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新闻传播人文精神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坚持新闻传播人文精神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坚持新闻传播人文精神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以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30年的新闻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从改革开放前的宣传本位转向改革开放后的新闻信息本位,这种转变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种转变正是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正是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推动了其他一系列变化。

二、坚持新闻传播人文精神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以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30年的新闻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从改革开放前的宣传本位转向改革开放后的新闻信息本位,这种转变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种转变正是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正是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推动了其他一系列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无产阶级初掌政权,新闻传播作为宣传工具更多的是服务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意识形态,往往忽视了对个人需要的关注。“文革”时期新闻传播被畸形发展为阶级斗争工具,成为政治的附庸,将人的主体性等同于阶级性,丧失了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原则,更谈不上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报刊上充斥的是口号、标语,假大空、浮夸风一时弥漫全国。改革开放后新闻事业逐渐恢复正常并蓬勃发展,“新闻与宣传经过长达5年的争论,逐步在学界和业界达成共识:不同媒体虽有不同功能定位,但就整体而言,新闻媒体是以向社会传播信息作为其生存依据,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的第一功能”。[31]新闻传播的信息传播本位得以确认,新闻传播规律得以尊重,从而改变了将新闻事业仅用作政治宣传和党派之争的传统观念,将视点逐渐放到了人的具体需要和全面发展上,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被真正放到了第一位。从发展轨迹来看,体现在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过渡。所谓“传者本位”,也就是从传媒出发又回归传媒的传播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了传媒所有人、出版人及其背后的阶级、阶层、政党的政治或经济利益,新闻传播要从他们的需要、利益出发,受众的实际状况和现实需要是不会被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很难说得上对同样作为主体的受众的关怀、尊重和满足。而“受众本位”,则是从受众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为广大受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又以受众最大的满足为回归。“受众本位”与“传者本位”最大的不同在于,“受众本位“强调必须充分尊重人,深入了解人的需求,尽最大努力去满足人的种种合理需要。这里,必须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体现出人文的存在和人文精神的力量。受众意识真正体现了媒体人文关怀意识的增强,“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考察人民日报社工作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的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32]从“驯服工具”到“以人为本”的认知历程,不仅是我国新闻事业性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中国新闻制度乃至经济社会制度变革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结果。

“作为精神活动的新闻传播,其最根本、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对生命的尊严、对人的幸福的热切关怀——它把新闻传播的阐释立场坚定地确认为“人是目的”,它把新闻传播的根本价值定格在‘以人为本’。”[33]新闻传播是伴随着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是人的活动,人是新闻传播的中心,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为现实的人服务,其根源和本质是人文的。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价值,肯定符合人的本质的生活,始终围绕人及人的命运来衡量事实的价值和新闻的意义,彰显人文关怀精神是新闻传播的本质要求,也是新闻传播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目前的新闻实践中还没有完全普遍发生,但从社会生活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新闻业自身的革新中不难看出,这种趋势是有生命力的,它代表将来新闻观念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