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风险管理事业起步较晚,一些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中国。对于中国绝大部分企业来说,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中国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职能管理这一层次上,无论是事前风险应对,还是事后危机处理,都只是从流程、技术层面去掌控,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高度,缺乏企业高层的必要关注。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风险管理事业起步较晚,一些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中国。进入21世纪,中国证监会、沪深证券交易所以及国务院国资委分别针对上市公司和中央企业出台了多部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尽早确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制定下发了《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主动建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特别强调:“企业最大的本事就是化解风险”。这一管理指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时代的来临。2008年,国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推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对于中国绝大部分企业来说,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同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外部环境的保障和支撑均非常有限,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缺少独立的风险管理行业与市场,信息披露的质量也相对低下。从内部环境看,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一些企业缺少风险管理概念及意识,企业中风险管理活动普遍没有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引入国际通行的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框架,但是由于这些体系和框架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实施方法和手段,因此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提升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水平的关键在于:

(1)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理念是对风险的态度和认识。正确的风险理念既不是对风险的刻意回避,也不是为高回报而刻意追求;既不是对风险视而不见,也不是对风险过分强调。风险理念应该与企业所处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企业的资源状况以及企业战略相适应,应该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使企业的风险理念得到清晰的表达和内部贯彻,并为大多数员工理解和认同,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工作中。

(2)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机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健全的组织体系是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风险管理职责,才能确保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3)从战略高度认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中国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职能管理这一层次上,无论是事前风险应对,还是事后危机处理,都只是从流程、技术层面去掌控,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高度,缺乏企业高层的必要关注。实际上,风险分析应该是战略管理的必要内容,也是企业高层的一项重要工作。

(4)大力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目前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高校中尚未设置相应的专业,大部分企业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而风险管理又是一项难度大、专业性强的工作,因此,风险管理人才严重短缺。2005年12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资格考试认证工作在中国正式全面开展,但是,根据目前的推行情况来看,这种方法还存在覆盖面窄、费用昂贵等问题。要培养大批满足企业需求的、素质高、技能强的风险管理人才,还需要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

(5)提高完善系统性风险管理手段。一方面,中国企业的风险管理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管理,在实践中,有必要增强风险分析和度量手段;另一方面,避免将风险管理按职能切分到财务、运营、市场等多个层面,建立完善全局性的整合框架和主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