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法律与政策的理念变迁

劳动法律与政策的理念变迁

时间:2022-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市场化进程中,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转型,以契约为核心的、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关系的主流。其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检讨我国劳动关系领域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劳动关系急剧转变的时期,我们的政府定位有所偏离,角色比较模糊。

第二节 劳动法律与政策的理念变迁

劳动关系是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其和谐与否不仅影响着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利益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作为重要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目标。中国经济正处于市场化进程中,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转型,以契约为核心的、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关系的主流。但由于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也面临同样的转型,而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导致无法适应新型劳动关系调整的需要。考察我国劳动关系的实际状况,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自发性导致“资强劳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首先是劳动力市场自发调节的产物。在生产要素市场化力量的推动下,物质资本成为社会的宠儿,在宽松社会环境和利润刺激下资本所有者日益做大,迅速成长为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在市场化劳动关系中占据强势地位,并成为劳动法律与政策的有力行动者。由于劳动关系的隶属性特征,作为被管理者的劳动者本就处于弱势地位,而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更加重了这种不平衡,资本所有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造成在劳动条件和劳工权益方面的“竞相逐底”(race to bottom),也导致急于获得就业机会以满足基本生活的劳动者从契约的订立、履行到解除或终止都全面处于弱势地位。

其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检讨我国劳动关系领域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劳动关系急剧转变的时期,我们的政府定位有所偏离,角色比较模糊。客观地讲,在经济改革和市场转型时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指引下,我国劳动关系和劳工政策的基本价值趋向是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而牺牲劳动者的利益。在“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下,面对国际竞争,廉价劳动力在事实上成为中国提升国家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乃至基本手段,劳工的弱势地位由于各级政府“GDP”政绩观念和行为而进一步加剧。可以说,为了保持廉价劳动力在招商引资和扩大出口方面的战略优势,政府部门在保护劳工权益时“集体失语”,劳动者人力资本的价值被忽视,劳动者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这也导致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被日益边缘化,丧失应有的话语权

最后,劳工权益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和社会支持。劳动关系的有效运行除了以市场为基础外,还依赖于劳动关系主体相互间的平衡和制约,依赖于建立规范的制度规则。对于隶属性的劳动关系而言,必然存在失衡问题,必然存在劳方对资方的依赖性问题。劳方对资方的依赖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满足工人需要的替代资源(如就业机会、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二是工人组织起来抵抗雇主的能力。而目前我们劳动力供需关系紧张、社会保障匮乏、工会组织地位尴尬等因素,使得劳动者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和社会支持,维权成本过大。

基于以上对我国劳动关系状况的基本分析,为了促进我国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我们必须检讨我国劳动关系立法与政策的价值理念,在一种正确的伦理和观念的基础上修正我们的劳动法律与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