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学习品质分析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小学生学习品质分析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如此,引发了我们对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的关注。实践方面,鉴于学校学生学习品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学生进一步优质发展和进行下一步阳光课堂建设的瓶颈,通过分析工具的开发来把握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就显得刻不容缓。

小学生学习品质分析工具的开发与应用_扎根闸北教育的科

小学生学习品质分析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课题组[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政府、社会和家长对基础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迫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作为一所有60多年深厚文化积淀的老校,理应站在教育改革的高度,学校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先的办学理念,探索和解决目前小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形成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www.guayunfan.com)

2010年9月,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的研究》在学校开题实施,课题组根据研究的基本假设和设计框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视角,以教育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和经验事实为依据,从学生学习品质的实际水平、相关因素和内心感受等基本问题和研究重点展开了深入调研和访谈,特别对小学生学习品质分析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作了深入探索,现将前一阶段研究过程和初步成果总结如下。

一、对研究背景的再认识

现代教育发展观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发展的持续力。只有具备这种持续“学习力”的人才将来才能在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中去赢得发展,获得成功。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人才,只有他们将来能适应国际竞争,国家才能飞速发展,这就要求当今的学生必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过硬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学习品质等。

1.源起——小学生学习品质存问题的凸显

十多年来,上海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一直围绕着创建阳光学校的办学理念,将打造阳光课堂作为实践阳光教育理念的主要抓手,为学校及师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发展时空。在构建阳光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教育科研引领教师对课堂持续反思。通过“对童年一笑”、“寻找课堂灰色”、“阳光服务承诺”等系列活动以及“阳光学案”的撰写等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服务本领,促进其教育行为的转变。

然而,在打造阳光课堂的过程中,通过教研活动以及教师私下交流,我们发现了一些制约“阳光课堂”进一步深化、学生个体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不同发展层面学生在学习品质上的缺损”,如学困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基础学习品质上的缺失,中等生在学习兴趣持久、学习能力提升和学习意志强化等良好学习品质上的缺失,以及资优生在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与能力等优秀、创新的学习品质上的缺失。正是如此,引发了我们对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的关注。

2.启示——积极心理学的引入

正当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尝试解决学生学习品质缺失的时候,积极心理学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是防止学生的问题行为,而应从学生固有的积极潜能出发,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为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挖掘积极力量,实行积极教育。这里的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以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而展开实施的教育。因此,我们把研究的视角和焦点调整、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对象,阳光课堂的主人——学生身上,运用积极心理学来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3.价值——学生学习品质分析工具开发的意义

学生学习品质分析工具的开发主要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上而言,目前人们对学习品质结构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与完善,有关核心概念的界定也不够明确,缺乏对理想的学习品质模型的探讨和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改善学生学习品质的有效教育策略。本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学习品质分析工具志在以上几个方面有所建树。

实践方面,鉴于学校学生学习品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学生进一步优质发展和进行下一步阳光课堂建设的瓶颈,通过分析工具的开发来把握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就显得刻不容缓。

二、文献综述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尚未发现任何将积极心理学与学习品质进行关联的研究。但从独立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积极心理学和学习品质两者之间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性的,比如,他们都研究人的主体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将人格特质作为了研究的落脚点。

1.积极心理学与课题研究主题

积极心理学是前任APA主席塞林格曼及其搭档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文关怀,我们在积极心理学中找到了架接人类积极品质与学生学习品质的桥梁,这也便是我们优化学生学习品质的出发点和研究起点。因此,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就是积极心理学。

2.学习品质界定与课题研究方向

“学习品质”这一术语是由天津兴国学校校长郑秉洳提出并做出界定的。他认为:“学习品质,以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从事学习,是决定学习行为倾向性和独特性的心理素质,是思想品质、非智力因素学习活动中的表现。”[3]

班华先生认为“学习心理品质是学习主体内在的、稳定的学习心理特征,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心理品质表现为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良好的智力品质、学习方式等。”[4]

曹正善先生认为学习品质是关于学习的品质。[5]他认为,学习品质有两个指向,一是学习者品质,二是学习活动品质,前者反映学习活动的个别差异,后者反映学习活动的发展及其质量特征。

与学习品质的界定相关,彭贤智先生认为学习的品质由学习动力、学习倾向、学习监控、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五个子系统构成。[6]

通过以上各家对学习品质的界定,我们发现他们在界定学习品质时都不同程度地指向了个体、内在、倾向、稳定和心理。为此,根据研究内容,界定本课题所指的学习品质是一种个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切内在、稳定的心理倾向与特征。它是学习者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相互影响、交织互动的综合体。同时学习品质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组成,是学习者先天素质和后天培养的结果。在课题组的界定之下,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的研究就有了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即从积极的心理角度,为研究并探索激发和强化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的途径与载体,以促使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综合体的形成与完善。

3.学习品质综合与课题研究内容

结合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组对部分学者相关综合性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

黄莲花认为学习品质主要是指学生具有学习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应着重从学习目标、学习信心、学习愿望三个主要方面去培养。[7]

葛明贵认为学习品质大体上分为积极的正向作用与消极的反向作用。[8]他将学生的学习品质分为差异明显的四种类型。[9]因此应该对学习品质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10]他认为小学生学习品质诊断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了解诊断学生学习品质发展差异的工具。[11]

曹正善认为学习品质是学习者主体特性的系统化、具体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是学习指导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主体性教育的必然需求。[12]他将学习品质分为“能动性学习品质”和“自适应性学习品质”。[13]

汪乾荣和姚天勇认为学习品质是人的个性在学习(认识)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某种特质,因此必须通过优化教育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学习品质。[14]

除以上学者外,许建平、韦健、陈志荣、彭贤智、马淑仙、张丽娟、昝敏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品质进行了综合性的理论研究。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在研究中应将以下内容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即认识并塑造他的优点、发掘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力图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转化为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对于学生学习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应以“扬长”的方式积极预防,对已存在问题的学生,通过激发其积极心理品质来实现问题的矫正;教育的目标在于所有的学生,对于学生发展并非按照统一标准来要求,而是根据其个性特点,发掘并利用其自身所具备的特有积极品质,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4.学习品质实践与课题研究途径

不少中小学校都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对学习品质问题进行了实践研究。

江苏省南通中学从1997年开始,以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立项课题“学习与学习品质研究”为平台,依托丰富的经验总结,形成专著《学习与学习品质研究》。[15]

2001年,江苏省江阴市云亭中学开展了名为《良好学习习惯及学习品质的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主要研究与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相关的内容。[16]

2001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初中开展了名为《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课题研究。该课题着重研究在学科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创新性学习品质的具体策略。[17]

2002年,广东省佛山市容山中学也开展了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学习品质的结构及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主要研究影响学习品质的主要因素、理想学习品质模型和学习品质矫正模型的构建、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教育教学策略等。[18]

2003年,浙江省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开展了省级规划课题《现代小学生优秀学习品质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主要对学习品质的界定、要素与结构、模型构建、培养对策等进行了研究。[19]

2004年,浙江省奉化市居敬小学开展了名为《终身教育视野下的学习品质研究》省级规划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在终身教育视野下的良好学习品质的要素;影响学习品质的主要因素;优化学习品质的途径;着力于现代教育机制的构建。[20]

2006年江苏省常州市红梅新村小学开展了名为《培养外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该研究对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分类与归纳。[21]

从部分研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实践研究还是停留在经验的层面,系统地加以总结的研究和探索,规律性地探寻并不多。尤其是从积极心理角度出发来进行的研究也十分罕见。为此,探索推进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的积极的策略或途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何开展学习品质训练,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品质都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三、对相关概念的再思考

经过文献梳理,我们对相关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相关概念的界定

“学习品质”是个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切内在、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持续、稳定地作用于学习过程,对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学习品质主要由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习得,其形成和发展是态度、倾向和策略积淀为“品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并不是在自我封闭系统中完成的,由于学习活动的开放性,所以“品质”必然受外界影响,可以通过教育活动的调控加以“塑造”。

2.学习品质构成要素的解析

基于文献研究,在历年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雨林研究出了3A学习品质图谱等相关文献研究,同时根据教师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分析概括了若干学生个案和优秀典型后,我们构建了“小学生学习品质结构要素表”。(见表1)我们将学习品质界分为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三个方面,共14个要素。

表1 小学生学习品质结构要素表

为了研究的方便及可操作,对学生学习品质结构要素表的假设如上表所示。但实际上构成学习品质的各要素并非割裂开来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或是制约或是促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以及课题组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的提高,对构成良好学习品质的这些要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我们发现:

第一,这些要素的存在和作用对学生的某个特定学习阶段或学习过程来说是不均衡的。

第二,这些要素的作用并不是独立的,彼此间具有互相作用乃至迁移转化的倾向。

第三,这些要素既是优良学习品质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优化学生群体及个体的学习品质的可控因子。

第四,这些要素在构成上不是简单叠加的,而是呈结构化状态,在作用上呈整体性特征。

3.学习品质要素内涵的梳理

在第一轮研究基础上,我们通过任务单的形式,对14项学习品质要素的具体行为表象进行观察。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最终归类。逐步形成了学习品质各要素的内涵目标(见表2):

表2 学习品质要各要素的内涵目标

4.学习品质分析工具研发的意图

由于影响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等等。作为教育者,我们将学生学习品质缺失的成因假设为:(1)已有的心理学知识无法理解现代孩子的心理状况;(2)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学生好奇的需求;(3)过多的关注差生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的愿望;(4)缺少学生学习品质重要性的认识及相关课堂教学策略。

根据这一假设,我们试图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及SPSS数据处理等方式证明: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与关注,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可以逐步培养、完善、提升的;学习品质的完善与提升关键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可以促进他对自我潜能的发掘,可以促进他对学习策略的优化,可以提高他的学习效率,可以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的提升,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不断学习,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学习品质分析工具开发和应用的总体思路

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为:了解学校学生学习品质的基本现状,比较分析数据中显示出的学习品质相关因素的某项的缺失,便于从中找到起点,发现普遍性存在问题或者特殊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优化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的策略,找准改进学生学习问题的匹配性指导。

因此,我们采用“三维分析和两维干预”进行研究。

1.三维分析

本次调研结果从三个维度获得(详见下图),即基础水平分析维度、相关因素分析维度和学生问题分析维度。

(1)每一维度的调研目的

·基础水平分析维度旨在发现学校学生学习品质的实际水平

·相关因素分析维度旨在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品质的相关因素

·学生问题分析维度旨在发现学生内心感受的具体学习问题

(2)每一维度的调研主要内容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从三个维度进行(详见思维导图)。在基础水平分析中,课题组着重于学生性别、年级、是否担任小干部和成绩这四个要素进行分析,以此来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要素与学习品质的相关性;在相关因素分析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以学习品质结构要素中的三个研究方向,即: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中的14个要素进行均值排序,通过条形统计图能清晰看清各要素的高低状况,直观了解各个年级、男女生等影响学习品质的相关要素;在学生问题分析维度中,以学生目前比较集中的学习问题作为研究内容,如果前两个维度是从侧面进行了解的,此维度就是从正面直接发现学生的学习困惑与学习真实感受。

(3)每一维度的调研实施过程

·基础水平分析维度采用问卷调研分析开展研究(详见研究流程图),具体步骤为:

·相关因素分析维度采用数据再归类比对的方式开展研究(详见研究流程图),具体步骤为:

·学生问题分析维度采用问卷调研分析开展研究(详见研究流程图),具体步骤为:

2.两维运用

基于问卷调查的调研情况分析,影响学习品质的原因包括社会背景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习环境因素,个体心理因素,个体成长的生理因素等,由于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策略的优化,因此,将研究的重心落实在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希望通过教师的理念更新、行为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品质起到良好的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课题组设立了两个干预机制,这两个干预的机制均是以教师的行为转变为主。

干预一: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案例研究

本次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不同于以往的案例,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推进。在内容上,教师紧紧围绕学习品质中的某一个要素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自身的研究进行经验提炼;在形式中,采用“新观念 好实践”的要求进行开展,主要总结自己在实践中的真实践、多次实践和有思考的实践。特别是在多次实践中,进行两次课例对比得到重新的认识与体会是案例研究的重点。

干预二:学习品质问题改进的匹配指导

在匹配指导中,重要的是如何找准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以及指导的结果有效,即是否受到学生的肯定。因此,课题组从学生的学习问题中进行收集归类,以问答形式展开指导,过程中注重学生调查了解,使指导更加具备适切性和指导性。

五、研究行动

课题组在总体框架设计后,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研究。

(一)学生学习品质水平分析的工具开发与校本运用

在确定调研的整体框架后,课题组就进入了我校学生学习品质情况的调查研究中。为体现问卷的科学性,保障问卷数据的价值,课题组严格按照研究流程进行问卷的设计。整个过程我们分为四个阶段,即:

1.依据要素,设计问卷

14个学习品质构成要素确定后,课题组在问卷设计时提出了自我监控能力、复习习惯、认知加工能力、归因这4个要素作为补充要素一起进行调查。围绕这些要素设计了一份“学生学习品质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共39题,每2道题都是明确指向18个要素中的某一个。

2.前期预测,调整问卷

问卷对象确定的是三到五年级全体学生。为了确保最终采集的数据科学有效,我们在发放问卷、收集问卷过程中,课题组尽可能的避免一切干扰因素,如阅读障碍、心情因素、客观暗示等。

3.避免干扰,开展调查

为避免调查受到外部干扰,在调查时间上,我们选在期中考试后开展调查;在问卷发放上,实行轮班,并做了详细安排(详见附录一);在数据采集时,找不相关的人员输入,确保在整个问卷调查过程中始终公平公正,使数据科学有效。

4.汇总数据,分析结果

课题组于2011年4月至6月,对本校三至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品质现状进行了问卷调研。

(1)调查目的

本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我校三至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品质总体情况,分析学习品质与学生性别、年级、担任班干部与否及学习成绩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提炼优化学习品质的策略提供相关依据。

(2)调查对象

本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学生。表中具体说明了研究对象的分布状况。共有541人参与问卷调研,三年级172人,四年级179人,五年级190人,男女生比例相当。共发放问卷549份,有效问卷541份,有效率98.5%。(见表3)

表3 各年级、不同性别学生人数分布情况

(3)调查内容

学生学习品质的问卷调查主要从学习动力(动机、兴趣、情感、责任、归因),学习能力(观察、交流、合作、探究、创新、自我监控、认知加工),学习习惯(倾听、能说、勤读、乐写、善思、复习)三个方面18个要素展开。

(4)调查方法

本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方法。学生学习品质相关信息的获取通过问卷调查来实现,并通过excel和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而对现状原因的探求,则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来完成。

(5)相关性结果分析

本调查的问卷共设置39道题目,其中2题为开放性问题,其余均为选择题。通过问卷的spss导入分析,整张问卷的alpha值0.866,信度可以接受,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同时问卷的K MO值0.927,bartlett“s的p<0.001,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见表4、表5。

表4 问卷信度分析

表5 问卷效度分析

①学习品质与性别差异

我们经过性别差异独立样本检验,Levene检验的Sig值为0.001<0.05,方差不齐,t检验的p=0.000,说明男女生各因素比例有显著差异。(见表6)

表6 性别差异独立样本检验

独立样本检验

独立样本检验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除了创新和善思方面,女生的选项分值5分、4分项的百分比均高于男生。(详见附录二)我们将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

原因一:男女生在智力因素上的差异

有关儿童的学习研究表明,在配对联想、辨别学习,偶然学习和模仿学习等方面,男女儿童差异不大,这是因为男女两性平均智商接近。但在感知、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品质、思维方式、操作能力等方面,两者还是存在较大的区别。特别是在智力因素上,男生的创新和善思品质相较女生有天生的优势。另外,女生在生理上较男生早熟一、二年,脑的成熟也相对较早,智力发展处于领先水平,在小学阶段,女生的学习品质会总体优于男生。

原因二:男女生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

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女生在课堂行为、作业完成等方面都要优于男生。因而在小学阶段,女生的学习品质在非智力因素的支持下会总体优于男生。

②学习品质与年级间差异

小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校、家庭都有意无意的在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习品质应愈趋于稳定。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三年级与四年级之间学生学习品质差异显著,四年级与五年级之间学生学习品质差异极其显著,五年级与三年级之间学生学习品质差异不大,见表7。

表7 年级间学生学习品质的比较

*.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在表8中可以发现,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能力上的各要素均分基本无太大差异,四年级的学生在创新方面略逊与其他年级;而在学习习惯上,四年级的勤读、乐写、善思要素均分与其他年级都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各年级在善思这一学习品质上的得分均不乐观。

表8 各年级各要素均分

(续表)

原因一:四年级学生可能出现学习倦怠期

四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小学三年的学习,有可能对学习存在倦怠心理,其学习习惯品质的保持就出现困难,在五年级有升初的压力,其学习品质会得以鞭策形成一种阶段性的稳固。

原因二:四年级班主任的频繁更替导致学习习惯分值下降

经了解,四年级组的教师对于其他两个年级来看,班主任的变动较大,平均每个班级至少有一次班主任的变更,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分值均低于其他年段。

原因三:教师对于创新能力培养不够

各年级学生的创新品质均分在3.5分上下,教师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不是为了教某个知识而教的,也不是为了教做题而教的,而应通过知识、题目的教学引导其思维品质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因此而得以促进。

③学习品质与担任班干部相关性

根据Levene’s检验,sig值0.000,说明担任过学生干部同学的学习品质与没担任过的同学在学习品质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见表9)

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更需具有责任心、自制力,才能做好班委工作,而小学生听老师话,并希望老师、同学都喜欢自己的心理,会使其在担任好班干部职责的同时让自己的学习也优秀。

表9 担任学生干部与学习品质的相关性

④学习品质与学习成绩

良好的学习品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学习效果的测量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根据学习品质与学习成绩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见表10),显著性(双侧)P值为0.000,学习品质与学习成绩呈现非常强的正相关,学习品质好的同学相对各科成绩较好,反之较差。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持续发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问题。(问卷见附录三)

表10 学习品质与学习成绩间的相关分析

注: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二)学生学习品质相关因素的分析策略与初步发现

1.按学习品质结构要素分析

在此问卷数据的整理中,课题组又从学习品质的三个研究方向,14个相关要素做了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1)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主要从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责任四个要素进行调查(见表11)。从总体的均值排列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意识很强,有81.3%的学生在主观意识中都觉得“学习是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科目,我也会努力学好”的想法。数据中,68.3%的学生感到自己有明确的学习的动机、63.7%觉得在学习中能体会到乐趣。但是58.1%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动力离不开家长的督促,缺乏对学习自信。

表11 学习动力各要素均值比较情况

  

(2)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主要从观察、探究、合作、创新和交流这几个非智力因素展开调查的(见表12)。

数据中,64.2%的学生能在明确要求后再完成各项任务,同时也有70.9%的学生有探究与交流的愿望,但是缺少探究的方法,一旦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更多的是依赖于老师与家长的解答或指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只有16%的学生曾经担任小组的核心人员。学生在课堂合作过程中存在胆怯心态,更多的学生选择做一名倾听者。

表12 学习能力各要素均值比较情况

  

(3)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总是从课堂中的听说读写思这五个要素进行调研的(见表13)。在这些习惯中,70%的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讲,对在一节课后明确今天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51.5%的学生重视阅读,但是在阅读中收集好词好句的习惯只有14%的学生。数据中还表现出学生书面表达的习惯较差,学生不善于将想要说的,转化为书面形式。

表13 学习习惯各要素均值比较情况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统计结果,学生缺失的因素为:乐写、勤读、创新、合作、情感。

2.按问题的积极性结果排序分析

为了更清晰的找到我校学生的学习品质缺失的问题,我们将各题的百分比计算出来后,按其分数的积极性进行排序(详见附录四)。然后将得分为5分的进行降序排列,去除t38与t39的开放题,排序如表14。

表14 各题5分得分率的降序排序表

(续表)

楷体部分的百分比均未超过20%,可见,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要素,就是学生学习品质缺失因素。其中,t7指向的是学生学习习惯中的思的习惯,t26指向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t16指向的是创新能力,t9指向的是合作能力,t21指向的是表达能力的欠缺,t32指向的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欠缺。

综上所述,学生较为缺失的因素为:善思、观察、创新、合作、交流和乐写。

3.问题重组归类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们借鉴美国2009年4月完成的最新的“美国早期学习标准对学习品质的定义和分类”,根据坚持性(Persistence)、好奇心(curiosity)、主动性(initiative)、问题解决能力(prob-lem-solving)这四个主题词,将问卷题目进行新的划分后,发现这四项的均分都没有超过40%,基本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这四项中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详见附录五)

这说明大多数学生缺乏坚持与专注的学习态度,缺乏主动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4.初步发现——解读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从文化、体质、精神、社会诸方面开发人的潜能,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使个体社会化,最终使社会和谐地延续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学校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所倡导的积极理念为学校教育价值抉择提供了新的解读。

(1)制度的不公平导致学生成功希望的缺失

制度的公平,即制度本身的配置是否合理、完善,制度所提供的机会是否均等。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制度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

实践表明,教师与学业成绩好、班级地位高、在班级中担任较高职务的学生互动的频率,远高于与其他类型学生的交往;部分学生在座位编排中享受特权;课堂教学中消极语词使用频繁,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弱势”的学生,常常点名、厉声训斥甚至使用侮辱性言语。教师的这些行为致使部分学生看不到学习的乐趣,丧失了成功的希望,进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制度是以丢失大多数人的成功希望来换取少数人的成功。

(2)目标的偏离导致积极人格的缺失

积极心理学是关心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家主张教育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激发人的内在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学校教育虽然提出了“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等教育目标,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不得要领,表现迷茫,教育目标常常发生偏离。学校常常“为试是教”,学生为了取得各种资格而学习。资格化教育转变为竞争化教育,全然不顾人之为人的整体精神性发展,尤其是人的积极学习品质发展,给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使他们远离了幸福与快乐。

(3)机械的方式导致学生内心积极体验的缺失

对儿童的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学习、提高智力,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对学生内心感受的关怀太少了。教师只想着怎样把知识讲明白,没多想学生是不是乐意听。学生到学校去就是学习固定的知识,学会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将白纸黑字的书本——明白无误的东西带回家即可。学校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已形成一套固定体系;教材内容已成为固定的模式。

(4)被迫的学习状态导致自主决定感的缺失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健康的、有活力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他必须处于一种主动的、自由的生存状态。

近年来,学生厌学情绪的日益普遍,心理障碍、人格问题的日益增多,无不与他们终日处于“被迫”的学习状态有关。那是因为学校过多的把系统地传授知识作为发展“未完成的人”的主要渠道,忽视了对人作为生命体和社会体的具体分析,忽视了个体发展中自我决定的要求和独特个性。

(三)学生内心感受具体学习问题的收集与分析技术及其发现

如果说问卷调查通过一个个小问题去侧面了解学生,那么正面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以往常用的方式是采用座谈和个别访谈,但是往往不能避免学生有时会有从众心理或避重就轻、投其所好地回答问题。教师如果能真实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遇到的学习困难,并尝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一定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其对学习的喜爱。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学习问题中,寻找到自身的教育教学不足,通过进一步的改进教学策略,让学生学习得更有效。这是一件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事。

因此课题组展开了学生学习问题的收集与分析工作。

1.征集学生问题

课题组在问卷最后一题设计了一道开放题:问卷的第39题:如果老师要帮助你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你感到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  )。将541位学生问题统一集中后,经过统计情况如下表:

表15 第39题频数统计

如表15所示,学生认为目前自己最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主要是在语文写作方面,同时在语文的阅读分析方面总是会扣很多分。

另外,很多学生都提及自己在注意力方面存在问题。

2.编制调查问卷

通过座谈和随机访谈的形式,我们征集了近百个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课题组的整理归类后,编制了“三中心小学学生的学习问题调查问卷”,共涉及三个方向60个问题。

3.开展学习问题调研

我们将“三中心小学学生的学习问题调查问卷”制作成网上问卷形式,组织了三至五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共收集到457个有效数据。

4.分析学生问题数据

课题组利用排序,将三个方向的问题按照全体、分年级、分性别进行了统计,得到六组数据。真实反映了我校三到五年级学生的主要学习问题。(详见附录六)

(四)基于测评及分析结果的课堂教学行为改进案例

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情况后,开始进入课堂实践的反思与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方式就是案例研究。

1.基于研究要素的教学行为改进

本着人人参与研究的草根式科研的特点,全校教师以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为三个研究方向,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选择了研究方向中的一个要素,展开行动研究。在三个方向首席负责人的带领下,在教研组中形成团队研究的氛围,落实到人人有研究主题。(详见附录七)

课题组以任务单的形式,将课题调研结果公布给全体教师,引发教师的思考。进而在教研组内形成讨论,进行课堂行为的新的实践。在实践中,鼓励教师进行真实践、多次实践和有思考的实践。进而希望教师能将自身的实践过程用案例形式真实记录下来,特别重视后一次课例的改进原因与改进结果。(详见附录八)

2.关注阅读感受的学习问题解答

学生学习品质问题的改进主要以学生问题为突破口,每个教师选择其中一项作为重点研究进行思考、解答。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席负责人选取了问题后率先进行下水写作,尝试用学生喜欢的口吻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初次成稿后,我们特意请学生进行试读调研。在选取学生时,我们兼顾年龄、阅读水平、性别等差异。第二次修改后我们请了18位学生进行试读,并以访谈的形式听取他们的意见。(详见附录九)

最后,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建议进行了调整。在修改到第三稿,再次给学生试读的时候,学生的喜欢程度从原先的10%上升为90%,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详见附录十)

3.立足问题解决的教学案例培训

随后,课题组进行教师培训,用首席负责人的下水作文和修改经历,给教师一次重新认识的机会,给教师一次有样可学的范例,在学习和反思的过程中,让教师以一个学生的问题作为切入口,关注学生学习品质的一个要素,也是全体师生对学习品质的再一次内化。(详见附录十一)

培训后,教师们认真的做着反思,大部分教师的感受却不同以往。这次的征文字数不多却需要教师用学生的口吻与他们形成一种平等的交流,需要教师能换位思考,将平时的教育教学经验,化为具体的、学生可以操作的方法。教师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孩子的世界已经远离了我们的固有模式,我们只有在不断交流中,不断地接触中,去更新我们的思维,去贴近学生的生活。

(五)学生学习品质问题改进的匹配指导策略与实例

学生进入小学阶段,基本可以说是正式“课堂学习”的开始,不再像幼儿园阶段多以游戏式教学为主,而是课堂教学贯穿始终。进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习阶段后,良好学习品质培养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出来,课堂教学也为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提供了更为规范的场所和氛围。小学教师也更为关注到学生学习品质的发展,这个培养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间断的长期过程。

1.良好学习品质的匹配原则

我们认为,作为一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匹配原则。

科学指导与联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紧密联系学生自身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找出自己与别人在学习品质上的差距,主动在老师或家长的协助下制定目标,挖掘自己的潜能,促使自己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外在活动与内在反思相结合的原则。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如讲故事、竞赛、辩论、情景设计等,学生的行为、情感、认知等多方面才能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去体验、感悟、认识,并内化为自我的品质,激发出自我培育、自我训练的强烈兴趣和动机。

潜移默化与显性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小学生表现自己、好模仿榜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激励方式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好的榜样,当学生在学习外显行为上有进步时及时运用鼓励加以强化,促进其内化为内在品质。

发展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还要关注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为学生个性化的潜能挖掘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并引导其个体独特性的发展,进而促进其学习品质的不断提高。

2.良好学习品质培养策略

(1)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教学引入策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引入是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初始环节。

竞争策略——小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和成功欲。教学中如能创设出他们乐于参与的游戏和竞赛活动,让他们向往成功,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不断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2)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

生活情境策略——学生们乐于参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能把课本上的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学生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其中。

信任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的学习潜力。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放任”学生的“自由”,才能在教学中和学生平等对话,才能激发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合作的培养策略

设计合作内容策略——有价值的合作内容必须是对学生个体而言,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这个问题的解决对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和讨论必要;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个问题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就能解决。

选择合作时机的策略——一般来说,合作学习应该安排在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当学生自主探究有自己意见后,再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在合作中都有“一言之地”。

选择合作方式的策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教师要善于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以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小学1~3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自控能力、合作意识都较弱,好胜心、模仿力较强,多采用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互相考一考、互相看一看的形式:小学4~6年级学生已经基本熟悉合作的流程,具备合作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所以多采用相互辩一辩、相互评一评、相互帮一帮的形式。

(4)学习持久性的培养策略

直观教学策略——有些学科如数学中不少抽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有些学生就此不愿继续关注它了,这就造成了注意力的涣散。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借助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概念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示出来,既利于学生理解,又利于学生专注力的培养。

激励评价策略——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课堂上常用鼓励性评价、练习中常有鼓励性的评语等正面的强化,对他们坚持性的形成很有帮助。如在完成的好的作业上,写上一句“你真棒”、画上小红花、小五角星等,每月按红花、五角星的多少评选“学习标兵”,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们在认真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培养了坚持的品质。

3.寻找解决问题的匹配指导案例

最终,教师围绕着一个学生学习品质中的小问题,完成了两篇案例,形成“一问两答”模式。一篇是针对学生学习的答疑,一篇是针对教师教学的建议,教师们纷纷表示,在撰文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走近了学生,了解了学生。(案例详见附录十二)

六、潜在价值

通过三维分析两维干预,课题组逐步提炼出优化学习品质的策略,呈现出如下的潜在价值。

(一)提供了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品质的可操作技术

积极型教育实践就是要让健康者更健康,让幸福者更幸福,让快乐者更快乐,让乐观者更乐观,让自信者更自信,让智慧者更智慧,让满意者更满意,让成功者更成功。正由于它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很好地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教育实践中的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就更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1.营造温馨的校园文化

了解校园景致意义,增加爱校情感。可以充分挖掘校园环境中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对学校的了解中,增进对学校的情感,可以适时向学生征集一些积极用语布置校园,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尊重差异,开设多元课程。学校课程的设置应满足于不同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性别上的差异,可以增设一些适合男生的课程,如棒球等一些特定男生参与的体育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男生的需求,又能唤醒教师对于性别差异的尊重。

2.构建向上的班级文化

喊出正能量——征集班级口号。教育心理学指出:群体规范形成后,每个个体均会按照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中,具有凝聚力的班级口号是最外显,最直接的方式。

晒出我优点——亮出自己的优势。积极心理学倡导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因此可以通过班级活动,让学生在班级集体中扬长,通过得到自我与他人的肯定来激发学习的动力。

3.打造求索的教师团队

心理学专业培训——健康快乐的学生来自于健康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学生一定会以教师作为榜样来学习。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希望能多开设一些专业的心理培训,更新教师的心理学知识,能用专业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快乐成长。

开设教育沙龙——学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问题制定成研讨主题,开设教师沙龙,让优秀的教师有传授经验的机会,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亲密互动,为更好的解决学生的问题而分享智慧。

(二)探索了基于学生分析的课堂教学改进思路与方法

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给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丰富了教育实践的内容。这些内容就在我们每个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身上和周围。它既可以是我们积极的思维活动,也可以是积极的情感体验;既可以是我们积极的认知方式,也可以是我们积极的意志品质。

1.征集阳光教师用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用语是传递知识,传递美感,传递正能量的最佳途径。哪些常用的教学用语是学生爱听到的?是可以激发起学习的求知欲望的?可以开展征集阳光教师用语活动,寻找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必备用语。

2.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暗示,树立学习的信心

自信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创造力,倡导积极的自我暗示是树立学生信心的有效方法。教师能关注到学生的内心需求,教会学生一些自我鼓励的语言或行动,则能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

3.设计挑战性问题,保护学生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认知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设计情景时,多增加一些新奇的、神秘的、与学生原认知有冲突的、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元素,那么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学习动力。

4.关注学生课堂交流

课堂中教师应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同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的给予语言组织上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有话能说清楚。

5.提供合作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中能设计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来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表现出参与互动的主动性,与他人互动中的沟通能力和协商能力,在解决问题中的选择有效策略性,因此合作学习无疑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

6.及时正面评价,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进一步鼓起追求成功的勇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精彩独到的见解,给予准确的正面评价;面对错误的回答,也要善于引导,消除学生的挫折感,让他体会到参与也是一种学习体验。

(三)形成了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的针对性指导方式

综合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情绪研究获得的诸多理论成果,我们提出以下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1.重视对动机因素的发掘,提升学习者学习动力品质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来源于主动积极的心理内驱力。学生的心理内驱力越大、越强,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行为就愈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也就愈加明显。教师要建立学习目标,适度控制学习,及时反馈学习结果,维持、强化学习动力;要培养学习者广泛的知识兴趣,激发其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其内化为人格特征的一个部分。

2.科学施教,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有用、有价值且喜欢学习,愿意学习,以此为乐。它是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影响着学习行为、结果和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教师教学时应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体现出对学科的热爱等情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精心设计教学形式与加工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形成或改变学习态度。

3.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但是学习方法不科学,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家长在不同年级教会学生学习的任务不同:低年级阶段,首先教给学生书写技能、识字和阅读的方法。其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小教会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随着年级升高,知识增多加深,学生要学得快,学的好更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及解数学应用题和各种记忆方法。

4.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学习自觉、主动,不用管,不用催,长大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也能主动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逐渐养成的,其形成主要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训练。对此,教师、家长应有预见性,力争主动,绝不能放任自流,等学习上出了问题再处理和补救。

七、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结合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呈现出的一系列“学习品质”方面的问题,在一线教师缺乏有操作性的具体策略基础上,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策略的尝试性研究。下一步需在以下方面作进一步探索:

首先,从研究对象上来看,本研究选取的是本校学生、教师在学习中学习品质的发展现状。在今后的研究中,在对象范围的选择上要尽量周全,扩大到区域,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品质进行横向比较研究。

其次,从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来看,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调查法和访谈。调查问卷和访谈对象,也限于本校的教师和本校的学生,不能展现不同风格教师教授下的学生情况。设计的调查问卷也出现对某个品质的理解比较片面,导致最后得到的数据不是很能反映出学生在该项品质上的问题。今后的研究中,要关注所接受调查学生的整体情况,尽量提高研究方法运用上的有效性和普遍性,设计调查问卷时对问卷的效度、信度还要进一步的规范。

第三,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一套研究技术与方法,它是在借鉴消极心理学的实证和实验方法,如量表、问卷、访谈、实验等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不可否认,消极心理学所形成的一些研究技术已相当成熟,且已标准化,如成熟的分类标准、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和严密的实验设计技术、心理干预技术等。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就是要实现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形成心理学帮助人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的模式,从而到达幸福的彼岸。那么,积极心理学在继承和借鉴原有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必须发展其特有的研究技术、手段,以服务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附录] (因篇幅有限,以下附录具体内容略)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操作要点

附录二 男女生各要素百分比

附录三 学生学习品质调查问卷

附录四 问卷各题百分比:(5分到1分表示积极选项到不积极选项。)

附录五 问卷各要素得分情况

附录六 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学生的学习问题排序情况表(2012.6.28)

附录七 教研组研究主题一览表

附录八 案例展示:问号的魔力

附录九 第一次学生试读情况

附录十 “我不会回答问题怎么办?”三稿

附录十一 教师培训方案

附录十二 一位教师的两篇文章

【注释】

[1]本研究报告是2010年立项“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的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孙琳,课题组成员:陆莺莺(执笔)、赵卫英、黄敏燕、金琳、胡伟东。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3月。

[3]郑秉洳,《论学习教育》,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P79。

[4]班华,《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P152。

[5]曹正善,《论学习品质》,《集美大学学报》,2001年12月。

[6]彭贤智,《对学习品质的结构与培养策略的研究》,《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7]黄莲花,《培养学习品质推进素质教育》,《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8]葛明贵,《学习品质作用的交互性与训练的差异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9]葛明贵,《四种类型学生的学习品质差异研究》,《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第2、3期。

[10]葛明贵,《试论学习品质训练》,《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

[11]葛明贵,《小学生学习品质特征差异的诊断》,《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7期。

[12]曹正善,《论学习品质》,《集美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3]曹正善,《能动性学习品质研究体系的分析》,《四川师大学报》,2007年第7期。

[14]汪乾荣、姚天勇,《优化教育途径培养学习品质——“学习与学习品质研究”中期报告》,《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5]缪建新主编,《学习和学习品质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16]江阴市云亭中学,《良好学习习惯及学习品质的培养研究》,www.jyytzx.com。

[17]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初中,《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品质》,www.wjedu.net。

[18]佛山市容山中学,《中学生学习品质的结构及培养研究》,www.rszx.net。

[19]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现代小学生优秀学习品质研究》,www.dhxx.net.cn。

[20]奉化市居敬小学,《终身教育视野下的学习品质研究》,www.fhjjxx.net。

[21]常州市红梅新村小学,《培养外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的研究》,www.blog.tnedu.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