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此,本书聚焦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试图阐述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内外背景,指明其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梳理相关研究理论和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问题。对于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研究,首先应该认清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与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_应用型本科院校发

第一章 导 论

本书的研究来自于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奇怪现象的反思:一方面是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企业却在抱怨人才难求。这种怪象说明我国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急需改革。于是,本书作者思考了如下问题:我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问题在哪里?如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围绕“我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如何培养适应国家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个核心问题,本书试图从三个维度展开探讨。第一个维度是从社会这个宏观层面看,我国本科院校难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吗?国家、社会、企业、家庭难道没有自己的责任吗?第二个维度是从本科院校这个中观层面看,本科院校如何站在发展战略高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找准自己的定位,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第三个维度是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这个微观的层面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问题不仅仅事关本科院校的发展,同时也应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占我国本科院校绝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制定好发展战略,解决好真正意义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问题,具有明显的国家战略意义。鉴于此,本书聚焦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试图阐述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内外背景,指明其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梳理相关研究理论和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问题。

第一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研究的背景决定研究意义。对于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研究,首先应该认清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与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具有价值。因此,只有从国际趋势和国内环境两个维度阐述清楚本研究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解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国际背景(www.guayunfan.com)

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对“政治、学术精英型人才”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两类人才的分流培养,可谓泾渭分明、历史悠久。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更为紧迫。为适应这种要求,西方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对传统的本科教育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大力发展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国外的许多本科教育正是适应这种变化,将两年制的高职专科教育上升到本科教育层次。如,美国培养技术师的本科教育,就是从培养技术员的两年制专科学制发展起来的。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英国的技术学院,都以课程设置灵活、实用性强、能适应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著称。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则是以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而独树一帜。英国为摆脱经济困境,也大力进行高教改革,英国的高教改革旨在建立一个结构合理、运转顺畅、充满活力的实用型高教体系。[1]总体来说,发达国家的应用型高等教育,是伴随着其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结构变革发展的。如瑞士自然资源匮乏,经济结构为资源和销售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型,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瑞士政府深刻认识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1993年,瑞士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将全国60多所高级职业技术学院按地区合并成7所应用科技大学,赋予其新的任务和职能,使其成为一种新型大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社会需要是互相适应的,而反映这种“适应”的直接指标是大学生就业率。[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形成了《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份《政策性文件》着重指出:“创造高质量的工作有赖于高质量的劳动大军,而高质量的劳动大军的培养正是由高等教育与‘技术和职业教育’一起来完成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按教育体系的“发展阶梯”将教育划分为7个层次,其中第5层次包含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在内。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该标准把第5层次划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高技术要求的专业课程”;“5B”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

实际上,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国外很早就有,只不过没有这么称呼。在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有专家认为,如果不是单从规模发展的角度,而是从规模和文化两个不同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般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正是随着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转移对人才培养的类型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是自然科学课程进入大学,接着是工程技术课程进入大学,然后是职业性课程进入大学。课程的变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实质性变化。众所周知,美国推崇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诞生之前,美国人对欧洲的哲学并不十分热情,但是在美国本土产生与发展的实用主义哲学目前却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用主义哲学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用主义的大学思想,生活知识进入大学就是这种大学思想的重要表现,这很值得我们思考。这种思想认为,生活知识具有被用来获取世俗幸福的实用价值。生活知识直接取自于生活,虽然没有严格的学科逻辑与系统,但它与学生今后的职业直接相关。这就是为什么职业课程会逐步进入大学课堂。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指向标志或标志化阶段时,高等教育以职业为导向这个概念开始产生,实用性成为改革的宗旨,高等教育开始向职业性和大众性这个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到这个阶段,它的内涵在逐步改变,而学校,比如英国和一些英联邦国家,则把职业证书教育纳入大学本科的教育内容之中。国际上的这个趋势我们不可忽视。

美国高等学校以卡内基基金会的标准分类,主要根据授予的学位来区分。德国的高等学校分类很值得我们研究,很清楚也很简捷:一是大学;二是艺术和音乐学院;三是高等专业学院。从学生来源和所获文凭与学位来看,大学,也就是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学生主要来源于文理中学,毕业后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高等专业学院相当于我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来源于实科中学、文理中学,同样有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且德国人自认为这类学校颁发的学位证书绝对不低于美国的学士学位。英国的职业证书教育纳入本科教育也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据统计,到1992年底,英国的职业证书已经覆盖了80%的职业领域。这种职业证书体系是完全和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该体系分为5级,NVQ1基本技能资格证书对应一线工人;NVQ2中等技能资格证书对应基本工艺;NVQ3高级技能资格证书对应技术员;NVQ4是高级技术员或管理员资格证书;NVQ5是高级专业资格证书。整个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都把这些证书结合在里面,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术教育,同时又选择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学生如果选课得当,到毕业时可以拿到直接去岗位上就职的职业资格证书。英国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种体系?为什么要把这种体系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政府要为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技能基础,以技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英国把技能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点。他们认为,学校除了发展学院式的教育以外,开展职业教育同样十分重要,在现代经济中两种教育都有价值,而且,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气质以及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教育政策和就业政策持续一致至关重要,它使高等教育能欣然面对雇主们现在和将来对劳动技能的要求。

一直以来,德国都以其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而闻名于全世界,西方国家称其为“欧洲的师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联邦德国(原西德地区)急切地呼唤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加盟各大企业,以此来适应科学技术革新的需要。为此,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纷纷建立起来。但是,近年来由于德国失业率的逐年增高,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下降,普通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和企业合作,引入双元制教育模式,以改善结构性失业问题,故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开始引入这种培养模式。据此,在德国已有三种形式的高等学校开展双元制教育:[3]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职业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科学大学;③综合性大学。这三种形式经过50多年的发展,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应用科技大学已占据德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德国联邦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2011/2012冬季学期,国家正式认可的高校有421所,其中综合性大学108所,应用科技大学210所。2001年全德国共有351所本科院校,其中综合性大学95所,而应用科学大学有157所。应用科学大学引进“双元制”模式,就是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承担起培养应用型工程师的任务。[4]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它们的出现与德国工业化进程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普及密切相关。经过近50年的发展,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已形成了一套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制和学位设置、招生制度,到专业设置、教学环节、校企合作、师资队伍都比较成熟与完善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其办学模式特色鲜明,深受经济界和社会的欢迎,被称为德国现代工程师培养的“摇篮”。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当前为数众多的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和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

近年来,日本政府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先后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促进本国高职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进而实现提高社会生产第一线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振兴科学技术、确立教育及职业培训制度的目的,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国民收入倍增的计划。同时,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进一步完善了日本高职教育的体系。日本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是日本社会公共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的技术劳动者及生产一线的领导者,以其“少人数、大容量、重实践”的教育原则及优越的办学条件而受到业界欢迎。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教育部长会议就组织了一个“第三级教育多样化专题调查组”,提出“第三级教育多样化”的报告,指出:“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既不能满足各方面差别不断增加的学生们的需要,也不能适应这些国家技术上较发达以及民主的欧洲社会中技术和资格极大多样化对教育的需求。要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只有把传统的高等教育改变成范围较广的、具有各种目的的和各种水平的多样化第三级教育体系。”报告还提出,不同于传统大学教育另外形式的教学计划,要“更着重于就业需要”,“专业和职业走向必须以关于劳动力市场发展情况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系统情报为基础”[5]。1997年修订的方案,对第三级教育(中学后教育)有较大的修改。《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关于高等教育类型的划分,也值得我们重视。其中,将高等教育结构分为A、B两类。A类为理论型的,相当于我国的普通本科院校;B类为实用性的,相当于我国的高职。在理论型的A类中,又标明有两种不同的培养目标:一是按学科分设专业,为研究作准备,可标为5A1;二是按行业分设专业,培养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才,可标为5A2,两者并无层次高低之分。5A与5B所着重的是培养人才类型的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它所依据的主要标准是专门人才的类型而不只是层次的高低[6]。

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和技术交流日益广泛,各国间的交流不仅仅表现在知识间的交流,还更多地表现为技术上的交流。要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在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等方面进行转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此提出了高等工科教育要“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

纵观各发达国家近二三十年来人才的培养历程可以看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均大量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它更偏重于实践和应用。可以说,他们是一种具备基本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把各种构思和设想变成现实,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桥梁式”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是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的专业技术知识、职业技能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在思考高教大众化背景下的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时,我们深为斯坦福大学创办者兰·斯坦福的“学以致用观”所触动。在斯坦福看来,很多大学生虽然毕业于名牌大学,但在其走上工作岗位前如不加以培训的话,则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他创办大学时,确立了“赋予学生以直接有助于社会实际应用和个人事业成功的教育”的办学宗旨,并进而创设了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让教师和学生从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寻找课题甚至合作研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习;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并对其中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加以鼓励和扶持等。其中最典型的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斯坦福工业园区的创办,其短短几十年,就让斯坦福大学脱颖而出,成为与哈佛、麻省相媲美的美国名校。硅谷能够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立下不朽功勋,也是得到斯坦福办学宗旨的启示,其灵魂即是学以致用。

综合来看,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模式主要有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官产学结合模式”。最早的是1903年由英国开创的“三明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与到企业实习交替进行,以确保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1906年,美国人将这种模式本土化,并称其为“合作教育”。但是,近几十年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却走在了世界前列。

德国采用的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提供培训的“双元制”的模式,取得专业高级学校毕业证书,就具备了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的资格。瑞士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定位明确,特点鲜明。一是大学的学院和专业设置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从每所大学所设的学院就可以看出当地的产业特色。各学院大多规模适中,专业学科设置相对集中,这样的办学规模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二是所属学院类型多样化。其中既有公立学校,也有政府资助的私立学校和经济来源基本独立的私立学校。学校的规模大小完全取决于社会需求。三是学科专业设置具有显著的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实践导向,课程、课题、项目与工作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日本是官产学结合模式,他们成立了由文部省、劳务省、通产省三个政府部门合作的联合委员会,对合作教育进行指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上看,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其中,交际适应力、生活适应力、竞争适应力、职业道德适应力等非智力适应能力的提高,可能比智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因为这些是我们现阶段较为不足的方面。传统本科教育经验与高职教育经验的结合,可能会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带来新的提升。

此外,还有爱尔兰模式:完整的研究连续体,力求将基础研究和应用于产业的研究连结起来,成为一个连续体。荷兰模式:实践导向的研究。在荷兰人看来,应用型科技大学的研究,与普通大学里的基础型研究相反,是为保存和发展社会里的专业实践作贡献的。

关于所有这些模式,笔者认为,首先,应用科技大学和基础型大学开展的研究,包括着一些连续的、很难分出彼此的活动。这些研究之间有重叠之处,不要把它们简单地看成是两种相互对立的研究,许多应用型研究都是以基础型研究发现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也越来越广地涵盖了新兴科学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应用科技大学的研究和传统意义上大学的研究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当然,实践纬度和导向仍是研究行为的主要方针。其次,应用科技大学的研究被认为是在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和各种不同领域的实践者之间搭起了桥梁。

纵观国外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色,表面看起来是教育大众化带来的结果,其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更深层意义上看,是国家人才战略的转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内背景

当前,我国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既是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发展的体现,也是国内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产物,更准确地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大批真正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就直接催生了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 090所,除250所综合性大学外,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出台和实施,我国高等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势在必行。面对日益开放的国际教育环境和国内本科院校间激烈的竞争,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对传统大学的精英教育进行反思。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对传统的本科教育均在进行相应调整,大力发展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8%,仍处于精英教育阶段。1999年我国本科院校开始扩招,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至2002年,毛入学率迅速增至15%,从此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2003年以后,毛入学率仍持续上升,并仍然以每年两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继续增长。2008年毛入学率已达23.3%,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 907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已达到8 679人/校。2011年毛入学率已达26.9%,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3 167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已达到9 446人/校。本科院校扩招带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得到放大。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的403万本科院校毕业生当中,当年未就业的就有100万人左右。这些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动而导致的。可以认为,“结构性失业”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状态、就业制度与教育教学上的问题。虽然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很多,但高等教育因素却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中的主要方面。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匮乏这一现实,教育部提出要改变人才培养的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各行各业十分紧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一些本科院校正是为了顺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主动提出将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设定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或“技能型人才”这一层面上,并极力主张通过举办与“学术型本科教育”不同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由应用型本科院校来承担,在我国,将自己明确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是一批新建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是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的表现。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并对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机制等形成了强烈冲击,原有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强调学以致用,一方面可使教育成本发挥最大效用,进而促进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本科院校应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后,在培养适应市场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一专多能”人才的思想指导下,各本科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选课制、主辅修制和“大专业、小口径”的“模块化”课程组,打破了公共课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层级界限,呈现出课程结构灵活性等职业教育的诸多特征。传统的本科教育中的一部分专业和高等职业教育发生了培养类型的重合,即出现了和高职高专培养类型相同的一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具有应用的高职高专教育,而且还有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配之以少量的社会服务型的研究生教育。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进一步探索不同于其他类型大学的应用型本科的培养体系,通过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职业资格和能力的培训,采用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培养高层次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

就高等教育本身来说,大众化的教育必然是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多样化的。本科院校既要培养研究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也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前者面向少数优秀人才,后者是大众化教育的主体。不论是对高等教育,还是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来说,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当前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把原本两个培养方向、两种培养途径的人才培养方式混同起来,即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方式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不论是在教育思想、办学思路,还是在教学方式、培养模式上,均未能按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特点与教育规律,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使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而使得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今天,强调学以致用,使之成为本科院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鲜明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宗旨和座右铭,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在本科院校扩招的同时,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据统计,从1998年新增本科院校开始,经升格、调整、合并与更名,到2006年,普通本科院校数量已达到720所,净增129所。其中1998—2004年,如果排除合并的情况,我国6年间新增设本科院校就达171所。[7]在这些新增本科院校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专科学校或高职学院升格而来。升格以后,从办学定位到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学校都面临新的选择,也面临着“高职高专大学”和“老牌本科院校”的双重竞争压力。第一,与专科学校或高职大学相比,它们虽然拥有明显的优势,但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如何摆脱过去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区别于高等职业教育并参与“本科院校”中的竞争,就成为它们最重要的战略选择。第二,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还是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办学实力,它们也都明显处于劣势。如何避免与“老牌本科院校”正面的竞争,成为他们必须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是当时新建本科院校所面临的非常紧迫的问题。由此,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提出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念和发展战略。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众多新设本科院校的积极响应,几乎一致把“应用型本科教育”当作自己办学的新理念或新模式。

原国家教委和现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从1993年开始,对于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按照学校情况的不同,陆续开展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有四种不同结论的“随机性水平评估”活动。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三个评估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并将名称改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这就意味着,无论是“老牌本科院校”,还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一律采用同一个评估方案,执行同一标准。在具体评估过程中,遇到的第一项二级指标就是“学校定位”。被评学校对这一指标的理解与认定,关系到评估专家组的评估思路和整个评估环节;而且,“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估结论,因此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评估专家还把具有鲜明“办学特色”作为“优秀”等级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被评学校要获得“优秀”等级,除了要在“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和教学效果”七个一级指标中均得到好评外,还必须在“特色项目”上得到专家的认可。为了强调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等一些老牌本科院校的区别,体现新设本科院校独有的“办学定位”,凸显自己在“高职高专”时期所形成的办学特色并进一步在本科阶段发扬光大,以利于提升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新设本科院校确立了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这样,既可以较好地与自己的现实竞争力相吻合,继续弘扬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又可以将自己与老牌本科院校区别开来,并规避评估专家组和社会对一些大学盲目追求“高层次、综合型、多学科和一流水平”定位的批评。

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是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体。然而,受我国高等教育分类行政主导、纵向分层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存在行政依附性强、办学模式雷同、层次定位偏高、人才培养学术化等问题。明确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发展定位,有助于新建本科院校健康、主动地发展,形成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些学校大多是本科院校扩招这几年通过专升本建成的,它们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地方化进程上的作用日益显著,并成为我国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基地。升本之后的新建大学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按照怎样的办学机制运行,事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全局。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新建本科院校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已引起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新建本科院校从职业教育转为普通高等教育,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重新定位。要使学校定位明确、各就各位、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向,就应当做好分类工作。但是高等学校的分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一个高等学校定位与发展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现在多引用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表”,把高等学校按学位高低分类,认为培养博士生的研究型大学才是高级的,培养学士或副学士生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则是低级的,以致误导各院校更加重学位轻学术、层层攀高。所以,可以参考卡内基以学位分层次的做法,但不能作为我国本科院校分类的主要依据,因为卡内基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学位高低和学位数多少来划分层次的,而我们中国要解决的矛盾正是层层攀高的问题。相对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修订稿)可能更为合适一些。它将第三级教育(相当于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6)相当于博士生教育。第一阶段又分为5A、5B两类:5A类是理论型的,5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5A类又可分为5A1与5A2:5A1是按学科分类,一般是为研究作准备的;5A2主要按行业分类,一般是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这一分类主要依据人才培养职能,并兼顾年限长短与学位高低,所以它提出的分类比较具有普适性。

新建本科院校要肩负起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和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就要消除种种难以胜任这一使命的体制或机制障碍。在组织机构方面,新建本科院校由多所专科合并所形成的组织机构重复设置、运转不灵的状况还比较严重,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二元耦合模式的形成还有一个过程,困扰学校发展的学科建设与管理效能的体制性问题多未得到真正解决。在决策机制方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的活动尚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还不能克服院系和职能管理部门的狭隘性,不能保障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在激励机制方面,学校的产权(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结构还不能激励社会投资办学,不足以激励校长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家、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知识生产能力和技术应用推广能力。在资源配置机制方面,人事管理制度还不利于人才的相对稳定和合理流动,知识资源的系统管理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跨院系、跨学校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还有许多障碍。在教学机制方面,应用型课程的生成系统还有待科学化,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比较传统,既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也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在体制创新方面,自主办学的权限和创新活力受到抑制。另外,大多数新建大学为“省市共建”,在经费划拨上常常相互推诿,教育投资体制不顺、渠道不畅仍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凡此种种,均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建立时间较晚。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新,就是新在它们是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新建立的本科院校。仅1999—200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了175所本科院校。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 079所。在本科院校中,超过1/3的是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本科院校大都是在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办学已有一定历史,但办学条件较差。

第二,在服务层面上,新建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第三,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着重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本科教育是依托学科的教育,学科建设是任何一所本科院校都必须下功夫做好的工作。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发展的方向是选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学科,既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又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培养的是拥有科学技术理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在学术理论方面具有广博和相对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今后潜力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数是由过去的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成的。这些大学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办学定位不明确、发展战略不清晰、办学特色不鲜明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设计上有一些共同点,主要表现在: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格本科层次的时间较短,受原有的专科(或高职)层次教学观念的影响,新设计的实践课程体系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设计理念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在设计新的实践课程体系时,不是围绕新的培养目标,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用了原专科(或高职)层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往往是原专科(或高职)层次实践课程体系的简单增长。

(2)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层次特点。一是课程目标定位不准。其内容或类似高职高专,使其职业针对性过强;或类似专业硕士教育,使其教学目标过高。二是应用性不够。实践教学内容仍以验证式实践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三是独立性不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仍依附于理论课程,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而自成体系。

(3)课程组织规定性过强,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特征是经济增长对于自然的依赖减少,而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依赖大大增加。然而,一般来说,能够进行知识创新和从事高科技研究开发的毕竟只是少数研究型大学和少数专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本科院校大量的毕业生都去了生产一线,去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工作,只有少数人在从事高层次研究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出在素质、能力、知识等诸多方面都适应工作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这类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结构性短缺。一方面,高等学校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也在为寻求不到合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苦恼,以至于一家德资公司的CEO极端地表示,中国每年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我们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虽然这句话有其偏颇之处,但也切中我们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成熟。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对象和培养层次有限,而应担负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又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缺陷。因此,发展应用型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适应社会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在全国范围内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运而生,它们处于研究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之间的中间状态。它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这不仅仅属于教育,还事关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探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问题,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水平与发展,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重大问题、战略大局的研究和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它正是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课题,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出特色的重大实践课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背景中产生的,其发展战略和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体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从诞生之日起,就属于高等本科教育的弱势群体,与现有的名牌和老牌大学相比,处于竞争的劣势状态,生存和发展十分艰难。然而新建地方大学又不得不与名牌和老牌本科院校在同一环境下去应对大众化、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因此,研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与办学特色,对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本科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必然,是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的具体体现,它对内反映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对外反映社会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和地方社会需求合理定位,在应用型本科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多元、开放的发展,进而形成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新设本科院校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办学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它与“学术型本科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办学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可以直接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服务与教育“产出”。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实际上是将自己置身于老牌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大学之外,成为第三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并以此在五个方面与老牌本科院校形成“差异化”。

(1)形成与老牌本科院校“异质性”的教育服务,面对就业市场,灵活地提供“适销对路”的教育“产品”。

(2)摆脱就业市场结构性失业的困扰,培养更具市场特征的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

(3)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为广大家庭和受教育者个人提供更具独特性和吸引力的教育服务。

(4)继续有效利用“高职高专”时期的教育资源,弘扬原有办学模式的优势,使办学成本更低,办学效益更高。

(5)坚持培养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打造老牌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大学难以仿效的教育服务类型和教育产品,使自己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在老牌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大学难以触及的另一个层面上处于明显优势。

可以预知,“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一差异化战略的提出,使新建本科院校保持并发扬光大自己原有的办学优势成为可能;使他们在另一个层面上争取优质生源成为可能;使他们对接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向市场办学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可能;更有意义的是,使他们在避开与老牌本科院校的正面竞争,争创属于自己圈中的一流成为可能。可以说,“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适应现实环境而提出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是一种理性的、智慧的选择。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大学,而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在确立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如何构建与高素质应用型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从根本上实现自专科(或高职)层次到应用型本科层次的转型,是该类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解决高职高专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问题,为高职高专提升层次提供渠道和出口。同时,延伸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促进应用型高教体系的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不同的培养层次和目标,但具有相同的培养理念。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大力发展和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从而能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局限性,要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和近年来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都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中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在数量上有了极为迅速的增加,但在发展战略、办学特色方面却明显相对滞后。这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这类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未来发展后劲。因此,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发展战略,不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分层次研究国内大学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对数量庞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关照它们的生存状况,对于我国真正意义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

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一般普通大学可分为三类,即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技能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介于研究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之间,它以服务地方或者行业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本科教育的办学层次为主。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研究,要借鉴国内外学者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上。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研究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中,发展定位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它是该大学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决定学校的方向和发展。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问题,我国知名教育管理专家潘懋元、刘献君等都进行了相关研究。潘懋元、吴玫认为:“类型划分,是本科院校定位及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地方本科院校应当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它们中的大多数应当定位于教学型,有的也可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它可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它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但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同时,它虽面向行业,但与面向具体职业的高职高专不同。所面向的不是具体职业而是某类行业,培养的是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不但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应当加强通识教育。”“如何引导全国本科院校分类发展,治本之法,一是转变观念,二是推向市场;治标之法,一是分类评估,二是政府协调。”[8]刘献君认为:“高等学校定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三个层面。当前应重点研究的是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其实质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在对高等学校进行定位时,应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关学校的状况以及自身具备的优势等各方面的因素,展其所长,要有大视野、大智慧和大手笔。”[9]周绍森认为:“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的内涵包括:①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这是本科院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宏观位置的选择,即本科院校在当代经济、科技、文化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如何确定自身的目标和方向;②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这是本科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位置的选择,即本科院校对培养人才的结构、规格和模式的定位;[10]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这是学校在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中位置的选择,即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专业结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定位。”[11]李振峰认为:“本科院校扩招以来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着对自己所处的位置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忽视自身优势、贪大、求全、追高的倾向,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其目标定位要坚持能级原理,确定自身服务类型;立足现实,面向市场,找准服务切入点;坚持多样性与突出特色相结合三大原则。目标的实施要注重突出教学中心,调动教师积极性,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12]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规划研究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中,战略规划是其核心部分,它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围绕学校的中长期目标而制订的一系列措施及活动的安排。徐敦楷指出:“在规划制定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四点:①发展规划要体现战略管理的理念;②发展规划要建立在对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认知、培育之上;③发展规划要体现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④发展规划要具备灵活性和博弈特征。”[13]刘献君指出:“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战略阶段五个方面。在制定战略规划中,应该注意四点:明确战略规划的内涵、把握学校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学校自身的特点、提出超常规的战略措施。”[14]张应强结合原华中理工大学的历史发展,就高等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特色问题提出:“①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要以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为核心。[15]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要确立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思路。[16]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要立足校情分析,突出特色和品牌。④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要有广泛的群众参与,要突出战略管理。”[17]庄汉文在《全球性竞争环境下的我国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一文中认为,全球性竞争环境下的我国本科院校发展战略包含七个方面的内容:“①制定、规划好可持续人才发展战略。②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③强化高等教育的前瞻性。④加强人才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⑥开展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强强合作是提升我国本科院校教育资源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⑦发挥我国本科院校拥有的庞大人才库的优势,理顺人才与社会的互动渠道,让本科院校的人才库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献策献力的渠道通畅。”[18]就研究的内容来说,关于制定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较多,有理论性的,如万秀兰对制定本科院校战略规划的依据及特征进行了论述、刘献君对战略规划的内涵与依据进行了探讨;也有列举性的,如蔡克勇列举了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通过制定战略规划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综合看来,尽管我国关于制定本科院校发展规划的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目前国内外关于本科院校发展规划制定的研究还较零散、不全面,对增强我国本科院校管理人员对科学制定规划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提高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的水平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为解决本科院校发展规划制定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本科院校自主发展及填补大学层次发展规划系统化研究中的空白,关于本科院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于继续深入。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建设研究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人才是保证竞争制胜的关键。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是否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强校的重要保障。汪漻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围人才引进与稳定的关系、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规范管理与人性管理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他提出,本科院校间的竞争明显加剧,竞争的焦点围绕着高水平、高层次优质教师资源的竞争,人才引进重点宜放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待遇引进,引来即用。对关系到学校发展的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建设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良好发展潜质的学术骨干而本校短期内又难以培养的人选,要下决心,提供优惠的条件,花大代价积极引进;二是战略引进,重点放在基础好、素质高、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的引进上。地方本科院校在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应将工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的财力投入到对现有教师的关注上,对同质的人才,流出一个人的损失,要远远大于引入一个人的收益。一所本科院校的发展正是通过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发展来体现的,对学术上造诣深厚、学科上的领军和旗帜性人才,支持他们承担重大课题,不断激发他们旺盛的创新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始终走在学科前沿;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所长杨春生等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首先就得有较强的实践背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这方面下更多的工夫。例如,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实际部门工作,并将此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不少学校都出台了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政策,同时也应当采取具有同样力度的措施,引导青年教师到实际部门挂职锻炼。再比如,在学校招聘的新教师中,有实际工作经历的人员应占一定的比例,应当把这种经历视为与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同等重要。学校还应从实际部门聘请一批兼职教师,承担部分课程或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上述几个方面,以往都有学校进行过尝试,而且取得了局部的成功。但真正坚持下来,并形成完善机制的学校还不多见。可以认为,对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而言,教师的实践背景是其师资力量的重要体现。”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研究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使它能够明显区别于研究型大学、技能型大学。康宏认为,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后,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加强特色专业建设”“要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打造特色品牌专业”。[19]李玢从特色化建设方面提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存在“办学指导思想模糊,发展目标定位不准”“学科建设举步维艰,专业设置缺乏特色”等主要问题。还有专家从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化发展的方向上论述了地方本科院校的根本出路,认为:“本科院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必须克服认识误区(盲目拔高、贪大求全、定位不准、亦步亦趋、急功近利),树立科学发展观;要科学定位;打好地方品牌,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徐剑波撰文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建设特色学科,不仅可以提高学科建设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地域文化建设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在利用地域自然资源特色所建设起来的特色学科上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交通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经济特色这种重要的学科建设资源。”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杨玉华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要多层面考虑定位,使其与办学目标相符合”,“必须从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社会需求上合理确定学校应该具有哪些功能,并作出恰当选择,其主要功能应定位于着力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贴近地方企业进行科学研究,搞好社会服务等。”[20]逄锦聚提出,不同类型本科院校应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城市的关键。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创新城市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用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指导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其次要加强实践教育,将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提出,建设创新城市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强“不断调整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通过系统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审视和反思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措施、培养特色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实现培养人才规格、知识能力结构和社会适应性的调整和转变。”[21]他认为,推动创新城市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要研究两个关键问题,“将实践教育贯穿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22]潘懋元先生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人才培养应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大学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23]。也有学者认为:“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培养的是科学技术理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在学术理论方面具有广博和相对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今后潜力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育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24]张锡侯认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依靠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院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学科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和品德教育,并使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场地建设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德才兼备、具有就业竞争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影响,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表现上,又呈现出自己的特点。要搞好应用型教育,就必须对这些学生作全面、辩证的分析。他们:①动手能力强,但书本知识不够扎实,甚至有偏科现象。②思想活跃,信息量大,接受新鲜事物快,但认识问题比较肤浅,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表面化。③心理素质相对较好,但缺乏远大志向。④多才多艺、爱交往、表现欲强,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⑤方法灵活,但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明显具有长处、短处或正负两面性。一般来说,这类学生的性情和奋斗目标使他们不愿意也不适应做研究型人才,而比较适应做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一种人才类型,而且是大量需要的人才类型。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好发挥自身的长处,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但要特别注意摒弃传统的“重道轻述”、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影响,力争把这类学生培养成才。就应用型本科院校来看,学生的德育中应该增加以下内容:树立科学人才观的教育,群众观点的教育,热爱劳动和艰苦奋斗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不是成为一个专家,而是成为一个和谐的人。

二、相关研究评述

面对众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文献,反思我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现状,如果需要作一个评述,我们认为,首先,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所需要人才数量最大的一种类型、层次的重要教育与培养形式。但是,国内研究者对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未寻求达成共识,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权威的界定,导致学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较为混乱,众说纷纭,这明显不利于相关研究的进行。其次,国内研究者对什么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也未能厘清。显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产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研究型大学难以完成的任务,它是否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家庭承担责任?这个问题值得学界深入思考,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制定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其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矛盾很突出。一方面,受中国市场经济起步阶段的市场拓展方式的影响,学校想做大做强、扩大规模、提升知名度,导致学校在校生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师资及学校的其他办学资源的严重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社会声誉,制约了学生就业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对“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认识模糊,应用型本科院校想发展,但发展的方向却始终定位在向综合性大学方向挪移,却又步履艰难、进退两难。而自归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阵营后,教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质量体系及相应的保障体系没有清晰的认识,表现在实践中无所适从。用“精英教育”的模具将“大众化教育”下的生源“冲压”出来,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高等教育体制性分化所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中未能形成,办学中面向社会、服务就业的理想预期更为不稳定和在低限上运行,不可避免地阻碍了毕业生就业。其次,学校的课程调整与教学改革难以奏效。在学校层面上,更多的焦点集中于教学对于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联上,课程调整和教学改革对就业问题未曾给予应有的重视。[25]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综合国内外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研究,借鉴我国大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本书有八个方面的思考和展望。

第一,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制定一定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很多任务和要求,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制定的发展战略脱离了国家战略调整方向,可以想象,这类大学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制定一定要与地方需求结合起来。一般而言,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地方大学,它们需要依托地方政府的支持。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如果无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可能就得不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其生存和发展就会有问题。

第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最好与相关行业的发展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众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自己能如何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就只有依托行业,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以特色求生存。

第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战略上一定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说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事关一所大学生存的关键要素,21世纪本科院校的竞争最核心的就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拔尖人才的竞争。可以说,人才是强校之基。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必须体现对拔尖人才的足够重视,制订吸引拔尖人才的制度和措施,营造适合拔尖人才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

第五,稳定的核心研究经费资助是确保应用科技大学中发展研究能力和研究基础的条件。缺乏稳定的核心研究经费资助,使得学校依赖短期项目经费,这是阻碍应用科技大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如果国家级研究机构有针对应用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应用科技大学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这些项目通常更适合应用科技大学的需求和能力。

第六,国际比较与合作。各国学校具体特点的多样性及交换看法和做法的可能性日益增加,提供了大量相互借鉴以及考虑一个国家的选择是否在另外一个国家可行的机会。

第七,质量保障。现有的传统大学的研究评估并不适用于应用科技大学,应该调整质量指标体系,以公正地对待这一部门的特殊性和使命。学校可以利用评估结果形成优势,改革经费分配机制、招聘人员等,以最佳地满足对中小企业的创新和技术转让。

第八,创新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机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亮点。探索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机制,对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战略意义十分巨大,它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死生存亡。笔者认为,仅仅依靠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优秀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国家营造适合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土壤和空气;社会和企业给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成长与成才的平台和机会;家庭转变对人才的观念,重新认识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价值,成为催生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细胞;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基地。

可以相信,如果国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能够契合上述八个方面,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发展战略,并坚决实施好该发展战略,那么,我国将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注释】

[1]冯虹,刘文忠.对应用型大学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2]杨金土.本科院校办好高职与本科教育的类型结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教版,2002(1).

[3]张建,李笑梅.德国职业学院的双元制培训[J].中国成人教育,1998(10).

[4]张建,李笑梅.德国职业学院的双元制培训[J].中国成人教育,1998(10).

[5]吕鑫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专科教育的比较[EB/OL].2009-07-11[2013-05-15].http://wenku.baidu.com/view/6bad3265f5335a8102d22080.html.

[6]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7]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辨析[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4).

[8]卢红学.“格乌斯”原理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启示[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10).

[9]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运行机制研究序[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10).

[10]冯虹.刘文忠对应用型大学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11]冯虹.刘文忠对应用型大学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1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4-6.

[13]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5-12.

[14]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8(9).

[15]夏明忠,任迎虹,赵益强,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品牌战略和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16]张定群,陈海玲.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层次+模块”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8 (2).

[17]夏明忠,任迎虹,赵益强,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品牌战略和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18]张定群,陈海玲.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层次+模块”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8 (2).

[19]康宏.应用型本科: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战略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8(9).

[20]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原商业经济研究),2007(15).

[21]弗雷德·戴维.战略管理[M].李克宁,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 0 0 1:1 9 6- 1 9 7.

[22]弗雷德·戴维.战略管理[M].李克宁,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96-197.

[23]许祥云.应用型本科教育:现实背景下的差异化战略[J].江苏高教,2008(4).

[24]蔡敬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25]向梅梅,刘明贵.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质量观构建的思考[M]//向梅梅,刘明贵.落实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