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引用了部分调研结果,以反映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经济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仍旧存在隐患,所以大部分参与调研的企业将其视为未来三年的影响风险之一。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质还是企业管理的提升。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发展主要源于20世纪90年代,而风险管理体系的导入与发展更是在2005年以后,主要由政府、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行业监督机构等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指引等推动。这些来自监管机构的要求,主要指向为大型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因此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一般有强制性的要求,而民营企业与国内的外资企业一般为自发开展工作。

为了深入分析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德勤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服务部曾于2010年第四季度组织了风险管理的调研与评选活动,就风险管理环境、驱动因素、风险管理工作的挑战及一些风险管理具体实务问题等展开了调查。参与调查的企业来自包括银行、保险、地产、制造、零售等各个行业,这些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了58%。我们引用了部分调研结果,以反映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如下图所示,未来三年,宏观经济、竞争及人才是企业普遍认为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

宏观经济风险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当前的经济状况等。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各地的经济状况受到严重威胁,出口下降、商品价格波动等都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情况。在金融危机特殊的宏观环境下,政府出台的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信贷投放、刺激经济的政府投资以及利率调整都在某些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目前经济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仍旧存在隐患,所以大部分参与调研的企业将其视为未来三年的影响风险之一。多数行业都处于高度竞争状态,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竞争风险仍旧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风险。将人才风险视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三大风险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源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以及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国有企业开始转变观念,将人力从成本转成资源看待,在招聘环节和后期培训中均投入越来越高的成本。现今的年轻人(主要为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普遍表现出的对于工作岗位的不专一,直接导致了高离职率,从而使得企业面临无法获取或保留优秀人才的尴尬境地。

如下图所示,针对以上的各类重大风险,超过半数企业认为,企业建立了应对重大风险的基本流程,运行较有效,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一成企业认为这些应对流程很完善,另有近四成企业认为重大风险应对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下图所示,对于风险管理工作的驱动因素,企业普遍将“风险管理失效将导致企业出现难以预计的重大损失”确认为第一位,超过“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金融危机给了企业生动直观的教训,促使企业更积极地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防患于未然。监管要求的提高也助力了企业重视风险管理,特别是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为企业提高风险管理的手段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如下图所示,在风险管理实务工作中,企业遇到的最大阻碍是缺乏对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效果的深入理解,其次是企业内相关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不足,排在第三位的是技术问题——风险量化的难度大。一般来说,尽管企业明白风险管理工作的不足可能导致损失,但对于风险管理到底有什么益处还不明确。这一点与我们针对美洲和欧洲企业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风险管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工具,而并不仅仅是管理“风险”,通过实施系统的风险智能方法,风险管理成为有价值的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

风险响应措施常需要各部门、管理层、董事会间彼此沟通、讨论,并形成共识后,才能得到彻底落实。任何一个环节沟通产生问题,除了影响风险响应效率外,还可能造成风险响应不及而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各部门间关于风险管理工作的沟通,如下图所示,不足两成企业认为沟通畅通有效,约五成的企业认为沟通基本畅通,但需要改善,另外三成多企业认为沟通容易受阻。

从以上的部分调研结果,可以发现源自监管部门的推动,同时也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及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企业普遍加强了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出现了视角由原来的运营风险提升到战略风险,开始运用一些定量技术来分析风险等进步的迹象。

从更大范围来看,由于监管机构主要的监管对象为中央企业与较发达地区的成熟地方国企,仍然有众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质还是企业管理的提升。中国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特色与西方不同,很大程度上也与其管理特色相关联。西方的风险管理注重流程、系统,看其规章制度、风险管理是否系统化;而中国式的风险管理还是“人治”,精细化不够。有的国有企业照搬西方管理的细节,却无法消化本质,其愿景、战略无法真正落地。在风险管理上,也是做了很多东西却没有思考。要知道,比数据关键的是背后的意义和思考。如果数据无法转化成思考、判断和行动,企业无法拥有真正的管理智慧。如何使自己的愿景和战略更加细化,落实到日常运营中以及如何使战略与流程、内控相结合,同时还要保证领先竞争对手一步,这都是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上需要思考的问题。

自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颁布《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后,中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正在从“被动合规”向“主动的风险管理”转化,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已经体现了风险智能的特征,很多企业认为风险管理不是一个临时性的工作,也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而是企业持续经营中日常性、制度化的工作。这种趋势是可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