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_应用型本科院校发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_应用型本科院校发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_应用型本科院校发第五章 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与应用型高校战略发展绩效评估应用型高校战略实施的好坏,需要对其实施绩效评估后才可知道。从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五个方面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的内涵有如下几个方面。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_应用型本科院校发

第五章 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与应用型高校战略发展绩效评估

应用型高校战略实施的好坏,需要对其实施绩效评估后才可知道。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处于改革的试点探索之中,由国家层面出台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在短时期还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目前全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实行)》作为标准,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内涵要求,对其进行细化和深化后,对于评价应用型高校战略发展的实施效果,有着较为实际的应用价值。由我国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实行)》主要包括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1个特色观察点。以下以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1个特色观察点为顺序,依次分析和阐述应用型高校战略发展绩效评估体系架构中应涉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第一节 办学指导思想

任何一所高校要制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发展方向的确定又依赖于学校的准确定位。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应用型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突出特征,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向某类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一、学校定位(www.guayunfan.com)

学校定位主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应用型高校主要依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学校发展的潜力进行定位。从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五个方面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的内涵有如下几个方面。

(1)在办学方向上,应用型高校定位于立足地方,着眼于提高学校在地方的影响力,为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含了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1]

(2)在办学类型上,应用型高校是面向某类型行业培养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型高校。在突出教学中心、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应用型高校能够承担一定的应用型科研任务,但主要是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并且,总体上是以教学为主。

(3)在办学层次上,应用型高校主要以全日制本科层次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也可考虑创造条件培养少量工程型、技术型的研究生。在此基础上,适度开展成人教育等其他形式的教育。

(4)在学科专业定位上,应用型高校主要是按行业而不是按学科设置专业,为地方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坚持多样性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大力发展本区域产业体系中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学科专业。

(5)在服务面向定位上,应用型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现实,面向市场,找准服务切入点(包括选定服务的行业),为区域现代化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提供教育服务。

在实践工作中,要将应用型高校的上述定位作为制订学校各项规划的目标,以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

二、办学思路

办学思路主要关注“怎样建设学校”的问题。办学思路是学校长期办学积淀下来的,以学校价值观世界观、发展观为核心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

1.教育思想观念

现代高等学校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在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竞争加剧的形势下,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应该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1)坚持教育面向社会并服务于社会,追踪现代经济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以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作为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基石。

(2)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始终把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观,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加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在教育思想观念的树立和贯彻过程中,学校领导层,特别是学校的党政一把手的办学理念至关重要。

2.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主的定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在具体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1)学校党政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本科教学状况,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出现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

(2)坚持以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为学院发展的基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制订、完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以制度规范教学。

(3)坚持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保证对教学的经济投入处于优先地位。围绕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的目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宿舍和体育场馆设施等的建设,完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增加藏书。

(4)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坚持管理服务教学的理念。学校在制订各项政策和规定时,都应充分考虑到其对教学工作的辅助作用,各职能部门则切实增强为本科教学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围绕育人这一目标开展工作,主动为教学、教师、学生服务。

第二节 师资队伍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对于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高校而言,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1.生师比

教师总数是用专任教师数加上50%的外聘教师数。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此,除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置和统计专任教师以外,应当再适当地扩大外聘及兼职教师的比例。外聘教师要体现出应用型特色,积极聘用具有丰富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并引导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氛围,建设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特色教学团队。

2.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

结构合理就是要符合学校的定位,适应学校教学的需要、适应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应用型高校在构建师资队伍结构时,除了考虑一般情况下关注的全校师资的自然状况(数量、学科专业、毕业院校、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以及各院系的分布状况),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新学科、新专业的师资状况,主要基础课和主干课的教师队伍状况等结构条件之外,还应该在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状况和教师流动情况(补充、进修等)方面体现特色。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学历教育、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技术的培训等,注重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制订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人事制度,与专业对口的地方单位联合,有计划地安排校内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相关应用技能的培训。另外,还需要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建双师队伍的制度,吸引企业的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

3.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

考核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可以保证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除了注重高学历教师的数量之外,更应该重视具有高学历的专任教师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上的成果及贡献。

二、主讲教师

1.主讲教师资格

在教育部的指标体系中,主讲教师是指主讲本科课程的教师,不包括指导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课程设计、指导实习的教师。符合主讲教师资格指要么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要么是具有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二者必居其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和其他类型院校一样,应用型高校教师应具有的一般素质包括基本修养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作为高校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具有对教育理念、教育功能、教育价值的正确认识,具备良好的师德,是最基本的修养素质。除此以外,应用型高校教师还需要具备特有的素质,即专业知识与能力,包括专业系统知识及相关知识、教育科学技术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人文文化知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由于培养的对象不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就有所不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应呈现“T”形或“Ⅱ”形,具有知识广博和一专多能的特性。不能只讲解和分析理论知识本身,更要会阐述其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及趋势;不仅会讲,而且还要会做。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实践为依托,实践教学环节占有较大比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实践组织能力和协调合作精神。这几方面都要求教师要有应用研究和创新能力,不过这种研究和创新并不是指创造原创性知识,而主要是对原有知识的整合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2.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个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不再聘任相应的技术职务。

结合应用型高校的特点,教授、副教授承担的本科教学任务可以以专业导论和专题讲座等形式体现。这种做法便于以较高的理论指导学生对所学专业和相关能力形成清晰的认识,进行准确的能力定位。

3.教学水平

评价一个普通高校的教学水平主要是按领导者根据学校定位设计的培养方案能不能达到制订的培养目标。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应用型高校在教学水平提高上可以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设计和调整。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建设由不同的课程平台和课程模块组成的“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多元课程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构建可分为三个课程平台。

(1)学科课程平台。这是依据应用学科的发展来设置课程,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应用型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科理论知识和用其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广”“浅”“新”“用”的特点。其中,“广”是指学科知识覆盖面宽;“浅”是指理论深度适度降低;“新”是指在授课中不断把最新的与应用有关的学科知识加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并且所使用的案例也应该结合实际不断更新;“用”是指学科知识的传授要有应用的针对性,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培养。

(2)应用能力平台。包括根据学科要求和行业的用人需求,按照不同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并设置的实践课程,以及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职业能力和科技训练,引导学生较早、系统地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

(3)综合素质平台。以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为主,侧重于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最终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通过上述三个平台的有机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实现学科知识增长与应用能力、综合素质提高的相互促进,充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提倡学用结合,采用全方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上,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做到学用结合。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运用情境型、演讲型、辩论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还要积极鼓励教师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例如,开展“科研渗透”,即将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实验设计和科学技术训练融入教学过程。这种学用结合,全方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三节 教学条件与利用

一、教学基本设施

1.校舍状况

和其他高校一样,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当遵照教育部规定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每一百名学生所拥有的教学用计算机台数、每一百名学生所拥有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的座位数这三项硬性指标,建设和优化学校校舍。

2.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除在校内的实验室、实习场所进行外,还应根据学校性质和人才培养要求,规划、选择、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完善的实习基地群。

实习基地既包括校内外基地,也包括文科类的社会实践基地,还包括新兴的创业基地。校外基地要有相应的协议并挂牌,或连续实习三年以上。实习基地的条件为:有稳定的场所,有明确的实习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导队伍,有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其场地和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

3.图书馆状况

除了以生均图书拥有量和生均年进书量两个指标进行统计和衡量之外,还要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保证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时间,节假日要安排开放时间,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现代化手段,采集、交流信息和管理图书。

4校园网建设状况

主要是强化建设,加快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步伐,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学校校园网建设的水平、硬件的情况以及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用校园网促进应用本科的教学。一是校园网的硬件条件及运行情况,也包括网络的带宽、速度和安全情况。二是网络资源情况,包括网上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辅导答疑、教学管理等情况。三是网络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特别是网上的精品课情况更应得到关注,形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构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四是通过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和校际课程共享情况。五是网络在线情况,在校园网上开通校长在线、名师在线、管理干部在线等网上交流平台。

二、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管理,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生均四项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并使各项教学经费达到高于教育部规定的本科教学评估标准。

(1)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条件的建设。要加快对学生宿舍、教室、训练设施、场馆、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投入专项经费,加快建设和完善校园网,实现图书馆信息联网,增加电子阅览室;加快本科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快远程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建设。通过立项形式划拨经费,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积极组织开发和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3)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要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每年应安排专项经费,切实改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真正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支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节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专业

首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专业就业岗位需要的核心技术和实践技能。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由核心技术课程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和通识课程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最后,在教学中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以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一)专业结构与布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要合理,一是要符合学校的定位,二是要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三是要符合教育规律,第四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学校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来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新办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学校要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办学基础,建设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最终形成与重点学科和专业相匹配的、在地区或行业有影响的重点专业或优势专业。

第一,对于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它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应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由地区产业结构决定。因此,学科专业结构应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地方产业结构变迁的规律,适应社会需求,发展宽口径专业和新兴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实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生源和就业保证。

第二,在日益工业化的今天,应用型人才明显供不应求。高校的专业建设必须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发展的侧重点,把发展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方向。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基础专业和学科的支撑。因此,在专业调整中,要注意兼顾基础学科专业与应用型学科专业的平衡发展。

第三,优势、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学科发展的前沿,是该院校办学水平的品牌化标志,能够为学校办学带来广告效应。而一般专业是一所高校办学的基础,为学校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对原有专业进行合理改造,适当增加新兴专业,有侧重点地发展一批重点建设学科和特色专业,提升学校办学的整体知名度。对于一些比较成熟的专业或办学历史较长的专业,要重在改造,使它们成为学校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在抓好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对一般专业的内涵建设方面也应投入必要的关注。[3]

(二)培养方案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来看

(1)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工具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等。应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具有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文献检索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结构。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交流、协作、适应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良好的专业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表达交流能力和适应能力。

(3)素质结构。包括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要求学生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团体意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具有较好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求实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身心健康。

2.从教学体系来看

(1)理论教学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素质教育平台,每个平台又有若干个模块。在教学上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教育理论基础,以专业限选课突出专业方向特长,以专业任选课拓展专业素质,以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培养综合素质,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实践教学体系。搭建通识教育实践平台、专业教育实践平台和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平台。把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创新意识的培养系统化、标准化、课程化,有效地保证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二、课 程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目标出发,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要进行优质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整合和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有特色的本校优质课程。

(1)搭建公共基础教学平台让学生接受通识教育;搭建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让学生打牢专业基础和掌握专业理论的一般基本理论与方法;搭建学科专业课程平台,为学生在教学教育方面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形成专业性、师范性、应用型理论体系,使专业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2)构建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能力与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①基础实践平台,以培养学生的一般专业职业技能和初步实验能力为主要目的,包括普通话、演讲比赛、专业实验、到相关单位见习与调研等。②实践提高平台,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到实习基地或对口单位进行专业实习等。③应用实践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为主要目的,包括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科技活动,专业竞赛,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等。④综合创新实践平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包括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参加国家级的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

(二)教材建设与选用

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强调在应用型主导下,通过教材建设达到学科、技术与职业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紧密结合,从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内容的有效载体。从教材功能上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材更强调培养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行业技术开发和管理所需综合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从教材开发范式与标准上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材,更强调技术/职业本位,以行业、产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技术、技能为逻辑体系,其教材开发应有利于阐述或推进技术的行业/职业应用与可持续发展。从教材的主体内容和组织体系上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材,内容上应更关注行业主流与前沿技术、相关行业主流技术标准和与这些技术或技术标准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通常跨学科,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概念或原理—形成技术知识体系”为逻辑框架组织内容。从教材类型上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材,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为主,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并重。从教材开发模式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材,应综合多方面人员的经验,采用“教育专家+有跨学科背景或行业企业经历/阅历的高校教师+行业企业资深专业技术人员+出版和教育技术专家”参加的开放式开发模式。从教材更新动力上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材,应因行业主流技术有新突破或学科研究成果有新应用而更新。[4]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是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课堂讲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合作式教学方法,要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提高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授课的课时所占的比例。

(四)双语教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外向型人才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需求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开拓意识,更要在培养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为此,需要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扩大双语教学的数量。必须尽早建立双语教学师资的培训体系,对双语教师进行英语口语培训。加强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如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可提供教师进修或考察的机会,与国外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水平。在激励机制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要综合考虑到双语教学的难度和工作量,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给予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补贴。除此之外,对于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和在双语教学方面有特殊贡献与突出表现的教师,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关注各出版社关于双语教材的变化和更新,多与部属高校或双语教学有成功经验的高校交流学习,及时联系并引进适合自身教学需要的双语教材。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解决课时不足、板书太多影响授课速度而引起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将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由简单到复杂,由书本到应用,由单一到综合,由一般到提高,循序渐进地安排双语教学内容。探索分层次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每个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在专业课中逐步实行双语教学,分别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

三、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它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理论要适当加强,但是实践不能削弱。同时,要重视素质教育,是比较全面的人文素质,更多的是职业道德。[5]

1.实习与实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紧密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结合专业特点,分析各专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要求,提出具体的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并分成素质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操作技能、专业技术适应能力等子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基础实践—实践提高—应用实践—综合创新实践”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也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上述项目形成一个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1)基础实践平台。以培养学生的一般专业职业技能和初步实验能力为主要目的,包括普通话、演讲比赛、专业实验、到相关单位见习与调研等。

(2)实践提高平台。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到实习基地或对口单位进行专业实习等。

(3)应用实践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为主要目的,包括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科技活动、专业竞赛、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等。

(4)综合创新实践平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包括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参加国家级的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开展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尝试。通过选用来自于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用型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相结合的课题,进行研究、实践。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学生协助完成,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其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毕业实习(设计)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3.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尽量减少一般性的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对原来单一性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强调开设综合性实验,同时增加设计性的实验。

4.实验室开放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对一些利用率较高的实验室延长每天开放的时间,另外积极推进学生网上预约实验室制度。

第五节 教学管理

一、管理队伍

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精干高效和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1.结构与素质

优秀的高校,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也要建设一支精明强干,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高等教育规律的专业化管理队伍。

(1)注意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各级教学管理岗位,逐步改善教学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要考查教学管理队伍个人的德、智、才和从事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业务水平,既要有与岗位相适应的能力、理论和知识,又要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要将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当中去。

(2)在不断选拔和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同时,加强对管理队伍的培养、教育和日常管理,以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对从事高校管理的各级人员,要制定较为完善的岗位责任制,严格考核纪律,对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考评和监督管理,把工作绩效与晋级分配挂钩,做到奖惩分明。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并满足高校管理人员的合理需求,增加其成就感和荣誉感。通过考核机制,激发高校管理人员的进取和创新意识,逐步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

(3)加强对管理队伍的培养与教育,各级管理干部和人员都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供适当的学习园地,组织有关研讨会,推荐他们撰写的高质量的文章到刊物发表,积极创造条件,适当组织参观、学习,与兄弟单位交流和体会经验。

2.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首先,考察教学管理工作,就要考查教学管理队伍是不是严格执行与教学有关的规章、制度,严格教学管理;同时,还要看这支队伍有没有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其次,支持管理队伍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注意制定政策,以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对在教学管理理论和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的,特别是对将研究与实践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并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要给予重奖。

二、质量控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标准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既有学术性标准,又有职业性标准,还有人文性标准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体现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教育应当具有的一定的学术性和理论性,但在更多情况下,判断这类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好坏,主要是依据其办学定位与办学目标,看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否满足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这些院校必须依此为最主要的质量标准,建立起“满足需要”导向的质量观,并据此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1)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标,建立体现应用型本科教学思想、符合应用型本科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和完善包括教学计划、运行管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档案管理、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在内,涵盖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制度等内容的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管理文件。形成从入学、培养到毕业各个环节的系统、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使教学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制度上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

(2)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采取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加强教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运用教务综合管理系统,使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学生选课、成绩管理、教学任务安排、学籍管理、教师管理、考试管理、学生评教、信息查询等项目实现网络化,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严格教学管理秩序。

(3)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指为达到质量目标、水平和要求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标准应具有目的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项质量标准要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学校要制订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设计等),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也都应有相应的质量标准,教师的教学工作应有相应的工作规范。

(4)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含实践教学)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与相应的奖惩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包括六个环节,一是目标要明确,二是要建立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三是信息与搜集(包括统计、检测),四是建立学校评估机制,五是搜集的信息要反馈,六是调控。这几个环节共同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第六节 学 风

学风是学生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的集中展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是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为学风建设创设好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激励环境。

(1)物质环境。一方面指功能多样、配套齐全、设施先进的学习、工作、生活场所,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备需求,建设好学风建设的有形阵地;另一方面指学风建设所需的工作条件和必要的经费投入。

(2)制度环境。就是要建立学风建设制度,大胆引入目标管理理念,明确学风建设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风建设的主动性。要制订学风建设规范,规范和约束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

(3)激励环境。就是要定期开展学风建设的“争先创优”活动,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等有效方式,提高学风建设的实效性。

一、教师风范

优良的教师风范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的综合表现,是教师德与才的统一。教师风范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所在,是学校品牌和校风的象征。教师的教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及各项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还表现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制订合理的教师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从而树立优良的教师风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认真教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二要严谨治学,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三要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四要坚持业务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在教育的过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形成教师从严执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学术理念,以良好的师德榜样和教风去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奖励措施,保证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引导教师严格履行教师的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当前形势下,抵制学术腐败、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也是教师风范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学习风气

学习风气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精神风貌。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较大的影响。

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学风也有很多载体,这些载体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氛围。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气氛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成才。

二是管理体系。学生工作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文件。

三是教育载体。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学风建设开展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为学风建设营造繁荣的校园文化。一是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开展学生课内科技活动,如实践教学活动等;二是策划并组织好学生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如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竞赛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四是形象表现。学生群体的形象表现和学习、生活作风也能反映学风状态。学生考试的作弊情况、迟到早退情况、旷课情况、自习情况、课堂听讲情况等都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学风状况。

第七节 教学效果

一、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的现状和实际水平,反映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基本素质和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1.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

(1)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思路和定位应当反映所在学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方案)的要求,包括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选修课程、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等各个方面。

(2)在“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的前提之下,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学生考试用的试卷的质量、评分标准等进行分析。

(3)对同类别学校之间横向可比较的考试与竞赛的成绩和奖项排名情况进行比较。

(4)通过查阅毕业论文、试卷和各种材料,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讨论、测试等进行调查,综合判断后,得出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质量的提高程度等。

2.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强调把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由于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尽力为他们创造条件、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注意创造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探索性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能力。

为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除组织教学活动之外,还要制订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的实施办法,并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科技文化创新活动。通过调查和考核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获奖情况和成果,来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效果。

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中最主要的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1)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选题质量。通过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性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工作进行具体规定,确保选题的质量。在选题中,结合学生自身特长和专业方向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选择符合所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方向、突出学科综合性、反映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题目。强调所选题目应尽量与科学研究、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选题的难度、分量等,使其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做到工作任务饱满。

(2)切实开展综合训练,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能够体现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一是遴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学科研水平较高,有科研工作背景,实践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二是加强对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写作过程的检查和管理。三是对研究手法与手段的运用,论文的写作格式、字数制订应符合应用本科教学目标的相应要求。

(3)除了考查毕业论文本身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之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侧重于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表达交际的能力。

三、思想道德修养

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保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通过开设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类等公共选修课程,以及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手段,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3)依靠学生干部、辅导员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建设覆盖课堂内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诊断和监控工作。

四、体 育

(1)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保证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率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

(2)建立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制度,对体育工作进行管理和引导。

(3)重视和鼓励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五、社会声誉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价要求,将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声誉建设的重点。

一是要体现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认同度,包括学校的知名度、行业的认同度、大众的认同度、学校的声誉、报考的第一志愿率,毕业生的就业分配率等。

二要反映学校对社会区域的贡献,如为区域经济、为企业培养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研制、开发具有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技产品等。

三要企业、个人对学校的支持,如捐资办学、合作办学、共建实践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规模等。

六、就 业

(1)通过产、学合作,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一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稳定的就业渠道。

(2)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历届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因而能在相关行业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为学校开辟了较稳定的就业基地,营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第八节 特色项目

特色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是组织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形成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考虑特色定位时,应当从现有的条件和实力开始,要和客观环境、社会需要、当地的文化相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绝不是专科层次简单地向普通大学本科层次的过渡,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情况下,建立强调适合自身特点的办学形式和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1)办学特色必须是一所大学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风格或优良特点,是被广泛认同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要达到其他大学短时期内难以企及的程度时,才构成一所大学的特色。

(2)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

(3)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对学科的建设上,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并具有以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特性。特色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问题上。要选择国家支持、地区急需、自身又有一定基础的学科方向,重点建设若干高水平的学科,特别是有助于科技创新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

(4)办学特色是在发挥优势、服务社会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构建开放式的办学格局,坚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应用科研上,立足于生产实践,把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特色。

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和科研训练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之一。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这一办学特点,在诸多特色中,应当强调建设具有特色的实践教育体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建立以科研促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科研平台和较为固定的实训基地,将实践教育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建立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的实践平台。探索将渐进性校外实践融入其中,即早期(一年级)夯实基本功,开始校外实践,接触科研,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中期(二、三年级)专题研究,增加校外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后期(四年级)加强专业与科研训练,深入校外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②探索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符合学科特点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如学生到企业、研究所等地进行生产实践、参与科研;企业、研究所的专业人员来学校讲授部分专业课和行业、科研动态;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建培训中心,培训在校生与员工;学校与企业、研究所交换培训教师;学校与企业、研究所联合开发课程;鼓励校内外科技人员为本科生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等。

③建立体现人性化与灵活性的教学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式,聘请行业、企业界的资深人士加入学校学术委员会或专业建设委员会,使其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设置课程体系的工作。论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争取从制度上予以确定并规范。探索试行实践学期,安排学生根据兴趣和专业发展需要参加各种校外实践,并指定教师负责指导。学校为学生寻找实践单位提供方便并进行一定的审核,对这一时段的社会实践、科研实践、专业见习给予一定的学分,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提供保障。

【注释】

[1]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于特色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9(7).

[2]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于特色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3]姜又春,杨吉兴.论新增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原则——以怀化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6).

[4]周华丽.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教材建设策略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8).

[5]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于特色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