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者的素质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是劳动力素质的重要考量,主要通过专业技术资格、等级或者职称来反映。劳动者素质是与劳动者数量相对的一个概念。可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务,也是生产力进步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体现。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技能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持久动力。

(一)劳动者素质的基本概念

素质一般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环境教育影响和自身认识与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品质,它是人的思想、品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状况的综合反映。素质在具有先天性的同时还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先天性体现了个体素质的遗传因素,可塑性突显了教育在提高个体素质中的能动地位。广义上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主导,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素质是关键。

劳动者的素质主要是指劳动者在参与社会生产、从事社会劳动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力与素养,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精神素质、智力素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可以从其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人文素质等方面来考察。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劳动力素质的主要内容,反映能力特征的重要指标。许多研究表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就业和失业状态、职业分布、薪酬水平、创新和适应能力等有紧密的关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是劳动力素质的重要考量,主要通过专业技术资格、等级或者职称来反映。劳动者的人文素养可以包括三个方面:哲学思想素质、审美素质、行为素质。[1]其中前两个是人文素质的内在形式,后者是人文素质的外在表现。人文素质表现在工作中的进取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等难以度量的方面。

(二)劳动者素质与劳动者数量的关系

劳动者素质是与劳动者数量相对的一个概念。从总体上讲,劳动者的质与量,作为劳动力要素,是生产力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但具体来讲,两者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却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农业经济时代,生产的发展依赖土地和人的体能,劳动者的数量具有决定作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的发展依赖自然资源、能源和生产者的技能,劳动者数量与素质都显得重要,而后者越来越重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发展是以开发利用知识资源为重要特征,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工作能力和智力将成为决定因素。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可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务,也是生产力进步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体现。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十分短缺,许多自然资源和物力资源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目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进程中,将会直接引起社会职业在数量、种类、结构、要求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要求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技能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持久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