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基础知识

新闻基础知识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基础知识一、什么叫新闻新闻发端于人类的活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时的新闻形式,可以称新闻的雏形,叫口头新闻。事实是新闻的基础,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新闻基础知识

一、什么叫新闻

新闻发端于人类的活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远古时代,人们用烽火、音响、手势来传递消息,这大概便是新闻的萌芽。而在人类没有文字的相当漫长的一个时期里,人们主要是用口头来传播、交流信息。相传古罗马就有专管传递消息的人,叫“摇铃的人”。这时的新闻形式,可以称新闻的雏形,叫口头新闻。到了公元前200年左右,造纸术的发明,使新闻传播进入手写新闻阶段。在欧洲15至17世纪,手写新闻就很盛行。如15世纪的意大利,是当时欧洲的枢纽,为了满足各国商人的需要,就出现了许多手抄新闻。1566年威尼斯有一种手抄新闻,每抄一次要付给一个小铜板。到了印刷术发明之后200多年,才出现了印刷新闻。

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报纸,是唐朝中期的邸报,即唐玄宗时的《开元杂报》。据唐末孙可元《经纬集》记载:《开元杂报》每页13行,每行15字,字大如钱,内容主要是皇帝的生活、起居、诏书、命令;皇室的动态;官员的升降赏罚;下官的奏折及战况等。外国人称它是世界上第一份报纸。实际上,它只是统治阶级内部互通消息的出版物,内容主要是一些官方文件的辑录,远不能和近代报纸相比拟。因此,它只是报纸的雏形。

新闻事业到了近代才有较大的发展。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的解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选集》第一卷第254页),巨大的城市的出现,交通、印刷、通讯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报纸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近代报纸便应运而生,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近代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比起西方要迟200多年。这是因为清王朝政治上以皇帝为中心,并且采取了愚民政策;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需要了解行情;思想上士大夫一心读经,无视科学,更没有思想自由的要求,因此,近代中国最早的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还是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外国传教士在广州、澳门等地创办了一批中文和外文报刊,旨在宣扬宗教思想,对中国人民进行精神麻醉,这些报刊还刊登一些声光化电之类的科学常识和西方历史、地理、时事知识,目的在于炫耀西方文明,向中国人民灌输奴化思想。直到资产阶级改良派推行维新变法时,我国才有了第一次办报活动。

那么,什么是新闻?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观点。在封建时代,地主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有不同的观点;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有不同的观点。无产阶级的新闻观认为:(1)新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2)事实是新闻的基础,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不能把过时的、陈旧的事情作为新闻素材。(4)新闻是客观事物经过人的思维分析综合、改造制作过的东西,而不是客观主义的消极反映。

资产阶级掩饰和抹杀新闻的阶级性,否定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贩卖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新闻观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则篡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论述,把新闻事业变成他们进行篡党夺权阴谋活动的工具,致使无产阶级的报纸不能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新闻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他们严重破坏了无产阶级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利用新闻手段颠倒黑白、造谣撒谎,随心所欲地强奸民意,制造假典型、假事件、假舆论。他们严重损害了新闻的声誉,弄得人民群众对报纸见而生疑、生气,连看都不爱看。

无产阶级新闻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无产阶级实现最高目标而奋斗的。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运用各种新闻方式、各种新闻渠道来反映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实践。无产阶级新闻的特点是:第一,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一切从无产阶级利益出发,全面地、准确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要认真进行关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宣传;党的十二大以后,就要进行关于经济改革的宣传。第二,宣传建设现代化中的新动向、新经验、新成就和新人新事。比如,关于知识分子作用的宣传,关于迎接世界性的新的技术革命的宣传,关于各行各业涌现的改革者的宣传,等等,都起到了积极而又巨大的作用。第三,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反映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愿望,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报纸上刊登的各种各样的读者来信、通讯员来稿、记者调查附记等,目前已成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新闻品种。这正是因为它们来自基层,反映基层的呼声,具有群众性、鲜明性、指导性、针对性等特征。第四,内容要完全真实,对党对人民完全诚实、完全负责,反映的事实为人民所完全信赖。“四人帮”时期,假的常常被说成是真的,报纸上甚至不敢刊登重大的更正。而现在,新时期的新闻把这一点更正了过来。真的就是真的,假的绝对不许存在,为报纸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第五,现在人们争先读报,报纸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离开的东西,那是因为报纸迅速及时,生动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二、报纸需要尽可能多的新闻

报纸需要新闻。新闻在报纸版面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没有新闻的报纸必定是沉寂的,是一潭死水。可以说,没有新闻就不可能有报纸的存在。新闻是报纸的主体,是报纸上最广泛、最经常使用的文字形式。一张报纸对于全体人民和全部工作的宣传、鼓动、组织、推动作用,经常是通过新闻报道来实现的。同时,由于新闻具有时效性,能把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最快地告诉大家,使它成为各种文字形式中最迅速、最锐利、最精悍的武器。这一切,正是别的宣传形式所办不到的,也是代替不了的。

我们党和我们的党报历来重视新闻在报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在我国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亲自写了很多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新闻,包括为新华社起草的大量短小精悍的战争消息,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革命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新闻写作的典范。

据统计,新闻在报纸上所占的篇幅在一半以上,如果按条目、篇数来计算,那就更多了。在通讯社,90%是新闻。广播电台虽然在时间上新闻不可能占主要地位,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收听的最高峰期——电台早晚的新闻联播节目,总要播送新闻。

报纸上其他新闻手段的运用也都离不开新闻,都是以新闻为基础的。比如评论,绝大部分是以新闻为依托提出的,有些则是借新闻进行发挥。就是标题、版面的版序、编排等也都要根据新闻进行安排和制作。

新闻工作者离不开新闻文体。懂得新闻、掌握新闻武器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所以,作为报纸的通讯员,首先要学会写新闻,要尽快熟练地掌握这一宣传形式,并以主要精力采写好新闻。现在有些通讯员热衷于写长篇文章,对新闻文体却重视不够、学习不够。固然,长篇文章要写,但作为基层通讯员的根本任务还是要学会写短新闻。任何一位通讯员都应该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对于新鲜事物要敏感,对于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实践经验要及时传播,对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要敢于碰、善于抓。要善于运用大量的新闻来反映日新月异的祖国改革的新貌,反映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来鼓舞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三、新闻的种类

新闻,是指新闻报道的总称,它包括多种体裁,常见的大体可分为下述六类:

(一)消息。每天,只要你一打开报纸,就可以与众多的消息见面。消息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一般要写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也就是西方新闻学里所说的五个W,即新闻五要素。如果再加上“怎么样”为一个要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个“H”,那么,新闻就有了六个要素。它有导语,有背景,有主体,有结尾。以传述为主,用事实说话,以事实本身的意义来体现作者的观点,一般不作议论或议论不多。写法上力求简明扼要,时间上一般要求比较快,通常写数百字,很少超过千字。消息布满报纸的大部分版面,并根据其意义而占据版面的不同位置。近几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刊登了许多这样的好消息。如新华社记者阎吾1979年3月6日发表的《战后谅山》,《人民日报》1979年6月9日上的《党的三中全会有十个好》,《光明日报》1979年7月14日的《钢筋防腐剂不再“喝”牛奶“吃”白糖了》,新华社1980年4月17日的《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1980年4月25日《市场》报的《经济学家赶集》,《文汇报》1981年7月29日的《杜芸芸将十万遗产献国家》等,都是一些好而短的消息。

(二)简讯。这是最简练的新闻体裁,它短而快,一般不交代背景,只以一二百字的文字告诉读者一件事情。有的报纸在右上角报眼或在左下角辟出一小块的版面,每个栏目里可刊十条、十数条新闻不等。近来有人把此种简讯亦称之为“一句话消息”或“百字新闻”。例如,1983年11月19日的《光明日报》就在报眼处登了八则简讯:《福建粮食丰收创历史最高纪录》、《黑龙江省淡水鱼产量超过纪录》、《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新药问世》、《合肥建设野生动物饲养繁殖场》、《云峰发电厂安全生产已一千天》、《中国水利电力体协已恢复活动》、《九三学社联合举办了“了解祖国,建设祖国”知识系列讲座》等。最长的不过108字,最短的才50个字。此外,《人民日报》还常以“各地报纸要目”等栏目报道国内的重大政治事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人新事的简况。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利用稿件,扩大报道面,更多更快地配合中央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同时又能活泼版面。这是编者、作者、读者都非常喜爱的一种新闻形式。

(三)综合消息。就是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反映一个地区、一条战线或一个部门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这种新闻形式报道面广、声势大,往往是概述一个时期某一个方面的工作面貌,事实不是发生在同一个单位,时间也不尽相同。它围绕同一个主题,选择和组织材料。写作综合消息对于初学者是个相当严峻的考验,要注意掌握全面材料,然后作本质的分析和综合,做到点面结合,既要有全面性的概括材料,又要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统观全文要特别注意综合事实集中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例如1950年8月26日新华社发的《太行山老区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生活迅速上升》一稿,就是一则写得较好的综合报道。它点面结合十分自然巧妙,通过来自群众的今昔对比的生动传述,加上若干确凿可信的事例,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地反映出全局。又如新华社1953年12月2日发的电讯稿《长江三角洲又获丰收》,在选材、分析和概括上都有独到的功夫。新华社1977年10月23日的《“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1979年1月21日《文汇报》的《解放过来的台湾籍士兵如今生活安定幸福》,1981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黄河水奔流千里到天津》等,都是写得较好的综合消息。它们或者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或者运用对比、夹叙夹议的写法,或者是横断面的综合,或者是纵深度的综合,或者是把横断面和纵深度的综合结合在一起,但都注意做到有分析、有见解、立足全局、反映形势、反映大局。

(四)评述性消息。本报记者或本社、本台记者述评,就属于此类新闻体裁。它除具有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要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表一些必要的议论,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是一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新闻体裁。它大体可以分为:形势述评、事态述评(亦称时评)、思想述评、工作述评等几大类,它一般是针对问题、分析形势、研究动向、总结经验,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帮助读者加深认识和理解,指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当前的工作,是记者对某种形势、事态、问题表达自己意见与看法的一种发言形式。与社论、评论相比,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和较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这种体裁以报道事实为基础,分析要独到,议论要严密精确,以事论理、以理服人。毛泽东同志1948年11月14日为新华社撰写的《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稿,便是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精辟分析当时形势,说明战局的发展、敌我力量对比的显著变化,以及对斗争前景的展望等,曾给予解放区广大军民和全国进步力量以巨大的鼓舞。1948年11月5日新华社的《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是一篇述评新闻的典范作品。消息透过南阳解放一事生发开去,层层递进,纵览全局,点出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发。总之,述评性新闻重点在评,尽管有的文章以评为主,结合必要的事实报道加以论证;有的则以述为主,只在关键处画龙点睛评上一两句,但都是用来针对实际工作中的某一重要问题发表意见。

(五)通讯。是可以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详细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通常用来叙述某一事件的全貌、某一单位的情况,评介先进人物,推广工作经验等。通讯一般比消息详尽、细致、完整。报纸上常见的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比如笔者写的山西省原平县农村纪事一组六篇稿件(见1983年《光明日报》)——《田野上的思考》、《农民搭台唱戏,致富有了门路》、《农民段二肉办起了针织厂》、《引进人才,农民舍得花工本》、《致富,叩开了老××的心扉》、《改革浪潮拍打着县城城墙》,就属于工作通讯;而1984年11月刊登于《光明日报》的《企业家的眼力与胆略》一稿,介绍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党总支书记贝兆汉的事迹,则属于人物通讯。

(1)人物通讯。人物通讯主要是写人的。当前,较多地用来报道实现“四化”过程中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人物通讯,有一种是写全人全貌的,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1966年2月7日)、《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1972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等。另一种是“截取”先进人物的某一侧面或某一断面来写的,如《棋盘陀上五壮士》(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祖国,您的儿女回来了——访刚从美国归来的青年博士研究员欧阳本伟和助理研究员李镜莲》(1980年1月4日《上海青年报》)、《王崇伦抓豆腐》(新华社1981年3月25日电)等。

(2)事件通讯。用来记述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如报道有关重大会议、重要成就、发明创造、突发事件、社会风尚、文娱体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事件通讯可以具体而形象地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者详尽地描绘事件的某几个片断,也可以是某些事件的概括性叙述。但“事因人生”,所以事件通讯中的事件就必须具有典型性和新闻性,而且要注意防止见事不见人。人是事件的主人,没有人也就没有事。事件通讯中人的出现,能使事件“活”起来、“动”起来,使之充满生活的气息。事件通讯中的人与人物通讯中的人有所不同,这里的人物往往是以群像出现的,因此,必须注意写好人物的群像。如1960年2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80年1月11日《体育报》上发表的《激动人心的名古屋之战——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队夺魁记》,1981年10月21日《山西日报》发表的《法不徇情》等,均是写得较好的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用来介绍贯彻执行党的某项方针政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成就和经验。写工作通讯,要特别注意系统、深入地概括出带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推动当前的工作。例如获1981年好新闻评选奖的《并非鱼本之争》(刊登于1981年9月3日《浙江日报》),就是关于农业和自然生态平衡问题的一篇工作通讯。

(六)调查报告。是用来报道重要的典型、经验和回答社会上提出的重要问题的一种新闻文体。一般是通过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树立榜样,找出规律,推动全局。与新闻相比,它可以用较多的篇幅、大量的事实,系统地、集中地阐述和剖析某一重大问题;与通讯相比,它偏重于用事实与数据说明问题,提出经验;与评论相比,它主要是用事实说话。

例如:《人民日报》1983年2月16日发表的《人民城市人民建——潍坊市城市建设调查》,就是通过对潍坊市市政建设情况的调查,总结出依靠群众进行市政建设的经验。它对于当前如何搞好市政建设,使市政建设有个新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红旗》杂志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谭启龙同志的调查报告《川北农民怎样翻身致富》则主要是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川北农民翻身致富的办法、经验,其中许多问题对发展山区经济具有普遍意义。又如《人民日报》1983年8月25日上发表的《申家山是怎样战胜干旱的》、《绿色工程效率大》,则是关于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以推动农业生产的调查报告。

新闻报道的形式是花样翻新、多种多样的。上面所述,仅是报纸经常和大量采用的一些新闻体裁,并不是全部,而且各种体裁之间也没有严格的区别界限。今天我们面临新时期的大好形势,要求广大通讯员真正代表群众的意愿,敢于碰群众盼望解决的问题,敢于说出群众想说的话,并且善于寻求和创造表达群众思想感情的新闻形式。例如1982年6月24日《光明日报》发表的《怀柔县王兴宽等人无理取闹辱骂殴打三名女教师》的一组读者来信,就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82年10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来信《这样的人怎能成为共产党员》,是一位离休干部听到儿子入党的消息后写给有关党组织的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十分感人。1981年5月8、9、10日《广州日报》刊发的一组三篇记者来信《漫步首都商场观感》,1981年7月22日《新华日报》刊登的题为《一个富队就这样被借穷了》的读者来信和记者调查附记,1981年12月4日《长江日报》发表的读者来信《一次支委扩大会吃掉“白菜两万斤”》及调查附记等,都触及了关系群众利益、为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并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发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