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文化产生的条件

华夏文化产生的条件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其中,中国位于北半球文明带的最东端。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16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强化了安土重迁及服从权威的国民心理。

一、华夏文化产生的条件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提供了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从而影响到生活在该地域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形态,最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华夏文化涵盖的内容,不只是哲学、史学、文学、医学、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以及音乐、绘画、书法、伦理、道德、教育、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括诸如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交通乃至饮食、服饰等外显或内隐的行为特征和现象。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的实践中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及其作为价值观念体系的制度规范与物化技术。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也就是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即文化发展的三维空间:地理环境、农业文化和社会结构,三者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民族相对稳定的文化发展空间。

(一)地理环境

世界上的古代文明几乎都诞生在北半球温带大陆。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相互连接,由西向东形成了墨西哥文明、地中海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恒河流域文明和黄河—长江流域文明。其中,中国位于北半球文明带的最东端。

中国处于一个半封闭的大陆地理环境之中,东面临海,西北横贯戈壁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都可以说是地理上的阻隔地带。而且这种一面临海三面内陆的交通不利于回旋余地相当开阔的内陆环境,形成了一种与外部环境半隔绝的状态,这一方面妨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确保了中国文化按其自身规律自我发展。首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以华夏为天下的中心,视环绕华夏的邻邦为蛮夷。其次,中国赖以生存和发育的东亚大陆疆域辽阔,回旋余地开阔,使其不易受到外族的入侵,而远离其他文明中心,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为半封闭型的大河内陆文化,使其自产生后,就没有中断过而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尽管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侵略,使得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中国仍受地域广阔的庇护而使得这种挑战无法动摇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由于中国疆土广袤,内部平原广阔,虽遭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但仍有退路,有广袤的地域回旋,使得中国文化不像古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那样一旦遭受外族的入侵而一蹶不振,使其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风格和完整体系,并保持延绵不绝。

(二)农业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就已经展现出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向农耕过渡的历史风貌,中国农耕文明就在这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开始形成。夏商周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列国竞雄,政治家们为了在激烈的对抗中生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而这些改革几乎都与促进农耕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秦汉以后,政治家们更是把“重农固本”奉为治国之道。16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使得中国没有向外拓展的野心。稳定的农业社会和较少变化的经济结构,使得中国古代帝王们陶醉于万物皆备之中,因此他们闭关自守极少与外界往来。

(三)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它是社会秩序统一的体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从先秦至明清,尽管社会形态有所变化,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结构却长期沿袭未变。社会结构与社会经济(业缘)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也是血缘、地缘等相关性要素复杂整合的结果。

古代中国几千年来所沿袭的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传统农业模式,国民的主体——农民大多稳定地聚族而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取资于土地,从事着程式化的劳动,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强化了安土重迁及服从权威的国民心理。他们认同宗法等级的“合法性”,亦即对享有权威的人的服从和对作为神圣规则的礼的认可。

就血缘关系而言,一个宗族世代生息繁衍于一个地区,血缘的纽带自然地把宗族成员连接成一个宗族自治体。血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农村乡社,世世代代保存了下来,土地转化为贵族专有,首领转化为地方官员,族人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西周,以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祭祀制度为标志的宗法制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模式。因此,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和宗族,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政治组织,在结构上表现为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宗族,再组合成社会。为维护这种组织形式,严格规定了辈分、嫡庶、长幼、主从等等级秩序。中国古代是一个君权至上的专制主义国家,国家乃是家的放大,被看成是人伦关系的总和。在这个放大了的人伦关系网络中,皇帝是家庭中父亲的放大,是国家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君民关系是“君父”与“子民”的关系,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家”与“国”彼此沟通。这种垂直型的社会结构,植根于农业经济的土壤,依赖于宗法制的维系,同时也造就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