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民党报刊网及中央通讯社的初步建立

国民党报刊网及中央通讯社的初步建立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宣传方面,中共开始协助国民党建立国民党报刊体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也在这一时期建立。此后,沦为广东国民党派系斗争的工具。在国民党中央各党部创办的报刊中,《政治周报》、《中国农民》影响较大。《政治周报》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机关报,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西山会议派”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接管上海《国民日报》作为其机关报。

一、国民党报刊网及中央通讯社的初步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前身中华革命党曾经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和第二次护法运动期间创办过一些报刊,包括广州的《民主报》、《天民报》、《珠江日报》以及上海的《中华新报》、《民国日报》、《星期评论》、《建设》(月刊)等,这些报纸在拥护共和、发扬民治、唤起国民奋斗精神、积极参加护法运动和随后的反对北洋军阀斗争上发挥了一定宣传作用。但总的说来由于报刊数量有限,内部思想不统一,且有的很快停刊,因此难于形成合力,宣传效果不佳。

1923年初,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开始考虑接受与苏联和中共合作的建议,年底,即落实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做孙中山顾问,按苏共的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宣传方面,中共开始协助国民党建立国民党报刊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国民党中央各党部机关报、地方党部机关报以及军人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也在这一时期建立。

1.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国民党的中央机关报主要有《广州民国日报》、上海《民国日报》及《汉口民国日报》。

《广州民国日报》,1923年6月由国民党员吴荣新等集股自办。起初,该报的主要栏目有“评论”、“本报专电”、“本省要闻”、“本市新闻”、“各属新闻”、“中外要闻”、“外国通讯”、“译闻”等,并有副刊《消夏》。1924年7月,该报被广州市政厅接办,10月收归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管理,社长为陈秋霖(次年陈秋霖遇害,由陈孚木接替),栏目上另辟“党务消息”一栏,成为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在不同时期,该报政治倾向随国民党核心领导人政治态度而变。在南方革命政权所在地的广州,该报拥护孙中山国民革命主张,积极报道广东国民政府的消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北伐之时,及时报道时政大事,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1927年广州“清党”,该报持右派立场。此后,沦为广东国民党派系斗争的工具。1936年12月31日被改组为《中山日报》,1948年《中山日报》停刊。

上海《民国日报》原为中华革命党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创办的报纸,1916年1月22日在上海创刊。筹办人陈其美,总编辑叶楚伧,经理邵力子兼任副刊编辑。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成为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机关报。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员沈泽民、恽代英参加该报编辑。其副刊《觉悟》由邵力子、陈望道主编,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沈泽民、蒋光慈等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觉悟》坚持国共合作立场,积极宣传孙中山三大政策,还发表了一些介绍马列主义和俄国情况的文章,在传播新思想上表现突出。“五卅运动”后该报整体性地逐步转向右倾,1925年底成为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的报纸。1927年以后,转为国民党中央的直属党报。1932年1月30日停刊。同年5月改名《民报》复刊。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11月再度停刊。1945年10月又以《民国日报》为报名复刊,1949年春终刊。

《汉口民国日报》是国共合作时期由共产党人主办的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6年11月20日创刊于汉口。初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后兼作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党部言论机关,经理董必武、毛泽民,主编先后是宛希俨、高语罕、沈雁冰。编辑、记者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在办报方针、宣传内容、经营管理上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日出对开3张。此报宣传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的革命政策,报道北伐战争的胜利,支持工农群众运动,揭露帝国主义与新旧军阀的罪恶行为,在全国及国际上颇有影响。发行量达1万余份。1927年7月“宁汉合流”,共产党人被迫撤出报馆,报纸性质随之改变。同年9月30日终刊。

2.国民党中央各党部及地方党部报刊

在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中央各党部也都创办了自己的报刊,如宣传部有《政治周报》,农民部有《中国农民》、《农民运动》,工人部有《革命工人》,青年部有《革命青年》、《青年工作》,军人部有《军人周报》,妇女部有《妇女之声》等。国民党各省市党部也出版了报刊,如湖南的《长沙民国日报》、《新民》、《湖南工人》,江西的《南昌民国日报》、《贯彻日报》,湖北有《楚光日报》、《汉口民国日报》、《武汉星期评论》,北京有《民国日报》、《国民新报》,福建有《福州民国日报》,香港有《香港新闻报》。此外,四川、山西、河北、天津等省市国民党党部也都出版了报刊。有些中小城市的县党部也出版了报刊。如琼崖《民国日报》,汕头《民国日报》,梧州《民国日报》,宁波《民国日报》,无锡《民国日报》,松江《民国日报》。国民党在海外出版的报刊有仰光《觉民日报》、泰国《国民日报》、墨西哥《醒华报》。

在国民党中央各党部创办的报刊中,《政治周报》、《中国农民》影响较大。

《政治周报》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机关报,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主编由代理国民党宣传部长的毛泽东担任,从第5期起由宣传部秘书长沈雁冰担任,1926年3月沈雁冰去上海,张秋人接任主编。1926年5月蒋介石提出排斥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后,该刊被迫于6月5日停刊,共出了14期,每期发行4万份。

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提出办报宗旨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政治周报》创刊之时正值国民党右派在北京西山开会,公开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反对共产党,形成“西山会议派”。“西山会议派”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接管上海《国民日报》作为其机关报。对此,《政治周报》的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批判国民党右派分裂革命的言论和行径,二是用事实宣传国共合作取得的成就。《政治周报》辟有“反攻”专栏,专载批驳国民党右派的短文。第2期和第4期分别以《革命派党员群起反对北京右派会议》和《反对右派会议者遍于全国》为题,摘要刊登全国各地和海外声讨西山会议的电文49件。第4期发表毛泽东题为《国民党右派分裂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的文章,指出右派集团的出现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必然现象”,其分裂“不足以妨害国民党的发展”,“不足以阻碍中国的国民革命”。该刊还集中发表了一批共产党人宣传国共合作取得重大成就的文章,如张秋人的《省港罢工的过去和现状》、刘少奇的《一年来中国职工运动》、李春涛的《东征纪略》等,以具体事实反驳国民党右派对国共合作的攻击。除此之外,作为国民党宣传部机关报,该刊还及时刊登国民党各种正式会议文件,刊登何香凝等著名国民党左派人士及广东国民政府一些头面人物的文章和报告,使它在北伐战争前夕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影响十分广泛,成为进一步巩固国共合作,反对国共分裂的重要舆论阵地。

《中国农民》,1926年1月1日创刊于广州,月刊,16开本,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机关刊物。后随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出版,曾一度停刊,恢复后出至1927年7月第二卷第2期终刊。《中国农民》是指导农民运动的理论刊物,它大量刊登介绍各地农民运动的调查报告和工作经验的文章。如毛泽东的《中国农民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指出工人阶级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并对农民各阶级的经济地位、革命态度做了具体分析,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此外,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林祖涵的《中国国民党农民部两年工作状况报告》、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等文,也对农民运动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农民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农民》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研究农民运动理论的权威刊物。

3.国民党的军人报刊

1924至1925年,中国国民党师法苏共“以党建校,以校领军”的模式,先后创建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取消了各地方军队名目,与黄埔军校一起组编成第一至第八军。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红军建军方式,设立党代表制和政治机构。一批共产党人出任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政治部门领导,为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办了一大批革命报刊,如:黄埔军校的《军人周报》、《黄埔日刊》、《黄埔潮》半月刊、《革命军》,黄埔军校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中国军人》、《青年军人》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的《革命军日报》、《政治工作周刊》、《军人俱乐部》,总司令部学生兵团的《学兵日刊》,第一军的《突击》、第二军的《先锋》、《革命》半月刊,第四军的《四军周刊》、《军声》,第六军的《奋斗周刊》,第七军的《革命军人》,第八军的《前声》、《党声》等。据统计从1925年至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仅在广东出版的军人刊物就有30多种。在军人报纸中,《中国军人》影响较大。

《中国军人》,1925年2月创刊于广州,是黄埔军校共产党员骨干分子组成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初为旬刊,从第7期起改为月刊,1926年3月出版最后一期终刊。共产党员王一飞任主编,经常撰稿的有共产党员蒋先云、周逸群等。该刊宗旨是“鼓吹革命精神,团结革命军人,唤醒全国军人,促起全国军人的觉悟”。刊物以军校师生为主要读者,还向各军寄送,发行量达2万份。

总的来说,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左派报纸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报刊数量激增;二是共产党人多参与报刊编撰工作;三是政治倾向上,拥护国民党“一大”政治纲领,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4.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创办

1924年3月28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出“通告”,责成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组建中央通讯社,负责向国人发布中央及各地党务消息和国内外要闻。4月1日,中央通讯社在广州正式成立。该社直属国民党中央党部,最初的主要任务是编发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各种重要文告和中央各部消息,是国民政府的舆论机关。1926年7月北伐开始后,中央社派出随军记者采访,逐日报道北伐军消息。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中央社遂迁至武汉。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另设一个“中央社”。“宁汉合流”后,武汉中央社于1928年迁至南京合并。

早期的中央社规模很小,工作人员仅20余人,没有自己的电讯设施,只是利用两部老式收音机抄收一些国外通讯社的广播稿,同时抄录一些党政官报上的文章,免费供给宁沪各报。后来逐步改善,1932年实行改组后逐渐在国民党新闻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1949年迁台,至今仍为台湾最大的通讯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