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梦的演变

中国梦的演变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引发了中国社会对“中国梦”的热议。党内著名理论家、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将中国梦具体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由此而言,“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党内党外广泛的共识。此后八年,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精神的彻底觉醒。

2012年11月29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并在现场讲话中提出了“中国梦”。并指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随后,引发了中国社会对“中国梦”的热议。

客观地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革命家始终不渝的努力目标,也是每一届国家领导人努力倡导的一种民族精神。党内著名理论家、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将中国梦具体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由此而言,“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党内党外广泛的共识。

此外,回顾历史,从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华民族奋起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的那一时刻就开始了。总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内涵至少经历了两大阶段的演变——

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思想的觉醒,以及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的实施。近代中国的历史,是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以及充满民族觉醒与斗争的历史。1840年以来,清王朝的腐朽无能让帝国主义列强加快了蚕食中国的野心,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边缘。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成为许多仁人志士奋起抗争的主要动力与目的。此后,中国社会曾涌现出许多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运动,比如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表现出中国社会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觉醒过程。

1894年11月,中国近代革命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即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由此,他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911年(清宣统三年),在孙中山先生、同盟会领导下,中国爆发了近代中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了曙光。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同志曾对辛亥革命评价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也许就是辛亥革命留给中华民族的最大精神财富。

此后八年,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精神的彻底觉醒。五四运动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同时,五四运动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此后,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并把它列为自己奋斗目标之一。这是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经过80多年的斗争实践和反复探索,其中包括辛亥革命时期从正反两个方面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才达到的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运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中国梦”早期的具体内涵。

其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革命历经百年的风雨历程,终于完成了民族独立的梦想。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又诞生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又开始走上一个新的梦想征程。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标的“两步走”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由此,四个现代化也成为中国社会一代人的具有标志意义的梦想。

此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梦也有了新的内容。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并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重新确立后,党中央认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基本国情出发。首先,逐步认识到四个现代化不可能在本世纪末全部实现,而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其次,逐步认识到四个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全部内容,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六中全会的《决议》为根据,对四个现代化和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进行了更为全面而科学的概括。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在四个现代化的顺序上,恢复了党最初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的顺序,把“工业”放在“农业”的前头。这种变动是符合四个现代化客观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因为工业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现代化要依赖于工业现代化去装备和改造,先有工业现代化,才有农业现代化。

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并认为到第三步基本实现的时候,就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三大”以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较为常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了。

此后,随着1999年香港的回归,祖国的完全统一也成为一个时代中国社会最热衷的话题与愿景。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主席在其报告中,把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重要的一部分专门做了详细认真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并做了重要的总结,表明党和政府对于统一大业的重视和决心,为我们以后实现统一,实现民族复兴铺垫了道路,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总的纲领。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至此,祖国完全统一的愿景成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后,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和谐社会由此成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社会的美好期待。

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

由此,深具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和谐思想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共识。并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运动中,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志。既表达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姿态也表达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思想路线与发展战略。

而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时的讲话,则再一次开启了中华民族迈向复兴之路的热情。在习主席的讲话中,我们不但能感觉到一种力量,也能感觉到一种坚定的自信与鼓舞。他说: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习近平最后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日程表,仿佛令人感觉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人般的脚步,也让中国梦有了与时代相应的具体内涵。至此,经过中华民族拯救民族运动先驱近两百年的努力,中国梦的内涵也历经了诸多演变,民族复兴的时刻越来越近,民族复兴的感觉越来越清晰,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来越令人振奋,民族复兴的节拍越来越鼓舞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