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科技图书出版企业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科技图书出版企业发展历程回顾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国家对科技出版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央类科技出版社数目在这段时间不断增加,新成立的科技出版社数量逐年增加。因此,在“文革”10年期间,我国科技出版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这段时期内,国家首先恢复了在“文革”期间被停办或撤销的出版社,同时新的中央类科技出版社也在不断成立,原有出版社实力不断增长。

3.1.1 我国科技图书出版企业发展历程回顾

作为出版产业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图书出版企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是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教育与科技环境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图书出版企业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即1949—1965年的起步阶段、1966—1976年的停滞阶段、1977—1994年的发展阶段和1995—2005年的稳定阶段。

一、科技图书出版企业的起步阶段(1949—196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我国的出版业。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三次会议任命胡愈之为出版总署署长;同年11月1日出版总署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宣告了第一个全国出版管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总署正式成立,这也就掀开了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序幕。

这一阶段,占据我国科技出版市场的主体地位的是隶属于中央部委的科技类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出版编译局、科学技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人民铁道出版社等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几家科技出版社。它们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委,各自有着明确的分工。随着国家对科技出版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央类科技出版社数目在这段时间不断增加,新成立的科技出版社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1951—1956年,一大批科技社都在这几年相继成立,如煤炭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电力工业出版社、水利出版社等。这些出版社的成立不仅对促进当时科技出版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为日后我国科技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地方类科技出版社在这一时期发展很慢,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是这一时期仅有的一家地方类科技出版社。在随后我国出版社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地方科技类出版社数量始终没有变化。大学类科技出版社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类大学还不是很多,大学类科技出版社的发展还没有提上议程。

从1951—1957年,科技类图书不论是从质量,还是从总品种、新品种等情况来看都是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1958年及后期的“大跃进”和“反右倾”的影响,减缓了原本实力就很薄弱的科技出版业,出现了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情况。1963年5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出版工作会议,对前一时期科技出版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日后科技出版工作做出了规划,对科技出版工作的方针、目标、稿酬标准等方面都有涉及,但由于“文革”的爆发,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并没有得到贯彻(1)

二、科技图书出版企业的停滞阶段(1966—1976年)

“文革”10年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由于科技出版难以直接服从或服务于阶级斗争的需要,在这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科技出版就被逐渐“边缘化”了,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切科技出版所必需的资源几乎全部被安排到了其他出版领域。例如,初版新书,可出可不出的坚决不出;再版图书暂时一律不印;性质相同的刊物可以考虑合并,有的可减少篇幅或延长刊期,有的可暂时停办;各出版社原定1966年出版与用纸计划一律作废等一系列影响科技出版发展的规定相继推出(2)。因此,在“文革”10年期间,我国科技出版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这一时期,科技类出版社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相反,许多科技类出版社在这一阶段停办或者将多家科技类出版社进行合并。

这段期间内,周恩来总理为了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积极奔波,多次召开出版会议,以期改变当前的这种状态。1971年3月15日,“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召开,周总理一方面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汇报,同时也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规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还亲自修改会议报告,最终获得毛主席的同意(3)。在这份报告中,强调要把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放在首位,同时也要出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历史等方面的著作,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但是在“四人帮”掌权的情况下,这些包括发展科技出版在内的好的措施并没有得到执行,好的建议都没有得到采纳,对推动科技出版没有起到任何促进作用。

三、科技图书出版企业的发展阶段(1977—1994年)

科技图书出版企业的发展阶段,也即科技图书出版企业主体数量不断增加、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图书出版市场不断规范以及不断调整和解决市场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时期。

1978年2月24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3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出版局、国家科委《关于大力加强科技图书出版工作的报告》,吹响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繁荣科技出版事业的号角(4)。同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结束了长达10年的浩劫,使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又为我国科技出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978—1994年,我国科技图书出版市场主体的类型不断丰富,科技图书出版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也得到优化。在这段时期内,国家首先恢复了在“文革”期间被停办或撤销的出版社,同时新的中央类科技出版社也在不断成立,原有出版社实力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地方类和大学类科技出版社在这一阶段同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78—1979年,是我国地方类科技出版社诞生的高峰期,仅这两年就产生了10家地方科技类出版社,并且在“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经营方针指导下迅猛发展。大学类科技图书出版社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得到较快的发展。1980年6月,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和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由此开始了我国大学科技类出版社发展的黄金期。一些理工类高校纷纷建立科技类出版社,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总之,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出版社发展迅速,1978年我们仅有科技图书出版企业35家,到了1994年,这一数量达到了133家,增加了98家,数量是1978年的3.8倍。从科技出版主体数量上看,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这一阶段数量增长快。

四、科技图书出版企业的稳定阶段(1995—2005年)

1995年以后,我国科技图书出版企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科技图书出版企业数量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增长状态。1995年我国共有科技图书出版社136家,在随后的十几年的时间中,科技图书出版社的数量仅增加了4家,到2005年我国科技图书出版社总数为140家。在这一时期,对科技出版企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主要有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出版工作会议和2003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1995年12月26—29日,由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全国科技出版工作会议,将科技出版工作纳入到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促进科技出版工作发展的主要措施以及对深化科技出版改革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5)。这次会议既对前几年科技出版工作进行了总结,也为今后科技出版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2003年6月,中央确定在9个省、市和39个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其中包括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在内的两家科技出版企业成为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通过几年的试点改革,我国科技出版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逐步确立,科技出版生产力得到较好的释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