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梦之生态梦

中国梦之生态梦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必须重点建设生态文明,走生态发展的跨越之路。所以,生态文明也必然成为继人类对自然有限开发的农业文明和对自然无限掠夺开发的工业文明之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文明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中国梦之生态梦_中国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胡 泊

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及中国梦的一系列讲话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与鲜明的时代价值,已经明确勾画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的发展蓝图,即坚定、自信的走国富民强、人民幸福的党、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的共同发展之路。而如何走上这条道路,实现这一伟大的民族复兴梦呢?我认为必须重点建设生态文明,走生态发展的跨越之路。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一)历史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全球性“能源危机”的加剧,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渐渐兴起。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吹响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号角,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而伴随着人们对代内与代际公平这一社会发展目标的认识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的《21世纪议程》,则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此后我国生态文明的提出,更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化认识,是党对人类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由此,人类对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62-1972年提出环境问题阶段,1972-1992年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阶段,1992年至今绿色经济与全球环境治理的生态文明阶段。所以,生态文明也必然成为继人类对自然有限开发的农业文明和对自然无限掠夺开发的工业文明之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文明形式。

(二)概念界定

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概念解释,归纳起来,既有从人类发展的宏观角度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也有从微观角度认为其是社会文明中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也有从发展理念和制度属性角度对其定义的。笔者认为生态文明的概念应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定义人类发展理念,即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对长期以来主导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升华,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内容应涵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四大方面。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

二、坚定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之路

近年来PM2.5、水体污染、镉大米等等事件不断的刺激着国人的神经,民众纷纷呼吁洁净的空气、安全的饮水与食物;而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环境瓶颈也都昭示着我国已经走到了一个发展的节点上,这要求我们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两高一粗(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效仿西方的奢侈浪费的高消费生活模式。而且也绝不能再到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上。因此,如果要实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历了看天吃饭的农耕文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被迫接受,再到追逐征服、破坏、改造自然的生产-消费单一循环模式的工业文明之后,必然要走上生态文明的建设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力量实现生态梦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物尽其用的朴素的生态认识,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法令。如《周礼》:“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逸周书》:“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现代社会中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污染控制、生态恢复,更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走节约型、友好型的发展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策上应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出发,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价格、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要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采取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差异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在法律保障上,应制定、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完善的相应法律法规,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严格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污染超标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许新建,凡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加速我国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创新。

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依靠人民的集体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一是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全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二是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三是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从小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将环境保护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吉林省的绿色文明梦

我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却有其他发达地区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如长白山、北方唯一没有污染物排放的嫩江所滋润的全国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等等。在全国开展实践中国梦的伟大时代条件下,正是我省探索生态保持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和谐协调发展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不但要解决发展的问题,更要注重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我想首先,从领导到群众都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理念。充分认识青山绿水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并把生态发展理念贯穿于吉林省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之中。根据吉林农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的特点,要注重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注重自身传统产业的升级及改造,还要发挥我省的资源优势与科技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更要特别要注意在承接发达省份产业转移中的高污染企业的准入条件。其次,要科学决策。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短时工程,需要有科学连贯的政策跟进。历届省委、省政府要坚持统筹发展的思路,针对不同阶段,及时研究出台新的相应政策,健全财政补贴、生态补偿等机制,形成省级机关部门、发达县市、企业、院校等科研单位等各层面合力扶持。最后,要坚定走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宜居城市、产业新区、美丽乡村三位一体的和谐格局。第一,建好城市,使人口有效集聚。重点围绕“大美长白、文化鹤乡、产业新城”等,以生态、文态、业态“三态融合”理念,培育城市个性特色。第二,培育中心镇。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将中心镇培育成产业、人口和公共服务的集聚区,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第三,建设“美丽乡村”。加大农房改造力度,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综合使用,加强农村土地集约使用,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项目,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