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媒介消费历程

广播媒介消费历程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广播媒介消费历程听觉媒介的历史十分古老。广播是以声音为生产、传播的符号,由有线或无线电波传输、供消费者收听的媒介。[2]一、广播媒介的全球消费自1906年福雷斯特在美国建立了世界上首个电台以来,随后最初的收音机由美国无线电公司制造成功。1920年美国第一家商用电台KDKA开通,开始了广播媒介消费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 广播媒介消费历程

听觉媒介的历史十分古老。和其他动物一样,人依靠自己的嗓子和嘴唇发声,口腔——是最原始也最可靠的媒介,它传播人们行为和思想的符号。

后来,人们发明了音乐媒介。公元前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甘肃大地湾文化中,就有了最古老的听觉媒介——古埙。随后人类发明了更多用于吹拉弹唱的乐器。

为了保留声音,人们发明了好多办法,可是只能在纸上记录声音的音律、节奏、声调以及象声词等,只能探索音乐的规律。像公元6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创立的音律,中国春秋时期的十二音律,11世纪意大利人发明五线谱等等,就是人们保存和传递抽象化声音的努力。

可以说,对声音的捕捉、录音和还原声音,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而这只有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后,才成为可能。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当时他本人的目的是,让留声机充当公司写字间有声的“留言簿”。一生有太多发明的发明家自己也没有想到,留声机对人类的划时代意义。

人们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声音的储存与再传播成为了现实。“时间流”终于停了下来,让人们记录下历史的真实声音。

在留声机的影响之下,有几项发明对广播的诞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1887年,德国人海因里希·赫兹成功发送并探测到了无线电波;1899年,古利莫·马可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无线电通讯装置,并通过它由发报机发送莫尔斯式电码到一个接收器,将无线电信号发送到大西洋。1906年,德·福雷斯特建立了一个调整、持续电波发生器,可以广播人的声音和音乐。随后又发明了三极真空管,使接收无线电信号更加容易。

无线电信号发送与接收配套系统的形成,使人类拥有了记录声音与传送声音的成熟技术,广播随之诞生了。

“无线电信号最令人惊叹的特性,是其固有的公共性。电磁信号向四周放射,没有固定对象;它绝对不会尊重个人,而是像雨水一样洒在每一个人身上,无论接受者正义与否。”[1]正是这种可以针对数量庞大的看不见的听众说话的特性,人们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媒介——广播。

广播是以声音为生产、传播的符号,由有线或无线电波传输、供消费者收听的媒介。20世纪的大部分年代,广播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强势的媒介之一。广播作为人类远距离的声音传播工具,它的问世一开始,就风靡了世界。“广播使信息加速。同时它又引起其他媒介的加速。它确实把世界缩小到了村落的规模,造成了难以满足的村里人的胃口:街巷闲聊、谣传和个人的恶意攻击。”[2]

一、广播媒介的全球消费

自1906年福雷斯特在美国建立了世界上首个电台以来,随后最初的收音机由美国无线电公司制造成功。1920年美国第一家商用电台KDKA开通,开始了广播媒介消费的黄金时代。

仅仅一年时间的发展,1921年,美国广播电台超过了300家,收听家庭超过200万个。当年其收音机的总销售额达到1100万美元,1924年又增加到5000万美元、达50万台。1925年,收音机销量200万台。1927年全美电台达到733家,收音机650万台。1925年至1930年,美国售出了1700万台收音机,广播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介。20世纪40年代,美国三大无线电广播网络NBC、CBS、ABC形成。[3]

1922年,俄国莫斯科中央广播电台、英国广播公司(BBC)电台、法国巴黎广播电台随之开播。1927年,广播电台遍及欧美,并向亚非、南美发展。

1923年,以国外听众为对象的国际广播诞生。荷兰于1927年、苏联于1929年、法国于1931年、英国于1932年、德国于1933年、意大利和日本于1935年、美国于1940年开办了国际广播。1944年,英国BBC每天以39种语言累计109小时对外广播,美国之音用34种语言、每周119小时对外广播,日本也用24种语言每天48小时对外广播。[4]

1929年,第一台车载收音机出现——这一专为现代公路设计的媒介,使人们有了在高速度的汽车行进中、边看边听的能力。1932年,美国RCA公司创立了首家广播网。当年美国的家庭收音机占有量达到18%;1934年,增长到71%。1948 年,轻巧的晶体管收音机代替了笨重的真空管收音机,收音机不再是在家庭中收听了,可以随身携带到任何地方倾听。

20世纪60年代,更加方便、能量更大的调频广播(FM)出现,它比调幅(AM)广播更加好听,不受静电干扰,能够产生一个更为宽广的声音频率范围。1970年美国的收音机家庭普及率达到98.6%,1998年为99%,家庭平均拥有收音机一直保持在5.6台。

1988年,数字音频广播阶段(DAB)开始。数字音频广播具有高质量的声音传输功能,同时可以作为媒体数据的无线传输平台,进行包括图像、文字和其他数据资料在内的多媒体广播,进行多媒体接收和移动接收。

20世纪90年代,数字直播卫星(DBS)服务风行。当20世纪40年代电视出现、1990年代网络媒介出现之后,广播的听众有所下降,但广播转而经营自己最有特色的领域。“广播收听的环境超越了广播人的体制权威”,也就是说广播已经完全听命于听众的需要。评论家认为,广播是家庭的延伸,播音员播音的时候,不是在对听众说话,而是对一个家庭讲话,这个家庭就像你的邻居。于是轻松的家庭戏和肥皂剧成了广播节目的大餐,节目的样式也以起居室为背景。[5]

在今天的美国,广播主要以音乐、新闻和谈话节目为主,1995年美国有6亿台收音机在使用,电台广告收入在媒介广告总收入中占到了7%。[6]1997年有电台11000家,其中商业调幅电台(AM)5000多家,商业调频电台(FM)4750多家,还有1570多家公共或非商业电台。1998年有34个全国性广播网,电台达到12620个。(2)其中的10大广播集团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拥有电台数175个,总收入10.1亿美元;钱斯勒媒介公司拥有电台数108个,总收入7.8亿美元;雅克传播公司拥有电台数140个,总收入4.25亿美元;清晰频道传播公司拥有电台数163个,总收入4.01亿美元。[7]

2005年,数字音频广播在40个国家和地区开播,听众达到3.3亿人,总计有600多套广播节目。

二、广播媒介的国内消费

在中国,广播出现得比较早,并保持广泛的影响力和覆盖面。1922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第一座电台。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广播电台在哈尔滨开播。初期的电台发射能力很小,收听范围仅限于电台所在地的四周。

1928年,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间歇播音4小时。1932年,间歇播音达到11小时,电波覆盖全国及南洋一带。

1946年,抗战胜利后全国电台达到33座,广播发射机67部,每日总播音约354小时。

1949年以后,广播电台有了长足发展。1993年,国际广播节目开始在海外落地。1996年,国内第一个DAB先导网在广东佛山、广州、中山投入播出,数字音频广播开始。200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听众为6.23亿人,北京台为667万人,上海东方台为513万人。

2005年,国内有广播电台280多座,开办广播节目1800多套,其中有70多套节目实现了卫星传送,广播覆盖率达到94.1%。全国收音机拥有量5亿多台,听众人口超过12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用43种语言广播,听众遍布全球。北京电台开始数字音频广播,当年开播6套节目。

专业频道越来越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等9套各具特色的节目。地级以上广播频率中,超过60%已实行了频率专业化,开办经济、交通、音乐、资讯等专业广播节目450余套。

交通广播成为开车人的最爱,音乐广播受到众多大学生和年轻人的欢迎,新闻综合广播则拥有相当广泛的听众。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2004年4亿多元的广告收入中,交通广播收入达到了1.5亿元,由此可见交通广播的普及程度。

互联网在线广播也成为可能,只要网络能够到达的地方,都能实现点播或在线实时收听。中央台实现了9套广播节目的在线收听和100多个重点栏目的在线点播,推出了新闻、调频、书院等10多个网上频道和贵州、青海等多个分网。在线广播增强了时效性,弥补了广播的即逝性。国际台开办的“国际在线”包括了43种文字、48种语言音频节目,每天用多语种播出210小时。据统计,以最具知名度指标排序,2005年“国际在线”已居全球国际电台网站首位。

同年,国际广播在海外落地节目达到29种外语及汉语,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总时数每天达到329小时。其中在香港、日本整频率落地的项目,每天合计播出5个整频道、10种语言、120小时的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