏联和中国也向巴提供双边援助。70年代中后期,中东石油输出国开始以各种方式向巴提供相当数量的双边援助,沙特还加入了援巴财团。80年代以后,巴每年的发展计划经费中都有一半以上来自外援。2001~2002财年巴接受各种经济援助34.66亿美元,外债总额达到346.86亿美元。显然,没有外援支持,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三是利用外汇,专指侨汇部分。70年代中期,中东石油国通过提高油价积聚了巨额美元,掀起了宏大的建设高潮,急需大量劳动力。凭借同一宗教信仰的天然情感和近邻的地理位置,巴政府抓住机会,积极支持国民去中东创业,巴民众大批涌向中东并很快得以立足。1979年国际油价第二次上涨,巴向中东的劳务输出也再掀高潮,每年赴中东的巴基斯坦人都有10万左右,多时可达20万。1984年巴官方估计有250万巴基斯坦人在中东工作,非官方则估计有400万人。在中东的外国劳工中,巴人数最多。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每年侨汇汇入都在20~30亿美元之间,1982~1983年度达到30.2亿美元,之后每年都维持在10~20亿美元之间。

大量的侨汇在巴经济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首先,很大程度地缓解了巴的失业和贫穷,使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其次,持续的巨额侨汇汇入为巴的国民生产总值添加了份量。再次,侨汇丰裕也缓解了巴的国际收支赤字。

巴基斯坦在工商各业发展中对私有制和“三外”利用如此重视和推崇,被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里还没有先例。”(注:香港《远东经济评论》,1991年9月19日)亲眼目睹巴全部发展过程的近邻印度的学者们也无不感叹,称巴基斯坦是20世纪后半叶采用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惟一的第三世界国家,(注:印度《商业》周刊,1981年年刊)是第三世界资本主义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