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栏目主持人与观众

栏目主持人与观众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栏目主持人与观众在电视普及率较高的今天,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真正地走入了千家万户,栏目主持人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栏目主持人与观众的关系不是那种传者与受者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关系。观众对栏目主持人的喜爱程度直接关系到电视栏目的收视率和忠诚度,因此,栏目主持人一定要注重观众在传播中的角色地位。

第五节 栏目主持人与观众

在电视普及率较高的今天,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真正地走入了千家万户,栏目主持人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栏目主持人与观众的关系不是那种传者与受者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关系。观众对栏目主持人的喜爱程度直接关系到电视栏目的收视率和忠诚度,因此,栏目主持人一定要注重观众在传播中的角色地位。

一、观众对主持人的印象成因

观众面对电视屏幕上的主持人,往往会对他(她)进行一番评判,观众可能感兴趣的还有主持人的年龄、性格、文化水平等。在观众的评判过程中,一个主持人的印象就形成了。这个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印象、外貌印象、定势心理。

先说第一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第一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或“优先效应”,它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记忆里留下很深的痕迹,很难被消解,并会发生持续的影响作用。观众对主持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为主持人毕竟不是生活中可交往的人,观众不会再深入了解主持人,或是给主持人机会消除不良第一印象。观众在对待第一印象不佳的主持人的做法就是换频道。比如说有某位男主持人在说话时候总有点娘娘腔,一部分观众就会对他很厌恶,下次再看到他主持的节目就会换台。所以说,观众的第一印象对主持人来说很重要。

外貌印象对主持人来说也是较为重要的。因为电视作为大众媒介,其美感的具备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代表节目的主持人所展示给观众的应该是一种美的愉悦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对外貌好的人印象比较好,而且容易将一些好的品质与他们联系起来。

定势的基本概念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苏曼在1898年提出,后来由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加以改造,发展成为现在的理论。它主要是指个体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某种准备状态,并对后继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观众对待节目主持人也会存在定势的心理。不过这种定势具体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观众看到主持人主持某种类型节目的时候,会认为主持人应当具有与节目相同的特质。比如,当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主持人主持娱乐类节目的时候,就会认为他(她)应该风趣幽默;看到其主持服务性节目的时候,就认为主持人应该和蔼可亲;看到其主持知识类节目时,就会认为他(她)应该博学多才。第二种就是,当被观众所熟悉的某位主持固定栏目的主持人在主持其他类型的节目的时候,观众往往会先入为主地将他(她)主持固定栏目的风格往现在的节目上套,如果主持人换了种风格,观众就会不适应。比如说凤凰卫视的名嘴窦文涛,他给观众的印象就是调侃高手,而当他出现在新闻类节目里一本正经地播报新闻的时候,观众多少会有点适应不过来。

二、电视观众的收视心理

电视观众在收看节目的时候,其心理是复杂的,作为节目主持人,只有站在观众的立场和角度,设身处地地根据观众的角色特点来进行传播,才能对自己进行审视,增进与观众的沟通和了解。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观众通常具有的收视心理。

1.寻求交往的心理

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对比了电视与电影在叙事方式上的差异后,提出:“电视中可以具有一种人与人之间个别谈话的亲切感。”因为主持人总是在固定的栏目和固定的时间里出现的,所以观众通常会对主持人形成一种交往已久的感觉。主持人的近景、特写镜头更接近于人际交往中的个别谈话现象。而且,现在有的观众在人际交往日益淡薄的情况下,更愿意坐到电视机前,与节目主持人寻求交往。观众交往心理的存在对于主持人来说,就是对主持人交际能力的考验。主持人可以用待人和善的交际方式,也可以用独断专行的交际方式,这要根据节目风格而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持人一定要有尊重观众的心理,这是交往顺畅的基础。

2.任意选择的心理

电视频道的繁多和电视信号传播的特点,使观众在收看电视的时候有任意选择的自由和心理。就传播媒介来看,固然绝大部分传播工作是由传者操纵的,但是受者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感应和选择性记忆是客观存在,它们或多或少会给传播予以影响甚至可以决定信息的继续延续或终止。电视观众对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活动的评价就是通过手中的遥控器来体现的,如果观众对主持人的主持活动不满意的话,观众就会切换频道,这不需要太多的麻烦。观众任意选择的心理存在,一方面可以作为衡量主持人主持活动的标准,从而促进其对主持能力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为主持人多样的个性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因为观众的选择心理的不同,总有符合观众心理标准的主持人。但总体上来说,能够带给观众愉悦和信任的节目主持人总是受欢迎的。

3.渴望参与的心理

电视演播室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与观众紧密相连的开放空间,电视的声像结合的特点常常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观众的参与感。观众的节目参与分为三个层次:心理参与、现场参与、深度参与。心理参与从更大意义上是节目主持活动对观众吸引力的体现;现场参与感的产生通常是在节目有具体或虚拟的现场观众的情况下;深度参与其实就是观众对节目的参与已经不再停留在表面的信息,而是对节目信息背后的结构发生了兴趣。

在一些不可预测性的节目里,比如说《开心词典》这样的节目,观众就会有很强的心理参与意识。同样在很多节目里,主持人在对节目内容引导和梳理的过程中,是通过不断地对信息进行悬念设置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主持人的思路走,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在节目有具体的参与者设置的情况下,观众渴望参与的心理就会表现得更为强烈。观众会为节目参与者的一举一动所牵引,他(她)的回答,表情,反映都能使观众情绪紧张或松弛。因为观众在不自觉地把自己作为节目的一个参与者,并将自己抽象的参与附着在具体的节目参与者身上。在具体参与节目的时候,观众的参与性一旦被激活,便一发不可收拾。电视屏幕上有时出现了现场观众先声夺人的现象,就是观众参与性主体意识作用的结果。观众的参与意识是节目主持人主持活动的催化剂,离开了观众的参与意识,主持人的主持活动就成了孤芳自赏,失去了其传播意义。

三、电视观众对节目的反馈

反馈是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意思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出去,又把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并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在电视媒体中,反馈是指受众的反映,这个反映通过受众多渠道的返送,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从而影响到媒体的传播行为。对于主持人而言,受众的反馈作用在于使主持人能及时了解观众对信息的要求、希望、评价、判别等,并根据应有的反馈信息调节、改进对信息的处理,使之更符合观众的口味。

观众的反馈是多渠道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隐性反馈,另一种是显性反馈。隐性反馈,指的是观众对主持人的主持行为或节目内容在私下议论,或在一些特定场合发表意见。隐性反馈通常不能到达主持人那里,所以对于主持人而言,这种反馈是隐性的,但它又是确实存在的。隐性反馈是观众对主持人的真实看法,虽然不一定能够代表正确的意见,但有它提出的合理性。显性反馈则是热心的观众以观众来信、热线电话、甚至是与主持人直接面谈的形式存在的。现在对在节目主持中直接与主持人对话的观众的反映,也算是一种显性反馈,而且是即时的显性反馈。对于前一种显性反馈,是主持人获取节目效果的一个最直接的途径,主持人可以收集到观众对节目的各种具体的不同意见和建议。观众对主持人活动的评价特点是从具体感受出发,可能是杂乱无章的点点滴滴,却是比较真切的、具体的。美国CBS《60分钟》节目制片人唐·休伊特曾骄傲地说,《60分钟》得到了美国公众“最伟大的投票”。每天寄到CBS所有的观众来信中,有一半是寄给《60分钟》的。对于节目主持人而言,观众的大众化评议比起其他形式的评价都来得更为直接和迅速,是独特而有意义的,应该给予最充分的重视。对于后一种即时的显性反馈却更多的是对主持人主持能力的挑战。因为主持现场的观众的反馈将问题直接留给了主持人正在进行的主持活动中,主持人必须具有足够的机智才能顺利过关。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节目的主持人正是在这种挑战中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塑造自我的。

本章小结

●主持人按照节目形态可分为新闻节目、娱乐节目、服务类节目、体育节目和对象性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风格通过形象、气质、语言、品质等加以区分,必然与节目类型相协调。

●主持人应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采访能力。

思 考 题

1.主持人的定义。

2.中西方主持人风格的差异。

3.分析某一著名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特征)。

4.主持人应具备哪些能力。

【注释】

[1]任远:《论节目主持人》,《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主持人》第4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3][美]汤姆·麦克尼克尔:《节目主持人写作评估》,《华盛顿新闻周报》1988年第7期。

[4][美]汤姆·麦克尼克尔:《节目主持人写作评估》,《华盛顿新闻周报》1988年第7期。

[5]埃里克·塞瓦赖德:《为电视新闻辩解·传播媒介之职能》,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1984年,第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