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讯写作的课堂实训任务

通讯写作的课堂实训任务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 通讯写作(二):通讯的类别写作通讯写作的课堂实训任务请认真阅读以下给出的材料,根据材料后面所提出的要求进行思考。市科协及所属市级学会共组织开展重点软课题调研27项。

第六章 通讯写作(二):通讯的类别写作

通讯写作的课堂实训任务

请认真阅读以下给出的材料,根据材料后面所提出的要求进行思考。在学习本章之后,按要求完成课堂实训任务。

材料来源

2008年1月31日,杭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邬丽娜在杭州市科协八届四次全委会上的工作报告。

材料内容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努力开创杭州科协事业新局面

——在杭州市科协八届四次全委会上的工作报告

各位委员:

现在我受市科协常委会的委托,对市科协2007年工作情况和2008年工作任务作一简要报告,请审议。

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协、省科协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迎接十七大胜利召开和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契机,认真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科协八届三次全委会确定的任务,努力推进“三服务一加强”,团结和动员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品质之城”,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以迎接十七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十七大精神为契机,以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为目标,统领全市科协工作

2007年,全市各级科协组织把迎接十七大胜利召开和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统领科协工作的契机,按照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部署科协工作。市科协专门举办了市、区、县(市)科协主席读书会,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6·25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精神和7·28在浙江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省、市党代会精神,紧紧结合科协工作实际,深入探讨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科协工作职能,做好“三服务一加强”。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后,全市各级科协通过组织收看十七大现场直播、召开学习十七大精神座谈会、邀请市委党校老师作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辅导报告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把广大科协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市科协向基层科协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级科协组织认真学习,全面把握十七大精神,准确理解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把十七大精神贯彻到科协的各项工作当中。

2007年,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市科协认真开展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大讨论活动。建立了市科协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结合科协工作职责,认真制定了大讨论活动工作意见,并同推动科协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大讨论活动这一载体,不断推出新思路,提出新举措,增强新活力,以提升科协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

搭建“六个一”创新发展服务平台:成立杭州国创理化技术转移中心(“一中心”);建立涵盖中科院系统、高校、国外咨询机构等合作伙伴群(“一群”);拥有700多家会员企业的服务网络(“一网络”);开展第四届京杭(国际)高科技产业化合作交流活动(“一活动”),引进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平台(SGCP)、美国波士顿基金会等国外机构,实现了向国际化的高科技产业化合作交流的飞跃,正式签约了“摩擦材料”等10个项目,达成30余个初步合作意向;开展“院士专家杭州行”等专题推广会(“一会”),建立起院士专家与企业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杭州科技咨询网(“一网”)。通过“六个一”服务平台,已经促成了多个技术合作开发项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PBS”项目,去年3000吨/年试生产线试产成功,表明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步法PBS技术实现了产业化。2007年,全市“金桥工程”立项74个,确定市级重点项目13个,被浙江省科协列为“金桥工程”重点项目5个。项目实施后年新增利税20613.87万元,节约资金1148.9万元。全年实施“厂会协作”活动项目10项,其中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和浙江东南网架集团合作的“北京2008奥运重点工程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新技术运用项目”,依靠自主创新,联合攻关,成功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有效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该项目荣获“中国钢结构科学技术”一等奖。

(二)学术交流与研讨取得新成果

全年确定并实施重点学术活动项目111项。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创新发展论坛——海外英才杭州论坛”,正式签订了“特聘海外高级人才”、“动漫开发制作”等6个合作项目,其中杭州远创实业有限公司与希腊欧中国际贸易集团签订的“交互式双模数字电视机顶盒”项目,引进了外资1000万美金。完成省科协重点学术项目“中西医结合院士论坛”。一篇推荐论文获第十四届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各级学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提供智力支持。“第四届海峡两岸结构与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全国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高峰论坛”、“古运河文化遗产科学艺术论坛”等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西湖文化研讨会”和“京杭运河(杭州段)品质保护专题研讨会”成果,分别得到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同志的批示肯定。西湖区、临安市等科协举办了学术年会。“发展文三街区特色街区调研”、“杭州高新区创新体系评估及其发展战略研究”、“实现余杭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研究”、“临安现代化生态市建设研究”等学术成果,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取得新成效

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人才、智力优势,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中的重点、破解“七难”中的焦点、“关注民生”中的热点等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市科协及所属市级学会共组织开展重点软课题调研27项。会同市城管办等单位开展的《杭州市城区庭院改善需求调研》、会同市河道整治指挥部开展的《生态河道建设应用与示范课题调研》均得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的批示肯定,调研成果已被市政府采纳并实施。充分发挥市政协科协界别组作用,积极开展《构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建议》等课题调研,提交并被采纳提案22个。市科协还通过《科技工作者建议》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关于在杭州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中注入科普元素的建议》,建议在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之际,借鉴下城区刀茅巷的经验,在全市推广和建设科普农贸市场。此项工作得到王国平书记、蔡奇市长、张建庭副市长的批示肯定。目前下城区的20个农贸市场已实现了科普元素进农贸市场,深受居民欢迎和好评。此项工作还得到中国科协、省科协的密切关注,认为这是科协创新科普载体的一个鲜明典型,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值得推广。

(四)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

进一步加大民间国际科技交流力度。2007年,组团11批、共77人次,分赴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科技交流和考察。同时积极协助各学会邀请境外专家来杭参加各类论坛、研讨会及其他学术会议,接待境外来杭考察访问的民间团体、有关专家和学者、企业代表等。积极参与中国科协发起的“海智计划”,加强与海外华人科技团体的联系与交流。

三、抓住重点,创新载体,大力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一)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取得显著进展

按照年初杭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我市重点人群、科普基础设施等9项实施方案已全部出台。市财政专门落实50万元作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专项经费。全市13个区、县(市)政府已全部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和出台了《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方案。去年11月中旬,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门听取了杭州市政府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汇报,既充分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目前,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在协调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积极探索建立优势互补、协作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矩阵式的工作格局,积极有序地抓好《科学素质纲要》各项工作的实施。

(二)科普活动丰富多彩贴近公众需要

举办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和谐、品质、生活”为主题的“杭州市2007年科技活动周暨第二十一届科普宣传周”活动和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了消防科普教育、科普进军营院士报告会、“科学大讲堂”、“百年诺贝尔奖主题展”等系列活动300多项,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坚持向四类重点人群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面向青少年,“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列为杭州市2007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十件大事之一,此活动荣获中国科协“科技馆活动进校园”优秀试点单位二等奖。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科普动漫展”。组织开展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全国一等奖3项和优秀组织奖1项。面向农民,开展“科普惠农”、“真情惠民”服务活动,农函大教育开设一年制培训班346个,招收学员20328人,短期培训班1093期,培训农民72073人次;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市性“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与市委组织部共同深化“培育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主题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服务活动。面向城镇劳动人口和市民,开展“百场万人科普讲座”400多场;举办“科协为民服务”讲座12期26场;开展科普文化进工地、向农民工赠送图书活动;支持和指导全市企业科协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研讨、技术比武、技术攻关等活动。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赠送《市民科普丛书》和《北京科技报》,让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及时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增加科学知识。

各区、县(市)科协也积极深化科普载体,不断创新,把科普工作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上城区的“百千万科普进社区”(百场专家科普讲座、千套科普挂图展板、万册科普读本进社区)、下城区的“六百品牌活动”(百场科普讲座、百场科普文艺演出、百场科普电影、百团科普旅游进科普教育基地、百座科普画廊、百幢科普楼道宣传)、拱墅区的“五进活动”(科普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科普活动载体得到进一步深化。江干区科协积极开展“科普走进重点工程”、“科普走进民工子弟学校”、“科普走进品质生活”等“三走进”系列活动;西湖区科协创作了科普动漫情景剧《科科总动员》;临安科协进一步深化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推行“农民素质培训券”制度;桐庐、建德、淳安等科协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认真编印各种农村实用教材,内容涵盖农业产业、种植、养殖业技术等。这些活动都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进一步提升了科协工作的影响力。

(三)重大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在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杭州科技馆筹建工作启动。完成了建筑设计方案公开征集和专家评审等工作,展示方案也在深入调研和完善中。杭州市科技交流馆展教功能已全面恢复。科普创建力度明显加大,高新区(滨江)、富阳市、临安市成功创建为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西湖区科协积极创建西溪湿地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国科协专家组验收。创建了市级科普示范单位57个,省级科普示范单位26个。新建企业科协15家。富阳“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示范经验得到省科协的肯定和推广。高新区(滨江)建成节地、节能、环保型太阳能科普画亭。余杭区启用全省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智能科普画廊,落实了科技馆用房。富阳科协建设了网上虚拟科技馆。

(四)反邪教工作效果明显

杭州市反邪教协会成立以来,在组织网络、阵地、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下城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市、桐庐县、临安市等6个区、县(市)和杭州师范大学等5所学校建立了反邪教协会,民间反邪教队伍得到发展壮大。开展了“崇尚科学,全民健身,反对邪教,构建和谐”全民健身展、“反邪教大型图片展”等大型活动,取得较好效果,得到省610办公室、省反邪教协会和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以人为本,深化服务,积极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007年,中央五部委和省委59号文件下达后,全市各级科协组织高度重视这两个重要文件的贯彻落实。市科协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党政部门、社会各界宣传文件精神,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与部署科协全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市科协还与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沟通,努力落实文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市科协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实际,认真起草了《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新贡献的意见》(代拟稿),上报市委待批。各区、县(市)科协也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抓好文件的学习贯彻。

(二)加强人才培育

开展了第七届青年科技奖评选活动,共评出10名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和8名提名奖。杭州成人科技大学重视抓教学管理,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招生任务,录取了2708人,目前在校学生总数达6000人。根据市委、市政府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要求,引进高层次教育合作项目,与华东师范大学和江南大学联合办学,开办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软件硕士杭州班和江南大学工程硕士班,提升了成人教育档次和学历层次,扩大了科大培训教育科技工作人员的范围。

(三)加强对科协工作的宣传和科技工作者的维权服务

坚持以《杭州科协》、《杭州科协信息》、《科技工作者建议》和科协网站为平台,加大科协工作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科协工作影响力和显示度。组建了全市科协系统通讯员队伍。实施对新闻单位的工作通报制度,媒体对科协工作的报道进一步加强。加强与媒体合作,继续在数字电视63频道开办《科普新天地》栏目,全年制作播出节目272期,总时间428小时。在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新推出《走进多彩世界》科普电视栏目,作为宣传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窗口,播出专题120多篇,信息300余条。组织开展了市科协系统2004—2006年优秀理论、调研文章的评比工作。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科协报送科协工作信息,被省科协录用信息列全省科协系统第一名。积极开展科技工作者法律知识讲座,全年邀请相关律师分别赴部分区、县(市)科协和市级学会开展了科技工作者法律知识讲座12场。

(四)增强“科技工作者之家”凝聚力

积极组织优秀科技工作者开展疗休养活动。积极发挥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市科协联合市委组织部等单位共同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有效调动广大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再作贡献的积极性。由市编委正式批准,成立了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萧山区科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区图书馆联合成立了科技工作者俱乐部。富阳、临安市科协成立了科普活动中心,为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教育和学术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五、加强管理,转变作风,切实增强科协组织能力建设

(一)加强科协领导班子建设

按市委要求,顺利完成了市科协主要领导的工作交替。制定了全市科协系统主席读书会制度。按照中国科协“重心下移、深入基层”和“着眼需求、加强服务”的要求,加强对区、县(市)科协工作的调研和指导,建立了市科协驻会领导与区、县(市)科协联系制度。结合省科协对市级科协工作的考核要求,完善对各区、县(市)科协的工作考核制度。

(二)提高学会管理水平

以学会年检为抓手,加强对学会的指导力度,推动学会健康发展。完成63个市级学会的年检初审工作。出台了《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管理办法》。全年有15个学会顺利换届,19个学会召开了年会。努力形成民主、科学、和谐、开放办会的学会工作新局面。加大学会干部培训力度,加强学会干部队伍建设和组织基础建设,有效促进学会的改革与发展。

(三)转变科协机关作风。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市科协机关以开展“作风建设年”、“节约型机关”和“文明机关”的创建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市科协机关思想作风建设,树立机关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牢固树立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思想,努力把科协建设成为对科技工作者具有凝聚力的“家”。

回顾过去一年,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明确重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科协组织服务于科技工作者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会改革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城乡科普工作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企业科协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科协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清醒地正视这些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写作任务要求

符合通讯的结构与写作特点;体现一定的思想性;以事实为依据,不能虚构;篇幅控制在2500字以内。

第一节 人物通讯

一、人物通讯的概念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影响读者的一种通讯。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

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有的记者在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时,常常被事情的过程牵着鼻子走,摆脱不了“过程线”的圈绕,多半是将好思想、好品德、好人好事平铺直叙地照实写出来,没有把这些材料提高一步来认识,只是罗列现象、堆砌材料、就事论事,这就很难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来。

二、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

(一)表现人物的时代精神

各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特色和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所提倡的主流意识,只有与这种主流意识密切结合的人物通讯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谁是最可爱的人》[1]之所以感人肺腑,是因为它展示了一种艰苦环境下,坚韧刚毅、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民公仆》[2]是改革开放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代表。这些都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看到它们,读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回想到它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容易理解穆青所说的:“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往往会起到人物的某一段传记、时代的某种纪录的作用。”穆青还提出“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且从这个高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记者郭梅尼在总结自己一生创作经验的《我的记者之路》一文中也说:“作为一个记者,首先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写的人物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衡量,放到时代的天平上来称称,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它的新闻价值。”郭梅尼同时也注意到“社会是发展的,时代特点也在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和追求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时代的人,要选择不同的代表人物。这就要求记者不断学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站在时代的前列,用一双时代的慧眼,去捕捉时代最新的事物和人物”[3]

(二)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是通讯人物区别于一般民众的独特之处。在着笔之前,我们不妨先考虑一下。和其他人相比,这个人有哪些突出之处,他最令人感动的是什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他与别人的不同,等等。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主题、选取的材料就能比较深入地刻画出新闻对象的个人魅力。2004年第3期的《新闻战线》刊登了李杰、戴鹏、王明浩关于《共产党人的楷模——史来贺》的采写体会。他们认为“对重大典型人物的报道,应避免人的个性被淹没”。在报道史来贺的事迹时,他们注重用个性化的语言去表现他的精神和独特气质。

“文革”期间,有人到刘庄煽风点火搞串联。史来贺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村里规定:“谁离开生产出外串联不计一分、不发盘缠;贴大字报,集体一分钱不报销。”那时最时髦的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史来贺说:“咱老百姓没有苗咋吃饭?谁要草就让他吃草好了,咱们要除草留苗。”

有人问史来贺:“你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史来贺风趣地说:“我平生有三件快乐事:一是下着大雨,光着脊梁淋着雨在地里干活最痛快;二是为刘庄、为集体干一件事最痛快;三是看到刘庄富了,全国的农民都富起来,我心里最痛快。”

这些朴实而个性化的话语将一个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精神内涵是个人举动的内在依据,因此,报道人物不能把笔墨仅仅局限于人物行为事迹的罗列,而是要分析出位于灵魂深处的支配他们这样做的更加根本的东西是什么。不能深入挖掘人的精神内涵,“见事不见人”的通讯文章,容易流于浅薄和苍白。

【案例】 (《易新群系列报道》之《三上巴别为爱作证》,载于《南方日报》2001 年4月27日—12月3日,2001年获得广东新闻奖)

易新群的意义在于:为什么一名普通士官的故事会牵动许多人的心?只因为他的身上承载着社会的热盼和时代的理悟——一个人扶贫助学是很平常的事,而一个患癌症的人坚持长期扶贫助学就不寻常了;一个姑娘爱上一个普通士官是很平常的事,而要嫁给一个患癌症的军人就不寻常了;一个人结婚是很平常的事,但无数的人们自发为他们举行婚礼就不寻常了……

本报从4月27日至5月3日,在头版显要位置连续7天以《三上巴别为爱作证》为题开辟专栏,以广州军区司务长培训大队士官易新群和黄小南前往广西田阳县巴别乡举行婚礼为契机,追踪报道了易新群的事迹。连日来,很多读者向本报编辑部来电来信,询问易新群,评说易新群。

易新群只是一名普通士官,为什么他的故事牵动了社会上许多人的心,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这是因为不寻常的易新群实实在在地生活在我们身边,有血有肉,更因为在易新群身上,承载着社会的热盼和时代的理悟。易新群,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易新群的意义在于,作为一名普通士官,他在平凡的生活中为我们树起了令人仰止的道德坐标。

易新群是平凡的,不幸的。他少小丧父,家境贫困,中途辍学,做过木匠,打过工。命运更捉弄了他,让他承受了比一般人更致命的打击——身患癌症。而正是这样一个平凡不幸的普通士官,在他的生活中演绎了不平凡乃至惊天动地的故事。他以重病之躯,仍牵挂贫困地区失学的儿童,仍关心和帮助周围的人:尽管自己也身患绝症,仍关心、安慰病友家属吴大妈;尽管自己的家境不好,仍尽其所有帮助贫病交加的潘大姐。进入易新群的世界,我们不断为他的不幸流泪,为他的崇高人格和爱心所感动;而更多的人,也正受其感召,加入助学扶困的行列。

易新群的意义在于,他挑战困难和病魔的意志、毅力和情怀,传递给我们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易新群在困难面前,没有气馁;在病魔面前,他积极抗争。他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参加部队野外训练,奔赴抗洪前线扛沙包。他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笑对死神,“给生命打张借条”,满怀热情地去拥抱生命,顺利地度过医学上通常认为的“五年危险期”。在生理上,他有一个病弱的身躯,但在精神上,他却释放出无限的力量。易新群说:“我虽然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决不放弃把握生命的宽度。”在抗洪前线,当决口终于合龙的时候,易新群病弱的生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易新群的意义在于,他的故事昭示了一个道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易新群的故事中,不仅仅有易新群爱的奉献,更有周围的人感人肺腑的爱的回报。巴别人以最崇高的礼仪为易新群举办了婚礼,吴大妈为他付出了特别的母爱,潘大姐曾想把女儿许配给他,这种想法固然不可取,却可见其拳拳报答之心。黄小南为他献出了美丽的爱情,这已超出了一般意义的男女婚恋,而代表着整个社会对英雄、对崇高的敬重和仰慕。“他对社会奉献了这么多,他值得我爱”;“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如果说我是真心实意地付出,那是他确实值得人们去爱”;“这么好的人,怎么可能没有人去爱他呢”——这是黄小南、吴大妈和潘大姐对爱的理解,也说出了社会对爱的理解。

易新群最喜欢的歌,就是《爱的奉献》。这首歌他用口唱着,用行动唱着,用心唱着;他在连队唱着,在病房唱着,在巴别唱着;他自己唱着,也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唱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易新群的意义还在于,他的全部经历和事迹,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时代革命军人和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和赤诚情怀。易新群身上的崇高品格、博大爱心、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以及笑对死神的战士情怀,无不得益于部队的教育和党的培养。对部队的情结、对党的情结,牵引着易新群完成了由一个普通的社会青年到一名革命战士的转变。易新群说:“树大在于根深叶茂,我植根于我们的部队,我获得的每一份荣誉都凝聚着集体的汗水,无不是领导、战友关心培养的结果。”对巴别的扶贫助学,在易新群的背后,有最先实践的探路者陆将,有学员二队的全体战友,有司务长培训大队的全体官兵。这里,让我们补充一个充满着战友情的故事,它已足够说明易新群和他的战友,以及由他们所代表的革命军人和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和赤诚情怀……以“心愿”的名义捐建的巴别中心学校的水池,壁上是这样刻写的:“饮水思源。易新群和司务长培训大队学员二队全体官兵捐建。”水池矗起的不仅仅是易新群的丰碑,也是一群革命军人和共产党人的丰碑。

(四)记者本身的真情实感投入

连自己都不能打动的东西就更难打动别人。记者郭梅尼说:“有的青年问我,你写的人物为什么那么感人呢?我想,千条万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颗火热的心。记者爱他了,读者才会爱他;记者感动了,读者才会感动;记者流泪了,读者才会流泪……”,“记者的感情,记者的哭声,记者的泪水,读者都会感到、听到、看到的。稿子是记者的血啊……”

2004年4月,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不幸因公殉职。当时,新华社记者朱玉被派往登封调查采访,她笔下酝酿的是一篇长篇通讯《警察任长霞》。在采访中,朱玉屡屡被采访对象感动着,任长霞的形象也在脑海中清晰、鲜活起来。

任长霞的丈夫跟朱玉说,他从殡仪馆一路开着车回到郑州,就是登封回到郑州的过程中,一路听的是磁带。这个磁带里全是情歌,类似《真的好想你》。他说他越听越难受,一路上眼泪就没有停过。他说一进自己的家门家里没有人了,孩子已经被亲人接走了,他把门一关扯着嗓子就嚎,大声哭,说那天他才觉得任长霞是真的死了。所以在朱玉的稿子里最后写了一句,“空空的屋子里响起了一个男人的号啕声”。朱玉说:“这个时候我是觉得所付出的所有的辛苦、所有的感情就像一个被吹得很大的一个气球一样,到最后就用这一句话像一根针一下把这个气球扎破了,就是觉得一下子整个感情宣泄出来了。”

朱玉写完稿件以后,曾接触过任长霞的老领导。朱玉问他:“你看我写的稿子《警察任长霞》了吗?”他说:“我看了,我哭了,我觉得你写的就是她,很像她。”记者只有心中饱含深情,作品才会有感染力,否则就会显得矫情做作。

(五)写作的实事求是原则

写作人物通讯还要注意落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此,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方面,不要一味机械地套用理想化、先验化的路子。长期以来,在通讯写作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本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写作,但对一些人来说,这反而是“作茧自缚”,使得他们对新闻的采写再也跳不出这个圈子。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文章登载的是某记者对一位青年企业家的采访。

采访者:“你一定经常加班加点,忘记了休息?”

被采访者摇了摇头:“不,我一般不加班加点。我对每天的工作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休息时间我要用来看书。”

采访者迟疑了:“那么,你有没有生病不休息,把病假单塞在口袋里?”

被采访者笑了:“不,现代社会要求讲究效率,拼身体不是个好办法。”

有点失望的记者把希望寄托在第三个问题上:“听说你爱人原来在新疆工作,你探亲时,是不是还惦念着工作,未等假期满,就提前赶了回来?”

被采访者再次表示了遗憾:“我还嫌假期短了呐。她是搞计算机的,有的革新项目我还可以和她在那里商量呢。”

采访者观念中有事先已经成型的某种“模子”,企图以此对人物进行简单的再复制,却遭到了被采访者的顽强抵制。不难判断,这次采访,记者本人肯定是一无所获,但他启示后来者,先验化的、模型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另一方面,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还要做到,不主观臆断、凭空拔高新闻人物。新闻的真实性要求通讯的人物形象必须是对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客观叙述,不能为了追求典型的尽善尽美而损坏了人物的客观真实性,给读者造成虚假的感受。

三、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

(一)自我表现法

自我表现法,即注意抓住人物自身富于表现力的举动或者个性化的语言,直接征服读者。以获中国新闻奖特等奖的《公仆本色——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200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作者:朱玉、董宏君)为例,我们从以下五点来看。

1.肩负“重任”的郑培民。

领导与郑培民谈话。刚一谈起去艰苦地区工作的重要性,郑培民笑了:“请直说吧。”郑培民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就去了叭仁村。

郑培民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他带着机关干部下地,自己弯着腰在田里干活,给农民演示。1992年春,在田里示范劳作了几天的州委书记郑培民,一脚踩空,仰面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坎,摔成了脑震荡。

他用手比划过一个雁阵给干部们看:“大雁飞在天上,要有一个班长,就是领头雁。这个领头雁啊,不能飞得太快,脱离开雁阵,就起不到头雁的作用了;可也不能飞得太慢,混在雁阵里,就失去了头雁的作用。”

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这只是一个粗略到乡镇、尚不包括村寨的统计。除去在省里州里开会、办公需要的时间,在“开门见山”的湘西,这是一个没有喘息之机的数字。

2.“真情”对待民众的郑培民。

郑培民是个心细的人。他回湘西,有两件事必须做——陪老同志吃一顿饭,打一次扑克;他下乡,在乡镇和农民家吃饭,一定会把饭钱交上——“老百姓生活得不容易!”

3.工作中的“砥柱”。

正当人们惶惶不安,没有主心骨的时候,郑培民来了。他不是象征性地点个卯就走,而是安营扎寨,住进了黑洞洞的县委招待所。“指挥抗洪的省委副书记和百姓一起住进了‘水围子’。”消息不胫而走,人们悬着的心,咕咚一声落了地。

就着堤外滚滚洪水,郑培民坐在堤上,吃着盒饭,静静地度过了自己的55岁生日。路过大堤的郑培民告诉司机“绕道走”——他不忍看着灾民们一边让太阳晒着,一边还呼吸着他的车扬起的灰尘。但郑培民的心却没有绕着走,他拍板,要在3天的时间内,把几万灾民转移到可以吃上饭、喝上水的院子里去。

一句很重的话从素来温和的郑培民嘴里扔出来:“老百姓遭了那么大的灾,你们还要表示什么?!”

郑培民深知身体的重要性,他说过,“身体是1,政绩、家庭、知识等是后面的0,0越多,成绩越大,但没有了1,再多的0都是0”。但个人的身家幸福怎么能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相比?受命于危急之刻,面对重于泰山的责任,他已经做好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准备。

郑培民在大堤上,整整待了60多天,400公里的长堤在他脚下踏过不止一遍。回到家里,掉了10多公斤肉的郑培民对妻子说了实话:“这次抗洪,是对我生命极限的挑战!”

4.面对“考验”的郑培民。

这是郑培民在湘西工作时的一段日记:“这次回湘潭度春节,我谢绝了办公室派车送我的盛情,同时谢绝了办公室要为我报销路费的好意。坚持自费返家,往返火车票近80元,自己掏腰包。有人讲我太板,我想,宁肯自己吃亏,对自己严格要求,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做到的。”

还是一段日记:“在吉首给两个孩子分别定做了一件羽绒上衣,这是我给孩子们买东西中最大的一次,计247.61元。不占企业的一点便宜。”

从20世纪80年代起,郑培民就先后担任市委书记、州委书记、副省长、省委副书记,又曾长期分管全省农业、文教、政法和党群工作,可谓位高权重。但他总强调,“情浓钱淡,永葆清白”,“君子之交淡如水”。

“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郑培民写得清楚,做得更明白。

5.家庭生活中的郑培民。

“手拉手,户外走,说说话,散散心,情切切,意绵绵,身体好,永相伴。”与妻子的一次散步,被郑培民在日记中诗意地记录下来。

郑培民的日记,折射出“后门”的坚固:“某某同志来家,我不在家,请我爱人转给我一封推荐信,并送了5000元,讲请力求旅游用。力求当即指出,这是送‘错误’给我们,绝对不能收。”

郑培民曾这样鼓励自己的孩子读书上进,“与其我留给你们财富,不如给你们留下创造财富的能力。读书,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郑培民记了40多年的日记,终止在他去世的那一天。就在前一天,他还在电话中叮嘱妻子:“你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也不是个铁砣,要注意一下身体。”临挂电话时,郑培民轻松地对妻子说:“别惦记我,愿你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文章以“重任”、“真情”、“砥柱”、“考验”、“家风”五个部分,从对责任、对民众、对工作、对物质诱惑、对家庭五个方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鲜活的形象。

上面我们选取的只是郑培民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可以看出,郑培民的话语不多,但却有很强的力量感,这样写来容易突出他当机立断的作风和一心为公的精神。

作者还巧妙地抓住了郑培民的日记,将他日记的内容穿插到叙述中,给人真切的感觉,让读者从细小的方面了解郑培民的严谨作风。

(二)他人评价法

他人评价法是通过当事人之外的其他人的表述来刻画人物的方式。同样是报道郑培民的先进事迹,2002年10月13日,中央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一个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郑培民》更多的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对郑培民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进行了精心表述。

一个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郑培民(节选)

眼下的湘西,稻穗黄金,瓜果飘香。当地的苗族同胞告诉记者,越是看到这些,他们越是想念郑培民,那个他们称为“为民”书记的人。他们用传统的路祭祭奠郑书记,就是要告诉他,放心吧“为民”书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湘西大山深处的火炉坪村,“为民”书记帮助种植的猕猴桃今年迎来了第一次丰收。苗族农民张来富把最大最好的果实敬献在郑书记面前。

苗族群众张来富妻子说:“郑书记去世了,那天晚上我们连饭都吃不下,我好想好想去哭一场。他对我们实在太好了,像他亲孩子一样的照顾。没有吃的他送吃的,没有穿的他送穿的。”

五年前,张来富在干活时不慎摔下山崖,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一贫如洗,孩子也失了学。张来富几次想到了死。就在这个时候,郑培民带着扶贫工作组来了。张来富记得那是个大雪封山的日子。他不敢见省里的大领导,躲了起来。而郑书记却留下了600元钱和一句深情的嘱托:“一定要让孩子上学,全家过个好年。”回到长沙后,郑培民买了几只种羊和猕猴桃种苗送给张来富,还帮着解决了1万多块钱给他盖房子。

张来富说:“第三次他来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他说我先看看你喂的猪,到那里看我的猪,(那时)房子全部搭好了,他说还可以,这是初步的,以后还要再发展,再搞好些。”现在,张来富家已经脱了贫,孩子也初中毕业了,他们是多么想把这一切告诉培民书记。而同样冀盼着的又何止张来富一家。火禾公路沿线的群众也在盼着郑书记,希望他能在刚刚修通的公路上走一走。因为正是“为民”书记迈着因糖尿病水肿的双腿和他们一起勘探路线、帮他们四处奔波才建成的这条路。

苗族干部洪金玉介绍说:“他心里老惦记着苗区的这条公路。他说我回来以后就不剪彩了。我力争在这条路上走一走。(现在)郑书记已经去世了,这个剪彩的活动已经不能实现了。”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是郑培民为官几十载的座右铭。他在1991年3 月13日的日记里写道:晚上看电影《焦裕禄》,再现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的光辉形象。人民呼唤焦裕禄式的共产党员干部。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我要向他学习,永远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这是郑培民肺腑之言,更是郑培民的行为准则。

在湖南,常常会听到人说:培民书记是我的好朋友,培民书记是我的好兄长。而说这些话的多是普普通通的群众。在郑培民为官的几十年里,凡是群众写给他的信,他总要亲自拆看;下农村,他总要到农民家里掀掀锅盖、看看猪圈牛栏、摸摸床上被褥;住农家,他尽量住在孤寡老人家里。他处处想着别人,唯独忘了自己。1998年抗洪时郑培民担任安乡段的总指挥,当时县里有个同志在抗洪中因血压高住进了医院,郑培民便赶去看望他。

郑培民原秘书袁友方回忆说:“这个同志就告诉他我低压是95,他感觉到头很晕。但是我心里知道,当时书记的低压已经是105了,可他脸上丝毫没有露出什么别的表情,而是安慰住院的同志。看完这个病人以后,书记又到大堤上去了。”

2002年3月11日,是郑培民为党为人民工作的最后一天。连续超负荷的工作终于使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就在他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的路上,生命垂危的郑培民还用那微弱的声音告诉工作人员:不要闯红灯。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说:“郑培民同志用他短暂的一生,忠实地实践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培民同志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集中体现在立党为国,执政为民,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有人说,一个领导干部,在一个岗位上干出成绩并不难,而在所有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做到有口皆碑,就不容易了。在过去的20多年里,郑培民先后担任过市委书记、州委书记、副省长、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他都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他工作多次变动,但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

1998年7月24日晚上,湖南安乡县城外的书院洲出现管涌,大堤一下子被撕开了近百米长的大口,洪水咆哮而来。电力中断,一片漆黑。眼看着安乡县城快保不住了。正在人们万分焦急的时候,已是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湖南常德市政府巡视员洪祥明说:“他考虑的是安造垸十几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要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个人安危也要把这个口子堵上。”

(三)由事托人法

由事托人法,也叫“缘事显人法”,即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一个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郑培民》在塑造人物时,采取的另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由事托人法。

表现郑培民全心为党为人民服务的事件——

郑培民就是这样一个人,党和人民的需要永远是他唯一的选择。早在1990年,组织上决定调当时的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湘潭和湘西,一字之差,却是从全省名列前茅的富裕地区调到全省最穷的地方。而且是平级调动,换了谁,自然都要思量一番。

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说:“我们估计到他会接受这个任务,但是没估计那么爽快。我找他谈话的时候,我说培民啊,你的工作会变动一下,他说到哪里去呀,我说到湘西去,他二话没说就接受了。好呀,服从组织决定。”

表现他不徇私情的事件——

今年3月份,郑培民被有关部门临时抽到北京完成一项重要工作。临行前,即将博士毕业的儿子恳求父亲帮自己向合适的单位推荐一下,然而就在人们整理郑培民的遗物时发现,儿子的推荐信还压在箱子底下。

郑培民的妻子杨力求多年在省新华书店做一名收发员。四十年里唯一一次工作调动就是随着郑培民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

到长沙工作的十多年时间里,不会骑车的杨力求每天上班和下班都要步行四十多分钟。而这期间,经分管干部工作的郑培民之手提升、调动的干部却有许多许多。

(四)以景衬人法

以景衬人,用情景为人物形象的处理作铺垫。如朱玉、程红根写的通讯《警察任长霞》,许多笔墨是通过他人叙说来记述先进人物,起到了对通讯人物刻画的重要作用。

1.以下主要是用人民群众的感恩行为,以及任长霞面对这些感恩的不予接纳和恰当的处理方式,来衬托任长霞的崇高品格。

老百姓感激任长霞。他们刻了功德碑,拿上镐头铁锹,带上锣鼓家什,要把披红戴花的石碑竖在市中心的嵩山广场上。

石碑是专为任长霞而刻的:“有为而威邪恶畏,为民得民万民颂”。

任长霞赶去了:“立碑?那不中!”

群众不干,“你这人啥事都讲理,这事你办得没有道理,这是俺万把人的心意,俺就立这儿!”

任长霞没辙了,只好让群众把碑立在公安局里的背静地方。

群众前脚走,她后脚命令:“拆掉!”

老百姓朴实。他们说,任局长为俺们办了事,没拿俺一分钱,没吃俺一嘴东西,还不让俺们送块匾?

任长霞在任3年,她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近3500人次,平均一天3个;公安局门前经常因为送匾送锦旗的唢呐声而热闹非凡。

有的老百姓干脆直接把匾送到郑州市公安局去。送匾的人太多,市局的领导批评任长霞:“你弄这表面文章干啥?”

任长霞也不解释,“我回去制止!”

2.以下用任长霞丈夫的表述,来衬托任长霞的以工作为重的忘我工作精神。

丈夫也多少了解警察这一职业的辛苦。他说,一个男人能做到长霞这份儿上都不容易,何况是一个女人?我何苦拖她的后腿?

他对任长霞又怨又爱,这一复杂心情一直持续到任长霞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她生命的倒数第3天,丈夫给她打电话,她说“我正忙呢”,丈夫无奈地放下了电话。

谁料,从此一别,山高水远!

3.以下用任长霞离世之后人们对她的悼念活动等,衬托任长霞的公安工作业绩。

号称登封十里长街、60米宽的少林大道,迎面而来的是成千上万自发为任长霞送行的百姓,等待吊唁的队伍昼夜不停,三日不断,一直排出近3公里,整整20万人次。

王松案的受害者冯长庚从电话中得知噩耗,朴实的农民急得对着电话破口大骂,心里却凉了:谁敢拿任长霞开这样恶毒的玩笑?

此时,从警21年的警察任长霞,与丈夫结发18年的妻子任长霞,终于可以歇在家里,与丈夫和孩子做伴……

升任局长后,任长霞的老父亲曾给她交代一句话:“咱当官可要当清官,别当贪官。可不要放过一个坏人、冤枉一个好人!别给你祖宗挣骂名。”

如今,怎么开口对她半身不遂的父亲说呢,说任长霞的英名永在,而他最心爱的女儿不在了?

任长霞是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走的。丈夫抚上她的眼皮,在她的耳边说:“把眼睛合上吧!你是不是等着儿子回来呀?”

父母还未送终,儿子尚未成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长霞刚刚得到的奖章,她还没有见过,还没有来得及戴在胸前,办公室里还有大量没有批阅的文件,上面写着:请任局长审阅……

任长霞的战友们把长霞接回登封。他们把与长霞挥手告别的最后时刻留给了自己。

公安战线的战友情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他们更多地朝夕相处,更多地生死相托,他们领略过世界上最高尚美丽的情感,也见惯了世界上最悲惨龌龊的事情,但最后的告别时刻,所有的警察都管不住自己的眼泪和声音了:痛快地哭一回吧,以后再也听不到任局长的批评了!

一句话没有留下的任长霞留下了一道需要回答的问题:一个共产党人应该留下什么名声,应该留下什么样的背影,什么样的作为会让人在她的肉体消亡后还肃然起敬?又有什么样的精神能穿越变迁的时代,非但不朽,反而常青?

任长霞走后的第七日,是民间俗称的头七。遗像前,摆上了她最爱吃的蒸槐花。

丈夫坐在妻子的遗像前,跟照片上的她拉家常:“我回来晚,你是不是又生气了?你看你看,又瞪我?”

自从任长霞去世后,丈夫天天如此。

那年麦黄时,任长霞把电话打到冯长庚家里:“老冯啊,麦熟了,趁个星期天我组织民警给你们割麦去。”冯长庚怕她太累,说了大半辈子最满意的一句谎话:麦子收完了。

麦快熟了,花已经开了,长霞再也不回来了?

登封出现了一条鲜花的河。

哪有女人不爱花呢?老百姓知道任长霞爱穿红,她爱花,于是,登封三日花售尽!

花海中出现了山中采来的草花,那是还带着泥土的草花。想必,她亲近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民,也不会嫌弃属于大地的泥土?

实训练习题

根据新闻写作实践内容,采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人物通讯。

第二节 事件通讯

一、事件通讯的概念

我们有些人认为,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其实,这种认识把事件通讯与工作通讯相混淆。

事件通讯应该是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情景报道,这类事件或是由于大自然某些原因引发的,或是社会上政治、军事等所为的。

事件通讯是以事件为内容的报道,它比事件消息的写作容量大。消息为了争取时效,要求写作迅速、简洁,只能概略地报道事件发生或结束的情况。因此,有些重大事件,单发消息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欲,这就需要通过事件通讯的报道,对该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具体而详细的介绍。可以说事件通讯往往是事件消息的“放大”和“延伸”。这种放大和延伸包括报道的事实和报道思想。事件通讯不是事件消息的简单重复。

根据事件通讯的内容,可以把事件通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党和国家重大事件的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的取材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那些举世瞩目的重要事件是事件通讯首要的关注对象,如新华社1999年10月1日报道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检阅三军的盛况的《世纪大阅兵》。像这种人民大众乃至国际社会都瞩目的大事,一经报道出来,就引起普遍的社会关注。

(二)记叙社会突出事件的事件通讯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每次社会发生重大事件,记者都在现场进行采访、记录。而事件通讯正是反映重大事件、重要事件的最佳形式。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新闻记者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回归盛况;1998年,全国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赶赴抗洪前线报道灾情;2001年,广西南丹发生特大透水事故,矿主隐瞒不报,记者探寻真相揭开谜团;2003年,非典肆虐全国,记者不畏艰险深入隔离区调查采访;2005年,神舟六号飞天成功,新闻记者在现场记录下光荣与自豪。

(三)反映普通人生活中的小故事的事件通讯

身边的普通人生活中能称得上是“一件事”的小故事,那些发生在凡人生活中的虽“小”却“新”的事,都可以纳入事件通讯中。通过这些小事情展现出更大更深刻的思想意义。如《南方周末》2005年1月13日的《一个打工农民的死亡样本》就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外出打工被骗后因病死亡,老乡背其尸体回家的事,反映了农民工外出打工之路的艰辛和危险,引起全社会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何时才能真正受到保护等问题的关注。事件虽小,但却反映出了许多社会现存的深层次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

(一)深入发掘思想意义

罗列事件、就事论事的事件通讯没有大的价值。只有将事件放到大的背景中去考察,才容易发现它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结合时代精神,详细分析材料中所蕴涵的精神和启示,找出它的思想意义,围绕一个能够统率全文、高屋建瓴的主题艺术化地叙述事件,方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小平同志南方视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如何去表现这一事件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深圳特区报》的记者作了精心的考虑。在记录小平同志在深圳的整个过程中,他们巧妙地引用、穿插相关的背景材料,避免了就事说事,使文章超越了这一事件本身,引导读者通过这一事件去感受深圳飞速发展的辉煌历史,领略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

(二)抓骨干性情节

叙述事情既要完整又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不分轻重缓急,流水账式全盘记录事件的总过程,只会把文章记述导向一团模糊的境地。围绕主题,精当剪裁,抓住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骨干性情节,进行重点描绘,简洁合理地勾勒出事件的全貌才能写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文章。对内容相对复杂的事件以小标题来划分文章,标示情节发展过程是增强写作条理、提高识辨性的可行方法。发生在曹县一中的高考替考案牵扯了众多的人和事,怎么把它叙说清楚,记者在写作中采用先列举事例,揭开文章要讨论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各个击破的办法。由于这一事件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学生、老师、校领导、县教育机构这些群体,作者将他们作为四大类,分别记述了他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将各个层面的问题明确地摆在大众的面前,使人读来一目了然。

(三)描写场面

再现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典型的重大场面,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是事件通讯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建国50年庆典》[4]这样记载阅兵仪式开始前的场面:

激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奏响了世纪大阅兵的序曲。一辆红旗牌检阅车驶出天安门。检阅车上,站立着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此刻,代表着共和国武装力量构成的42个方队整齐列阵东长安街。

记者把重点放在了展示仪式开始后的现场场景:

10时36分,当江泽民在天安门城楼发表讲话后,军乐声再次回荡在天安门上空,气势磅礴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像一团流曳的火焰,鲜艳的军旗首先映入人们的视线。156名三军仪仗队员护卫着这面鲜血染红的神圣战旗……

……陆军的三色迷彩,仿佛秋日里斑斓的草场——来自北京军区的两个步兵方队,一支曾在太行山上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另一支涌现过“济南第一团”等31个英模单位。铿锵有力的足音,延续着长征的脚步;勇往直前的雄姿,像百万雄师过长江的身影……

……就像一部雄壮的交响曲,世纪大阅兵的尾声气壮山河……25架涂着迷彩的直升机仿佛绿色的雁阵,107架新型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如同银色的闪电——陆海空航空兵首次联合编队飞越天安门上空……

作者把阅兵仪式雄壮的美描摹得令人回肠荡气,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四)勾勒人物

事件通讯勾勒人物,主要是缘人显事,写人不是目的,表现事件是唯一宗旨。所以,和人物通讯要求刻画立体的饱满的人物形象的写法不同,事件通讯采用白描、速写手法,简笔勾画几个突出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借助人物的言语、行动、思想等表现事件。如《世纪大阅兵》,虽是以场面描写为主,但记者巧妙穿插了作为观众代表的西观礼台上年近古稀的澳门大学教授程祥徽的一段观后感:“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需要这样强大的国防。”精明的记者马上把老先生的话提升到理论意义的高度,认为它昭示了:一个巩固的国防,一支强大的军队,始终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宁幸福的可靠保证。而这也正是这篇通讯的题旨所在。

事件通讯在勾勒人物时,也很注重细节描写。如《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陈锡添)中就注意抓细节来刻画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风采:

不一会,邓小平同志出现了!人们的目光和闪光灯束都一齐投向这位领一代风骚的伟人身上。

他,身体十分健康,炯炯的眼神,慈祥的笑脸,身着深灰色的夹克、黑色西裤,神采奕奕地步出车门。

寥寥数语就把邓小平睿智慈祥的人格魅力展现无遗。

(五)情理交织

《救救我——一名12岁儿童的悲惨遭遇》(新华社通讯2001年1月30日)采用寓理于情、情理交织的方式,以12岁的小姑娘刘思影遭受法轮功迫害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控诉了法轮功邪教的罪恶。作者一方面通过记述同学、老师眼中那个“开心果”刘思影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唤起人们对思影的喜爱;另一方面着重刻画了在邪教面前,幼小的刘思影的天真无邪,揭示了法轮功骗人、害人的本质。把昔日活泼可爱的刘思影和今日被邪教“葬送了光明前程”,稚嫩的心底发出“救救我”的呐喊的刘思影放在一起,人们的情感无法平静。

三、案例评析

【案例】 (载于1941年12月15—22日美国《时代》周刊,转引自黎信主编《外国新闻通讯选评》)

珍珠港:美国海军被打得狼狈不堪

这次美国海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在这悲惨的一个多小时中——这时,还没有正式宣战——美国海军遭到的损失便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的全部损失。

把全部事实搞清楚仍需许多天,然而,战争发生后三十六个小时中从夏威夷传来的零星消息充分说明,在那个懒洋洋的星期日清晨,海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尽管日本的攻击部队已结集好几天了,海军看来却既未发现日本航空母舰偷偷驶入附近海域,也没有收到日本潜艇在夏威夷周围摆队备战的情报。他们直到第一批炸弹落在头上才发出警报。驻在夏威夷的空军在遭到打击时看来也无法进行有效的还击。

事件发生前,在这个城市高低舒适、华丽的住宅中,在怀基基岛附近海滩小室中,在蓬奇竞技场周围拥挤的住宅区中,混杂居住在一起的日本人、中国人、葡萄牙人、菲律宾人、夏威夷人和所谓“卡马马伊纳人”(即长期在这里定居的白种人)都在无忧无虑尽情休息。在微波荡漾的拉西堡附近浅海里——那里不时有哨兵沿着一道挡风墙步行巡逻——几个日本人和夏威夷人涉水叉鱼。在瓦胡岛所有陆军阵地上,士兵们都在懒洋洋地消磨一个典型的无事可干的星期日。在珍珠港内停泊的太平洋舰队所有舰艇上,官兵们都在逍遥自在地打发时光。在闹市区,只有在公共汽车不时开来时人们才能听到喧嚣。

阿洛哈钟楼的大钟指向7时55分。

日本鬼子的飞机从东南方向越过代蒙赫德岛上空飞过来。通常从圣叠戈起飞的飞机也是沿着这条路线飞来的。地面上有的平民估计,日本飞机大约在50—150架之间。它们马达轰鸣,从怀基基岛和粉红色的夏威夷大饭店上空隆隆飞过。据报道,有的是四引擎的大型飞机,有的是俯冲轰炸机,也有驱逐机。日本机群如入无人之境,与它们相遇的唯一的一架美国飞机是雷·布托克律师驾驶的私人飞机。当时,布托克律师利用星期日清晨驾机游玩。日机用机枪朝着律师的飞机开火,打得它浑身是洞,但是律师居然驾机降落。这时,夏威夷到处响起了炸弹的爆炸声。日军空袭的第一个牺牲者是檀香山附近一个民用机场的机械师罗伯特·泰斯,他在发动一架飞机时被机枪子弹射倒。

日本轰炸机投掷的鱼雷在珍珠港肆虐,洞穿那里的主舰。俯冲轰炸机滥炸陆军希堪机场和惠勒机场。空袭发生后不久,夏威夷广播电台发出了空袭警报。但是,即使已经听到了警报,不少人仍半信半疑,直到炸弹在夏威夷腹地爆炸,他们才如梦初醒。从太平洋高地到市中心,日本飞机狂轰滥炸,到处造成破坏。

高射炮火开始猛烈还击,美国驱逐机也升空作战了。这时,不少仍穿着睡衣的居民从床上爬起来就往城里跑,有的则往山上跑,以便观赏美日大战的奇景。很少有人惊慌失措,倒是有许多人无动于衷。有个男人边跑边朝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喊道:“大陆报纸的报道准得夸大这件事!”

第一轮空袭结束后,鲍恩德克斯市长宣布全岛进入紧急状态,他要求大街上全部行人隐蔽,命令警察和消防队出动。岛上的最大的学校——法林顿中学成了临时医院,就在这时,日军飞机又来了。

在檀香山山头上观战的人们都能清楚地看见,珍珠港被炸得很惨。大团浓烟从福特海军航空兵基地(又称鲁克机场)滚滚升起。当第一枚炸弹落在福特岛上时,一位平民正驾车路过这里。他说:“这枚炸弹肯定很大。我看见两架日本飞机越过高山向海面俯冲,向一艘海军船只放鱼雷。这艘军舰挨了好几次炸。我还看见俯冲轰炸机一架接着一架飞过来。”

遭到伤亡的不仅是檀香山的平民。日本飞机还袭击了瓦西亚瓦镇——那儿有一处大水库——扫射大街上的行人。有一架日本飞机一头栽到瓦西亚瓦法庭后面的地上,燃起了熊熊烈火。

乘美国民航班机前来该岛的乘客目睹日军飞机猛扑珍珠港和希堪机场,交口赞扬海军特地在星期日早晨为大伙儿搞了一次大规模实弹演习,真是考虑得太周到了。一个取道此地前往天津的美国汽车商目睹一枚大炸弹尖声呼啸着落在珍珠港,落在离自己不到30米的地方,不由得拍手叫绝:“乖乖,这要是个真家伙可不得了!”班机机长满头大汗,总算把这坏消息发出去了,电文是:“看来檀香山与美国政府之间正处于不宣而战的战争状态!”

连《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军事记者约瑟夫·哈斯奇都上了当。他说:“我把我的妻子叫醒,问她可否知道在欧洲的空袭听起来是什么样子。我对她说:‘现在正在模仿空袭的声音,可像了!’然后,我们俩一道到海滩游泳,我们以及旅馆的其他住客都误以为这不过是海军再次搞演习罢了。直到广播电台宣布出了事,人们才接受这不可思议的事实。”

在遭到第一轮措手不及的打击后,守军投入战斗。观通兵坚守在海军船坞的信号塔上观察来犯的敌机,不时用可见信号发出空袭警报。信号兵们冷静、沉着,全然不顾敌机轰炸、扫射和我军高炮弹片在身边横飞,把几十道命令传达给向外海逃逸或在锚泊地坚持战斗的舰艇。

一位海军新兵首开纪录给敌人以打击。在全舰乘员各就各位战斗岗位的命令下达之前,他就单枪匹马用机枪打退了一架来犯敌机。

某舰舰长在司令塔和舰桥间来回奔跑指挥战斗,不幸腹部被弹片撕开,倒在甲板上。这位舰长不准别人把他抬到安全的地方,却躺在那里坚持指挥,直到舰桥被烈焰吞没。这时,两位军官试图把舰长救走,但也被烈火包围。后来另一位军官冒着烈焰爬了过来,把一条绳子扔到临近一艘军舰上,又把另一条绳子扔给这些陷入死地的人们,这才把他们救了出来。

操纵一门五英寸舰炮的一个班水兵中有十个在日机一次扫射中牺牲,唯一幸存的水兵把全班任务承担起来了:有三次他自个儿从弹药箱中搬出炮弹,自个儿把火药筒装上,自个儿跑到大炮的另一端,把炮弹装进炮膛,自个儿跳到瞄准手位置上,自个儿开炮。后来一枚炸弹在腿上开了花,这位水兵落水,但却遇救。

另一艘军舰上的禁闭室的门被炸开了,一位因过错被罚坐禁闭的水兵立即跑到自己的高炮战位上。当空袭警报拉响时,一位正在住院的军官不顾护士的阻拦穿过医院大院跑回本舰。尽管身患疾病,他打得很漂亮,因而他的舰长为他请求升迁。还有一位水兵找不到重机枪枪架,他全然不顾射击时的可怕震颤,把机枪架在手臂上开了火。

一艘在锚泊中的飞机补给舰尽管屡遭攻击,燃起了大火,但却击落了一架敌机。就在这时,舰长看到几码之外出现了一艘袖珍潜艇的影子。补给舰立即开火并命中,就在潜艇的观通塔露出水面时,一艘驱逐舰用穿甲弹给了它以致命的打击。补给舰旋即又击落了一架敌机。

从抛锚待修的一艘军舰上放下来的摩托小艇冒着枪林弹雨和纷飞的弹片,从到处都是油料燃烧的珍珠港海面上救起了数十名落水者。官兵们一无例外,反应既敏锐,又沉着冷静,配合默契。

【分析】 1.这篇通讯反映的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事发突然,而又震惊全球,影响古今。

2.通讯的结构类似消息的并列式,事件的情节完整,重点突出,构成的节奏紧凑,扣人心弦。

3.事件重大场面的展现,惊心动魄,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4.勾勒人物,主要是由人写事,通过白描、速写的手法,简笔勾画几个突出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借助人物的言语、行动、思想等表现事件。

5.叙议结合,在情理交融的笔墨中,揭示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事件发人深省。

第三节 工作通讯

一、工作通讯的概念

工作通讯是反映当前工作中的经验、成就,探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通讯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特有的一个品种。

工作通讯的内容不像事件通讯那样广阔,它的取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具有普遍启发性和借鉴意义的事例及经验;在讲述事实的基础上,分析探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批评目前工作的重大失误,披露群众广泛关注的或者发人深省的问题。

二、工作通讯的特点

(一)具有政策性、指导性

工作通讯是对现实工作的经验、问题的探析和研究,它来自生活,还要再回到生活中去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它是具有很强指导性的文体。但是,工作通讯的这种指导性是不同于政策性文件的指令性的。这也就是说,工作通讯的指导性并不是强制他人照此行事,而是通过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供人们借鉴和思考。

(二)带有强烈的评论性质和研究色彩

工作通讯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思辨色彩。在一篇工作通讯中,我们不仅要报道新鲜、典型的事例,更重要的是剖析这一事件背后的客观原因,探讨它的发展趋势和它所展示的经验、问题乃至规律。

【案例】 (载于2003年7月29日《黑龙江日报》,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秋林老总何其多?

卢 军 张晓荭

哈尔滨市南岗区的秋林地区,被称为哈市商业金三角。这里,哈尔滨秋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远大购物中心、松雷国际商厦曾三足鼎立。后两者去年各实现利税千余万元,而国有上市公司秋林集团经营上却步履维艰,失金一角。

据了解,为了适应南岗商圈新的商业发展形势,秋林集团曾经闭店调整了商场结构和提高商品档次,但没有遏止效益下滑的趋势,秋林集团在股票市场已是亏损公司。就是这个在商战中逐渐走了下坡路的公司,却拥有一个庞大的“经理”队伍。

据了解,秋林集团现有总经理1名,15名副总经理,还有3人为经理助理,享受副经理待遇,中层干部有30多人。据了解,与其相邻的远大、松雷每家仅有四五个老总,每个老总都身兼数职。

关于秋林为何有如此庞大的“经理”队伍,该集团领导大都回避或三缄其口。据了解,秋林集团一位高层领导曾说:“你说秋林老总多,我说还少呢,无论是按照职工人数和营业面积相比,我们的副总都不多于他们。比如远大和秋林商厦都是2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秋林商厦只有3个副总,这比远大要少得多。”据了解,秋林公司改制后,中层干部是原国企的,职工基本是原国企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基本是原国企的,集团的干部也基本上采用原国企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的方式。谈及亏损的原因,他说,这不是哪届领导造成的,这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国企包袱沉重等原因。

记者了解,目前,秋林集团有员工3627人,其中退休人员713人,从去年年末的业绩报表看,公司股票每股亏损0.57元,今年一季度报表显示,公司股票每股亏损0.01元。根据规定,到今年年底,如不能扭转局面,连续三年亏损的“ST秋林”将面临摘牌。从秋林集团业绩报表看,2002年该集团主营业务收入1.78亿元,19个“老总”人均“创收”0.09亿元,而同为上市公司的上海华联商厦,公司共有“老总”10人,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24.1亿元,“老总”人均“创收”2.41亿元。

据称,从今年3月开始,秋林集团就在酝酿重组,先后有4家企业前来洽谈,经过大半年的洽谈,有三家公司已经退出,只有一家公司目前正在犹豫阶段。

三、工作通讯的类型

(一)报道型

直接报道工作中的经验或者与政治、经济、党风、民风建设有关的重要问题。这类通讯以报道事实为主,杂以少量的分析和议论。

【案例】 (载于2004年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制度的魅力

江 华

几天前,在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县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李艳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喜讯她第一个告诉了临时党支部书记赵鑫立:“没有临时党支部,就没有我的今天!”

这位河北姑娘大学毕业前已是河北农业大学的入党积极分子。到西部后,她原以为入党这件事多少会被耽搁。没想到,到邛崃不久,西部计划志愿者临时党支部就成立了。支部将她的情况以书面形式汇报给她的服务单位——牟礼镇政府,并多次打电话沟通情况。

赵鑫立说:“临时党支部帮助志愿者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自我管理模式让我们在西部发挥的作用更大了。”

对此,邛崃县团委书记汪华感慨最多。邛崃县项目办在四川省内率先提出“让志愿者自我管理”的理念,建立西部计划志愿者临时党支部、团支部,通过开展支部活动,实现志愿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汪华认为,这一自我管理模式引发出的是“倍增效应”。

12月5日,邛崃县的志愿者临时党支部为临济镇政府策划了一次活动,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会如此轰动。

此前,上任不久的临济镇党委书记易盂儒找到团县委,点名要几个西部计划志愿者帮镇里做些形象包装工作。

当天恰逢国际志愿者日。志愿者们打着“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横幅,佩戴着志愿者胸章走上邛崃县街头,为这个闻名遐迩的柑橘之乡做宣传。

他们一边向行人发送柑橘,介绍临济镇,一边通过有奖竞猜等互动活动,宣传志愿服务理念。

临时团支部书记、西华大学毕业生曾凯是本次活动的总指挥。他说,整个活动都是我们自己完成的,这种锻炼以及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从未有过,团队释放出的能量也是不可估量的。

邛崃县团委书记汪华告诉记者,自我管理模式推开之前,志愿者做什么都是听从项目办的安排。第一批志愿者到来时,县项目办曾用1个月的时间,专门为他们做好了1年的活动计划。“但事实证明,一些活动并不很对志愿者的胃口,大家参与的热情也不高,效果就打了折扣。”

“现在大不一样了。”汪华说,“团组织立足于为志愿者提供服务,通过搭建更大的舞台促其成长成才。这样,青年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倍增效应也就出现了。”

如今,通过自我管理,志愿者不但将各种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就连日常生活也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邛崃,志愿者临时党、团支部经常组织志愿者与当地人开展体育比赛。志愿者外出,要向党、团支部请假。逢志愿者过生日,临时党、团支部都要发去贺卡,并致信其父母,感谢他们为西部大开发作出的贡献。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卢雍政说,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志愿者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如果将此视作“自转”的话,那么,通过自我管理有效服务了党政工作大局,服务了西部大开发则可视作“公转”。

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服务的志愿者们围绕党政中心工作搞了一次调研,竟使得县委县政府专门为他们举办了“首届广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发展论坛”。

今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的邱子桓在临时团支部生活会上提出动议:大家用外来人的眼光对邻水进行一次全面调研,然后形成报告提交县政府。想法得到全体志愿者的赞同,大家根据当地特色分成农业农村、柑橘、工业、招商、旅游、花卉等6个小组,第二天就展开调研。

两个月里,志愿者的足迹几乎遍及邻水县的每个角落。当县领导看到调研报告时,当即决定,召开研讨会,全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一个都不能少。

研讨会开了整整一天,志愿者与县委书记、县长及100多位邻水县大小官员畅谈邻水发展,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好建议。

短短数月后,志愿者在研讨会上提出的“几乡联动推进城市化”、“实现旅游业零的突破”等建议,已付诸实施。同时,邻水县委县政府宣布,凡西部计划志愿者提出的建议,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同样受到当地政府如此礼遇的,还有邛崃县平乐古镇的志愿者们。

平乐古镇是有名的川西古镇,山水秀丽。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贺金林初来乍到便发现了一个问题:这里的旅游资源几乎没有开发,当地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导游”。

贺金林将自己的想法汇报给了临时党、团支部,大家想出了一个点子:周末到旅游景点客串导游,一来可以影响当地人的观念,二来可以搜集游客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志愿者们打着“西部计划志愿者为您导游”的小旗披挂上阵了。游客起初躲着他们:“哪儿有义务的,肯定事后要小费!”但志愿者仍然在一丝不苟地讲解。游客很感动,主动要付些费用。志愿者们说:“不用付费,就对景区建设留下一点意见吧!”

后来,由贺金林将游客的意见整理出来,当面提交该镇分管旅游的副镇长吴茂林。很快,吴副镇长作出安排:今后,政府决策有关旅游的事宜,一定要征求志愿者的意见;志愿者们周末往返旅游景点的车费和餐费由镇政府解决。

对此,卢雍政认为,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使团组织找到了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有效结合点,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而四川对西部计划管理模式的探索,则为这些效益的产生提供了有形的“显示终端”。

据悉,四川省已有来自全国108所高校的1440名大学生志愿者在31个受援县服务。如今,在四川的每一个受援县,都全面推开了自我管理模式。

团四川省委书记罗强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项事业要蓬勃发展下去,靠的就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二)调查分析型

调查分析型工作通讯重在探讨问题,分析原因,对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以及重大社会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理出线索、脉络,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案例】 (载于新华网2003年8月26日,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贫困户背不动豪华广场 建“花瓶”工程于心何安?

新华网合肥8月26日电(记者 周立民)中央三令五申严禁建设沽名钓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安徽省五河县却要建设一个大型文化休闲广场。拆迁户大多是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吃低保的城市贫民。最近他们纷纷向记者哭诉,担心被县里强拆后无家可归。

县城要建大广场

五河县城呈“井”字形,四条主干道的中心,除民居、商店和办公楼外,有一个体育场。这是这个“全国体育先进县”县城里唯一的运动场所。足球场、篮球场、溜冰场等一应俱全,尽管设施老化、建筑简易,但并不妨碍它成为居民们晨练、晚休的聚集地。

6月26日,体育场门口的一则公告使居民施左昌如坠冰谷。这则五河县政府《关于注销青年圩综合开发范围内土地使用权证书的通告》写道:县政府研究决定,注销青年圩综合开发范围内方兆义等户土地使用权证书。施左昌家的房子也在注销之列。他说:“按照《安徽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拆迁人补偿安置被拆迁人后,被拆迁人把被拆迁的房地产权证交给拆迁人,由拆迁人移送负责房地产权登记的管理部门予以注销,县里还没和我们谈过补偿、安置,土地使用权证还在我们手里,怎么能一纸公告就注销了呢?”从这一天开始,他就和邻居们多方反映、四处奔走。

这一切,源于五河县的一项重大“形象工程”建设计划。五河县委决定今年实施青年圩文化休闲广场项目,拆迁体育场及周边191户居民、25家单位,占地约5.6公顷,计划投资7000多万元。项目简介上写着,这是“为民办实事工程,是县城的标志性形象工程”,“为体现规划高起点,邀请全国一流设计单位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规划”,“广场构图主要由莲花喷泉和下沉式广场两处主要景观构成”,“建成后将成为皖北地区乃至安徽省内县级城市中最大规模的商务中心和品位最高的中心广场”。

今年3月份,县里和外省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协议,由这家房地产商开发5.6公顷土地,付给县里土地转让费2900万元,如果开发商在这里建一家三星级或三星级以上酒店,县里将返还200万元出让金。据县建设局局长刘昕介绍,县里计划拿700万元左右建喷泉、沉降式广场等设施,500万元征用城关村的100亩土地建新体育场的一期工程。这个新体育场总投资2000万元左右,除这500万外,其余资金县里还拿不出来。

拆迁户们对这项工程的质疑,除了认为程序违规等具体问题外,更多的是在责问:“国家不允许再建大型城市广场这样的形象工程,五河县怎么还在顶风上?”县里一位领导是这样回答的:国家是不允许用财政的钱建广场,而我们这个项目财政没拿钱,用的是“经营土地”的收益,我看过文件,是说禁止建“沽名钓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并不是说所有的形象工程都不允许建。

拆迁户们则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卖地收入难道不是政府的钱吗?动辄“最大”、“最高品位”,不是沽名钓誉是什么?至于有没有“劳民伤财”,到拆迁户家里看一看、和他们聊一聊就清楚了。

贫困户雪上加霜

五河县领导认为,他们制定的拆迁补偿标准是比较高的,住户平均每平方米达到510元。而众多拆迁户却认为县里的补偿标准很低,因为这一区域是五河县城的黄金地段,由于房屋差距较大,拆迁户们拿到的补偿高的在10万元以上,低的只有几千元。而拿低补偿的,恰恰绝大多数都是承受能力极低的贫困户。据了解,拆迁户中大多数人是下岗或没有固定工作的,其中部分人每月只能拿30元的低保金。

原小圩区区委书记张道隆对记者说:“我想不通的是,老百姓生活都没头绪,你改造旧城给谁看?按这补偿标准,多数老百姓是买不起房子的。”原县物价局局长李景春说,别说这个区域里的大多是困难户,就我们这样的退休干部都没钱去买房。据了解,五河县商品房均价在每平方米800元左右,开发商们在知道县里要大规模拆迁之后,又纷纷提价,租房的也提高了租金。

居民韩秀英含泪告诉记者:“我每月退休金80块钱;老伴80岁,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退休金一个月300多元。前几天单位领导一天几遍逼我们签协议,暗示如果不签退休金就没法保证。签字第二天就有人来拆房,我快叫他们逼疯了。我签字以后吃不下、睡不着,愁这一家老小怎么办?儿子、媳妇4口人都下岗吃低保,日子紧但还有藏身的地方,拿这补的4万多块钱以后怎么过日子啊!”

患有二级肢残的郑献水说:“我失业快3年了,没吃上低保,一家三口靠老婆打工每月挣的200元钱过日子,小孩还要上学。县里找我签协议,我把协议书撕了,这9000多块钱补偿费让我上哪买房子?我请拆迁办的人帮我租房子,他们找的是一间破得不成样子、眼看也要拆迁的房子,里面住的人还不愿意让。”

64岁的陈淮荚、65岁的卜永和、86岁的凌已娟,还有李业琴、张雅琴、荣再霞……这些居民有的已经签了协议,有的还在“顶着”,但是即将面临的拆迁他们都怀着深深的惶恐。他们几乎每家都有好几个人下岗、吃低保,最多的一家6个儿子全部下岗。在他们的心里,根本不奢望“住得好”,“住得下”就满足了。

干部们的委屈与困惑

五河县财政非常困难,大量工厂倒闭、停产,农业多次受灾,今年淮河水灾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县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全县乡镇普遍欠发工资,有一段时间县委宣传部靠一位部领导从家里拿了一万多块钱垫办公经费才维持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县里为什么还要耗资建广场?

据主管这项工程的县领导介绍,青年圩广场是五河县的中心地带、黄金地段,但环境非常差,老百姓娱乐休闲也没什么好地方,非改造不可,而且附近有一个商贸城,需要周边环境配套才能提升品位、聚集人气。他认为,这样“经营城市”、“经营土地”,还可以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成为五河新的经济增长点,外商要建商贸城、商业步行街和商品房,如果商业发展起来了,有些商品就可以在本地加工。

这些良好的设想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显然出乎他的意料,尽管县里也有为困难户建经济适用房、提供廉租房的计划。他告诉记者,为这个项目他前后大哭了三次,“有时连自杀的念头都有”。他不无委屈、困惑地问记者:“我们确实想为群众做点事、为五河县发展使把劲,可群众怎么就不理解?”

记者同县里一些离退休老干部进行座谈。退休干部居文礼说,别说中央早就下文不许再建豪华城市广场这样的“形象工程”,从五河的县情来看也脱离了实际,群众承受不起。退休老人张家銮老泪纵横:“如果县里再不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就会有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县民政局局长曾殿刽认为,对这些拆迁户一定要妥善安排好,让群众作难了,干部受“委屈”就免不了。

这篇通讯是记者针对形象工程的建设以及拆迁中存在的问题而写的,引起了社会的注意。

(三)札记型

札记型一般是用第一人称写记者的所闻所感。以采访日记形式出现的,纪实性较强,采访随感形式的则议论色彩突出。采访札记往往针对具体的特定的某一现象或问题“就事论事”,及时、快速、灵活地反映新问题。

四、工作通讯的写作要求

(一)抓有针对性的题材

工作通讯的写作目的是指导实践,这就决定了它选用的材料、说明的问题要有典型性和现实针对性。如《顺应时代潮流演绎对外开放——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诞生及两次修改》(《法制日报》2001年3月9日)是配合2001年人代会审议中外合资企业法而作,《海原农民为何拒种“调整草”》(《农民日报》2001年6月14日)是在获悉海原人民拒种“调整草”的消息后,针对这一事件采写的研究型工作通讯。

要抓住有针对性的题材,就要求记者要“吃透两头”,既要正确认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又要对实际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一方面有利于掌握那些作为党和政府中心任务的关键性的热点问题,写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好文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认清舆论导向,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解决问题的新观念、新方法,既宣传了国家政策,又切中时弊,满足广大群众的现实需要。

(二)抓新出现的问题

要想写出有新意的通讯报道,首先立意要新。穆青说:“事实上,许多问题当它真正成为问题的时候,往往孕育着许多新的萌芽和推动事物前进的一些积极的因素。新闻记者如果能抓住这些萌芽,把问题及时提出来,他就能够站在新事物的面前,用新闻报道来推进工作,指导实际……我深深感到,如果一个记者只能跟着别人已经提出的问题跑,重复已是众所周知的情况,他将永远追不上客观实际的发展,起不到党的耳目喉舌作用。”我们的记者要积极主动地培养对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动向、新理念、新情况的敏锐直觉,勇于关注那些人们还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大胆表达别人想说但尚未说出来的话。

(三)逻辑清晰,事实充分

无论是以事实为主,还是重在说理评议,写作工作通讯要尽可能做到逻辑清晰。现象是怎样的?体现了什么问题?导致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何在?解决的办法是什么?记者要善于化繁为简,理性地归纳出问题、现象背后的东西,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报道。必须要有充足的证据才能保证推理的顺利进行。列数字、作比较、刻画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等方法都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充实,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案例】 (载于2003年12月28日《新民晚报》,作者:王欣)

便民浴室还需“添把柴”

网点占八成,营业额仅二成,碰上燃料涨价,难免陷入窘境——便民浴室还需“添把柴”。

昨天下午3时,凛冽的寒风里,穿着藏青色厚棉衣的李老伯拐进了中兴路1483弄,手里提着装有肥皂和洗头膏的小马甲袋。弄口那块“国营中兴浴室”的老招牌,在李老伯看来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

许多上海人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空调、浴霸、热水器早成了普通人家装修时必不可少的基础硬件,住在新装修房里每天不洗澡就没法睡觉的小白领感到奇怪:现在还有人去公共浴室洗澡?当然!居住条件较差的市民、习惯“泡浑堂”的老人以及外来民工都离不开大众浴室,寒冷的冬天,不少家有淋浴器的市民也会到公共浴室来沐浴。据不完全统计,在市卫生局备案的全市1200家沐浴场所中,浴资在10元以下的便民大众浴室占到80%,这两天天气这么冷,每家便民浴室日平均接待顾客100人次,也就是说,每天上海有将近10万人次在大众浴室里沐浴。

李老伯去的那家中兴浴室已有几十年历史,普通浴资8元,凭退休证老人可享受6元的优惠价。作为市老龄委的“爱心助老特色基地”,“中兴”每天至少要接待四五十位老人。年纪大的浴客喜欢水烫池深,可是也容易“晕汤”出意外。沐浴大组长邵明富师傅告诉记者,为老人服务最要紧的是关心老人的人身安全。平常会劝说老人让小辈陪同沐浴,孤寡老人由服务员陪同下池,搓背服务员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察言观色,动员沐浴时间过长的老人及时休息。

家住市光四村的老张,昨天就没有李老伯这样的“好福气”了。本想到中原路上的清和池浴室泡个暖澡,却被门口那张大红色的“紧急通知”拦住了——“因原油紧缺,油价飞涨,大众部经营无法维持,从24日起停止营业。何时复业,另行通知”。在9平方公里的殷行地区,清和池是仅有的两家便民浴室之一,尽管附近又新开了六七家浴场,但全是体闲桑拿带棋牌的,浴资当然不可能像清和池大众部那样只要6元钱。清和池当家人黄增德老太太已经急得好几天睡不着觉。为了让顾客能在年前洗把澡“干干净净迎新年”,就是赔本也要让大众部尽早复业,可是这几天拿着现钞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连一点高价的燃料油也拿不到。

清和池遇到的难题,多少反映出便民大众浴室的两难处境。占全市网点数80%的便民浴室的营业额与休闲大浴场营业额的比例恰恰是“倒二八”,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坚持大众价位的浴室面临的却是难以为继的高成本。中原小区的清和池、凉城路上的圣城浴室等以楼上的桑拿“养”楼下的大众部,中兴浴室等靠搓背等项目收费来弥补。然而,当燃料油涨价这样的风浪袭来时,便民浴室就像寒风中的小火苗,太需要社会各方来添把柴火挡挡风。

(四)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

工作通讯的重点在于谈经验、分析问题,相对于其他通讯文体来说,题材的生动性略为欠缺,写作容易流于干瘪和枯燥。所以,写工作通讯要特别注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尽量把文章写得生动可读。工作通讯可以有曲折的情节、人物对话、场景描写,也可以旁征博引。总之,写工作通讯时尤其应注意文学性的体现,使读者从生动的事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五、案例分析

【案例】 (载于《光明日报》,作者:夏桂廉、恭永梅)

“卧龙”何以腾飞

——化工部第二胶片厂成功之路探秘

“伏牛”出山,“卧龙”腾飞。20世纪70年代建在河南省伏牛山深处的化工部第二胶片厂,今天神奇般屹立在南阳市的卧龙岗下,成为我国印刷感光器材生产的基地、河南省利税百强企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越战越强的秘诀是什么?企业要有一种精神,记者在这个厂采访时,干部职工介绍了他们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如何狠抓产品质量促销售;如何狠抓科技进步……但更令人振奋的是,职工们高昂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经常提到的企业精神:艰苦奋斗,团结进取。

20世纪70年代初期,二胶厂的建设者们开进了伏牛山。他们住的是简易房,吃的是红薯面窝头,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万名建设者忍着冬天的奇冷,冒着夏天的酷热,硬是在4年中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厂房。二胶厂的许多职工经历了那段日月,创业的艰难磨炼了他们,艰苦奋斗、努力进取的企业精神也像刀刻石雕般印在了这一代建设者的心中。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电影胶片市场趋于饱和。二胶厂的领导们审时度势,决定转产工业用印刷胶片。新的生产线怎样建起来,是完全靠国家贷款引进国外设备,还是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改造?二胶厂选择了后一条路。几年来,他们对关键设备拉幅机先后进行了4次大的改造,使其能生产0.175毫米厚的涤纶薄膜,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涂面机进行了多项改造,实现了微机控制、双机计量等,使生产的车速由18米/分提高到28米/分,控制精度由百分之一提高到千分之零点五。

对国外的先进设备二胶厂并不排斥,适于厂情的或技术改造中的关键设备也要买。他们分别从美英日引进了三条生产线和关键设备,这样技术改造的结果,产品质量上去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同时还锻炼出一批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

1991年,该厂被列为《三线企事业单位“八五”调整规划方案》之中,开始了由山沟到南阳的搬迁工作,除山区暂设分厂外,主要生产机构全部搬出。在搬迁中,该厂只用了6000万元,还比原计划的40天提前了5天。拉幅机搬迁后一次试车成功,工人们精细地拆装,忘我地工作,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被国务院三线办评为搬迁的典型。转入市场经济后,许多工厂的供销人员成了先富起来的人。然而二胶厂的供销公司仍然有一支不计名利、朴实能干的队伍。公司经理是个血气方刚的中年汉子,在二胶厂已工作20多年。他很为他的同事自豪。他说:“我们这80多人长年奔波在祖国各地,只要一说有任务,买张车票就走,出门在外吃住全不讲究,小旅店、小饭馆即可。当然,看到有的单位供销人员拿高奖金,花钱大手大脚,我们也有想法,但我们这支队伍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一直没有丢。”

在二胶厂,一线工人勤恳耐劳,他们很为自己的工厂自豪。迁入南阳后电源不足,对生产有影响,今年春节,工厂决定避开用电高峰照常上班,大家没有怨言,高高兴兴完成了任务。二胶厂的成功,与职工们的精神面貌有重要关系,他们的企业精神从何而来?二胶厂的多数职工都有一段在艰苦环境下创业的历史,他们对工厂有很深的感情,这是很重要的一条。但从干部职工的谈话中,他们十分信赖自己的企业领导,对他们充满信心,也是一条重要原因。

以“全国优秀化工企业领导人”李相权为带头人的领导班子,在工厂中深孚众望。李相权专业知识功底扎实,从企业基层干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二胶厂一起成长,又决定了他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干大事业的气魄。

在二胶厂参观,厂房是新的,高水平的设备让行家们眼热,但厂领导的办公室则很普通,他们只是借用了厂科研楼的两层。为工人和科研人员创造最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自己则决不讲排场。春节,工人们加班,李相权和其他领导大年初一的早晨也来到车间,和大家一起工作。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中,企业领导人正确的决策是十分重要的。李相权对行业状况、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的情况都了解甚深,因而有很强的市场驾驭能力。二胶厂的产品转向、技术改造、狠抓质量、开拓市场都渗透着他和领导班子的心血。一个能带领职工沿着正确的航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的厂长,自然会得到群众的信赖。当职工看到企业美好前景,个人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时谁还会不努力工作呢?

【分析】 1.思想性贯穿全篇,反映了化工部第二胶片厂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勇于开拓探索,走出成功之路的业绩。

2.典型意义表现明显,化工部第二胶片厂领导和工人们的好做法,为相关行业提供了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3.通讯重在写事,作品里的人物都是为写工作服务,该通讯里的人物所表现的是整个集体的工作形象、单位的工作形象,而不是某人的个人形象。

实训练习题

根据新闻写作实践内容,采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工作通讯。

第四节 风貌通讯

一、风貌通讯的概念

风貌通讯是反映一方一地风土人情及社会变化的通讯体裁。

风貌通讯的取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都可入篇。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诸多变化,乡土民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旅游业兴旺发达,文化古迹、自然风景备受关注,风貌通讯也焕发出了勃然的生命力。各大传媒竞相开设专栏,反映新气象、新风貌的作品越来越多,大大活跃了社会生活,促进了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风貌通讯的特点

(一)时代的风俗性

无论是揭示发生在身边的“静悄悄的巨变”,还是消遣时的随笔,风貌通讯作者的所作所记,往往透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读一篇优秀的风貌通讯就如同打开了一幅社会生活的时代画卷,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二)旅游考察性

风貌通讯的写作方法是对我国古典游观文学的写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记者针对一个主题,着重叙述采访过程中对它的所见所闻所感,既具有浓厚的旅游文学的色彩,但又不乏新闻性。

(三)知识性和趣味性

风貌通讯报道新发展、新变化,介绍天南海北、宇宙四方的文史知识,描摹自然之美,有助于读者的知识积累,开拓大众的眼界,陶冶人的情操。在风貌通讯《春游燕子洞》中,记者以他人叙说的口吻介绍了“燕窝”这种珍稀营养品的一些基本常识,还以拟人化的语言让我们了解了生产燕窝的“金丝燕”的习性,让人在轻松娱乐地感受燕子洞奇特美景的同时,增加了知识储备。

为了增强文章的知识性和厚重感,写作风貌通讯往往需要适当地穿插一些历史背景、轶闻掌故、民间传说等来增强作品的趣味性。

三、风貌通讯的分类

风貌通讯可从选题内容和写作方式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一)从选题内容上划分

从选题内容这个视角上,可以把通讯划分为系列性风貌通讯、综合性风貌通讯和专题性风貌通讯。

1.系列性风貌通讯。系列性风貌通讯是相对于单篇的通讯而言的,系列性风貌通讯是把能够表现一个共同主题的独立单篇组合起来,进行持续报道的一种通讯形式。如2001年建党80周年前夕,罗开富同志踏访了上海红楼、延安、西柏坡三个革命圣地,以《纪念建党80周年革命圣地踏访》为题,在《经济日报》2001年5 月29日—6月23日作了连续报道,产生了很大反响,被誉为是“我国新闻战线献给党八十岁生日最为厚重、最为精彩的礼物之一”。

2.综合性风貌通讯。这类风貌通讯综合反映某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概貌和变化。

柬埔寨问题是1993年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当时联合国正在导演一场西式的柬埔寨民主大选。柬埔寨当时的政治、经济局势究竟如何,联柬机构的工作情况是怎样的,民选是否是一条和平的民族和解之路,光明日报记者李湛军在他的《金边行》(《光明日报》1993年5月18日—23日)中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情况,这篇通讯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没有游客的航班,说明柬埔寨的总体局势依然危急;(2)金边的超级市民,揭露了联柬机构人员的奢华生活;(3)美元和黄金比柬币更流通,从通货膨胀的角度揭示了金边的畸形经济局势;(4)半是恐怖半是淫乐的金边之夜,通过对比显示了金边人民危急、不正常的生活现状;(5)36万难民返乡带来的问题,对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柬埔寨难民问题作了近距离的客观介绍;(6)山雨欲来风满楼,描述了金边恶劣的政治环境。

这些全面客观的报道为我们认识当时的柬埔寨问题提供了资料,正如记者所说:“柬埔寨的和平症结,关键还是要排除一切外国势力的影响,让柬埔寨人民自己去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

3.专题性风貌通讯。专题性风貌通讯视角专一,聚焦于一方一地特征性的一面作集中报道。如2003年《工人日报》组织的“千里风沙小站行”,是继2002年“青藏铁路纪行”后的又一次进行式采访活动。该报记者组从新疆东大门哈密出发,深入乌鲁木齐铁路局辖内地处风区、沙漠、风口、戈壁的若干个小站,先后抵达南疆铁路终点喀什和北疆铁路终点阿拉山口,往返路途将近7000公里,把笔端和镜头对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准一线普通工人,从第一现场发回了一批生动感人的新闻稿件,热情讴歌了小站职工勇于吃苦、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

(二)从写作形式上划分

从写作形式的视角上可以把风貌通讯划分为见闻式、巡礼式、导游式、特写式和散文式。

1.见闻式。见闻式风貌通讯是以“见闻”、“散记”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在展示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写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今昔的比较使主题鲜明突出。

【案例】 (节选自斯英的《啊,新唐山》)

十年前,“7·28”大地震灾难降临唐山。我作为一名记者,曾跟随数百名白衣战士组成的上海医疗队奔赴唐山,采写抗震救灾的报道。

我目睹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毁灭性灾难给唐山留下的一幕幕一渗景,当时心情异常沉重。有些外国通讯社发出这样的报道:“地球上已经见不到唐山了。”我想,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材料基地的唐山,难道就不能再从废墟上崛起吗?此后,凡是关于唐山的报道,我都特别留意,总期盼着新唐山早日建成,更想亲自去看她一眼。……

十年前,我也曾登临这地震中唯一安然的凤凰山,俯视那一片废墟的唐山。前后两幅画面强烈对比,难以抑止心潮翻滚。

啊!新唐山,你终于从废墟上挺起!

2.巡礼式。巡礼式风貌通讯是以巡视时间为线索着重写记者的所见,现场感强。巡礼原为宗教用语,指朝拜圣地,后被借指观光或游览、视察。在新闻报道中,指“走马观花式”的粗线条勾勒,多用于涉及内容多而广的新闻。如《来自南方的回报——“辉煌的五年”成就展地方馆巡礼之三》(《人民日报》1997年9月16日)展现出了广东、广西、海南整个华南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辉煌业绩。

3.导游式。导游式风貌通讯是采用边走边看边叙的形式向大众介绍自然景观。如《春游燕子洞》,记者以自己游览燕子洞的线路为线索展开叙述。先是抵达燕子洞,“我与新华社的两名记者,从遍布楼亭庙阁的古城——建水出发,行至20公里,来到燕子洞所在地双境村附近下了车。站在公路上,出现在眼前的是……”再是“在绿荫中行走两三分钟,便能看见燕子洞的洞口了”。接下来,“跨进门,走过蜿蜒曲折的石板小道,并可观光胜景——奇特的大溶洞了”。而后,“沿洞厅左侧石阶上去,穿过小洞,经石殿堂,来到了空中游廊——吊脚楼”。记者边走边叙,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地给我们交代了燕子洞这一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4.特写式。特写式风貌通讯是用电影中的“特写”手法对某一富于特征的侧面展开叙述。可以将社会的变化、风土人情等更形象地呈现给读者。

5.散文式。散文式风貌通讯是以散文的写法来写所见所闻,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抒情性。如南振中的《鱼水新篇——沂蒙山纪事》。文章以“水”为线索把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故事串联起来,表现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

四、风貌通讯的采写要求

(一)勤奋采集

足不出户,闭门造车,是写不出风貌通讯的。采写风貌通讯必须多走多看,用自己的双眼摄取题材。

(二)展现新变化

无论是按哪种形式来写,风貌通讯在总体特征上要突出一个“变”字。历史知识、背景材料都只是陪衬,写新求变才是核心。在具体描写新景象时,要求针对突出性的特点、变化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作立体式的动态描摹。

(三)纵横对比

把风貌通讯所要表现的新面貌放在纵深的历史背景中,借助对比,映衬出现实的“新”和“变”,是记者采写风貌通讯时常用的表现手法。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普利策新闻奖委员会权威人物约翰·霍恩伯格认为是“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的《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纽约时报》1959年8月31日)就是以对比来加强新闻效果的典范之作。文章刻写了奥斯威辛今日的美丽,和昔日集中营的恐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和法西斯集中营时期相比,如今平静祥和的奥斯威辛算不上有新闻,作者正是通过“以乐写哀”的笔法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新闻效果。

(四)蕴涵情理

真切自然的抒情,是作品打动人、感染人的一个基本因素,因此,风貌通讯除了以叙事为主,往往还穿插议论、抒情来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1936年,日本侵略者已逼近我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古老的屏障——长城能否在新时期发挥抵御的作用,在全国人民对这个问题欲知而不可知的情况下,范长江发表了叙说万里长城历史的《从嘉峪关到山海关——北戴河海滨之夜话》(《大公报》1936年8月29日至30日)。文章开头写到东北军人痛失家乡的惆怅,结尾写了一群青年奋起反抗的吼声,前后呼应,虚实结合,抒情写意巧妙自然,感人至深,发人奋起。

实训练习题

1.根据所学的知识,对邹韬奋的《华美窗帷的后面》一文进行分析。

华美窗帷的后面[5]

邹韬奋

记者上次曾经谈起伦敦一般居民的住宅,除贫民窟的区域外,都设计得清洁讲究,在马路上就望得见华美的窗帷。但在这华美窗帷的后面究竟怎样,却也不能一概而论。像记者现在所住的这个屋子,从外面看起来,也是沿着一条很清洁平坦的马路和行人道,三层洋房的玲珑雅致,也不殊于这里其他一般的住宅,华美的窗帷也俨然在望,但是这里面的主人却是一个天天在孤独劳苦中挣扎地生活着的六十六岁的老太婆!她的丈夫原做小学教员,三十年前就因为发神经病,一直关在疯人院里,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二十岁的时候就送命于世界大战,第二个儿子也因在大战中受了毒气,拖着病也于两年前死去了,女儿嫁给一个做钟表店伙计的男子,勉强过得去。于是这个老太婆就剩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光棍。这个屋子她租了二十年,房屋依旧,而前后判若两个世界,她还得做二房东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租了六个房客(中国房客就只记者一个),因租税的繁重,收入仅仅足以勉强糊口,每天要打扫,要替房客整理房间,要替各个房客预备汤水及早餐,整天地看见她忙得什么似的。她每和记者提起她的儿子,就老泪横流,她只知道盲目地哀怨,她的儿子给什么牺牲掉,她当然不知道。处于她这样前后恍然两世的环境中,在意志薄弱的人恐怕有些支持不住,而她却仍能那样勤苦地活下去,我每看到这老太婆的挣扎生活,便觉得增加了不少对付困难环境的勇气。

房客来去当然是不能十分固定的,遇有房客退出,她的租税仍然是要照缴的,于是又增加了她的一种愁虑。记者搬入居住的时候,她再三郑重地说,如果住得久,她要把沙发修好,要换过一个钟,我听了也不在意,第二天偶然移动那张老态龙钟的唯一的大沙发,才知道不仅弹簧七上八下,而且实际仅剩了三个脚,有一个脚是用几块砖头垫着的,至于那个钟,一天到晚永远指着九点半!地上铺着的地毯也患着秃头或瘌痢头的毛病。她三番五次地问我住得怎样,提心吊胆怕我搬家。我原是只住几个月,便马马虎虎,叫她放心。至今那张老资格的沙发还是三只脚,那个钟还是一天到晚九点半!她往往忙不过来,索性把我的房间打扫整理暂时取消,我一天到晚忙着自己的事情,没有工夫顾问,也不忍多所顾问。又一次有一位中国朋友来访我,刚巧我不在家,她对这位朋友把我称赞得好得异乎寻常,说她的屋子从来没有租给过中国人,这是第一次,现在才知道中国人这样的。后来这位朋友很惊奇地把这些话告诉我,我笑着说没有别的,就只马虎得好!这几天有个房客退租了,她便着了慌,屡次问我有没有朋友可以介绍(这位老太婆怪顽固,不肯租给妇女,说不愿男女混杂,并说向来不许有“女朋友”来过夜)。在资本主义发达特甚的社会里,最注重的是金钱关系,一分价钱一分货,感情是降到了零度,没得可说的。

我曾经问她为什么不和女儿同住,免得这样孤寂劳苦,她说如果她有钱,尽可和女儿同住,一切关于她的费用,可由她照付,如今穷得要依靠女婿生活,徒然破坏女儿夫妇间的快乐,所以不愿。在现今社会,金钱往往成为真正情义的障碍物。

附近有个女孩子,十四岁,她的父亲是在煤炭业里做伙计的,平日到义务学校就学,每遇星期六及星期日便来帮这老太婆扫抹楼梯及其他杂务,所得的报酬是吃一顿饭,取得一两个先令,人虽长得好像中国十六七岁的女子那样大,但因贫困的结果,面色黄而苍白,形容枯槁,衣服单薄而破旧,她每次见到记者,便很客气地道早安,我每看到她那样的可怜状态,未尝不暗叹这也是所谓“大英帝国”的一个国民!

当然,记者并不是说这一家“华美窗帷的后面”情形便足以概括一般的情况,不过在社会里的这一类的苦况,很足以引起特殊的注意,尤其是在经济恐慌和失业问题闹得一天紧张一天以后。由此又令我联想到另一件事。前天我在伦敦的一个中国菜馆里请一位朋友同吃晚饭,谈得颇晚,客人渐稀,不久有一个妙龄英国女子进来,坐在另一桌上,金发碧眼,笑靥迎人,沉静而端庄,装束也颇朴素而淡雅,从表面看去,似乎无从疑心她不是“良家妇女”,但这位朋友却知道她的身世凄凉,因受经济压迫而不得不以“皮肉”做“生产工具”。我为好奇心所动,就请认识她的这位朋友把她请过来,请她同吃一顿饭,乘便详询她的身世,才知道她的父亲也是参加世界大战而送命的,母亲再嫁,她自己入中学两年后,便因经济关系而离校自食其力,在一个药房里的药剂师处当助手,做了两年,对此业颇具经验,但后来因受不景气的影响,便失业了;忍了许多时候的苦,才在一个商店里找到一个包裹货物的职务,小心谨慎地干着,不久又因经济恐慌而被裁,于是便加入失业队伍里面去了,多方设法,无路可走,除求死以外,只得干不愿干的事情。她此时虽在干不愿的事情,但因青春美貌还能动人,所以对“男朋友”还能作严格的选择。我说青春易逝,美貌不留,不可不作将来打算,不择人而嫁,便须极力寻业,她说嫁人不能随便在街上拉一个,很不容易,寻业已想尽办法,无可奈何,并说比她更苦的女子还多着哩。有不少女子终夜在街上立着候人,直到天亮无所获而垂头丧气,甚至涕泪交流的,所在多有。据记者所见,她的话并非虚伪,平日我夜里十点后总不出外,最近因参观几个大规模报馆,往往深夜始归。那样迟的时候,公共汽车及地道车都没有了,汽车(taxi)又贵得厉害,只得跑腿。上月三十日夜里参观泰晤士报馆(The Times),走过日间很热闹的大街叫做Caring Cross的时候,已在夜里两点钟后,果见两旁行人道上每隔几家店门便有女子直立着等候什么似的,因怕警察干涉,仅敢对你做媚眼,或轻声低语,这类“站班小姐”大概都比较的年大而貌不扬,找不到“男朋友”,只有“站班”的资格了!

(1933年11月8日晚,伦敦)

2.根据风貌通讯的特点和写作要求,采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风貌通讯。

第五节 专  访

一、人物专访的概念

人物专访又称人物访问记。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一种以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

人物专访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采访对象和记者。

人物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在一个“访”字。

人物专访新闻既适用于报纸,也适用于广播电视,还适用于网络。

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他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的写作不能流于平淡,所写人物要有鲜明的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就可以说这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

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

人物专访的对象是那些读者广泛关注的新闻人物,包括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活跃在社会各界的风云人物、重大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知情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各个战线的突出人物等。记者往往选择新闻人物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一个方面来展示人物,因此它比人物消息要详细,但不像人物通讯那么全面。如《伟哉共产党追随幸有缘——访陶峙岳将军》(新华社1982年10月20日)集中叙述了性格清高,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为训的陶峙岳将军戎马一生,还在垂暮之年要求加入共产党的事情。《马年,他们将快马加鞭》(云南人民广播电台2002年2月19日)在新年伊始,通过访问云南省省级机关的一些高级官员,报道了在新的一年里,他们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二、人物专访的特点

(一)针对性

人物专访的针对性在访问对象、访问场所、访问内容等方面都有体现。被采访的人物是已确定的,不是临时抓来的或是记者在现场偶然遇到的、看到的;人物通讯的采访场所常常是特别选定的。

在实际采访中,确定一个有利于深入了解采访对象的场所和环境对记者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羊城晚报》记者吴其琅如果不亲自到秦恰的家中去采访,就看不到这位著名老演员生活的清贫,也无法了解她的家庭生活的多灾多难和她性格的坚毅,不能明白她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去开创影视事业的辉煌,也就没有那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专访《衣带渐宽终不悔》。

人物专访的选题和访谈内容也具有很强的预定性。针对社会上的热点事件、热点人物,从大众感兴趣的视角设定问题,拟定采访计划和访谈提纲。在采访中,尽量控制谈话方向,引导被访问者围绕记者要表现的主题展开谈话,这样才可能创作出一篇有特色的专访文章。

(二)访谈性

人物专访写作,重视访问过程和访问现场的描摹。因此,无论记者是否出场,我们总能感受到他与被访问者之间娓娓而谈的对话关系。

(三)专题性

人物专访要侧重于访问对象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某一个方面,集中表现他在这一方面人性化的精神和思想,交代一些公众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因此,这种通讯体裁表现出突出的专题性质。

(四)纪实性

专访的内容以记言为主,不管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被访者的语言,都应该尽量贴近人物的本来意思。但这并不是说,专访只能像谈话记录一样忠于一问一答的具体叙述。作为通讯体裁的专访必然要具备通讯的基本特点,即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因此,抒情等文学化的处理方式在人物专访中也时有体现。

三、人物专访的结构形式

(一)问答式

问答式是人物专访最常见的结构形式。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人物专访是对话实录型的。那是难度较大、对象较特殊、记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进攻精神的专访。对话实录并非是简单容易的,而是有着更高的要求。

下面就以法拉奇的《约旦的侯赛因》为例,体会问答式人物专访的难度及其对于记者的要求:

约旦的侯赛因(节选)

法:陛下,有智慧也不行,您的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陛下,前面您跟我谈了美好的设想,我想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回答您:您从来也没有感到过厌烦吗?没有做过比较实际的梦吗?也就是说,让一切都去见鬼吧,还是隐退去过平静的生活吧。

侯:有过……我想是有过的。干我这种职业的人,也有认真考虑的日子。早晨醒来对自己说:“够了……每天早晨都面临进退两难的选择:是否还继续下去?我每天早晨都是自言自语地作出决定:继续下去应该继续下去。”您瞧,我不是生来就当国王的。少年时期,我当国王的前景还很遥远,因为我知道祖父死后,王位要由父亲继承。那时我考虑为自己选择一个职业。当律师还是飞行员,我拿不定主意。要是大家对法律的看法同我对法律的看法一样,那么学习法律是件美事。再说,学习法律就意味着对一切都要问个为什么。我知道,我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律师。玩弄公平与不公平的辩证法,有理和无理的辩证法……是的,这要比当飞行员更好些,尽管驾驶飞机是我强烈的爱好,我喜爱辽阔的天空和飞行技术……我驾驶飞机时,从不允许副手进行操作。可是我的祖父死得那样早……我的父亲又得了病,于是就轮到我当国王了。那时我才17岁,那么年轻,很年轻,太年轻了。要知道,这对我是多么艰难啊!当时我什么也不懂,常出差错,出差错……我错了多少年!我很晚才学会。

法:陛下,您学会以后,喜欢它吗?陛下,更进一步说,让我们把问题提得更尖锐和更坦率些,事到如今,您认为当国王值得吗?

侯:这是多么令人窘迫的难题呀!我已告诉您,这个职业不是我自己选择的,要是有可能选择的话,也许我不会选择它。如果说,当国家元首是有期徒刑的话,那么,当国王是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我不应该对自己提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应该对自己提出即使不喜欢也要干的问题。做任何工作都会有感到疲倦和厌恶的日子。要是我们屈服于这样的情绪,我们就会成为见异思迁的人,不断地更换工作,其结果必将一事无成。不能那样,只要我国人民需要我,换句话说,只要我还活在需要我的人民之中,我绝不放弃国王的职业。我对别人起誓之前,早已对自己起过誓。请相信,这不仅是个自尊心的问题,而且还因为我热爱我们这片国土。我认为,抛弃这片国土去蔚蓝的地中海海滨隐居,是卑鄙的行为,是背叛。所以我要留下来,不管值不值得,不管需要付出什么代价。我准备对付任何人,对付任何企图把我赶走的人。

(1972年4月于安曼)

(二)散文式

散文式专访,形式灵活,除了记述人物言论,常常还描绘人物形象,提供必要的相关背景知识。有时,刻画现场情况,会杂以作者的抒情和评论。

【案例】 (载于《长沙晚报》1997年11月23日,作者:李应宗)

丁聪不老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枫林宾馆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

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八十不老?”

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特别是画展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

我们像一家人似的聊着。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既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大姐插话说:“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房间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曾长时间从事多种画报的编辑和舞台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1957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了他的创作,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才又重新创作讽刺漫画。

其时,“小丁”早已是花甲老人,然而,他竟真正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作问世。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画》、《丁聪漫画系列》、《古趣图》、《今趣图》等等,新近又推出了《绘图双百喻》。这本书系陈四益先生写文,丁聪作画,原是《读书》杂志每期都登的图文,为该书作《序》的有王蒙、严文井、王朝闻、方成4位。此书虽系以古文形式写成,却句句道着今事,难怪读者如潮。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请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你别看这《辞典》上有我的名字,这只是挂个名哩。也别看我总是第一,因为这个‘丁’字笔画最少嘛!”他一边说着,一边在书上题字。写完我一看,他还真写上了“挂名顾问丁聪”呢。大家都说丁老太谦虚了。接着,我们又谈到怎样才幽默、如何才能引人发笑。丁老笑嘻嘻地说:“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作报告讲反腐败,人们觉得正常,不可笑;如果一个贪污受贿的人在台上大讲其反腐败,便产生了令人发笑的效果。但是,仅仅令人发笑是浅薄的,真正的幽默,是让人笑过之后要思考,想过之后要叹息,甚至要哭。幽默与讽刺,必须在笑声中藏着善意的机锋,去刺破恶,而且化解恶,这样才算是成功的。”

谈及丁老的笔名“小丁”,丁老的介绍是:小丁,简单好记、易写,国民党时期,不是成天抓壮丁吗?小丁,表示不是“壮丁”,是一个小男丁,亦即小人物之意。谈笑间,尽管丁老如一个小字辈一般欢快、活跃,我们还是尊称“丁老”,因为,怎么说也是面对一位80高龄的长者。

丁老绝无龙钟老态,更没有垂暮之年的情绪。他的创作是那么丰厚,当然是与他的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及至技巧磨炼有关,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并不是谁都能达到的。

【分析】 这篇专访从外表来看,虽说在标题上没有“访”的字样,也没有打出“专访”的栏目,但这是一篇实实在在的人物专访,写作方式就是散文式的。

(三)自述式

作者先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然后由人物自己来完成对自身的表述。

如《李云飞:快乐的本质在于过程》(《北京青年报》2002年3月14日)在记者作了“人物背景”和“人物印象”的简单介绍后,通过“人物自述”的形式把他的理想、事业方向、未来的奋斗目标等展示给读者。这种写法前后互相印证,即记者介绍部分和新闻人物自叙部分互为佐证,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用人物自述的方式使文章的语言表述更加切实可信。

四、人物专访的写作要求

(一)重视谈话的纪实性

人物专访的语言是纪实性的,因此它很能体现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在人物专访中引用采访对象的表述,要尽量追求原汁原味;歪曲、篡改采访对象的本意,即便文章写得再怎么生动,也失去了它的新闻意义。

(二)专访的语言

要能体现采访对象的个性特点,尤其是问答形式、自述形式的专访中,能够突出人物特征的最重要的就是他的语言风格,是机智幽默,是忧虑深邃,还是温柔婉转,在作者的笔下应该要有所体现。

(三)再现访谈场景

访谈场景的再现,语言不必多,抓住有利于烘托氛围、增强感染力的有效因素,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四)刻画生动的细节

如《访“文摊”作家赵树理》中,作者李普抓住赵树理的典型容貌——“剃着光头,穿着青色的中式对襟衣服,衣领敞开着”,“第一个纽扣是照例不扣的”,“脸色黄中透黑,表情很朴素,很忠厚善良,看起来也像一般农民那样,似乎并不聪明”这样一些生动的细节把人物描绘得如在眼前一样的真切,有效地避免了一般人物专访枯燥、干瘪的语体风格。

实训练习题

复习所学的知识点,采写一篇人物专访。

【注释】

[1]该文章为1951年4月12日的新华社新闻稿。

[2]《人民日报》2002年10月14日,第1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3]郭梅尼:《挥笔写人生——郭梅尼人物通讯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资料:建国50年庆典》,http://www.people.com.cn/GB/tupian/1098/2116581.html。

[5]《韬奋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