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顾建校年的非凡历程

回顾建校年的非凡历程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个月的日夜奋战,三个月的艰辛劳动,到8月20日部分校舍建成,宁县第二初级中学正式开学。首任学校主要负责人马宗堂、常振刚主持校务,首届教职工共16人。学校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起步的宁县二中遭受到了一系列的艰难与挫折,反右派、反右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四清运动等等。1963、1964、1965连续三年,宁县二中高考升学率位居全区前列、全县第一。学校一大批教师受到政治上的迫害,有的身心受到非人的折磨。

回顾建校50年的非凡历程 吹响与时俱进的春天号角——宁县二中50年发展纪实

宁县,仰韶文化之乡,农耕发源之地。远古时期九龙河岸的董庄村,公刘迁豳兴农耕的记载,闪耀着宁县悠久历史和人民勤劳智慧的光辉。今天朴实勤劳的宁县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神话。坐落在宁县县城九龙河畔的宁县二中,承先代文化之灵气,享九龙河水之精华,已经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1956年5月,宁县县委、宁县人民政府庄严宣告,宁县第二初级中学破土动工,即刻,各路建设大军数百人汇聚南山脚下、九龙之滨。各乡镇运来木料,各行政村派来强壮劳动力,热火朝天的建设新校工程拉开序幕。三个月的日夜奋战,三个月的艰辛劳动,到8月20日部分校舍建成,宁县第二初级中学正式开学。首任学校主要负责人马宗堂、常振刚主持校务,首届教职工共16人。由于当时学校基建尚未完工,第一届招生6个初一班,共计330名学生,其中1—4班,220名学生在新建的教室上课。5—6班由常振刚同志带领暂借早胜一中教室上课,宁县二中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在宁县建的第一所中学,伴随着新中国建设大潮诞生了。

建校伊始,80亩的校园只有两排平房,师生挖土方、夯基础、搬砖运瓦、平整操场,积极参加建校劳动,校园里撒下了他们劳动的汗水,南山寺、药王洞留下了他们整天来往的足迹。

时光悄然进入1959年,学校基本建设即将结束,基本设施基本齐备,加之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增设高中部,更名为“甘肃省宁县第二中学”。1960年7月,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刘海琛同志来视察工作,他对学校工作十分满意,并对学校寄予厚望。

学校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起步的宁县二中遭受到了一系列的艰难与挫折,反右派、反右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四清运动等等。广大教师政治运动的夹缝中生存,这是二中发展史上第一场灾难。为迎合全国“大跃进”形势的需要,学生经常长时间离开学校参加大炼钢铁,深翻土地等劳动,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之后,低指标、瓜菜带随之而来,每人每天只供应二两粮食,师生只好到校外挖野菜、铲树皮,去九龙河捞水草充饥,部分师生因饥饿患上了浮肿,学校不得不采用取消早操、延长午休等措施,减少体力消耗。为了不让学生流失,动员各班开荒种地共度难关。

困难并没有压垮二中师生,在王景武、郑玉泰、范烔新同志的带领下,学校按照“政治要挂帅,教学是中心,生产劳动要搞好,文体生活要抓紧”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计保障教学,使学校各项工作艰难地向前推进。一批名师高国宝、翟惠林、刘颖植、杨吉、白生发、张云桢、孙仲鸣、秦鸿章、宋鸿军、郑宽灵、唐克强、米自强、张清俊、高义、刘旺夫、杨天惠、周文理、王正明、郑汉杰、吴荷慧、张其炎、巨金环等20多人成为支撑二中教学的骨干力量,后来这一批老师成为几代二中人所称道的名师典范。1963、1964、1965连续三年,宁县二中高考升学率位居全区前列、全县第一。艺术教育硕果累累,杨天惠、吴荷慧两位老师编导的大型史诗歌舞《东方红》轰动陇原,《箭杆河边》、《三月三》受到社会各界称赞,把二中艺术教育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历经艰难之后,宁县二中终于迎来了第一个辉煌时期。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为二中发展做出的贡献,正是在以他们为代表的老一代二中人的努力下,二中才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出了坎坷与泥泞,走向了进步和成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10年来所创建的家业基本流失和毁掉,一排学生宿舍被烧毁,图书、实验仪器全丢失,档案资料被抢空,部分课桌橙被扛走。学校一大批教师受到政治上的迫害,有的身心受到非人的折磨。学生停课闹革命。外出串联,各派攻击。“文化大革命”,宁县二中为全县重灾区,耽误了一代人,使他们痛失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也成为二中建校史上第二场灾难。

1976年10月,共和国历史上值得永志不忘的岁月,给备受重创的教育带来了希望,共和国的航船又回到了乘风破浪的航线。王元举、钱光辉、田宜发、高明鹤等同志相继担任校长,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一代二中人,为医治“文革”给学校所带来的创伤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恢复和发展,宁县二中迎来了教育的春天。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学校领导班子先后进行了几次较大变动,王毓伦、张云桢、宋鸿军分别担任校长。学校强化内部管理,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使学校各项工作继续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85年高考考入大中专学生88名,1986年高考升学率位居全区前列、宁县第一,学生赵宏英、柴生芳被北京大学录取。还有一批学生考入全国其它重点院校,创造了二中发展史上的第二个辉煌。这一时期,教师张常年、王汝信、刘庆荣分别受到省政府表彰奖励。

这10年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向前迈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重点中学的形象再次凸显。1987年学校党政一把手升格为副县级干部,行政副职为正科级。1987年学校建起了全区第一家校办企业——宁县二中印刷厂。1990年9月,学校被授予“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91、1992两年高考喜获丰收。1993年高考再创佳绩,大专以上录取175人,学生段一萍为全省文科第一名,席康为全省理科第四名、全区第一名。学校综合排名为全区前列、全县第一,创造了二中发展史上第三个辉煌。1989年副校长宋鸿军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5年担任校长期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第一幢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1996年教职工家属楼建成,36户教职工搬入新居。1995年学校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

岁月飘来飞去,人事迁变不迭。时间已到1996年,惠志涛同志走马上任,担任学校校长。年轻青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励精图治,开拓创新,首先绘制了学校十年发展蓝图,接着制定了学校“十五”发展规划。随后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规划实施。学校提出“以人为本、内涵发展、以德治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质量立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建规模特色学校,育合格特长人才,创陇原一流名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目标。他们选择了一条稳健理性发展之路:坚持内涵和外延同时发展,以内涵为主;坚持软件和硬件同时优化,以硬件建设为主;坚持社会资源和自身资源同时开发,以自身发展为主。从此,二中改革发展的序幕拉开,争创名校品牌的工程开始启动。

学校重视班子成员的对外形象和灵魂作用。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学校坚持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变化,不断提高新的要求。1997年3月,出台了《宁县二中行政管理人员职责》,从“一学习、二精通、三认真、四深入、五带头、六个一”等方面给行政管理人员提出目标。2001年要求班子成员做到“4个互相”:即政治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体贴,荣誉上互相谦让。全体班子成员能坚持原则,身先士卒,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局面: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正职和副职都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正职堂堂正正挂帅,副职名副其实“补台”。他们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为二中发展呕心沥血,不辞辛苦。校长惠志涛获全国优秀教师,庆阳市十佳校长称号。副校长马鹏洲、马金贵、杨颢,教导主任卜宗兴、陈玉平,政教主任李世会分别受到省、地、县各种奖励。

学校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

首先在强素质、铸师魂、树形象上下功夫。思想是人的灵魂,觉悟是做人的尺度。学校坚持每周两小时政治学习,用理论武装教职工的头脑,保证了教职工始终把职业当成事业,把形象视为生命。校以师为重,师以德为先,为师先做人。这是宁县二中提出的加强教职工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规划,讨论通过了“宁县二中教师誓词”使进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落实,教师张仁海获全国优秀教师,教师魏利生、崔家全、王焕儒、拜军锋、王之秋、段志杰、李巧兰等教师获省园丁奖、市优秀教师称号。

其次是学校审时度势,开展“自豪感、危机感、责任感”大讨论,拉开了校长负责制、岗位目标责任制、教师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四制”改革的序幕。坚持“分年级管理,分项目考核,分阶段评议,分学期奖惩。”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初步建立起来,全校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工作干劲增大了,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再次是学校在用人策略上重在不断创新用人标准,严把“入口”,用事业凝聚人,培养骨干教师,构建名师工程。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教师成长的规范制度,狠抓教师在职培训,鼓励教师岗位成才。通过“传帮带”、“压担子”等手段,使青年教师3年熟悉教材教法,5年成为教学骨干,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很多青年教师崭露头角,为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需求量的增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由90年代初的27%上升到55%,其中有28人通过自考、函授等途径获得大学本科文凭。青年教师:拜军锋、姜佐政,陈麦玲评为全省骨干教师;教师赵存智、姚俊祥、姜佐政评为全市学科带头人;拜军锋、姜佐政、张平英、李伟琦参加全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分别获奖。

学校始终突出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创新方法,研究问题,探讨对策。一个坚持、两个健全、三个富于、四个结合、五个重点的系统育人模式全面构建;德育工作科学性、针对性、教育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把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落到实处,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小事抓起,把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高潮,为创造办学史上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把教育质量作为自己的生命线,把素质教育作为提高质量的前提。1997年3月,举办了“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校长惠志涛同志作了题为《转变观念、强化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辅导报告,并提出教学中要坚持“四抓三求、三克服”的管理思路。四抓是指抓管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抓教学环节,落实教学常规;抓目标任务,提高责任意识;抓信息筛选,减轻学生负担。“三求”是指多中求精,难中求活,拼中求进。“三克服”是指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克服生活上的依赖性;克服教学上的随意性。学校严格按照《教学常规》要求组织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辅导学生,建立了说课、讲课和评课制度;建立了月考制度和考试考核评价制度。坚持科研领先,常规为本的原则,不断加大教科研力度,加大先进教学法的推广力度,鼓励各科任课教师积极申报各级教研课题。有4项科研成果省市验收评为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奖。70多名教师近200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省市县各级刊物上,校长惠志涛,教师拜军锋分别发表论文30多篇。学校被确定为庆阳市教学研究示范校、庆阳市中学文综学科中心教研室。学校还加大了教学交流资金投入力度,每年都组织教师赴外地参加各种类型的研讨会,2003年聘请英国志愿者来校任教,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学校在自身发展中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提炼,开创性地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科学管理、超常规运作、跨越式发展,着眼未来,追求卓越,努力打造宁县教育的新航母,引领宁县教育的新航向,使学校办学水平一路攀升,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跨越。1997年高考李蕊、赵东海分别获全区文史类、外语类第一名。1998年刘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2002年——2005年高考本科录取、重点院校录取分别是135人、59人;228人,77人;289人,94人;329人,102人,录取率为40%以上,名列庆阳市13所重点完中第二,紧随庆阳一中之后。学生参加省市级学科竞赛获奖率位居全市前列,全县第一,创造了建校史上第四次辉煌。

学校十分重视音体美教学和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为学生发展提供舞台。电脑、书画、文学社,特色体育运动队等各种社团长期活跃在校园。校男女篮球队、田径队参加县以上比赛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每年春秋分别举行全校篮球运动会和田径运动会。校舞蹈队参加对外演出深受欢迎,承办的学校三次重大活动(校庆40周年,实验楼和科技楼落成剪彩)演出阵容强大,节目精彩,再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美术活动小组参加高考录取人数年年递增。国防教育10多年来坚持不懈,成效显著,2005年被树立为全市国防教育示范校。

二中人紧跟时代步伐,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按照确定的学校楼房化、设施现代化、校园园林化的三大任务分段实施,使办学条件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从1999年开始学校旧貌改造工程全面启动。2001年建起理化实验楼,2003年学生宿舍楼建成投入使用,2004年科技教学楼建成,2005年图书馆楼竣工。在这期间,分别建起锅炉房、舞台和东西两处水冲厕所。共计楼房建筑面积12331.99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学校楼房化。

从2001年起,学校努力提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2001年校园网一期工程启动,建成2个多媒体计算机房,1个多媒体语言室,1个多媒体视听教室,1个中心控制室。同年6月,教学楼32个教室安装英语听力系统,当年高考投入使用。2005年2月,校园网二期工程完成,学校电教中心成立,增加电子备课室1个,改建学生机房2个,共补充电脑71台,主控室产品升级。建成了数字化校园。完成了10兆光纤接入和140个节点的宽带校园网络升级建设,实现了校园网络化和多媒体化。这一时期,学校图书室、实验室按照标准化、现代化要求建设,图书室增加到3个,实验室增加到10个。阅览室扩大两倍,使学校三室建设上了档次。

2005年初,学校绿化美化工程全面启动。建成草坪两处,花园3个、花坛10个、花径2个,硬化场地3300平方米;建成前院草坪雕塑两尊;整修硬化操场当年完成;校园道路硬化工程已经结束。这一切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宁县二中的成功,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上级领导同志的普遍赞誉。2004年,学校承办全县教学研讨会3次,接待上级检查组30多个,接待参观学习团20个。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市督导评估一类学校并获一等奖”、“全市校办企业先进集体”、“全市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市诚信教育先进单位”、“全市高中教育质量奖”、“甘肃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97年学校被确定为地县重点中学,2004年12月被确定为“庆阳市示范性高中”。2005年建办成全市独立高中,同年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创建省级示范高中校。

宁县二中已经走过了50年非凡历程,50年,二中人爱国荣校,铸就辉煌;50年,二中校园春华秋实、芳泽延衍;50年,二中精神发扬光大,薪火相传;50年,二中奋发前行、不懈探索,在基础教育战线上谱写了一曲动人诗篇。

我们深信:宁县二中的明天一定会更灿烂、更辉煌、更美好!

(本文发表在校刊《求索》2005年第二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