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外”“中”兼修构建应急报道机制

“内”“外”“中”兼修构建应急报道机制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外”“中”兼修构建应急报道机制 ——中国广播网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不定期“大考”陈钟,现为中国广播网编辑部主编。本文以中国广播网为案例,从“外”部媒介生态环境、新闻报道手法与技巧、“内”部应急机制探索三个方面探讨媒体应急报道机制构建。本次报道得到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表扬。中国广播网还专门设立悼念区域,向遇难者献花。

“内”“外”“中”兼修构建应急报道机制
——中国广播网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不定期“大考”

img90

陈钟,现为中国广播网编辑部主编。工作5年,参加过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突发事件报道。

摘 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非常态问题层出不穷,其实是由于媒体常态下应急机制存在漏洞、缺乏应急意识。本文以中国广播网为案例,从“外”部媒介生态环境、新闻报道手法与技巧、“内”部应急机制探索三个方面探讨媒体应急报道机制构建。

关键词:媒体应急机制 应急意识 传播平台 时效性 互动性 原创

长期以来,我国媒体突发事件报道常停留在新闻策划层面。在实践中,容易造成人力物力混乱投入、报道一窝蜂现象。本文以中国广播网为案例,从“外”“中”“内”三个方面探讨媒体应急报道机制构建;所谓“外”是指媒体的外部沟通机制,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媒体与外部组织联动、沟通方面;所谓“中”是指媒体危机报道核心问题即新闻报道手法与技巧,主要侧重于媒体危机报道机制构建,所谓“内”主要着重于组织机构与分工构建上。

中国广播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官方网站,拥有广播和网络等平台资源。与大多数媒体一样,中国广播网在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中,发现了自身在应急机制上的种种不足,开始不断探索改进。2010年来,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突发事件报道中,中国广播网有效组织、全力投入,报道迅速及时,转载率、点击率双双提升,受到网友好评。据统计,中国广播网国际排名在最近一年半的时间里,由17000多名到现如今2500名以内,影响力与日递增。

(一)“外”部媒介生态环境

通过广播、网络二度传播平台互动互融,中国广播网实现与突发事件有效契合。汶川地震报道是突发事件报道的一个分界点,广播重新发现了自身应急报道价值,当其他媒介记者往返于灾区到成都路上时,广播记者借助海事卫星电话占领了一座座信息“孤岛”;网络媒体也开始走向成熟,及时传播信息灾情、准确引导网络舆论、自觉提供寻亲平台,被称之为“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广播的伴随性、记者连线的机动性、收听方式的便捷性,网络媒体的实时传播、点对点的沟通方式、舆论平台的有效呈现,这些特性让广播、网络媒介报道与突发事件实现天然契合。

媒介融合是提升突发事件报道效果有效手段。中国广播网深化台网一体战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台网互动体系和系统化的宣传报道平台。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中国广播网直播小组进驻中国之声特别报道组,提供音频新闻的文字转换、网络专题策划,为中央台广播新闻打造了二度传播平台;抓独家、抢时效,台网一体由“第一落点”向“第一平台”深入。中国广播网90%以上原创新闻在第一时间被各大门户网站、美联社、美国CNN、新加坡《联合早报》等251家媒体转载。整个报道链条被拉长,信息覆盖面得到拓展。

在这种媒介生态环境变化中,中国广播网突发事件报道受益于网络地位提升的外部环境;又受益于广播作用重新彰显情况下,台网互动日益密切的内部环境。中国广播网希望发挥网络中文音频门户优势,实现网络和广播两种平台充分互动互融,延伸广播“及时、高效与充分互动”等特性。

(二)以内容为“中”心

中国广播网突发事件报道核心追求——时效性、互动性、原创性等。媒体外部环境的因应、内部机制的调整都将服务于内容“中”心。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信息的稀缺性与需求的迫切性极度不对称。网民希望获得的内容是及时的、准确的、贴切的,他们希望有个交互信息的权威平台。媒体必须深入了解受众需求,探索在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取得突破。

1.时效性。中国广播网坐上广播“快”字头动车组。在互联网时代,传播速度以分秒计,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更是这样。这是一场听发令枪起跑的报道竞赛。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改革强调要“快”字当头,这更是让中国广播网坐上广播“快”字头动车组。对于广播的插播稿件和主持人口播快讯快报,中国广播网发挥台网互动优势,尽量做到广播和网络同步,抓取重点,并推荐首页和相关专题,在时效性上实现了广播与网络共振效果。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中国广播网快速反应,在地震发生12分钟后发出报道,在全国所有媒体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腾讯网。随后又在第一时间推出网络专题,并在首页头条显著位置推出。中国广播网首发的多条消息被新浪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

在对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的连续追踪报道中,中国广播网于4月5日100多名被困矿工陆续升井之日,打破常规页面构架,将首页要闻区临时调整为“王家岭营救”专题,同时将大头条位置标题改为《王家岭救援最新升井人数》。鲜红的数字不断变化,由55一直到115,把救援最受关注的信息第一时间予以披露。5日当天网站共编发相关稿件245篇,其中独家新闻30余篇。《[本网滚动播报]王家岭救援最新数字:88人已升井》被百度新闻引用为头条新闻,并被数百家网站转载,多家门户网站将此条转载为专题头条。本次报道得到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表扬。

2.互动性。“全民麦克风”时代打造网民沟通平台。现如今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灾区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展为网络记者。网民通过各种形式自发提供内容和观点。作为信息平台与舆论平台,网络内容生产优势是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网络媒体需要维护好、集成好这个信息上传平台;网络舆论平台释放了网民的心理恐慌和疑惑,也使网络媒体迅速有效地收集和分析网民意见成为可能。

如对于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关注,中国广播网不仅用报道形式迅速传递信息,也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充分发动网友收集灾区服务信息。在一些博客中出现《泥石流灾害自救互救要领》等服务信息,话题具体而微,而且都是对救援有帮助的提示性内容。中国广播网民声社区第一时间开设了祈福贴,加强和网友的互动,众多网友登录民声社区为灾区群众祈福,回帖量一小时达到600条。中国广播网还专门设立悼念区域,向遇难者献花。在网络互动这方面,中国广播网做得还不够充分。在今年8月第九次改版中,民声社区占据重要位置,希望能够传递“民声”、表达民意,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这也是中国广播网未来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原创性。中国广播网挖掘母体资源优势,网络全媒体记者多次赴灾区报道,扩大了报道传播力与影响力。

现在网络媒体主要靠转载传统媒体消息、集纳网民信息线索。间接报道重大突发事件。运用多种媒体元素,加强整合报道事件的进程和前因后果,缺少有针对性的网络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深刻认识到网络媒体作用,在新媒体工作会议提出“集全台之力办好网站”。每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央台前方报道组都会抽调网络记者,根据网络特点和需要,整合资源制作网络信息综合产品。

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中国广播网迅速派出音视频图文全媒体记者,与中央电台广播记者一起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在媒介融合方面,台网互动最直接也最为有效手段其实是具体人的互动。在这次报道中,广播与网络记者实现共同采访;以快讯、专家解读、官方发布权威信息、现场特写、记者手记等多种形式,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挖掘人物故事、感人细节,反映灾区群众真实生活状态。整个报道整合中央台前方报道组资源,发回大量独家稿件;延伸了广播影响力,扩大了网上主流声音,有效引导了网络舆论;更充分体现了中国广播网依托中央台母体资源的优势。

(三)“内”部应急机制探索

中国广播网探索建设五大机制,应对突发事件不定期“大考”。

中国广播网不断构建实用性强的应急机制和预案,提出建设监测机制、评估机制、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培训机制等五大机制。突发事件报道已经成为中国广播网检验快速反应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媒体综合实力的不定期“大考”。

1.监测机制:确保新闻线索的及时、准确、全面。中国广播网要完善预警机制,建立监测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决策,要有专门的人员全天候、全媒体盯防突发新闻线索。线索是突发事件新闻的起点,中国广播网要扩展渠道,了解新闻线索。

首先,中国广播网要与中央台、其他同行实现联动机制,确保信息的覆盖面和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和客观性。其次,要借助“公民记者”,扩大线索触角,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多种渠道,了解信息。最后,中国广播网要借助技术手段,新上线机器自动上稿软件,有24小时即时扫描搜索功能,如网上出现火灾等稿件,就会立即抓取到中广网页面。这个系统要有编辑24小时实时监控滚动新闻。

2.评估机制:预案由低往高分4层级应对。中国广播网将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报道难度等指标,决定对人、财、物的使用范围。与评估环节相适应,中国广播网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由低往高,分层次设计。对突发事件性质分析、启动几级响应机制、确定宣传报道架构、迅速投入报道力量、调动技术设备等作出明确规定。

中国广播网把突发事件分成4级,特别重大的是Ⅰ级,5分钟内通知中国广播网内容负责人直接投入报道,每个业务部门抽调人员,由总编室协调各种物资准备,成立专题报道组;第一时间派出网络记者赴灾区,及时制作网络突发专题、系列策划及网络大型专题。

3.组织机制:应急报道团队确保快速反应。为确保对突发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中国广播网第一时间要成立应急报道团队。报道组以事态发展程度的准确信息作为基础,快速发出指令,并调动相关资源,展开报道并协调各方力量提供支持。团队采取的是“项目招标”方式,竞聘报道组组长提出报道方案获批准后,从各部门抽调人员。报道团队内部重新协调人力资源,跨越部门限制,提出信息“订单”,发挥编辑、记者的特长完成报道任务。当报道任务完成后,团队解散,下次重新组合。

中国广播网应急报道团队不仅人员统一调度,信息也要高度共享,统一组织、协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建立内部沟通机制、前后方对接机制,掌握报道方针,确保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反应及时、导向正确、协调顺畅高效。

4.保障机制:迅速集结人力、物力和财力。应急报道团队开始进行报道活动后,这个阶段如何重点保障应急团队和前方记者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关键。中国广播网要依托中央台,倾全网之力,做好保障,确保突发事件报道中人力、物力快速投放,提高队伍整体战斗力。

物质保障:物质保障是采访报道顺利实施的基础,主要包括采访设备、技术支持以及生活用品。采访设备主要有:小型笔记本、摄像机、相机、录音笔、三脚架、无线网卡、海事卫星设备(支持传视频)等。在技术方面,网络媒体对此更为依赖,需要确保恶劣条件下传输手段正常运行。在生活用品方面,需要为前方记者配备军用野战水壶、消毒套装等高技术含量设施,准备干粮、药品等,保证基本需求。

在后方信息支持方面,在舟曲报道中,中国广播网应急报道团队不断利用相关资源收集信息,提供给前方报道人员,供其调整报道方向;在发稿流程支持方面,中国广播网要设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优先通道,对于传送回来的稿件第一时间处理;在其他支持方面,包括对于前方报道人员健康状况的维护,对于各种设备运转的维护等因素。

5.培训机制:建立突发事件报道机动人才队伍。要做好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快速反应,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的专业队伍是关键。业务团队应急报道能力直接关系到报道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其所在媒体的竞争力。

中国广播网将加大内部培训力度,组织多批次报告会,请前方记者介绍情况和经验,并通过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整体人员突发事件报道的敏感意识。中国广播网还将建立突发事件报道机动人才队伍,加强系统性、针对性训练。这支队伍由业务骨干组成,具备较强实战能力,能够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展开报道,针对泥石流、地震等不同灾害,掌握灾害避险等技巧,并实现精准报道。

(四)下一步探索:中国广播网突发事件报道不足之处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非常态问题层出不穷,其实是由于媒体常态下应急机制存在漏洞、缺乏应急意识,中国广播网在突发事件报道日常准备工作也尚待完善。在设备管理上,如何安排相机等设备机动化管理;在稿件审发上,如何调整审稿机制保证报道及时;在人员系统培训上,如何针对泥石流、地震等不同自然灾害报道,提升网站业务人员应急意识,实现精准报道,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8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召开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座谈会,总结了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经验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讨论如何改进物资准备、人员调度、采编安排、节目编排、技术研发、多媒体报道、宣传推广、全台统筹等问题。座谈会探讨推出中央电台应急报道手册,这标志着中央电台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将“有章可循”。

中国广播网母体平台应对突发事件报道方式的主动求变,也对自身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中国广播网需要在“外”部环境上,加强广播、网络平台融合,并实现网络媒体间机制联动;在“内”部,基于事件紧迫性,打破常规,成立应急报道团队,迅速集结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优化网络报道应急整个流程;在报道“中”,强化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意识,提高媒体应急能力,提升反应速度和传播效果,不断改进网络舆论引导力,完成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应有使命。

参考文献

杨魁,刘晓程.政府、媒体、公众——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应急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