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媒介消费趋势

广播媒介消费趋势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广播媒介消费趋势广播媒介在消费中呈现出自身的劣势。比如广播媒介的转瞬即逝、不便保存,消费难以重复等等。广播媒介有以下消费趋势。美国ABC广播网在网上全球播音。随后世界主要国际广播电台纷纷进入网络。六、“我的广播”消费进入21世纪,播客广播出现在人们面前。播客,是个人听觉产品的一次自主解放。人们将它称之为个人媒介,是由于个人参与、掌控了听觉生产、传播、消费的全过程。

第四节 广播媒介消费趋势

广播媒介在消费中呈现出自身的劣势。比如广播媒介的转瞬即逝、不便保存,消费难以重复等等。广播媒介有以下消费趋势。

一、移动性消费

正当电视对广播强力冲击之时,轿车的大众化,使广播专有频道交通台大放异彩。人们对广播中的路况讯息、音乐节目倍加青睐。美国是汽车王国,据2002年的统计,有60%的美国人,一天中的第一条新闻是从广播里得到的,这些人中有83%是从汽车里收听到的。[16]

二、个人化消费

广播在电视出现以后、已经转换为一日之间不同时候的、各种不同的个人需求服务,各式各样的个人收音机随之出现。甚至在目前的美国,已有了个人化的节目制作方式。如果有专用的传输设备,并联结在新闻交互式数字电话线上,就可以向买下时段的电台出售自己的产品。只有2500美元的设备,实现了在全美任何地方个人都可以制作直播节目并进行电话参与和即时回答。[17]

三、唱片化消费

广播早已与唱片结合在一起,人们听广播更多地在听音乐唱片。如今这种分类更加地细化和深入。

四、数字化消费

数字广播作为第三代广播技术,已在欧美计划播出。它的特点是广播范围覆盖广阔,节省频道资源,可以替代短波广播,声音接收不受各种杂讯干扰,具有双声道或多声道效果。同时可以传送数据和图文。

五、网络化消费

网络广播,指广播在网络上的播出。它的特长在于,克服空中广播稍纵即逝的弱点,跨越时空限制地随时接收自己喜欢的任何电台节目,并能够收听、观看、阅读、评论、下载、转发等等。

在人们的眼球注意力饱和的情况下,网络广播开拓了人们的听觉注意力,有替代和解放眼球的作用。

网络广播有两类。一是广播在网络上的转播,把已经广播的节目同时在网络上广播。二是广播在网络上直播,制作广播节目。

1994年美国之音第一个上网,在因特网设立了网站。

1995年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在网页上提供音频点播服务。美国ABC广播网在网上全球播音。随后世界主要国际广播电台纷纷进入网络。2001年,全球网上广播电台超过了5000家。

199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第一家在中国内地上网播出。2005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国际在线”开始播出多个语种的网上节目,听众可以选择实时收听,或者点击收听已广播内容,日均听众最高达到66万人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银河网络电台”,其技术平台实行固话网、移动网、广播网的“三网合一”,听众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两种方式收听广播。

六、“我的广播”消费

进入21世纪,播客广播出现在人们面前。播客(Podcasting),是广播和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品牌ipod的组合。是网上播放音频的方式,它将制作好的节目挂到网上,听众可以在线或下载收听。

这种新的广播方式最早源于美国,亚当·科利通过自己开发的ipodder软件,将音频文件下载到音频播放器,从而实现了广播管理和订阅,由此衍生了播客这一传播方式。2004年播客在美国出现,2005年4月,美国Viacom公司的无线电台部Infinty创办了世界首家播客无线广播电台,随后在全世界风行。

播客广播使“人人皆为播者”成为可能。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个人的“广播秀”节目,并上传到因特网进行网络发布;同时,每个人可以订制自己喜欢的“广播秀”节目,并同步下载到MP3等“随身播”接收设备上,从而实现了广播制作、传播、接收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内容”的理想

相比传统广播,播客的进入门槛非常低,只需要一个麦克风、一个电脑联网即可;传播速度很快,通过网络,世界各地可以即时到达;它的接收器是MP3之类的数字接收设备,具有与“收音机”相似的特点,便于携带,可以移动接收。[18]

而播客内容,可以是人们要表达、想象的任何内容,既有个人制作的脱口秀,又有专业电台的节目。播客,是个人听觉产品的一次自主解放。人们将它称之为个人媒介,是由于个人参与、掌控了听觉生产、传播、消费的全过程。

播客的声音,是即时的、高清晰度,又是自主的、交互式的,是传受互动的、“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它有别于传统广播的“一对多”方式,是“去广播节目表”的消费方式。消费者同时是生产者、传播者,可以与他人共享对音乐、新闻及其他任何话题的感受,构筑了一个“民主平台”。

七、手机化消费

是一种类似播客的服务,听众用手机接受图像数据、交互式服务的同时,收听FM节目。这种消费形式首先在芬兰出现。

2005年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网络电台——银河台,手机用户可以在网上、手机上同时收听、收看广播。同月,上海文广集团的“SMG手机电台”开播。手机广播用户可以实时收听4个频率的广播节目,也可以点播收听18套广播节目。

【注释】

[1]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2]埃里加·麦克卢汉等编:《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页。

[3]程予诚:《新媒介科技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4]方晓红:《中国新闻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58页。

[5]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页。

[6]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7]支庭荣、邱一江主编:《外国新闻传播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8]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72页。

[9]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10]莱布雷希特:《谁杀了古典音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02页。

[11]韦伯斯特等:《视听率分析》,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12]斯克特:《脱口秀》,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13]贾米森和坎贝尔:《影响力的互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14]欧阳友权等主编:《2006中国文化品牌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15]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135页。

[16]巴伦:《大众传播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页。

[17]斯克特:《脱口秀》,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18]崔保国主编:《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3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