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栏目主持人概论

栏目主持人概论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栏目主持人概论一、主持人的产生当代电视以其传播手段的优越性跃居“霸主地位”,然而最初的电视节目却没有这么幸运与辉煌。至此,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具有了国际化的特点,并得到了各国电视观众的认可。但中国电视屏幕上最早出现主持人这一称谓,是在1981年7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北京市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中。目前,广播电视界对于节目主持人的概念,众说纷纭。

第一节 栏目主持人概论

一、主持人的产生

当代电视以其传播手段的优越性跃居“霸主地位”,然而最初的电视节目却没有这么幸运与辉煌。1949年3月4日美国《新闻周刊》尖锐地指出:“电视作为新闻报道的手段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与报刊和无线电相比,电视则像乡巴佬一样落后。”这种落后,主要是表现在电视节目制作形式上与走向成熟和兴盛期的报刊和广播有一定的差距。1951年11月8日,广播主持明星爱德华·默罗随着《现在请看》栏目的开播走到了电视观众面前,这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先声,同时也开启了电视节目形态探索的先河。美国学者戴维·哈尔维斯在《无冕之王》中赞誉说:“《现在请看》节目几乎是惊人地代表着电视中最美好的东西,即不断勇敢地探索着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复杂领域。”1952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片人唐·休伊特第一次在总统大选报道中设置新闻节目主持人(Anchor)。在1956年新闻节目中设置固定主持人之时,正是美国的又一个大选之年,全国广播公司(NBC)特意推出亨特利和布林克利二人担任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报道两党代表大会及总统竞选活动。至20世纪70年代,一些收视率稳定的节目都设置了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三大明星”,他们是丹·拉瑟、汤姆·布罗考和彼德·詹宁斯。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西方许多国家的注目,电视节目主持人形式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电视机构的推广,并不同程度地发展着。至此,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具有了国际化的特点,并得到了各国电视观众的认可。

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刚创建不久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的一些节目播报中出现了主持人形式,如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位播音员沈力,当时承担了建台伊始的各类节目的播出任务。《中央电视台简史》这样描述当时沈力的工作:出图像的地点和插播画外音的播音位置在不同的方位,播音员报告完节目,等摄像机上的红灯一灭,仿佛短跑运动员听到枪声,拔腿就跑,冲到插播画外音的位置,立刻播出画外音。画外音播完了,再回到出图像地点准备下一段串词的播出。如果当晚还安排有座谈会等类节目,播音员又要承担座谈会的主持,参与节目的播出。假如当晚又有歌舞与折子戏的播出,播音员则要担任这部分的报幕与串联,类似如今的主持人。这是最早的节目主持人的形态。但中国电视屏幕上最早出现主持人这一称谓,是在1981年7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北京市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中。1983年,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调整节目内容,固定播出时间,并任用沈力为专职节目主持人,由此打破了20多年来中国电视一直沿用电视播音员的工作形式。1983年8月7日至1983年10月4日,中央电视台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播放了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并启用了节目主持人陈铎和虹云。20世纪80年代中期,节目主持人更活跃地出现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而且主持人的类型也实现了突破,除了原有的专题类节目主持人外,又出现了新闻性节目主持人。1987年6月,上海电视台推出了全国第一个社会多视角的杂志型电视新闻专栏节目——《新闻透视》,李培红作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率先出台亮相。同年,山西电视台的高丽萍也频频以记者型主持人身份在屏幕上亮相,并被评为1988年“如意杯”十佳节目主持人。1990年,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两档不同风格的综艺节目,这就是《综艺大观》与《正大综艺》。主持人倪萍、杨澜也随着这两个节目走进千家万户,在中国主持人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在这以后,各种类型的主持人节目迅速产生和发展起来,一些节目主持人也从这些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栏目的标志。

二、主持人的界定

在英语中,主持人的称谓有不同的形式。Host,Anchor,Moderator三个词汇都是对主持人的称谓。Host一词的英文原意为“主人”,借用到主持人称谓中,特指娱乐节目或轻松类型的节目主持人,娱乐节目主持人是Host最常指的含义。Host最初的渊源要追溯到1948年12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了一个娱乐节目《天才展现》,由阿瑟·戈弗雷主持。戈弗雷将演播室布置成为一个会客厅,自己以“主人”的身份出现,将艺术界的名流和业余爱好者请到演播室,并献上各自的技艺和绝活。此后,Host就成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代名词。An-chor一词的英文原意为“锚”,在体育术语中指接力赛跑的最后一棒运动员。用在主持人称谓中特指新闻节目主持人。1952年是美国总统的大选之年,CBS节目制片人唐·休伊特提出创意,由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将全国各地的报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休伊特形容这个人好比接力赛跑中最后一棒的运动员,是4个队员中速度最快,具有冲刺能力的人。Moderator一词的原意是“仲裁人”,用在主持人称谓中特指游戏、竞赛类节目的主持人。Moderator在使用中虽然有一定的限定,但在有的国家里具有“主持人”的含义,德国就使用Moderator称呼主持人。从主持人所存在的不同称谓可以看出,节目主持人在主持的实践中是不能脱离节目的性质及特点而独立存在的,主持人在节目中存在类型划分。

目前,广播电视界对于节目主持人的概念,众说纷纭。赵淑萍在《电视节目主持》一书中认为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含义是“以真实的个人身份代表电视机构在电视屏幕上出面主持节目;以纯熟的技巧在双向交流的传播方式与现实节目有效传达的过程中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在《主持人节目研讨会综述》中,敬一丹持这样的观点:“节目主持人应当参与制定节目的方针、计划,确定选题;应当参加采访、编辑、审稿或指挥记者编辑采访、编稿;应当对整个节目负责,否则就称不上节目主持人。”《60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对主持人的定义是:“电视报道员一方面必须是优秀的采访员,另一方面必须是能使自己的现场采访报道引起观众强烈关心的雄辩家。他还必须洋溢‘个人魅力’。”任远也曾给过这样的定义:“节目主持人,他们是广播电视节目在演播阶段的组织者、指挥者,是节目与听众、观众之间感情、信息交流的桥梁纽带,也是节目的代言人。主持人是节目的代表者。”[1]综上所述,节目主持人的界定具体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内涵:(1)在节目形式中,主持人起的是主导作用,节目以主持人为中心,受主持人支配;(2)主持人是一个具体的人,以真实的自我出现在节目中;(3)主持人要出场直接面对观众,以第一人称“我”直接与观众谈话;(4)主持人一般是主持固定节目,在比较固定的时间出现。

三、栏目主持人的特征

主持人在电视栏目中以主体方式介入,成为节目的信息载体。可以说,是节目主持人实现了电视媒介以人为信息载体的突破,主持人作为信息载体,使电视媒体具有了主观能动性和双向交流的功能。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节目主持人所具有的人格化传播和对象化传播特点实现的。

1.人格化传播

所谓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电视传媒作为一种大众化传媒,对于其大众定位的实现是凭借人格化传播完成的。“镜头上的节目主持人将他们的魅力和信誉,还有他们十足的人情味都贡献给了无形的电视叙述力量:他们起着使无人情味的东西具备人情味的作用。”[2]可以说,节目主持人的出现将电视节目赋予了人格化力量,使电视真正成为了一种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媒介。

人格化传播特征的主要体现为信息载体和个性形象。

(1)信息载体

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一种主导地位,他所担任的角色是一个完成节目信息解码任务过程的承担者。也可以说节目主持人本身成了节目信息的载体,而且这个载体不是文字或声音的,而是思维的、能动性的个体,在主持人的具体工作中,载体角色体现为:

第一,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可以完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编串稿件、组织提问、寻找恰当的言语表达来完成信息的传递工作。主持人是节目和观众的纽带。

第二,节目主持人在引导受众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他们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分出现在观众面前,作为节目的另一个附属信息存在,甚至超越节目信息本身。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在主持新闻节目的同时,往往本身就成为观众关注的新闻人物。

第三,节目主持人个性在节目中的流露,会不自觉地影响节目主持的风格,对不同风格节目的主持也会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充当载体。

(2)个性形象

节目主持人人格化传播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其个性形象。每个人的个性形象都是不尽相同的。正如歌德所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形象并不是凭借“漂亮脸蛋”来树立的。好的外形固然有用,但深刻的内涵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唯有成熟、智慧、深邃融合在一起而透出的气质,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昙花一现”的主持人是不值一提的。

个人性格存在的差异以及在节目中个性与栏目风格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个性形象在栏目中的树立是一项具体而又艰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个磨合的过程,主持人在节目中固守原则性的人格、尊严,也要适当放弃一些个性的张扬,因为主持人树立的不是个人的个性形象,而是在特定节目中的主持形象。对于主持人的思维方式而言,既要有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又应充分体现媒介的多种功能才行。主持人整合的是信息,打造的却是自己。但现实中却存在主持人超越节目内容,纯个性地主持节目的现象。原因是人们对电视文化现象的多元化变异有了更多宽容和理解,主持人个性的张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观众认可。如凤凰卫视的新闻性节目《小莉看时事》,主持人吴小莉让我们看到一种近乎“反传统”的电视新闻表述方式,她舍弃稳重的惯性态势,以轻松欢快的风格讲述国内外动态新闻。吴小莉是幸运的,她似乎是一夜间成名的,而历史上的克朗凯特,这位《CBS晚间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从1962年主持开始,用了整整6年时间的郑重其事的报道,才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了稳重可靠的“沃尔特大叔”的形象。

2.对象化传播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与观众形成的是一对一的双向交流形式,观众便是主持人的倾诉对象,所以说主持人的传达方式使电视媒体成为一种对象化传播。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持人主持节目的目标。在电视栏目化趋势越来越强的今天,不同节目的主持人拥有不同主体的受众对象。这些受众对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固定收视对象和流动收视对象。

固定收视对象又分为特定的和多层面的两类。特定的指的是对象性节目的收视人群,如儿童节目、妇女节目、军人节目、老人节目等。这些对象性鲜明的节目,其主持人对象化传播的特点最为突出。以《半边天》和《大风车》作比较,一个是妇女节目,一个是少儿节目,面对的观众截然不同,主持人的对象当然也就存在差异。

除了对象性节目之外,像《今日说法》、《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节目就不具有很强的特定对象性,它的内容指向并不局限于某一类人,它的节目主持人对象就是不同层面的观众,工人、农民、学生、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的白领等都是它的收视对象。电视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存在多种选择的媒体。而对不同层次的观众,主持人仍可以找到不同层次观众的共同点,如《今日说法》的观众应该是充满理性、正义、关注法律事件的收视群体。这样,主持人仍能准确找到交流对象的存在感觉,完成一对一的交流,而不是目光空洞地越过也许并不存在的观众进行交流。

流动收视对象其实是一种相对的提法,这个“流动”可以直接理解为变化的收视对象。这一方面与电视媒体存在多种选择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媒介事件的传播特性有关。就流动收视对象而言,因为“流动”是相对的,所以具有同质的收视人群也是同时存在的。节目主持人在处理这类节目时仍可寻到交流对象的存在感觉。媒介事件的突发、跨领域传播,将会带来传播对象的变化。比如说,在卫星通信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目睹美国“9·11”恐怖事件的现场。但对播报该新闻的节目主持人而言,他(她)所面对的都是对事件怀有欲知心理的观众,在类似这样的突发事件上,观众的接受心理是基本相同的。

除了一对一的双向交流特点外,主持人还具有面对面的亲近性交流特点。这种亲近性特点具体表现为主持人在节目制作中以其人格魅力使栏目与观众的距离更近,从而缩短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因为主持人是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观众与主持人是亲近的,但事实上,主持人能否完成从形式上的亲近到心理上的亲近,最重要的就在于主持人在与观众的交流中是否质朴和真诚。因为亲切、自然、贴近都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否则,主持人与观众距离虽近在咫尺,心理距离却已远在天涯。美国明星主持人奥普拉在“奥普拉脱口秀”中打动观众的力量,就在于她不想利用观众,也不想愚弄观众,她对观众具有一种推心置腹、愿意与之分享一切隐秘的真诚,那些关于她真实的生命之战的谈论,是她吸引并影响了众多美国人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节目主持人杨澜在主持节目的时候也会对采访对象适度赞美,也会将自己周末爱睡懒觉的弱点随意暴露,这都是她真诚的体现。

节目主持人与观众的面对面主持方式,能够使观众产生直观的视觉感受。通常直观的视觉感受对人们评判事物具有“第一感觉”的作用。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往往容易成为人们的视觉中心。所以,节目主持人必须首先符合观众的审美标准,那就是要看上去顺眼,这具体包括主持人的音容笑貌、着装、姿态、动作等。其次,主持人应该清楚地知道观众的直观视觉感受并不仅仅是外观印象,而是屏幕上的整体印象。所以,节目主持人在文化修养、思想品德等方面都应该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具体来说,主持人要真正贴近观众,缩短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站在观众的角度

主持人与观众面对面主持的时候,一方面代表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对观众观点的认同态度。如果主持人并不清楚观众的心理,那他(她)的主持就脱离了存在的土壤,失去了传播的意义。美国一位老资格的体育记者约翰·安得伍德说:“打动他人的秘密在于某种程度上体谅对方。”电视屏幕上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所担负的角色要由栏目对象和观众来评定,如果主持人不把角色转换到观众的角度上去体验,去观察,主持人对于角色的把握也必然是失败的。

(2)与观众推心置腹的交流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感情的投入是必要的,因为主持人所面对的是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空洞的镜头。我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沈力在离开电视屏幕后,她说她最留恋的就是她的观众,因为她觉得观众朋友给予她的实在是太多了。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如果沈力没有将感情投入到节目的主持中去,没有把爱给予观众,观众也不会给予沈力关爱。主持人在具体的工作中就需要使用亲切、真诚的语言,对于观众的反馈要有足够的重视,对观众的要求也要正确地对待。倪萍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过:“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是大众的‘情人’,当你从荧光屏上出现时,家家户户,不论男女老少,文化程度高低,也不论什么职业,大家都能喜欢你,都觉得你不烦人,这才行。”倪萍在情感投入方面可以说是真诚而不掩饰的,这在她的主持生涯里也曾引起过争议,被认为在节目里有“煽情”的嫌疑,我们对此不加评判,只提出一个标准,那就是感情的投入要有度。

(3)心理上保持平等公正

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与观众建立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美国记者约翰·布雷迪说:“记者必须努力创造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气氛,否则就有中断交流的危险。”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的言谈举止,既要针对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方式,同时也要符合观众的心理特征。主持人的公平心理,就是对待观众的心理,当主持人在节目中对某一事件或问题发表观点时,应注意保持公平,不能发表偏激的言论,伤害到观众的感情,甚至对部分观众造成人格的侮辱。

节目主持人是沟通节目与受众的中介,是实现沟通的关键因素。节目主持人本身就是受众需求的体现。主持人在节目中用自己的学识和感受,通过语言来介绍、解释、评判,从而调动受众的收视情绪,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受众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想法、需求反馈给主持人,这样使主持人与受众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其结果是受众因喜欢或信任某些主持人而信任他们的观点,喜爱他们的节目,而主持人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不断调整提高自我和节目质量。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主持人总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身份为受众传递信息、介绍知识、排忧解难、提供服务,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意识。受众可以直接向主持人倾吐肺腑之言,提出要求和希望。久而久之,主持人同受众之间形成了密切的比较固定的联系,这就在心理上、情感上逐渐加强了受众对主持人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主持人在受众心目中占有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甚至会形成一定的“权威感”,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接受主持人的观点和主张,从而扩大了影响,增强了宣传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