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图网络化转型的《中国时报》

意图网络化转型的《中国时报》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意图网络化转型的《中国时报》《中国时报》是我国台湾省的两大报系之一,日均发行118万份,居台湾地区报纸发行量首位,是台湾最受欢迎和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由此可见,台湾报纸受众向互联网转移的态势已相当明显。为了及时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中国时报》未雨绸缪,早在1995年就开始发展电子报,并涉足互联网产业,意图向网络化媒体转型。

三、意图网络化转型的《中国时报》

《中国时报》是我国台湾省的两大报系之一,日均发行118万份,居台湾地区报纸发行量首位,是台湾最受欢迎和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台湾的网络媒体发展迅速,199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台湾创办的网站已有上万个,在2100万人口中,网民约有431万人,上网普及率位居全球排名第10位,亚洲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新加坡);约有3/4的台北市家庭有电脑,其中有电子信箱的占80%,半数以上家庭都上网。与我国内地相比,台湾网民的平均年龄、收入水平远高于内地网民。由此可见,台湾报纸受众向互联网转移的态势已相当明显。(15)为了及时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中国时报》未雨绸缪,早在1995年就开始发展电子报,并涉足互联网产业,意图向网络化媒体转型。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实施报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1989年中时报系成立时报资讯股份有限公司(Info Times),把报系所有的新闻信息输入数据库,包括记者的小样稿在内都被保存下来。在此基础上,时报资讯从内部服务着手,逐渐进入新闻数据的产品制作,进行全方位服务。其新闻资料库涵盖了从1983年起《中国时报》、《工商时报》、《中时晚报》所有的新闻资料。另外,目前每天还提供10类即时新闻。经过十年的发展,中时报系已在集团内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广告、发行、采编、财务、办公的信息管理子系统,表明中时报系在实现内部信息化管理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另外,依托《工商时报》的媒体优势,时报资讯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研发一种财经数据产品——“情报赢家”(Info Winner)。这种财经数据产品能为用户提供基本面、消息面及技术面的全方位的投资资讯。中时报系成功地利用自己的财经专业媒体优势,借助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服务。

第二是建立新闻数据数据库。为了打破中时报系内部各报的之间的围墙,更好地进行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中时报系以《工商时报》为基础,建立所谓的新闻数据的“中央厨房”(数据库),并将《中国时报》、《中时晚报》的财经记者全部统筹起来(保留财经的特稿记者),建成了一个拥有150余名记者的报系财经发稿中心。发稿中心可以从清晨8点到深夜2点,18小时连续发稿。首先由网站在“即时新闻”上以快讯形式采用,然后报系的资讯公司、各报的财经版、网站的“新闻快报”相继根据需要进行编写、采用。“中央厨房”的建立不仅使新闻可以第一时间发稿,而且使人力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稿件可以随时签发;原来一条线报系内不同的报纸都会各自派出记者采访,而现在只需一个记者采访即可。

第三是探索商业运作模式。1998年4月,中时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时电子报以一种商业化的姿态,加入了台湾互联网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公司确立了一系列商业发展战略:一是由传统报纸向网络报纸发展,占领WAP信息服务市场,通过互联网和无线电接入终端(如手机)进行新闻数据传送和服务。二是从目的网站向新闻门户网站发展,提供全面增值服务,包括新闻资料库、公司报告、财经数据、商业信息、网上科技分析工具,成立了Cy-berOne媒体网络,以中时电子报为入口网站,形成新闻、财经、娱乐、旅游、时尚、运动、科技、艺术、求职等系列分众网站。三是抢占电子商务市场制高点,即从中时到中网,从单纯发布新闻,到直接经营、发展电子商务。(16)

应该说,《中国时报》是台湾报业中数字化意识觉醒得比较早的报纸,其实施报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和建立新闻数据数据库的做法也不失为数字化转型的有效举措,《中国时报》意图网络化转型的做法为前景暗淡的台湾报业市场增添了一抹亮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