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传播的交流性

语言传播的交流性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电视节目虚拟语境中的独白虽然也能够顺利进行,但却未必是“有效”的。如果说以往播音员的语言传播主要是虚拟语境中的“独白”,那么,随着广播电视节目改革的深入,节目形态日益丰富,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活动方式越来越多,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现实语境大为增多,大凡有交流对象的语言过程如采访谈话、专访节目、谈话节目、游戏娱乐节目、益智节目等,就属于现实语境。

第三节 语言传播的交流性

一、广播电视节目的交流语境

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传播在特殊语境中进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人际传播语境。节目主持人虽然拥有较多的与受众面对面交流的语境,但还是要兼顾不在演播现场的广大受众,况且很多时候,甚至直播状态下也没有可直接交流的对象。显然,这种节目制作或传播的特殊语境,存在着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虚拟语境和现实语境、单一语境和复合语境的转换与交叉。不了解其中的差异,不掌握应有的心理技巧和状态变换,就可能出现语言对象感的漂移或错位,而口语传播本应具有的鲜活的交流感有可能荡然无存,变成了开机关枪似的“背词”,变成了小声嘀咕的“自说自话”,或夸张造作的“单口台词”。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有调整语言状态和表达方式的技巧。

口头语言交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量存在,有公务性的、有私人性的,有正式场合的、有随意时空的,有面对面的、有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有简短的寒暄、有认真的长谈,有面向个人的、有面向大众的,等等,不一而足。心理学的研究把口头言语分为对话和独白两种形式,“通常把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情况下的言语活动称为对话言语”,“把报告、讲演、讲课等比较长时间的独自的言语活动称之为独白言语”,并认为“对话言语是被对话者积极支持着的言语,每一个参加对话的人都以对方的质疑、反驳、回答、补充为刺激”,“会话言语在心理活动上是言语的最简单的形式”;同时认为独白言语的“支持物只是自己说话的主题和自己吐露的词句。独白的言语没有交谈者的支持,它比有对方支持的对话言语,在心理上要复杂得多。”[7]

从语言交流的角度来认识这两种言语方式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言语过程的交流是双向,还是单向,大凡属于对话的,其交流都是互动的,有来有往的,是双向交流;凡是归类为独白的,言语过程中一般没有语言的往来,没有来自交流对象实时的刺激和反馈,是以谈话人为主的单向交流。

至于心理学关于“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心理过程的简单与复杂的议论,主要是针对言语过程中有无语言的“刺激”而言,如果深入到谈话内容、谈话质量的层面,面临的变数就比较多了,当然也就不能对这两种言语形式的“简单”或“复杂”草率地一概而论。显然,某些公务性对话,如艰难的谈判、针锋相对的法庭辩论,其心理过程的复杂恐怕不亚于准备充分的一堂课、一场报告的独白。

说到语境,简而言之,指人们运用语言的环境。广播电视传播的语境,既有与日常交流语境明显区别乃至完全不同之处,也有与日常交流语境相通之处,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虚拟语境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的语境是一个特殊语境。其与日常谈话语境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许多时候传播者面前没有交流实体,传播对象并不在眼前,一句话,广播电视节目语境经常处于虚拟语境当中。在日常的口头言语交际中,无论“独白”还是“对话”,语言交流的双方就在现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语境。拿人际交流来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是最普遍的方式,交流的双方互为发话人和听话人,不仅有表情、动作参与其中,更有及时的反馈做谈话的催活剂,即便是不见面的电话联系或书信联系,那问答之间的双向交流心态、情态、语态(语言形态)确实存在着。而组织传播中的“独白”,一方面常会有参与者的插话,另一方面,哪怕是主讲人的“一言堂”,但听话人的神情、动作乃至会场、课堂的纪律、气氛都会给主讲者以明确的反馈,主讲人完全可以根据现场观察到的反馈及时做出调节,比如调节讲话内容的深浅、话量的增减、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等等。

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有许多面对镜头、面对话筒的“独白”,他们语言交流的对方——受众并不在面前;记者在报道现场的述评,其话语指向也并非现场的人,而是收音机、电视机前的听观众,虽然这些语言活动都可归为“独白”式,但是细究起来,广播电视节目中独白式言语与日常种种独白式言语不尽相同,这中间的语言心理更为复杂。虚拟语境中的“独白”还不像讲课、作报告的“独白”,后者面前有听课、听报告的传播对象,如前所述,后者能够得到反馈,从而使“独白”顺利、有效地进行。广播电视节目虚拟语境中的独白虽然也能够顺利进行,但却未必是“有效”的。如果缺乏实际的经验,没有交流对象的虚拟语境必然会给人带来一种语言心理上的“陌生感”,因为不适应这种生活中少有的特殊语境,就会发生语言指向的模糊和语言目的的失落,最终失去了有声语言中那种“交流性”很强的活力,而陷入令人尴尬的“背词”“念稿”的窘境。

2.现实语境

我们知道,传播学将人类的传播活动分为四类: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除了自我传播有时是外部言语的自言自语,有时是思考之类的内部言语之外,人们的有声语言活动在各类传播中都占有“主角”的位置,人们通过口头言语交流信息是最快捷、最方便、最易被接受、被理解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大众传播中的广播电视又把有声语言的传播发展到了极致,人们最生动活泼、最具直接可感性的有声语言借助电子传播技术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可以迅速传播到广大的人群当中。不过应当承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大众传播基本上都只是“我播你听”的单向传播。当社会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时,思想解放,经济腾飞,科技发展,广播电视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持人节目这种传播形式的出现,不仅受众可以参与到节目当中来与主持人面对面交流,而且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受众能够通过电话、E-mail直接与主持人交流,终于在大众传播当中也渗入了“人际性”的双向交流,使大众传播更增添了传播的魅力和优势。

如果说以往播音员的语言传播主要是虚拟语境中的“独白”,那么,随着广播电视节目改革的深入,节目形态日益丰富,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活动方式越来越多,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现实语境大为增多,大凡有交流对象的语言过程如采访谈话、专访节目、谈话节目、游戏娱乐节目、益智节目等,就属于现实语境。

3.复合语境

从总体上看,节目制作和播出语境是个复合语境:

播音员主持人面对话筒、镜头向虚拟对象进行传播,是电子大众传播最基本的形态。

在专访节目、谈话节目、开通热线、各类有现场观众的节目当中,播音员主持人的谈话大多是面对面现实语境中实实在在的交流,虽然电台主持人看不到打进热线的听众,但交流对象却是真实存在的,交流过程是地道的双向交流、互动传播。这些语言活动都属于“对话”,是有问有答的直接交流,不过与生活中的对话不同,这些对话同时也是说给受听的,也就是说,在节目的现实语境的实际交流中,包含着对收音机前、电视机前的虚拟听、观众的“拟态交流”。

在综艺娱乐类节目里,主持人的语言有面对现场观众群体的,有面对现场个体的,有面对摄像机直接说给电视机前观众的,交流指向不时转换,而且既有“拟态交流”,又有实际的交流,是多种交流类型的复合及交叉。

二、拟态交流与互动交流

1.虚拟语境中的拟态交流

播音员主持人面对镜头、面对话筒的“独白”式语言就是虚拟语境中的拟态交流(又称类交流),拟态交流是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的特殊性,而且是基本的语言状态,同时拟态交流还常常是语言表达中的一个难点。

首先,拟态交流存在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虚拟语境中。虚拟语境,既包括情境的虚拟,也包括交流的虚拟。从节目制作和传播的实际情况看:播音员的播音主要在电台录音间或电视台演播室里进行,有时播音员在新闻现场的播音,如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的转播、国庆盛典的实况、国家领导人出访的报道等,他们所说的话不是给现场的人听的,语言交流的指向是守在收音机、电视机前的受众。节目主持人不论节目制作或传播语境是在播音间或演播室内,还是在播音间或演播室以外,广播节目只要没有开通热线,电视节目只要没有嘉宾、观众的参与,传播对象同样也不在节目录制或传播现场,这些情况下的播音主持,无论场合大小,其语言交流的语境都是虚拟的。

其次,虚拟语境中的语言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单向传送,不可能得到受众直接、及时的反馈。所谓“拟态交流”,就是模拟交流状态之意,而不是典型的实际意义上的交流。这种虚拟语境的消极作用会使有声语言发生异化,即人们批评的广播电视中那些没有交流意味的空洞的“声音流”。有些播音员或主持人在虚拟语境中“目中无人”心中也无人,语言像“念书”一样,或“自己叨叨”,言谈话语间缺少交流的情态,毫无交流感可言。

克服虚拟语境中拟态交流的难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播音学理论中的“对象感”建立虚拟语境中交流的信念;二是通过对语言声音形式的调节,运用语气的变化及停顿技巧使拟态交流获得富于交流状态的语言效果;三是适应特定对象的心理需求、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调节有声语言。

(1)掌握“拟态交流”的心理技巧,化“目中无人”为“心中有人”。

播音学针对虚拟语境中的语言心理,提出了“对象感”这一命题。“对象感”强调的是一种心理感觉,“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8]对象感是一种心理技巧,它是通过联想想象产生与受众“交流幻觉”的心理活动,当然它不能脱离理性的方向。

掌握拟态交流的心理技巧不能只理解为对视听对象的设想,要建立起交流的信念和感觉,获得真切、充实的交流心态和情态,最关键的有两个环节:第一,对所要播讲的稿件或主持词的内容真正“消化、吃透”,话题的主旨、层次、重点,了然于心,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第二,了解有哪些受众对将要播讲的话题感兴趣,设想他们可能会有什么反应,并将这些设想和预测具体落实到播讲的内容当中去,增强自己的播讲愿望,进入交流状态,在播音和主持中才能够主动地“给予”,并真切地感应受众可能有的反馈回流,从而化“目中无人”为“心中有人”,牢牢把握语言目的及语言指向。

(2)运用“给予感”和“倾听感”,构成双向交流的语言效果。

语气和停顿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而是源于内心的说话愿望,源于具体的思想感情,但是仅仅是心里有交流意识,不一定就能够在声音形式上鲜明地表现出来,因此,拟态交流还必须在有声语言的物质形态上得以体现,让受众从听觉和接受心理上有所感应,听出语言中的交流意味。

语流中的交流意味主要通过有声语言中主动的“给予感”以及“倾听感”显露,主动的“给予感”,就是在稿件重点处、段落层次衔接转换处、直接称呼受众时,语气中要融入主动告知、期待回答、相互探讨等有明显“交流”“对话”色彩的口吻;而“倾听感”指积极感应反馈,就是在预测受众会有疑惑、关注、赞同等等反应的地方,运用适当的停顿表达出一种感应、征询、或倾听的意味。

(3)适应传播对象特点,增强拟态交流的有效性。

适应对象特点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则。有声语言的传播要使对方乐于接受,就必须考虑传播对象年龄、职业、文化等社会背景、心理背景方面的特点。《人类信息加工》一书谈到:“微妙的社会习俗支配着谈话和写作,要成为一个语言的有效使用者,人们必须考虑听众的特征:他们的知识、他们的社会背景、他们参加交往的原因。”说话不看对象,无异于“对牛弹琴”,其传播效果定会大打折扣。广播电视节目有许多都是根据对象心理、生理、兴趣和需求的不同而设立的。语言传播考虑并熟悉节目传播对象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语言内容及词汇、句式的选择上,另一方面就表现在有声语言的语气口吻当中,那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运用都应有细微或明显的差异。比如,主持人对少儿说话尤其要注意:句式宜短、停顿时间稍长、语气生动、重音形象;对老年人要满含敬意和亲切,语气平和而不张扬;对体育爱好者则应适应其心理特点,语言干脆利落、充满活力。

2.节目语境中的互动交流

相对于虚拟语境中的拟态交流,节目中的互动交流似乎要容易把握得多,因为它与生活常态的交流最接近。不过,毕竟节目中的交流是要进入大众传播的,语言的目的性、话题的集中性、语言的条理性、语用的规范性等方面的要求都高于日常谈话,因此有的人会感到紧张,语言中难免出现“卡壳”、语言组织混乱等情况,尤其当疏于充分的准备,照背编辑拟定的问题时,即使语流没有中断,但那“背词儿”的情状已然不是谈话的正常状态了。

更进一步从语言内容和质量角度说,节目中语言互动交流的双方并不是舞台上、屏幕上由剧本设定好的对话台词,常常难以预料对方会说什么,因此,这里主持人的认真倾听和得体回应,并能按节目的预设掌控谈话互动顺利、有效地进行,则是有相当难度的,同时又是相当重要的。

要保证节目中互动交流的质量,必须有采访、谈话的充分准备,才能进入积极、镇定、真实、坦诚的谈话状态,语言的交流性才会自然而然地传导出来。即便是游戏、娱乐、益智节目中,话题并不复杂的风趣、智慧的较为简短的对话片断,主持人的真诚善良、文化品位、机敏灵活、语言素养、个性风格都直接影响和制约互动交流的成败优劣。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互动交流,从受众接受心理和传播效果看,受众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交流状态是十分敏感和挑剔的,他们完全可以从播音员主持人的语态及情态上,捕捉并判断他们说话的心态是否真诚,对受众、嘉宾或其他对话者是否尊重。毋庸置疑,播音员主持人的真诚、尊重,是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中互动交流(包括拟态交流)质量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三、语言传播状态

1.积极松弛 真诚专注

所谓语言状态,即指人们语言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人的语言交流同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除了与语言目的、内容、情感态度方面紧密相连的心理活动外,还有临场心理状态的活动,如是否紧张,是否积极,是否专注等等。影响语言状态的主要因素有很多,比如语言活动的场合是熟悉还是陌生,语言交流是较为随意的还是十分正式的,语言交流的双方是平等还是有强势、弱势之分……而语言心理状态必然影响语言的生理活动,如声音的大小、语流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等,以及这些声音的表现能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于是,语言状态如何,又会反作用于传播活动,影响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有时受众批评播音员主持人无精打采,不满于个别人的傲慢、懈怠,乃至指责某些人虚情假意、自我表现;有时又不由得替明显紧张、手足无措的播音员主持人捏把汗……显然,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状态正确与否十分重要,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不在状态”,都会不同程度地伤及节目的整体水平,殃及播出效果。

广播电视中的语言活动与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的语言活动是有区别的,二者交流传播语境的不同在上文已有分析,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语言功能的不同,即无论播音员主持人,还是出声出镜的记者编辑,包括所有被采访对象、请到节目现场的嘉宾、打进热线的听众、现场参与的观众……他们所说的话都是要进入节目,亦即进入大众传播的。播音员主持人是职业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者,自己首先要有积极良好的状态,同时还要带动和引导其他参与者在他们并不熟悉的语境中有一个好的语言状态。

播音员主持人正确良好的语言传播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指标:一是积极松弛;二是真诚专注。前者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对这份特殊工作的热情认真的态度,“积极”即保持热情、清醒、兴奋的状态,是相对于懈怠、消极的状态而言的。从心理学角度看,热情、兴奋,是一种适度的紧张,同时它又是松弛的、可控制的,体现为语言神态的收纵自如,这正是播音员主持人话筒前、镜头前职业的工作状态。后者“真诚专注”有两层含义:一是播音员主持人对传播的内容十分投入,理解透彻,感同身受,与现场气氛声气相接,分寸得当;二是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对受众的尊重和真诚服务的工作态度,自始至终要专注投入,不可作“热情状”“投入状”,不可玩“播音秀”“主持秀”,受众的耳朵是敏锐的,眼睛是雪亮的。做到积极松弛、真诚专注,即谓之“在状态”。

尤其要提到的是直播情况下状态的重要性。随着传媒的发展和竞争,为满足受众对新闻报道时效性的需求,满足受众对各类节目的真实性、现场性、互动性的追求,直播节目越来越多。由于节目与事件同步,必然有些未知因素不在预先掌握中,节目播出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会带来完全不同于录制节目的精神压力,因此,直播状态的镇定自若,处置突发情况的掌控能力,成为播音员主持人职业素质中的一项特殊要求。

当然,播音员主持人的良好状态来自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珍惜,来自于为受众服务的自觉意识和善于学习的能力,来自于职业素质的优秀,来自于每次节目的认真充分的准备,当然还来自于实践的锤炼和经验的积累。央视优秀主播康辉在几次大型报道直播时,都遇到过需要他即兴发挥补足节目时间,或填充临时推迟记者招待会的等待时间,有一次竟然在没有文字稿件的情况前前后后一共说了20分钟。对此,康辉感慨平日积累与专题准备的重要,并形象地把这些准备称之为往“筐里装东西”,“筐里有东西,直播出现意外才能顶得上去”。所有长期、短期的准备,都能有效地增强自己话筒前、镜头前的自信,充满信心和兴趣地面对每一次播音和主持,从而胜任面对受众的媒体公众人物这一特殊岗位的工作。

2.语体样态及创作因素调适

语体,是由于语境不同而形成的使用语言特点的体系。具体说,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运用语言特点的体系”,这里有两层含义:语体是因为交际目的、内容、方式、语境不同而产生的;每一种语体在语言材料、语言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语体可以有不同角度的划分,像内容角度的划分,可有政务语体、法律语体、外交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等;从形式角度划分的,有口语体、书面语体,口语体又可细分为讲演语体谈话语体等。这些语体还都会有相互的渗透和影响,具有渐变及交叉的特点。

广播电视语体较之于平面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口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因为无论广播还是电视传播出来的语言都主要是供人听的,要由人的语言听觉分析器来处理,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文字传播由人的语言视觉分析器来处理是有区别的。像各类节目的文字稿件,应属口语书卷体;主持人即兴口语应属书卷口语体,不可混同于生活中“大白话”的初始口语。在广播电视语体系统中,因节目的定位、功能不同,受众的收听、收视心理需求不同,还有下位的语体区别,他们在词汇运用、语法手段运用、修辞格运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比如新闻消息语体书面语体特点保留较多,而谈话节目及各类节目中的语言互动的口语特点突出,少儿节目与老年节目在词汇、句式等语用方面必然有许多不同。换句话说,由于节目语境、节目录制语境、节目播出语境的不同,播音员主持人面对的语体样态也是有很多差别的,它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在表达不同语体样态方面的适应能力。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改革的深化,节目形态越来越丰富,复合语境在各种节目中出现,因此播音员主持人还要适应语境的变化和交流类型的转换,应能依据语体、语境、对象、及交流方式的变化,适度调节语言的声音形式。这种把握语境变化调节语言的能力,其中侧重于语言内容和表述方式调节能力的,要求语言的得体性,主要表现为文字或口头的表述中称谓、词汇、句式的选择运用是否得体;而侧重于声音形式调节的能力,要求语言表达的适应性和综合性,体现在听觉可感的声音形式层面当中。

有声语言表达的适应性和综合性对于播音员主持人十分重要。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样态是丰富多样的,根据节目的需要或语体本身特点,有不脱稿的播报,有半脱稿的播讲,有脱稿的讲说,有即兴的交谈,必要时也可能有朗诵或其他有声语言形态。有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缺乏对语境和语体样态的适应性,语言传播形式单一或“错位”:如“播”“说”分离,会“播”不会“说”或者相反;又如“有稿”与“即兴”跳跃过大,有的“即兴”时还能自如对话,“有稿”时却四平八稳,进入套路,相反,有的播稿还行,一旦脱稿就张口结舌;有的采访对话时语言自然到位,“独白”时交流感就荡然无存,听来似“两张皮”,很不和谐;也有的人采访提问或口头报道似背台词,没有丝毫交流意味;有的面对面相对封闭的语境中交流还可以,一旦到了面对大场面的开放语境中,声音、表达就都跟不上趟了;还有的习惯于广播播音,而初接手录制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一时却找不到感觉……要克服这些问题,必须从语言心理到声音形式都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有声音的基本功做基础,要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同时在实践中悉心揣摩,积累经验,把握分寸,如此才能面对不同语体应付裕如,恰如其分,语言既转换自然,又整体和谐。

语言传播是播音主持的主要手段,然而节目中其他丰富多彩的创作因素是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考虑的。以电视纪录片解说为例,首先要考虑的是解说与片子的关系,解说的位置和作用,纪录片或称专题片解说是包含画面、音乐、同期声、字幕、效果音响等众多因素在内的多元的有声语言创作;第二,解说的创作必须有对具体片子的类型、风格、主题、基调、解说词作用的准确认识;第三,解说的创作一定要考虑时代特色、生活气息以及观众的接受心理;最后,把所有创作因素的制约融合到一起,落实到语言声音形式上,应注意与音乐的配合、与画面的配合、与解说词风格及片子节奏的配合,还有解说词进入的时机、分寸的把握等等,这些都需要有很到位的整体把握能力,进而在微观的创作语境中和实践中悉心调适、不断积累,从而提高自己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3.体态语的运用

体态语,即利用身体的姿态——表情、动作、体姿——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辅助工具的非语言符号。与体态语相随相伴的还有体距语——交流中的人之间的身体空间距离。体态语是人类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电视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播音员、主持人的体态语在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感情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有声语言共同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体态语运用得好,对有声语言具有强化、补充、丰富、修正的作用;运用不好,就会弱化或干扰信息传递和交际的功能。体态语与有声语言主要呈伴随状态,二者之间有相互印证、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播音员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的体态语大部分基于个人平时的行为习惯,但是还需要遵循电视画面景别的美学规律,根据职业角色的定位以及栏目的特点、观众的审美来调节和控制,总的来说,播音员主持人的体态语应当端庄、大方、礼貌、优雅、有活力、有个性。

播音员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整体和谐。即与有声语言和谐,与内心情感和谐,与节目类型、风格、场景和谐。注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以及宗教的特殊习俗在体态语方面的区别,尊重体态语中的文化传承。

第二,自然得体。即表情动作的逻辑和意向要合理自然、适度得体、恰当切境,忌表情紧张、形体僵硬,忌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忌随心所欲、矫揉造作;体态语的运用还要适度得体,符合礼貌、礼节的规范,合乎民族习俗和审美习惯。

第三,个性魅力。播音员主持人的体态语在“整体和谐”“自然得体”的前提下,有个性特点的体态语,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个性形象的某种特征。人们开玩笑说:“一看白岩松的脸,准是有什么事发生了;再看崔永元的脸,什么事也没有了。”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与他们体态语的个性分不开,白岩松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直视观众、直指人心,那严肃认真地与你交流的神色,不由得你不注意;崔永元平和的目光,淡淡的微笑,稳重而又松弛的举手投足,都让你感到一种放松的心情。王刚主持北京电视台的《东芝动物乐园》,他的体态语非常符合栏目的特色,他时常模仿动物的姿态,或者做拟人化的夸张、滑稽的动作,比如,以手臂张开扇动模拟鸟儿的飞翔,手臂从鼻尖画一个弧以示大象的长鼻子……王刚是演员出身,形体动作灵活,富有表演才华,这些个性化的体态语,既与栏目和谐,还展现出王刚幽默、活跃、平易近人的个性风采。

第四,注重效果。即需通过电视画面来检验屏幕效果,对一些平时看似“小小不言”的“毛病”需要及时纠正和控制,否则一些在生活中无伤大雅的表情习惯,到得屏幕上一经放大,就成了问题,引起不必要的传情达意的障碍。

电视画面的景别也制约着播音员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一般来说,播音员的出镜主要采用中景、近景和特写的景别,主持人的活动空间大一些,景别的作用和他们的关系如下:

远景——展现的空间很大,主要用以表现节目的环境氛围,出现在画面上的主持人是全身,但很小、很远;

全景——可以表现主持人与空间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画面中主持人的全身镜头,包括主持人静态的站姿、坐姿和动态的走姿、弯腰、下蹲等动作;

中景——表现播音员主持人的动作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交流的方向、情态等,取他们膝盖或腰以上镜头入画面,主持人或站、或坐、或走动;

近景——用来表现播音员主持人表情的或手势的细节,取胸部以上镜头;

特写——则集中表现播音员主持人的脸部眼神、表情的细部特征。

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有一种说法:人类沟通方法中,大多数是通过手势、姿态、位置和距离来实现的。对于我们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来说,体态语中的眼神、表情尤为重要,其次是手势、身姿和身体距离(如倾听时的眼神、略前倾并朝向谈话人的体姿;与小孩说话时弯腰或下蹲的动作)。不过,无论在何种景别中,播音员主持人的体态语应是整体协调的,是完整流畅的。

从审美角度看,中国画论历来讲究“近取其神,远取其势”的道理,与电视画面的景别结合起来,可理解为近景、中景和特写重在表现播音员主持人的感情态度,此时追求画面的“细节美”和“单纯美”,是为“近取其神”。因此要求眼神有细微、准确的变化,要求表情、手势都有明确的象征和示意,体态语所释放的信息要集中单一,不可繁琐驳杂,以免干扰观众对信息的分辨和感知。远景、全景对于主持人来说,主要传递两方面的信息,一是节目特定氛围赋予主持人的色彩,一是主持人的总体风貌、整体形象,此时追求画面的“简洁美”和“动态美”,是为“远取其势”。远景中主持人的坐、立、行的姿态、空间距离的把握,大多取决于一个人的文明教养,属于行为习惯和姿态养成下意识的自然流露。

播音员主持人的体态语,从生理上讲,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存在一个“姿态蔟”,即从整体看全身的动作是协调的,相互照应的,十分自然的,才能具有美感;从心理上讲,也是从根本上讲,神形兼备的体态语来自播音员主持人日常的文明教养和习惯养成。有句人人都知道的名言:“人并非美丽才可爱”,观众对崔永元、白岩松、张越等不合于惯常的“英俊”“美丽”概念的主持人的喜爱,说明了这一真理,真诚、智慧、善良才是“美”的内涵。播音员主持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学识修养、审美情趣、待人接物、生活态度,都会折射在神情举止、仪表仪态当中。一位哲人(弗朗西斯科)说过:“每张脸孔的美来自灵魂的成分大过于化妆术。灵魂赋予开朗、宽宏大度的人格,我确信:生命在脸上留下痕迹。”

本章小结

本章着眼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功力,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必须重视的语言的明晰性、艺术性和交流性三个方面入手,紧扣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自身特点和局限,阐述了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的规律和创作方法与技巧,并提及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必须遵循的体态语运用原则。以上内容可以归于播音员主持人职业素质系统中的语言素质的一部分,即有声语言表达基本功部分,它解决“怎么说”的口头表达层面的质量与效果,不论怎样的节目语境、怎样的语言活动方式,播音员主持人传播的话语必须让受众听得清楚明白,必须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必须有可感的交流意味,能够吸引受众关注。总之,有了有声语言的表达基础,传播的内容、目的方能很好的实现。

思考题

1.强调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是什么?

2.运用停连技巧的思路主要有哪些?

3.有哪些突出重音的方法?

4.请举例说明语气的含义。

5.如何运用节奏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6.广播电视传播语境有哪些特点?

7.怎样获得正确良好的话筒前、镜头前语言传播状态?

8.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原则有哪些?

【注释】

[1]吴为章、田小琳:《汉语句群》,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转引自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2页。

[3]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173页。

[4]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99页。

[5]张颂著:《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00页。

[6]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7]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8]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