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市报消费话语的历史意义及其未来发展

都市报消费话语的历史意义及其未来发展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都市报消费话语的历史意义及其未来发展总结上述观点,可以得出的非常确定的结论只有一个: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层面,都市报的表现同样使人“爱恨交织”。都市报在消费层面塑造的“现代化想象”受到两种不同倾向的评判。我们应该注意到,当前形势的变化可能引发的都市报在消费问题方面的转机。都市报的消费报道以及宣传立场、策略也会出现大的变化。

三、都市报消费话语的历史意义及其未来发展

总结上述观点,可以得出的非常确定的结论只有一个: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层面,都市报的表现同样使人“爱恨交织”。在当前中国的学术界和舆论界,对于大众传媒这方面的作为也是毁誉参半。这里我们尝试梳理这些观点的出发点,以检视这些评判话语对于都市报分析的有效性。一个有力的分析视角是,从历史的纬度,考察大众消费的合理性和荒谬性话语的内涵,特别关注新闻传媒在这些话语中的角色。在这里,中国当下社会状况以及都市报在新闻传媒业的角色和境遇是一个必须把握的关节点。这样的分析或许可以较好地把握都市报在这个层面的作为的实质。

无论何种意见,可以得到一致认同的观点是,在现代社会消费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新闻传媒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即所谓“成也传媒,败也传媒”。比如在现代前期,资产阶级报纸就配合当时资本主义积累资本的需要,大力宣传新教伦理及清教徒精神,以及对世俗享乐主义的唾弃等意识形态,倡导勤奋、节俭、禁欲和个人庄重自持等个人美德,资产阶级报纸的宣传确实起到了限制人们的消费、规范人们的行为的作用。(杨魁、董雅丽,第81—85页)因此,研究者认为,消费热潮的出现虽然有现代经济条件为基础,但“这种消费热潮的进一步扩散最终却是由大众媒体来完成的”。(杨魁、董雅丽,2003,第115页)新闻传媒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认知中,被不同的话语极端地呈现出来了。

以历史的角度考察,在大众消费出现的初期,在推进西方现代化进程的语境中,新闻传媒的作用通常被描绘成正面的。因为在大众传媒推动之下的大众消费浪潮有着历史进步的意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物质解放和自由必然会为人类精神的解放创造一定的条件,而这种解放在精神领域当中,则表现为要求自由和放松,要求人自己的价值,展现自己的个性。”(杨魁、董雅丽,2003,第110页)大众消费被作为大众民主的一种表现得到充分肯定。更有甚者,大众消费被认为引发了大众追求现代性价值的热潮。报纸在大众消费中的作用是,集中体现了大众对于“现代化的想象”。在现代性展开的初期,这样的想象被认为具有解放意义。在西方的语境中,这种个体欲望的释放是摆脱传统禁锢和宗教束缚的一种强大力量,它的解放意义从物质层面延伸至精神层面,蕴含着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性的核心理念。但这种以物质消费为标志的欲望在现代性推进的过程中不断膨胀,它的反自由的压制性力量逐渐显现,因此受到社会舆论的质疑和知识分子的警觉和批判。新闻传媒特别是大众化的传媒如通俗报纸,在这个阶段的“现代化想象”就包含了较多的消极和虚假的因素,成为经济势力实现商业利益的吹鼓手。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社会背景中,以这样的眼光考察都市报在消费问题方面的作为,必然得出复杂结论。以现代性的推进过程论,首先必须注意的是,中国与西方存在差异。在西方发展历程中以历时形态依次出现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文化现象,在当代中国,相当程度上是以共时态的形式被挤压在一个平面上的。(杨魁、董雅丽,2003,第258—259页)新闻传媒在消费方面的影响,在西方社会中较为明显的由积极转为消极的过程,在中国则表现为在不同向度上同时显现,这是都市报复杂表现的一个基本原因。另外,考虑到中国现有报业的格局,都市报作为通俗报纸,因为其他类型报纸在普通大众生活中的基本缺席,承载了更多的公众期待和社会职责(这也是中国通俗报纸在其他种类的传媒如电视挤压下仍获得了巨大增长的原因),所谓“时势造英雄”,都市报的作为也是在这样特殊的社会条件逼迫下显示的。对于都市报评判的话语特别复杂,也正是都市报在这样的社会境遇中复杂性的体现。也正是在这样的视野中,众多的评判意见都在不同的层面显示了独特的价值。

都市报在消费层面塑造的“现代化想象”受到两种不同倾向的评判。一种意见极大地认同都市报作为新闻传媒的积极作用。认为都市报提供了消费信息,提高了大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塑造了大众的现代消费观念,更进一步灌输现代性核心理念;帮助大众有效地摆脱了在消费层面的旧有意识形态束缚,实现了在消费活动中的大众民主。与此同时,批判意见也甚为激烈。批判者认为,都市报这样的通俗传媒逐渐为商业集团利用,进行煽动大众消费欲望的宣传,而这样释放的消费欲望与大众在自由层面的解放相去甚远。改革开放之初,20世纪70至80年代的大众生活欲求还是多样化的,既渴望物质满足,也追求思想和精神的解放,但进入90年代,完全为物质消费左右的大众欲望极度释放,与此同时,大众的精神需求却被深深地压制甚至消解了。而传媒包括通俗报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提供这种压制大众自由的“新意识形态”以形成、膨胀直至传播的平台。(王晓明2003,第31—32页)

厘清这些纷繁复杂的意见,是为了清醒地检视都市报的表现,规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注意到,当前形势的变化可能引发的都市报在消费问题方面的转机。一个方面是中国迈入消费社会的进程;二是都市报自身的转型;三是中国报业的发展。在第一个方面,就目前状况看,中国逐步进入消费社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生活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都市报在消费方面的表现。在第二个方面,都市报在经历了极度繁荣后,分化已经出现,有两个方向:主流化,即提高读者层次和报纸参与社会的层次,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专业化,进一步对市民进行细分,提高报纸对不同层次市民的影响力。都市报的消费报道以及宣传立场、策略也会出现大的变化。在第三个方面,在新闻传媒较为成熟的地区,报纸是完全区别于电视的一种文化形态,这意味着报纸在建构民主公共空间的自由度要大于电视。(布尔迪厄,2000,第55页)随着中国报业的发展和不断成熟,都市报作为中国报纸的一个重要样式,可能在消费生活中承担与电视有所区别的重要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