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科学探究中提高对话实效性的研究_聚焦课改决胜课

小学科学探究中提高对话实效性的研究_聚焦课改决胜课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科学探究中提高对话实效性的研究_聚焦课改 决胜课小学科学探究中提高对话实效性的研究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吴 晓一、科学探究中对话实效性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对话与教学是紧密联系的,正如克林伯格所指出的:“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而教师依次听取学生汇报后,便宣告对话结束。

小学科学探究中提高对话实效性的研究_聚焦课改 决胜课

小学科学探究中提高对话实效性的研究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吴 晓

一、科学探究中对话实效性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对话与教学是紧密联系的,正如克林伯格所指出的:“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科学探究中的对话是在学生原有或实践体验基础上,与他人分享所得信息,交换彼此看法,实现共同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环节和方式。

现实中科学探究的对话情况如何呢?笔者通过对大量教学片断的整理、分析,发现以下问题:(www.guayunfan.com)

(一)对话内涵浅薄

对话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师生共同面对“话题”,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从而形成思维的碰撞,激发出新的思想,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接收器提升为概念的建构者。而不少教师往往把经历和眼光投注到形式层面,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浓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烦琐化,对话过程表演化,对话内容浅层化,这就导致无法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

(二)对话思维僵化

不少科学课,为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和需求多样性,过分强调非预设性,认为对话应该随课堂而生成,学生只要玩得开心就好。这样,对话前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没有在对话过程中合理利用更多学生的思维。实质上,这样的对话是伪对话,本该确定的目标没有确定,本该落实的目标没有落实,使得学生对话时无法从无序到有序、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系统,只能处于僵化阶段,直接影响对话实效。

(三)对话内容随意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一味地依附甚至盲从别人,或者不关注客观实证,仅凭一次实验,或者是别人说的情况,甚至是主观想象就下结论。而教师依次听取学生汇报后,便宣告对话结束。这样随意而为的“对话”,漠视对话内容的真实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四)对话形式单一

对话教学在呈现形式上可以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还可以是学生与自我对话;它可以是有声语言的彼此交流,也可以是内心无声的追问和反省。但目前广泛存在的师问生答形式,却会让学生被一个接一个的连环问牵着鼻子走,教师依然保持着话语霸权,对话者的主体性被削弱,广泛性被制约,积极性被挫伤,实效性被牺牲。

二、提高科学探究中对话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引领,深入对话内涵

1.反复斟酌“关键语”,理清对话脉络

关键语,即平时所说的“引导语”、“小结语”、“过渡语”。引导语能帮助学生确认所有相关的原发及继发问题,以得到一个问题的大致框架。好的引导语,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思考的问题,帮助扩大思维广度和深度;失败的引导语,往往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思维停留在泛泛的层面上。

如A老师执教《研究纸》:

师:(出示一张纸)打印纸大家都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纸。

师:(引导语)如果给你一张白纸,你估计你能发现它的多少个特征?

生:(开始有点呆愣,然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我估计我能发现5个。(教师予以表扬,并写在黑板上)

于是学生纷纷举手发言:10个,30个,25个……

师:(引导语)那你准备用哪些方法来研究这张纸呢?

学生讨论了2分钟。

生:用放大镜看一看。

生:对着阳光看一看。

……

再看B老师执教《研究纸》:

师: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之一,纸有哪些作用?(学生说说各种纸的作用)

师:(引导语)今天我们不是来研究纸的作用,而是着重来研究纸的特点。(出示一张白纸)给你这样一张白纸,允许破坏,你能利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眼、耳、口、鼻、手,来观察它的特点吗?怎么观察?

学生:用手摸一摸是不是光滑;用耳朵听一听,纸摇动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撕纸的声音;用鼻子闻闻气味;尝一尝纸的味道……

A老师的第一句引导语不需要学生思维参与,基本无效;第二句指向模糊,学生不清楚探究目的和方法,探究无法高效开展。而B老师的导入关键语解决了课堂中容易会出现的把纸的作用与纸的特点混为一谈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方法,使思维得以深入,活动得以高效开展。

因此,关键性语句,课前要经过反复斟酌。提问要有针对性,少用一些“猜想一下,它有哪些特点”“你打算怎样来观察?”“怎样来做实验?”这类语言,用对学生有确切指导作用的语言,如“和原来的状态相比,它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出现(某种)情况,会怎样?”“利用我们现有的材料(提供部分材料),请你设计一个合适的实验来证明……”

2.充分挖掘“矛盾点”,掌握对话“火候”

追问是科学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学生弄懂弄通模糊点,教师往往在一问之后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正确理解。掌握“火候”的追问无疑是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

如《观察水》片段:

师:每一个小组的水槽里都有水,仔细观察,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好吗?

(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师:观察好了吗?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用手指拨水,看见水面上有一圈圈波纹,手指上还有一些小泡泡。

生:我把手伸进水里,感觉水是凉的。

生:水好像和玻璃一样,看不出有什么颜色,所以是白色的。

生:不对,墙是白色的,水应该是没有颜色的。

生:无色的,如果是白色的话,那应该跟墙的颜色一样啊!但水跟墙的颜色不一样。

从这个片段反映出的,学生对无色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比较模糊。然而,教师的一句追问,让学生对水无色的特性所原有的模糊点产生思维碰撞,最终在思维的火花中解决模糊点。

(二)同伴互助,激活对话思维

1.小组讨论,给对话“留白”

基于合作探究的生生对话,是课堂教学中非常具有潜力的资源。我们往往希望学生之间的交流一触即发,不断发展。但很多时候学生思维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学生能静下来思考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因此在与同伴对话时,要允许学生沉默,帮助学生“留白”,使学生能在对话“留白”处实现思维的发展。

如《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师:这样一杯100ml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讨论安排实验:

(1)补充问题并猜测:这杯100ml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2)小组讨论并达成意见统一,把小组的猜测填在表中。

(3)讨论实验方法(加盐的方法)。

师:怎样才能尽快地得出准确结果呢?只给你们5次加盐的机会,你们有办法吗?该怎么做?生沉默。

师:没关系,先自己思考一下,实在想不出可以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

生思考并交流。

生:我们第一次可以先加10克,因为上一节课25m l水中已经溶解了将近9克。接下去就可以根据前一次盐溶解的快慢程度调整加盐的多少了。

生:我们可以观察第一次盐溶解速度快慢,速度很快,说明还可以溶解很多盐,我们下一次可以多加些,如果溶解的慢,就要少加些盐了。

“只给5次加盐的机会”,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学生出现沉默非常正常,设计这样的对话“留白”,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思考,把自己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全部调出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服务。而同伴间的对话则可以更好地帮助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对话实效。

2.班级辩论,让思维碰撞

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对话,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的想法呈正反两方,一时无法继续预设中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不妨放下预设内容,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激烈争辩,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动物的卵》教学片段:

教师提出鸡蛋不适合孵化小鸡的2个观点:(1)鸡蛋虽然有个硬卵壳,却很脆弱,很易碎,而且这样的卵壳阻挡了空气,小鸡不就没有呼吸的空气了吗?还不如不要卵壳。(2)鸡蛋内部只有卵白和卵黄吗?难道小鸡是由卵白和卵黄发育而来的吗?如果不是,要它们有什么用呢?

生:老师,我觉得你说的不对,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卵壳上有很多小气孔,可以透空气的。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而且鸡蛋里还有一个气室,可以用来储存空气。

师:又出现了一个气室?(板书:气室)

生:老师,小鸡是从卵黄里长出来的,卵白是提供营养的。

生:我觉得你们说的都不对,小鸡是从胚里发育出来的。

师:胚?(板书:胚)

生:鸡蛋的壳虽然硬,但是必须要脆弱一点的,因为不然的话小鸡孵出来以后就不能啄破壳出来了。

……

“与同伴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听学生说,适时提炼重要的知识,并板书。教师倾听者、引导者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与学生间对话成为主角。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对话过程,使相关“动物的卵(鸡蛋)”这一概念的内涵逐渐清晰。

(三)文本提升,促进对话严谨

1.借用编码,让对话清楚准确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弱,面对一大片数据,往往会说不清楚,大大影响对话的实效,这就需要教师帮助整理汇总,减小交流、思考的难度。如何让学生在数据中找到更加有效的规律,并进行对话分析呢?如果适当利用折线等其他图表来表示,效果会更明显,如教学《我们的小车》中就使用表格,绘制出折线图:

与纯数据表格相比,折线图形更直观,能帮助学生看得清楚。学生根据数轴表(右图)的变化来得到相应的结果,一目了然,对话实效自然得以提高。教会学生简单的统计方法,学会自己寻找其中的规律,这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学生形成习惯、培养出能力后就可以一劳永逸。让学生结合图寻找规律,进行对话,能帮助他们减少对复杂、烦琐统计知识的畏惧性,锻炼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从而使对话也更具有科学严谨性。

2.依托板书,让对话形象明了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思维轨迹和活动有结构的体现,它不光展示了课堂中重要的精彩的内容,方便了师生对本课的回顾小结,也能很好地展示一堂课的思路、知识点中的逻辑联系,这对帮助学生通过交流建构科学概念很有帮助。

如《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教师在对话的同时,请学生分别把热在铜棒上、铜片上的传递情况用箭头在板书中标注(如图),利用简单的箭头和圆圈,学生就能较轻松地建构热传递的方式:“从物体热的一端(或热的物体)逐渐传到物体冷的一端(或冷的物体)”这一科学概念。

从上面板书设计例子可以看出,板书设计得好,可以反映出递进式教学的清晰思路、深层思考和得出重要结论的探究过程,在提高对话实效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讲究的板书是一副富有理性的思维导图,是一节课的思维流程,是核心概念形成的流程图。

(四)媒介运用,丰富对话形式

1.运用手势,让对话全面直观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都用到全班性对话,这是大多数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如何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对话,保证人人都有思维参与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以手势、身体姿势等身体语言方式为主的非言语交流代替部分言语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

在探究初期,需要学生推测一个装有一半水的“双黄连口服液”瓶子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师:你们认为这个瓶子放入水中会沉还是会浮?

生(众人):沉的!浮的!沉的!……

不沉不浮的……

半沉半浮的……

(很多学生开始跟着起哄,根本无法静心思考,合理推测。见此情景,教师急忙调整,用手势示意学生安静)

师:请同学们用动作表示自己的推测,如果认为某一种物质在水中会沉,请蹲下;如果认为会浮,就起立;如果暂时不能判断的,坐着不动;如果有其他推测,请举手示意。

(生全部都安静地根据自己的思考表现出相应的身体语言)

对照开始采用传统的对话媒介——语言,能真正参与其中的学生并不多。而通过方式调整后,利用身体语言作为对话媒介,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因为担心说错而不敢对话的现象也不会出现。同时,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清楚了解学生的概念水平。同理,每课的巩固练习环节,也可让学生用手势表达选择题和判断题的答题情况,可让师生客观、及时、高效地了解本课的学习达成情况。

2.借用编码,让对话有趣高效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如果需要边思考边表述交流,难度更大。因此在遇到较难表述的内容时,学生往往会说不清楚,这将大大影响对话的实效。笔者在《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借用了编码的方法,帮助学生降低交流难度。

教学案例:

师:说说吴老师的形状有怎样的特征呢?

生1:是双眼皮、圆鼻子、V发际、无耳垂、尖下巴。

生2:不对,应该是双眼皮、圆鼻子、平发际、有耳垂、尖下巴……

生3:好像也不对吧!

师:吴老师的形状到底如何?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编码:

把眼皮定为1,双眼皮则为1A,单眼皮为1B,

鼻头定为2,圆鼻头为2A,尖鼻头为2B,……

那吴老师的形状编码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笔者本人是双眼皮、圆鼻子、平发际、无耳垂、尖下巴,性形状编码就是1A2A3B4B5A)

师:你们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会不会有人跟我一样呢?……

人脸部形状有很多样,而形状的表现形态也有很多样,当这两种“多样”相结合时,呈现的结果也是多样的。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同时能进行有实效的对话,笔者引导学生将脸部形状和形状的表现形态进行编码。运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能很快确定自己的形状编码,并能有效地与同学的形状编码比较,方便交流,提高对话实效。

三、问题和思考

要提高科学探究的对话效果,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受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教学机智等因素的影响。它需要一个长久探索积累的过程。

对于教师而言,面对大班额的学生,该如何在了解了学生原有水平后,针对参差不齐的学生组织有效对话呢?教师该如何照顾各层面的学生,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而不失因材施教呢?既然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在对话中又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对话层次,让学生既能吃饱又能吃好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